地质灾害培训内容 (1)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是一种提高基层防灾人员和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应急防范能力的培训活动。
通过开展此类培训,可以增强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掌握预防、监测和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
培训内容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地质灾害类型和形成原因: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
2. 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
3. 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如地面变形监测、降雨监测、地震监测等。
4. 地质灾害发生前的预兆:如地面裂缝、房屋倾斜、水井水位变化等。
5. 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如科学选址、加强监测、提高防灾意识等。
6. 地质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救方法:如紧急疏散、临时避难、急救知识等。
培训形式多样,可以通过讲座、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知识抢答等互动环节,使参与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培训

2.1 防治基本原则
1.1.
2.2 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2.3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及监测
2.1 防治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
原则 ➢(4) 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原
处置
的方
上漆法和贴片法
利用上漆法和贴片法监测裂缝拉裂,如果纸片 被拉断,说明变形加剧,需严加防范,与前面 提到的两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 数据,但可以非常直观清晰的发现变化情况。
半简易—
滑坡伸缩
仪。安装于
滑坡、崩塌、 地面塌陷等不 稳定坡体两侧, 当拉绳位移量 达到预设阈值 则报警,提醒 附近受灾居民 注意防灾。
乡五
五是灾险情预 案和险情现场 5
到位
3 三是组织巡 查到位;
人员到位。
4
四是宣传材料发送到位;
村居一级群测群防应做到:四应有、四应知
四应有、四应知
村(居)委会做到“四 应有”:应有防治方案、 群众转移预案;应有值 班、监测、巡查、速报 等制度;应有防灾责任 人、监测人、协管员名 单;应有监测器具、通 讯工具。
地面沉降
1.2.2 地质灾害的分级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 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①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
万元以上的;
②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
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③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
(一)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和转移对象;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三)应急响应; (四)转移工作的实施,包括应急发布信号、转移路线及 临时安置场所或者安全地带; (五)保障措施,包括生活安置及供给、医疗防疫、治安 保卫等; (六)其它相关内容。
地质灾害培训内容

地质灾害培训内容以下是 7 条地质灾害培训内容:1. 嘿,你知道啥是滑坡不?就好比是一座山突然开始“奔跑”啦!那可不得了。
咱在培训里可得好好学学怎么识别滑坡的前兆,比如山坡上出现裂缝啦,或者树木开始歪斜啦。
要是咱能早早发现,不就能赶紧采取措施,避免大灾难啦!就像发现敌人来袭,我们要赶紧准备战斗一样。
2. 哇塞,泥石流这玩意儿可吓人了!就像一股凶猛的洪水夹杂着泥沙石头冲下来,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培训的时候得认真听听怎么应对泥石流呀,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它冲过来吗?肯定不行啊!比如说要往高处跑,别贪恋那些财物啦,逃命要紧呐!3. 同学们,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也很可怕呀!这就像一个大地的“大发脾气”。
培训里要学会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冷静,像个勇敢的战士一样应对。
比如找个安全的角落躲起来,可别傻乎乎地乱跑,不然被砸到咋办?4. 嘿,你想想,崩塌不就像是山突然“掉了一块肉”嘛!咱得在培训里搞清楚崩塌一般会在啥情况下发生,万一遇到了,咱得知道怎么快速反应。
不能像个木头似的不知所措吧,那可不行呐!5. 洪水引发的地质灾害也不能小瞧啊!那简直就是一场水的“狂欢”,能带来好多麻烦。
培训时得知道怎么防备被它伤害,是不是要避开那些容易被水淹的地方呀?这不是常识嘛!6. 咱说地面塌陷,这不就跟地面突然开了个“大口子”一样嘛!培训中要好好记住怎么发现它的迹象,提前做好准备。
要是不小心掉进去,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呀!大家可都上点心呐!7. 火山喷发带来的地质灾害很震撼吧!那简直是地球的“怒火”在燃烧。
培训能让我们知道万一遇到了这种情况该怎么保护自己,不能傻乎乎地凑过去看热闹吧!总之,认真参加培训,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可怕的地质灾害呀!我的观点结论:地质灾害培训真的太重要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在面对灾难时保护好自己和他人。
最新地质灾害培训备课内容

