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经典散文作品推荐
鲍鹏山的书

鲍鹏山的书引言鲍鹏山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文风和卓越的创作才华而广受赞誉。
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鲍鹏山的书籍作品,探讨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鲍鹏山的书籍作品1. 《寂静之城》《寂静之城》是鲍鹏山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小城镇为背景,通过描写人物命运的起伏和生活中种种不易,反映了人性中的善恶、爱恨与矛盾。
作者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心理斗争。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性复杂性和社会问题存在感知。
2. 《远方传来马嘶声》《远方传来马嘶声》是鲍鹏山的一部历史小说。
这部小说以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为背景,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纠葛,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精准描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和人们内心的挣扎。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反思。
3. 《岁月如歌》《岁月如歌》是鲍鹏山的一本散文集。
这本书涵盖了作者多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内容丰富多样。
作者通过对生活琐事、自然景观、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以独特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对生活、情感和人性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这本书不仅展示了作者散文写作方面的才华,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对生活本质和人类存在意义等问题思考。
鲍鹏山作品中的思想内涵鲍鹏山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社会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表达了他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他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富有哲理性的叙述,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选择和价值观念。
他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个体与群体、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他对于人类情感、欲望以及内心世界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剖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思考人生。
鲍鹏山作品中的艺术风格鲍鹏山作品中独特而独到的艺术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鲍鹏山的散文(3)

鲍鹏山的散文(3)鲍鹏山的散文:历史让我们看见赵简子是春秋后期的牛人,据说孔子都对他望而生畏,止步黄河南岸,没敢去晋国。
他考察儿子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此人的志趣和作风。
赵简子对儿子们说:“我把一个宝符藏在常山上,你们去找找吧。
”儿子们骑上快马,上山寻找,一无所得。
一个地位最低、婢女生的儿子叫毋恤的,最后回来,却告诉父亲:“宝符找到了。
”赵简子说:“呈上来。
”毋恤说:“我从常山上俯瞰山那边的代国,代国就是我们的囊中之宝啊!”赵简子毫不犹豫,废了原先的太子伯鲁,立毋恤为太子,这就是赵襄子。
赵襄子比乃父更加蛮横狠毒。
赵简子一死,还在服丧期的襄子,就亲亲热热请来代王及其僚属,进行友好访问。
招待他们宴席时,赵襄子安排每人后面站着一个厨师伺候,厨师们用硕大的铜勺子为他们斟酒。
当代王和僚属们带着对襄子的感激之情,仰脖子喝酒时,厨师们一起动手了:他们挥起铜勺子,猛击代王和僚属们的脑袋,代王及其僚属瞬间血肉横飞,陈尸灯影,代国整个精英阶层瞬间化为一具具血肉模糊的烂肉,杯盘与陈尸共狼藉,酒水与血肉同淋漓。
然后,赵襄子挥兵伐代,完全丧失精英阶层的代国一片混乱,毫无抵御之力,代国并入赵家版图。
这是历史的大叙事,为历史讲述者们津津乐道。
但是,打动我的,则是这大叙事中的一个小细节。
被赵襄子的铁勺子击碎脑袋的代王,还是赵襄子的姐夫——代王的夫人正是赵襄子的亲姐姐。
弟弟开疆拓土了,姐姐则在一夜之间丧夫亡国。
而且,弟弟不仅让姐姐夫死国灭,还陷她于不仁不义之境,姐姐面临的不仅是自身命运的悲惨,还有感情与道德上的两难:一边是相亲相爱琴瑟相谐的丈夫,一边是手足之情家族代表的兄弟;丈夫死了,麻木不仁,不为夫报仇,是无情;向弟弟复仇,损害娘家家族,是不义。
