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 【中外文化史,2011(2)】

合集下载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课件ppt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课件ppt

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统一性。
02
秦汉帝国的文化繁荣
学术思想的大一统
要点一
儒家思想的确立
要点二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导思 想,为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提供 了统一的思想基础。
秦始皇焚书坑儒,试图消除其他学派 的思想,但最终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 导地位。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思 想成为官方哲学。
2. 宫殿与陵墓的建设 :秦始皇陵和汉长安 城等大型宫殿和陵墓 的建设,展示了当时 建筑技术和工程能力 的卓越水平。
3. 砖石结构的运用: 秦汉时期,砖石结构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石拱桥、石窟等, 这些建筑坚固耐用, 成为后世的珍贵文化 遗产。
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01
02
总结词:秦汉时期,医学取得 了显著的进步,为后世中医理 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宗教信仰与社会风俗
宗教信仰
秦汉时期,人们普遍信仰鬼神和神秘力量,祭祀活动频繁。同时,道教和佛教也 逐渐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风俗
秦汉时期,社会风俗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各种祭祀、庙会、法会等社会活动频 繁。这些社会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
在世界的影响
丝绸之路
秦汉帝国时期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提供了重 要通道,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医学和科技
秦汉时期的医学和科技水平在世界上领先,对世界医学和科 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儒家思想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发展,特别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对 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5
秦汉帝国的文化影响与传承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课件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课件
建筑材料的创新
秦汉时期出现了砖、瓦等新型建筑材料,提高了 建筑的牢固性和耐久性。
建筑结构的突破
例如,秦始皇建造的万里长城和汉朝的长安城等 大型建筑,展示了当时建筑技术的杰出成就。
水利工程的修建
秦汉时期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灌溉系统、 水闸等,展示了当时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
医学科技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献与影响
《黄帝内经》的编纂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 的文化课件
2023-11-04
目录
• 秦汉帝国的统一与中央集权 • 秦汉帝国的政治文化 • 秦汉帝国的社会文化 • 秦汉帝国的科技文化 • 秦汉帝国的艺术文化 • 秦汉帝国的衰落及其影响
01
秦汉帝国的统一与中央集 权
秦始皇的统一背景
01
02
03
战国时期
各国逐渐发展壮大,互相 争霸,战争频繁。
详细描述
随着秦朝的统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帝国的主流思想。政府大力支持教育普及,发展学术和文艺,推动了文化 的繁荣和发展。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培养了大量人才。
政治制度与官僚体系
总结词
秦汉帝国建立了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 系,为大一统帝国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 障。
详细描述
秦朝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 官僚体系。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制度也得到 了完善。汉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加 强了中央集权,为大一统帝国的稳定和发 展提供了保障。
外族入侵与政治动荡
01
02
03
匈奴入侵
内部叛乱
农民起义
匈奴的入侵威胁了秦汉帝国的安 全,引发了长期的边境战争和政 治动荡。
秦汉帝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导致了 地方割据和内部叛乱,严重削弱 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论秦汉时期文化的大一统-2019年文档资料

论秦汉时期文化的大一统-2019年文档资料

论秦汉时期文化的大一统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五千多年的沧桑,中华民族,以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著称于世,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伟大民族。

在源流深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的祖先不但善于创造、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特有经济、文化,而且善于吸收和融合外来的先进文明。

翻阅我国历史,其实更像是一部战争史,但每一次经历了战争的更替、聚散分合、迁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始终如一,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越是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

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干年而不衰的" 大一统" 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秦汉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大一统" 的文化。

、文化大一统的基本要求和标志个人认为本要求和标志表现为:社会制度的创建;价值系统的奠定。

社会制度的创建,标志着政治统的完成和思想统一的进行,标志着社会秩序的稳定,是统治者自觉进行文化建设的反映;社会制度的创建,确立了该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在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导向的作用,对处于文化深层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也起着引导方向的作用;社会制度的创建,使该国属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别的文化要素(子系统),整合于一个统一的制度之内,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统一类型的文化。

同时原来的不同文化的要素(子系统),又可以在整合后发挥更大的功能。

秦汉(主要是汉代)时期创建的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位一体的土地所有制度; 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和特征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儒为主, 以法为辅,以阴阳五行为理论骨架而统合诸家的思想文化制度; 以太学为主导的官方学校教育制度,等。