地质灾害培训备课内容地质灾害培训教材备课内容一、基本概念1、什么是地质灾害?所谓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注意:地质灾害的发生源于两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强降雨、山洪、地震、气温聚变等;第二方面是人为建设活动引发的,如采石、开矿、修路切坡等引发的滑坡、塌陷等。
虽然产生上述地质现象,但不对人的生命和财产产生危害时,不能称为地质灾害,只能叫地质现象。
2、什么是崩塌?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
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当崩塌产生在河流、湖泊或海岸上时,称为岸崩。
3、什么是滑坡?斜坡上的部分岩、土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内的一个或多个软弱面产生整体向下滑移的现象称为滑坡。
斜坡是滑坡发生的必要条件;岩土是滑坡发生的物质基础;重力是滑坡发生的动力,斜坡内的软弱结构面(带)是滑坡滑动面发育的基础;滑坡的运动是滑动而不是滚动、跳跃等形式。
4、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5、什么是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一般分为岩溶塌陷和非岩溶性塌陷两类。
6、什么是地裂缝?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培训

一、培训背景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应急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特举办本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培训。
二、培训目的1. 提高参训人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2. 使参训人员掌握地质灾害的预防、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方法。
3. 增强参训人员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实战能力。
三、培训对象1.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和乡村的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
2.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居民、学生、游客等。
3. 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相关专业人员。
四、培训内容1. 地质灾害基础知识:介绍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2. 地质灾害预防与监测:讲解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监测方法及监测设备的操作。
3. 地质灾害预警与信息发布:介绍地质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发布渠道及预警信息的解读。
4.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阐述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原则、程序、方法和措施。
5. 地质灾害自救互救:教授灾害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技巧、逃生方法和急救知识。
6.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地质灾害案例,提高参训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培训方式1. 讲座:邀请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2. 演示:现场演示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应急物资的使用方法。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过程,提高参训人员的实战能力。
4. 模拟演练:组织参训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检验应急处置能力。
六、培训时间与地点1. 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1-2天。
2. 地点:根据培训规模和场地条件选择合适的培训场所。
七、培训考核1.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实操考核、应急演练考核。
2. 考核内容: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应急处置技能、自救互救知识。
3. 考核合格者,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培训合格证书》。
地质灾害培训知识

• 2.地形条件:①沟谷上游是漏斗状、勺状、树叶状,中游切割深而窄,下游比较开阔。
• 2、按致灾作用的诱发动力划分: • ①自然地质灾害——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发展为转移; • ②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随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增多。 • 3、按发生、发展进程划分: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渐变性地质灾害。我县突发性
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和矿山地下工程灾害; 渐变性地质灾害有水土流失、石漠化、地方病等。缓变性地质灾害常有明显 前兆,对其防治有较从容的时间,可有预见地进行,其成灾成果一般影响范 围大,只造成经济损失,不会出现人员伤亡。突发性地质灾害,可预见性差, 其防治工作常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其成灾后果常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 损失。
• 2.地质条件:断裂发育、地震强烈;软质岩石、软硬相间岩层,为泥石流提供碎屑固
体物源。
• 3.强度较大的暴雨是使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动力条件。水库突然溃决,且下游又存在丰
富松散堆积土时,常形成泥石流。
• 4.人类不良的工程活动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以及开山、采矿、筑路弃碴堆石为泥石
流提供大量物。
• 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判别: • 1.固体物源:①沟内出露软弱或软硬相间的风化地层,如泥岩、页岩、胶结差的疏松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一、基本概念
• 什么是地质灾害
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 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 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 《地质灾害防治 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 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1)

滑坡
泥石流
崩塌
地面沉降
地裂缝
地面塌陷
几个观点解释:
• 地质灾害一直存在 ✓只有威胁到人和资产的才是地质灾害
• 地质灾害数量增多的原因 ➢(1)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 ➢(2)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地质环境发生了变化
引发因素
引发因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降雨、 地震、 地表水、 地下水活动、 重力作用
采矿、 建房、 基础设施、 城市建设、 水利工程等
灾情、危害性的确定
地质灾害 的危害性
1、造成人员伤亡
2、造成财产损失
3、对人类生存条件和自然 资源的破坏与损害
4、 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 的影响很大
主要地质灾害体规模划分
(不等于危害性划分)
滑坡、崩塌、泥石流按规模级别划分标准
级别
滑坡
崩塌
特大型
>1000
2009-2012年死亡失踪20人以上的在建工程地质灾害
编 灾害 号 地点
灾害发生 时间
灾害类型
规模
诱发因素
危害对象
因灾死亡 失踪人数
甘孜州
1
康定响水沟 长河坝电站
2009.07.23
/绕坝公路
泥石流
特大型
堆积体 40万方
降雨
省道、大渡 河、工区
(中国路桥、 水电七局)
54
2
雅安地区 汉源猴子岩 2009.08.07
>100
大型
100~1000
10~100
中型
10~100
1~10
小型
<10
<1
单位:104m3
泥石流 >50
20~50 2~20
地质灾害培训资料