赵襄子倒没有这种纠结,他坦坦荡荡地派使者去接姐姐归国。
没有道德感的人,自然也没有来自道德的痛苦和纠结。
没有道德痛苦纠结的人,也就没有道德负担和道德顾忌。
没有道德负担和道德顾忌的人,常常就显得果断和有力量。
阅读鲍鹏山《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完成读书笔记

阅读鲍鹏山《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完成读书笔记
【最新版】
目录
1.孔子生平简介
2.鲍鹏山对孔子的评价
3.孔子在黑暗王国中的影响
4.孔子的贡献和价值观
5.对鲍鹏山观点的反思
正文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鲍鹏山的《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一书中,作者对孔子的生平及其在黑暗王国中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鲍鹏山将孔子描述为黑暗王国中的一盏残烛,这意味着孔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混乱和道德沦丧的时代。
然而,孔子却通过他的思想和教育,为这个黑暗的王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孔子的贡献和价值观在书中得到了详细的阐述。
孔子提倡仁爱、正义、道德和礼仪,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他还主张政治家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然而,鲍鹏山对孔子的评价并不完全正面。
他认为孔子的思想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孔子强调家庭和家族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对个人的压迫和束缚。
此外,孔子对女性的态度也受到了鲍鹏山的批评。
在反思鲍鹏山对孔子的评价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他的观点是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提出的。
虽然他的批评可能有些苛刻,但他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孔子的机会。
总的来说,《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孔子生平的机会,而且还深入探讨了孔子在黑暗王国中的影响和他的价值观。
写庄子的散文

边坡放坡施工方案一、方案背景边坡放坡是指在土地开发、道路建设、水利工程等工程过程中,对于坡体边坡进行一定程度的削平,以减少边坡的陡峭度和高度,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边坡放坡施工方案是指在进行边坡放坡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案。
二、施工目标边坡放坡施工的主要目标是: 1. 减少边坡的陡峭度和高度,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侵蚀和损失; 3. 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4. 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
三、施工步骤1. 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边坡放坡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包括: - 确定放坡的范围和要求; - 对放坡区域进行勘察和测量,了解地形地势; - 制定工程方案和施工计划; - 准备好所需的人员和机械设备。
2. 挖掘开挖工作根据施工方案,对边坡进行挖掘和开挖。
具体步骤如下: -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放坡的坡度和角度; - 使用挖掘机等机械设备进行开挖,根据需要进行阶梯式开挖或者平整开挖。
3. 土方平整工作完成开挖后,进行土方平整工作。
具体步骤如下: - 对开挖后的边坡进行表面整理和平整,去除杂草、石块等杂物; - 使用挖掘机等机械设备进行挖掘垂直度的调整; - 对坡体进行翻动和夯实,增加坡体的密实度。
4. 边坡保护工程完成土方平整后,进行边坡保护工程。
具体步骤如下: -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边坡保护材料,如树木、草坪、石块等; - 在边坡的表面进行植被的种植,增加边坡的稳定性; - 对边坡进行排水处理,保证边坡的排水畅通。
5. 环境整理和清理工作结束边坡放坡施工后,进行环境整理和清理工作。
具体步骤如下: - 清理工程场地,将施工现场的杂物、垃圾等进行清理和清运; - 进行环境整理,将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修复和恢复。
四、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边坡放坡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1. 严格遵守施工方案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施工安全; 2. 在施工现场设置警示标志,保证周边人员的安全; 3. 使用机械设备时,必须经过专业人员培训和操作,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4.严禁在高坡上进行工作,确保上坡工作人员的安全; 5.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鲍鹏山无路可走读后感