都从不同的层面,对大一统的、多民族的、趋善求治的中国古代文化类型及其特点的形成,起了文化整合的作用。

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与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与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与民族融合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统一和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而汉朝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统一,并且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融合。

首先,秦始皇统一的六国后,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手段,在国家范围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朝实施了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制度,确立了一种行政和法律体系,这种统一的文化体系使得全国各地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为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此外,秦始皇大规模修筑的长城也起到了加强国家统一以及防御外族入侵的作用。

这种文化统一和国家统一的努力对后来的汉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朝在文化统一和民族融合方面有着更为深远的贡献。

汉初的政府重视教育,积极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对于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国子监、太学等学府,培养了许多人才,为后来乃至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朝还发展了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使得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艺术交流更加频繁,推动了民族融合。

在汉朝统治下,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汉朝在经营和治理西南边疆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比如,设立了都护府以及置奴校,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部落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形态,使得各个少数民族更加融入大汉文化。

同样地,在北方与匈奴、月氏等民族接触时,汉朝也倡导和推动了多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婚姻联姻、通婚等方式,汉朝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从而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在这个时期,文化统一和民族融合的过程虽然曲折,但却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汉朝时期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制度成为后来历朝帝国建设的蓝本。

而在文化融合方面,秦汉时期的努力为后来的民族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和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政治手段和文化推动,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汉大一统必记的知识点

秦汉大一统必记的知识点

秦汉大一统必记的知识点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诞生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整合,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关于秦汉大一统的一些必记知识点。

一、秦朝的大一统1. 秦始皇:秦朝的开国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统治。

他的主要成就包括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标准,修建了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等重大工程。

2. 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以统一的法律和行政组织管理全国各地。

这种制度为后来的王朝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基础。

3. 焚书坑儒:秦始皇采取了强力手段,对儒家经典等书籍进行了大规模的焚毁,坑杀儒士。

这一措施对后来的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西汉的大一统1. 高祖刘邦:西汉的创始人,他平定了秦朝后期的混乱局势,建立了汉朝,并实现了大一统的统治。

2. 刑法改革:西汉进行了一系列的刑法改革,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刑法体系,并实行了严明公正的审判制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法律的权威。

3. 耕读传习:西汉强调农耕和教育的重要性,提倡百姓务农,进行耕读传习政策,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发展。

4. 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中国开始向西方推进,开辟了丝绸之路。

这条贸易通道对于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秦汉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统一与整合:秦汉的大一统政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统一与文化整合,为后来的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中央集权:秦汉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许多王朝提供了借鉴,成为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 社会稳定与繁荣:秦汉的大一统统治使得中国社会繁荣稳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4. 文化传统的改变:秦汉的大一统政权对于儒家文化传统产生了影响,焚书坑儒的政策对文化传统的断裂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第六章 中国文化大一统——秦汉

第六章 中国文化大一统——秦汉

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 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 庙号。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 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在称呼时,庙 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 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 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 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 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 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 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 安、唐兴。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进行 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 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例如汉 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 年号。
一秦汉一秦汉文化统一的完成文化统一的完成文币同型度同制行同伦文币同型度同制行同伦二皇帝制度的创建与初步完善皇帝名号二皇帝制度的创建与初步完善皇帝名号的确定避讳和专享制度的规定名位制度的确定避讳和专享制度的规定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建立和发展三思想领域专制统治的初步实现三思想领域专制统治的初步实现四空前规模的秦汉帝国张骞通西域班四空前规模的秦汉帝国张骞通西域班超独定西域超独定西域五雄伟壮丽的文化制作长城阿房宫五雄伟壮丽的文化制作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墓兵马俑坑秦始皇陵墓兵马俑坑前前221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定都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
二、文化统一的完成
1、地同域
即全国各地都统一在一个政府的领导之下。 秦王朝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毁坏战国 时期在各国境上和交通要道上设置的军事要 塞和各种障碍,下令拆除各国的一部分城郭; 二是在全国修筑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其中 以驰道、直道最为重要,驰道有两条,均以 咸阳为中心,一条向东,通河北、山东到海, 一条向东南,通江苏、浙江。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课件ppt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课件ppt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 化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秦汉帝国的历史背景 • 秦汉文化的代表人物 • 秦汉文化的特点 • 秦汉文化的表现形式 • 秦汉文化的影响 • 秦汉文化的历史意义
01
秦汉帝国的历史背景
秦朝统一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百家争鸣,社会动荡不安。 秦国通过实行法家思想,进行商鞅变法等改革,逐渐崛起并统一六国。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
《史记》的影响
03
《史记》不仅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之作,也是世界文
学宝库中的瑰宝。
董仲舒与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贡献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使儒家思想成为秦汉时期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制”和“忠诚”, 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秦汉时期的墓葬文化十分丰富,包括墓室、石刻、陶器和玉器等陪葬品等,这些 文化遗产为我们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天人感应
秦汉时期,天人感应的思想逐渐流 行起来,这种思想认为天命所归, 人事可补。
VS
这种思想在秦汉文化中得到了充分 体现,例如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 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等行 动。
秦汉时期的文化繁荣促进了经济发展,如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纸张的生产和流通,水利工 程和灌溉系统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推动民族融合
秦汉帝国通过推行大一统的统治政策,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 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强化中央集权
秦汉文化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法家思想提倡法治,儒家思想主张德治 ,为中央集权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秦汉的文化政策和统一思想