地质灾害培训资料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多种形式。
为了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培训资料的准备和编写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培训资料的编写要点和内容。
一、培训须知地质灾害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培训资料需注明以下内容:1.1 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的目标和宗旨。
1.2 培训对象:确定受训人群的范围和特点。
1.3 培训时间:确定培训的日期、时间和持续时间。
1.4 培训地点:确定培训的具体地点和交通指引。
1.5 培训方式:指明培训的形式,如讲座、实地考察等。
二、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地质灾害基础知识是地质灾害培训的核心内容,需包括以下内容:2.1 地质灾害概述:介绍地质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2.2 地质灾害危害:详细描述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2.3 地质因素:介绍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地质因素,如地震、降雨等。
2.4 地质监测与预警:介绍地质监测和预警系统的作用和运作原理。
2.5 地质灾害防范措施:提出地质灾害防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不同地质灾害的特点和防范措施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的特点和防范措施,编写培训资料的重点和内容略有差异。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范要点:3.1 地震灾害:介绍地震的发生原理、震级和震源等基础知识,并提供自救和逃生的指导方法。
3.2 泥石流:讲解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危害特点和识别方法,重点介绍泥石流预警和避灾技巧。
3.3 滑坡和崩塌:说明滑坡和崩塌的成因和危害特点,提供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识别和监测方法。
3.4 地面塌陷:介绍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和识别特征,探讨地面塌陷区的规划管理措施。
四、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地质灾害培训资料还需包括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内容:4.1 应急救援:介绍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紧急救援措施、组织机制和自救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道219线康措段16标汛期地质灾害培训材料一、地质灾害、各种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其组成要素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1、什么是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滑坡体(滑体)、滑坡壁、滑动面(滑面)、滑动带(滑带)、滑坡床(滑床)、滑舌、滑坡台阶、滑坡周界、滑坡洼地、滑坡鼓丘和滑坡裂缝(包括拉张裂缝、羽毛状裂缝、鼓张裂缝、及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要素只有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齐全具有。
2、什么是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
产生在土体中的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的称岩崩。
规模巨大、涉及山体者称山崩。
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庄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3、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
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
4、什么是地裂缝地裂缝是指由于采矿及地基不稳固引发的房屋开裂(开口),地面开口等现象。
5、什么是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按其成因可分为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而后者分布广、数量多、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
岩溶塌陷按其成因又可分为自然岩塌陷和人为岩溶塌陷,其中,自然岩溶塌陷的成因包括暴雨、洪水、重力、地震,人为岩溶塌陷中,成因以坑道排水或突水,抽取岩溶地下水、水库畜引水为主,共占人为塌陷的92%。
我市以采空塌陷为主,主要分布于煤炭开采区。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有哪些1、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2、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3、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三、地质灾害应如何应急避险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
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
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