鲍鹏山无路可走读后感
一、内容概述
鲍鹏山的《无路可走》讲述了一个关于奋斗、成长和自我救赎的故事。
书中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时,不屈不挠地寻找自己的出路,最终在绝境中找到了新的希望。
二、观点阐述
1.勇敢面对困境: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无路可走。
这本书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时,我们不能退缩,要勇敢地去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实现自我成长。
2.坚持自我成长: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主人公依然不放弃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这正是我们在困境中应该具备的品质。
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我们才能找到摆脱困境的方法。
3.积极的人生态度:无论面临多么艰难的境地,书中主人公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种态度让我们明白,即使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也要相信自己,坚定信念,总会迎来一线曙光。
【鲍鹏山无路可走对我们的启示】
1.勇敢面对困境: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但我们要学会勇敢面对,不畏艰难。
只有在困境中坚定信念,才能在逆境中成长。
2.坚持自我成长:在困境中,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要利用这段时间提升自己,充实内心。
只有不断进步,才能迎接更好的未来。
3.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即使在无路
可走的情况下,也要相信总有一条路是属于自己的。
【结论】
阅读《无路可走》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困境中失去信心、放弃努力。
黑暗王国里的残烛(鲍鹏山)

黑暗王国里的残烛鲍鹏山儒家者流。
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参一孔子的长相颇怪。
“生而圩顶”,就是说,他天生的脑袋畸型,头顶上中间低,四周高,司马贞说,其形状恰像倒过来的屋顶。
名之曰丘,固当。
不知命相学家是如何解释的。
这种头顶是否暗示着承受天地之甘露阳光?孔子自学而成大才,其天赋必然很高。
而其身长亦不凡,“九尺有六寸”,这在那时可以说是“硕人”了,“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人人都说他是长人,感到惊异。
真正的一个齐鲁大汉。
不过,这个“长人”的身影也确实够长了——长到遮蔽了整个民族漫长的历史,—个民族都—直顺着他的倒影前行两干多年了,我们何时才能走出这漫漫的阴影呢?据司马迁和《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乃是商代“三仁”之一微子的后代。
那个有名的“仁义之师”的统帅宋襄公,便是他的十一世祖——难怪他也像宋襄公那样泥古不化,自讨苦吃。
用古老的仁义道德去对付现世的流氓强盗,这也是他家族的祖传秘诀吧,只可惜常常不灵。
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不再属王族,姓也成了“孔”。
后来孔父嘉又为人所逼而奔鲁。
所以孔子确实是一位“没落贵族”。
到他父亲叔梁纥,便是连人丁也很寥落了:正妻连生九女,—妾生子叫孟皮,却又是个跛子。
年近七十的叔梁纥大概非常绝望了。
但他还要作最后的努力,于是便向颜氏求婚,颜氏少女颜征“从父命”而嫁给了古稀之年的叔梁纥。
所以,司马迁说这是“野合”,“野”与“礼”相对,夫妻双方年龄差别太大,不合周礼,所以这婚姻不是“礼合”,而是“野合”。
“野合而生孔子”——这实在太有意味了,为什么呢?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礼坏乐崩”而头疼,而愤怒,而奔走呼号,要人们“克己复礼”,孰料他本人即是个不合礼的产儿呢。
如果他的那位老父亲真的克制自己来恢复周礼,可就没有孔子了。
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鲍鹏山,男。
1963年生于安徽六安,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大中文系,曾在青海工作17年之久,任教于青海教育学院,青海师范大学。
现供职于上海电视大学。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主要著作与论文有:《寂寞圣哲》、《论语导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主编)、《再读诗经》、《遥远的星空——再读诸子》、《中国古典诗歌内部结构之变迁》、《道德谮越与道德廉价》、《曹丕受禅:描述与阐释》、《论先秦私学》、《论庄子“小大之辩”》、《永恒的乡愁:庄子其人其书》、《论讽刺》、《论习俗》等等。
