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高二分科分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某某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第Ⅰ卷表达题(满分7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通识教育在当下有重要的意义。
经典阅读是通识教育常见的一种形式,从表面看,经典阅读对于建构学科传统与形成对基本问题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但从更深层次看,经典文本实际上往往包含了一些对于比较重要的人性问题的共同思考。
例如莎士比亚和柏拉图的经典文本虽然相隔很长时间,在历史环境和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重大差异,但相隔几百年、并且文化背景与欧洲迥异的中国当代阅读者同样会产生共鸣。
这种经验对于理解不同的思想与文化,甚至对于思考我们今天的生存处境来说都非常重要。
阅读者会意识到,在今天遭遇的特定历史社会处境中的许多经历,可能是人类文明在不同处境下不断遭遇的共同困境,以前的各种智慧、制度与思想的努力都与此有关。
在此基础上,学习者会对理解今天人类的各种处境有一个更深入的文明视野,这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更为重要。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传统在近代遭到很强的质疑,而且新来的文明传统直到今天还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很多隔膜之处,现代中国的文明处境在今天是未定的。
这才需要通识教育给我们在面临今天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所有问题时提供一个更大的视野,使专门化甚至琐碎的学术研究与大的问题能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另外,经典阅读并非高高在上,它同样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联。
以经典阅读为主的通识教育,能够提供一个将个人日常生活经验与文明背后的传统问题连通起来的交汇点。
这是通识教育更大的意义,但它只能落实在非常具体的文本阅读与文本问题的研究上。
经典中的某一文本之所以费解,既有可能是文字不通或具体论证的环节难以把握,但也有可能是读者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个问题不明白。
一个文明没有能力让人类的智慧和学习者的生活发生关系,是这个文明本身的弱点。
在中国,过去一度对其文明的道理与生活的关系相当认同,但到了近代,不少人认为是因为太相信了传统中的道理,以至于没法在现代社会中幸存下来,所以慢慢会把原来文明中建立的读书、智慧和生活的关系给斩断了。
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和学习工具,如果语文学不好,其他学科也会大受影响;同时,语文又是提分最慢的一科。
不妨看看高二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以下仅供参考!一、选择题(32分)(一)基础知识(共20分,每小题2分)1.下面对李白的《将进酒》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起兴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裹海雨而来之势,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全篇诗情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现了作者消极颓唐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D.《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感情。
2.下面对杜甫《阁夜》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点明时间,冬季,岁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长的冬天,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
B.第二句点明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边的故乡,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C.“鼓角”是军中服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
鼓角连响五遍,反映时局动荡、战争频仍。
D.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3.下面对李贺《李凭箜篌引》的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湖北省孝感市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北省孝感市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024年高二9月起点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
从表面上看,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更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其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直接联系。
虽然在一些时期内,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还出现了精神内耗的加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等不良现象。
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
其实,“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精神内耗”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在应对社会压力、寻求自我实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坚韧品质。
当今的青年正在尝试平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既希望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个人实现、事业和理想。
“集体情绪”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尤其是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
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考试检测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考试检测试题卷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最新聊天机器人模型。
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ri,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
它们能够通过理解人类语言与互动者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等。
只不过,ChatGPT学习能力最强,“智慧”等级最高,能够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远超以往难度的复杂问题,这使其火爆全球。
ChatGPT在和全球网友的互动中,有着各种令人吃惊的成绩。
参加了美国高校的入学资格考试(SA T),成绩为中等学生水平;用《坎特伯雷故事集》风格改写了90年代热门歌曲《BabyGotBck》;用《老友记》主角口吻创作了剧本对白;根据文字素材撰写文章;根据关键词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简要阐释了经济学理论;给出了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六点计划……ChatGPT甚至能够按照预设的道德准则,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以此识别恶意信息并拒绝给出有效回答。
就目前现实来看,在某种意义上,ChatGPT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
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
虽然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但基于模型算法得出的答案,在传播理论的助推下,越来越具有迷惑性,也越来越真实。
这意味着ChatG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而基于这一能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通过ChatGPT取巧逃避本应需要人类大脑思考进行的工作。
让人工智能不断进化演变,最终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本是这一科研领域的终极目标。
只要时间足够长,人工智能必然能够发展出科幻电影里所描绘的能力。
但正如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总会超出人类控制一样,当前基于大数据学习和给定模型下的人工智能始终存在着近乎无解的“黑箱”弊端——人们无法理解算法背后的各种逻辑,以及在这些逻辑下运行的程序将会对人造成的影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卷,参考解析)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个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
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
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
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
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
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
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
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
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高二语文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1、C(3分)2、D(3分)3、D(3分)4、D(3分)5、B(3分)6、B(3分)7、(1)(5分)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
(译出大意给2分;“折”“校”“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译出大意给2分;“纠”“亮”“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1分)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10、(1)言笑晏晏信誓旦旦(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11、(1)(5分)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2)(6分)①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2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②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
(2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学说等;②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③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④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语文考试及参考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2020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以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子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