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四、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五、地质灾害分哪些级别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
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六、崩塌、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有哪些斜坡的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地层的岩性不同,它们的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
花岗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块状岩石,致密坚硬,抗剪强度大,完全由它们组成的斜坡,很少发生滑坡,而有软弱的泥岩、页岩、煤层和各种地表覆盖层存在的斜坡,很容易发生滑坡。
采矿不按规范,预留矿柱少,乱采滥挖,造成采空区坍塌,导致山体开裂,继而发生崩塌、滑坡。
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开挖坡脚,形成人工陡边坡,易引起崩塌、滑坡的发生。
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工厂,堆渣堆土等,给斜坡增加荷载,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便失去平衡,发生崩塌、滑坡。
不适当地开垦农田,乱砍滥伐,破坏植被,有利于雨水等地表水渗入地下、软化岩土,也能诱发崩塌、滑坡。
七、群测群防监测预报(一)、群测群防监测点的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为了了解和掌握灾害体的演变过程,及时捕捉灾害的特征信息,为对灾害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1、监测范围:稳定性差且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
2、监测方式: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很多,而经济、简单易行的简易监测适用于群测群防点监测。
其方式主要有位移监测(形变位移监测法和裂缝相对位移监测法)和目视检查等两种。
前一种主要适用于有明显变形迹象的崩、滑、地裂、地塌和地沉等灾害体的监测;后一种主要适用于不稳定斜坡、泥石流沟,变形迹象不明显的潜在滑坡、崩塌、地塌和地沉等灾害体,以及不易建立监测点的灾害体。
①变形位移监测法:通过监测点的相对位移量测,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演变过程;②裂缝相对位移监测:通过监测灾害体中裂缝两侧相对张开、闭合变化,了解地质灾害体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③目视检查法:通过定期目视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有无异常变化,了解地质灾害演变特征,及时发现斜坡地面开裂、塌陷、鼓胀、泉水突然混浊、流量增减变化异常、树木歪斜、墙体开裂等微观变化,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信息。
3、监测布设要求(1)变形位移监测点布设①标点(监测点)的制作:材质因地制宜,以木、竹为宜。
地面上部分标有刻度,长度以方便观测为宜。
埋设垂直稳定,不宜被破坏。
②标点及测线、测网布设标点布设:标点分为基点和测点。
基点是监测系统的参照物,要求具有稳定性。
测点是被监测对象的代表,必须具有代表性。
基点:不受被监测地质灾害体的影响,埋设在灾害体的外围,为相对不动点,与测点相对较近,通视,便于测量。
测点:布设在灾害体变形敏感处,具有代表性,与基点相对较近,通视,便于测量。
测线、测网布设:分局部和整体布设。
局部布设是在灾害体个别变形敏感处设置标点,适用于地形较陡且规模较小的下错式滑坡、崩塌。
整体布设是在意图控制灾害体整体变形过程,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滑坡、崩塌。
(2)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布设监测点选在灾害体上裂缝两侧,特别是主裂缝(崩塌母体与崩滑体之间的裂缝)两侧设桩(裂缝规模较大)和设尺(地形较陡的下错式裂缝)监测。
此外,还可以在灾害体上部建筑物的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石膏片、纸片(设片观测)或在裂缝两侧钉钢钉、小木桩、划十字等方法监测该裂缝的变化情况。
(二)、群测群防监测点的监测要求监测点选定之后,需确定监测工具、观测次数和时间间隔。
测量工具原则上精度越高越好,但应考虑到经济、实用和便于操作。
1、监测要求:监测人员责任心要强;无论是那种监测方式均要做好监测记录;监测方式与监测点级别无关。
2、测量要求(1)测量工具:钢卷尺、直尺、水平尺、皮尺、测绳等。
(2)绝对变形和相对变形值:绝对变形值的正数为拉张下滑,负数为压缩。
相对变形值,反映灾害体各部分间相对位移快慢。
(3)测量精度:测量误差一般不超过0.1㎝。
如距离较远,采用皮尺、测绳量测时,一般误差不超过0.5㎝。
(4)观测次数和时间间隔:枯季每月测量一次,雨季(4-9月)非降雨时段,10天1次;连续降雨时段1天1次,每次大雨后应立即去进行监测;若发现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遇特大暴雨或连续墙降雨,应加密监测,每小时1次或每两小时1次,必要时实行值班连续监测。
监测员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向上一级报告,并加密监测。
(5)测量注意事项:标点标尺应垂直;测点之间距离应尽量保持水平;测量应保持固定位置;检测人员、工具应保持不变。
(6)测量记录①环境记录:记录监测时,天气情况;周围是否存在建房切破、农田灌溉、堆积加载、爆破活动、采矿等。
②变形量测记录:观测值为实际量测的数值;位移值为本次观测值减去上次观测值。
八、地质灾害监测预报 1、地质灾害监测方式:以长期固定监测与定期巡查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长期固定监测一般每7天一次,雨后加测,雨季加密;定期巡查一般为半月进行一次;汛期强化监测将根据降雨强度,每天24小时值班监测。
2、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与手段简易监测点建设:可设置木桩、标尺观测、石膏片、砂浆片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