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参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就属于后者了,新儒家们当更是等而下之。
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
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一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一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释放了。
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人于他的彀中,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
当混乱的历史有了理想与方向时,混乱就不再是一无是处,相反,倒往注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生机无穷的魅力。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一一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
《风流去》读后感

《风流去》读后感《风流去》的作者为鲍鹏山,这本书是集合了作者其它作品的最好的文章,如《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等。
该书时间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人物上从君子到小人,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高贵且痛苦的灵魂!作者鲍鹏山,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为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了《风流去》,《论语新读》等三十多部作品,历史地位与易中天相齐。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心想这本书要快点读完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完成任务,不过看了以后发现在读这本书时可以了解一些名人大家的事迹,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便是孔子的事迹了,他为黑暗王国的一盏残烛。
想当年,那位御马奔驰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避人布道,颠沛造次的孔子已颓然老矣。
时间改变了太多,当年和他一起奋斗过的弟子们也是各有各的宿命。
经常挨骂而又忠厚的子路最后中了孔子“不得其死”的预言,被剁成了肉酱。
他最喜爱的大弟子,安贫乐道的颜回,最后却是死于贫困,死后连棺材也没有。
让人忍俊不禁!回顾孔子的一生,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一意孤行,不尝有媚俗之态的桀骜身影。
只可惜礼教被现代人认为是糟粕。
不过我认为孔子之前的时代人类尚处于懵懂的时期,唐宋的发达、颜色的丰富,实在让人感觉有些憋闷。
而宋以后九州一片黯然,尤至清代,历史都已经散发出一股喷洒消毒水后未通风的味道。
而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的青壮时期,空气都让人感觉到一种爽朗。
这样的时代有着孔子和他的弟子这样一批人,怎么能够不让我们为这个时代而热血沸腾,血脉贲张?离开鲁国十四年后,孔子而归。
作为一个君子,他可以坦荡荡,他可以不忧不惧,他可以讷于言而敏于行。
但不可以“没世而名不称”啊!“三不朽”的立功他没有希望去完成了,但立德和立言晚年的孔子完成的相当出色。
他修《诗》《书》《礼》《乐》,撰写《春秋》。
立功显其时效,而立言则见万代千秋。
孔子立言的同时便立了德,在竹简中,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了“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我认为孔子的伟大贡献还在于他的人格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鹏山经典散文作品推荐我能常常感觉幸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不是一个物质欲望特别强烈的人,这使我摆脱了在这过度物质化了的世界上过分的孜孜以求,心为形役,用庄子的话说,是,“未数数然也。
”从而我就有了闲暇,有了闲暇的心境。
但我绝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我常有超过一般人的道德愤怒,这使我在我的家人和朋友眼中,是一个常常找气受而又偏激的人。
但我以为这是一个作家的必要心理构件。
所以,与《我是一个幸福的人》一样,还有一个题目我也一直在心而没有付诸于笔,那就是“我为什么脾气粗暴”,我想写我在生活中那些被激怒的时刻:贪官污吏草菅人命的时候;“学者”“专家”鹦鹉学舌混淆视听的时候;寒风瑟瑟的午夜大街上,一个摆摊卖炒面的十几岁少女手持炒瓢被城管追得哇哇大哭却又无处藏身的时候……总之,面对这些,我不能像某些修养到家的作家所云,人到四十,一切都淡然了,心境平和了。
我虽则很羡慕他们的境界,但一旦类似场景出现,我仍然热血沸腾口诛笔伐,甚至欲攘臂而斗。
但说到底,这一暴躁的个性仍然不妨碍我是一个幸福的人,我出身贫寒,童年、少年、青年时期常常吃不饱饭,饥肠辘辘。
我父母是农民,为了我们几个孩子读书,全家人不得不忍饥受寒。
我父亲是一个读过私塾的人,他读书的年头不长,但那种传统的读经教育使他一辈子都是个“文化人”,虽然他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是一个完全的农民,但他那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中绝对稀有的文化人的眼界,文化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人的爱好与趣味,文化人的审美与审世眼光,使我在儿时的诸多懵懂玩伴中得天独厚地享受到了直到今天他们也不可能理解的教育与熏陶。
我经常呆想,在我父辈那一代90%以上的完全文盲10%的非文盲中,也大多不过是略识几个字而已组成的乡村,夏天纳凉的夜晚,我们几个兄弟在一起吟诵古代那些优美的吟咏星辰、明月、清风等等的诗句,是一种多么不可思议的场景。
而这一场景的能够出现,唯赖我父亲一人而已。
顺便说一句,我暴躁的,甚至可以自诩为嫉恶如仇的性情,可以说并不得自一种文化的操练与道德的琢磨,而完全是由于生物遗传--我父亲的性情就是至强至刚肝胆似火的。
我母亲是个文盲,是我家的童养媳,七岁不到就到了我家。
但我母亲的见识和对事物的判断力与决断力似乎倒常常在我父亲之上。
当年我大学毕业,决意去青海,走异地奔异路,寻找别样的生活,亲戚、师友几无支持者,学校也不想让我去,暗中希望我父母反对。
是我母亲的一句话促成了我,她说:男孩子留在身边有什么出息?走得越远越好!然后我父亲提笔给我写了一封表明他们态度的信,我被他们放行了。
我的大学辅导员风尘仆仆地赶到我的农村老家,在那里他见到了我的农民父亲。
我父亲是这样跟他说的:自古忠孝不两全。
孩子是国家培养的,应该报效国家,去艰苦的地方工作。
是的,我常常感到幸福的原因,还在于我有那么好的父母。
这是我不能选择的,而上天给了我。
孟子说人生三幸福的第一条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可我在写这文章时,内心正充满悲痛与遗憾:我的父亲在十天前,永远地走了。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他承受了巨大的病痛,却不能享受到我这个不孝子的床前尽孝。
是我的母亲,以同样七旬的衰老身躯,为我们尽着义务: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我母亲给了我父亲无微不至的照料。
多年前,当我还在青海,春节探亲时,父亲就对我说,“父子总有一别,那一天到来时,你不要想不开。
人未死,不会让你回来,这么远,你赶回来,我如不死,不是让你白跑一趟吗。
”实际上,正是他的这些话,促使我下定了回内地的决心。
十天前,我在奔丧的途中,接到我二哥发来的短信:拟一副七字对联,做灵堂用,还要四个字放在灵堂正中央。
我望着车窗外江南如画的山水,泪水迷蒙了我的视野,我给二哥发回了这样的对联:慈父已去江山冷,儿孙归来桑梓寒。
那四个字,我就用了古老的“伏惟尚飨”。
是的,我们悲痛,但我们仍要“努力加餐饭”。
幸福虽已残缺,但人生仍在继续。
我还将继续写作,教书。
我父母在绝对贫穷中让我读了书,开辟了我一生幸福的道路,我会走下去。
儒家者流。
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参孔子的长相颇怪。
“生而圩顶”,就是说,他天生的脑袋畸型,头顶上中间低,四周高,司马贞说,其形状恰像倒过来的屋顶。
名之曰丘,固当。
不知命相学家是如何解释的。
这种头顶是否暗示着承受天地之甘露阳光?孔子自学而成大才,其天赋必然很高。
而其身长亦不凡,“九尺有六寸”,这在那时可以说是“硕人”了,“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人人都说他是长人,感到惊异。
真正的一个齐鲁大汉。
不过,这个“长人”的身影也确实够长了——长到遮蔽了整个民族漫长的历史,—个民族都—直顺着他的倒影前行两干多年了,我们何时才能走出这漫漫的阴影呢?据司马迁和《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乃是商代“三仁”之一微子的后代。
那个有名的“仁义之师”的统帅宋襄公,便是他的十一世祖——难怪他也像宋襄公那样泥古不化,自讨苦吃。
用古老的仁义道德去对付现世的流氓强盗,这也是他家族的祖传秘诀吧,只可惜常常不灵。
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不再属王族,姓也成了“孔”。
后来孔父嘉又为人所逼而奔鲁。
所以孔子确实是一位“没落贵族”。
到他父亲叔梁纥,便是连人丁也很寥落了:正妻连生九女,—妾生子叫孟皮,却又是个跛子。
年近七十的叔梁纥大概非常绝望了。
但他还要作最后的努力,于是便向颜氏求婚,颜氏少女颜征“从父命”而嫁给了古稀之年的叔梁纥。
所以,司马迁说这是“野合”,“野”与“礼”相对,夫妻双方年龄差别太大,不合周礼,所以这婚姻不是“礼合”,而是“野合”。
“野合而生孔子”——这实在太有意味了,为什么呢?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礼坏乐崩”而头疼,而愤怒,而奔走呼号,要人们“克己复礼”,孰料他本人即是个不合礼的产儿呢。
如果他的那位老父亲真的克制自己来恢复周礼,可就没有孔子了。
真玄哪。
要知道,这不合“礼”的产儿,竟是他们这古老家族之链上最辉煌的一环,也是我们这古老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人物啊!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好抬杠的李贄就此讽刺道,怪不得孔子出生之前,人们都点着蜡烛走路。
我想,话不能这么说,也不是这么说的。
我觉得,孔子确实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时代的人与后代乃至于我们沟通了。
我们由他知道,即便在那么一个洪荒时代,也是有阳光普照着而万物不探手段地生机勃勃;那时代也发生着我们今天一样的事情: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乱和宁静的企望;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世态炎凉。
在他手订的《诗经》中,我们甚至可以体验到最个性的感受——当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异的个人复活时,那个时代不也就复活了吗?孔子生活的时代也真像他所说的,确实是混乱无道。
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
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
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
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九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些纵横天下的伯霸诸侯,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刮。
无可奈何花落去,还有谁来用红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浊的老泪?连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
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痴人说梦。
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
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
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
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
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
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太惨啦!我已经衰老了!他顿时心凉如水。
这衰弱的老人,他的多少雄心都失败了,多少理想都破灭了。
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他心事浩茫。
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
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
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
于是这篇文章的题目也就一闪而现了: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枝蜡烛吗?四面飚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孔子死后,鲁哀公装模作样地悲痛一番,悼念一番,他写了一篇诔文,似乎感伤得很:“上天太不公平啦。
不肯留下一位老人陪我,让我一人在鲁国孤零零的,唉,多么悲痛。
”孔子的弟子子贡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其实,对孔子“生不能用”的,岂止—位鲁哀公呢?孔子一生见过不少诸侯,像楚昭王,齐景公,卫灵公……等等,有谁用他呢?天下人事纷纷扬扬,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人都在玩新花样,搞新名堂,他老先生拿着一把过时的且是万古不变的尺子,东量量,西测测,这也不合“礼”,那也不合“乐”,到处招人惹人,别人对他敬而远之也是很自然的。
同时他又像一个蹩脚的推销员,推销过时的、早已更新换代的产品。
这产品不是按顾客的需求而设计,而是要以这产品的规格来设计顾客,正如韩非嘲笑他的,不是根据脚的大小来选鞋,而是根据鞋的大小来“削足”。
他这么不合时宜,被人拒绝不是很正常的么?子贡以他的经济实力和外交天才,到处为老师打点鼓吹,也没有什么效果。
子贡的悲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责备鲁哀公不能用孔子,就不大合情合理啦。
写文章,最高境界是先把自己修炼成圣贤,如孔孟老庄,即便述而不作,也自立德立言,功业不朽。
其次是把自己修炼成烈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如李大钊一般悬颈绞架,犹自张望着赤旗的世界。
最不济也要保持着心灵的敏感———在不能当圣贤英雄的时代,至少心智健全,感觉正常:如阮籍,至少能感觉到时代的不对头,能明白自己被压迫着是在受苦而不是在承欢,从而能有被侮辱感并觉得痛苦。
其实,作为一个作家,良知有时是这样的一种扭曲的状态:在不能说出真理甚至不能说出真相的时代,至少应该感受到痛苦并表达痛苦———哪怕是绕着弯子很艺术地表达痛苦。
以上的文字是读了穆涛的散文集《先前的风气》后,莫名其妙写下来的。
读一本今人的散文集,联想起散文的历史———那是说明,我感觉到了,《先前的风气》是承绪着散文的文脉的,是承接着先前的散文风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