秦汉的文化政策和统一思想

秦汉的文化政策和统一思想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本文将重点探讨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和统一思想。

一、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在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文化政策,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法家思想,促进文化统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政策莫过于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禁止私人藏书,并将大量书籍焚烧,同时也将儒家学派的老师和学生活埋在地下,以此来打击儒家学派及其思想。

然而,焚书坑儒却并没有阻挡历史的前进步伐。

汉朝建立后,汉武帝大力推崇儒家学派,开始了对儒家学术的广泛推广和研究。

在他的主持下,汉武帝成立了太学,招收全国各地的学生进行儒家学术的学习,同时在国家范围内广泛推广儒家思想。

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儒家思想开始走向了全国各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秦汉时期的统一思想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导,推崇君主专制,主张神位合一,推行“天下为家”的思想。

在秦始皇的高压政策下,全国实行了统一的货币、文字、度量衡等。

在这样的制度下,国家极度集中,并缺少民间自治的制度。

然而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的建立,汉武帝推广儒家思想,对于统一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汉武帝的领导下,中央政府开始推行儒家思想,并且在全国范围推广,形成了全国性的文化统一。

封建社会的统一思想有其矛盾性。

在统一的前提下,又因为统一而产生的矛盾也在不断地发展着。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上。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较大,在国家各地推广统一的文化思想的同时,也对地方各种文化传统进行了予以打击。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地方文化逐渐式微,甚至有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破坏。

总结起来,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和统一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严重打击了传统文化,但同时也促进了思想的新发展,开创了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一个独特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秦灭六国后,拆“互防”、强“御胡”。农耕 游牧的边界线。
– 汉加长秦长城。2、丝来自之路:– 陆路与海路3、意义:
– 长城的修筑,阻止限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 ,保护中原先进农耕文明,使之免于亡于蛮族 的悲剧;同时还是农牧之间茶马互市、文化融 合的交流线。在农牧对峙、文明分散的古代世 界格局中,秦汉帝国通过战争、外交、打通障 碍、沟通欧亚,表现了秦汉帝国的原创活力。
汉赋铺张扬厉,适应帝国“润色鸿业”的需要
• 江山的奇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 殿的巍峨、帝王的雍容与宏图在汉赋中得到酣畅淋漓的体 现,显示了汉帝国的扩张和进取的气象。
• 《两都赋》 • 西都赋: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
正位,仿太紫之圆方。……树中天之华阙,丰冠山之朱堂。 因瑰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列芬橑以布翼,荷栋桴而 高骧。 • 西京赋:后宫则昭阳飞翔,增成合驭。兰林披香,凤皇鸳 鸾。群窈窕之华丽,嗟内顾之所观。 • 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
四、帝国文化的固守和外拓
• 在16世纪近代文明兴起 之前,农耕文化与游牧 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世界 文明史的最大主题。
• 秦汉帝国为了维护自己 的文明系统,打通与世 界其他文明之间的往来 隔绝,同时采取了静态 与动态、固守与外拓的 两手政策,前者的标志 是修筑长城;后者的标 志是开辟丝路。
1、长城
– “互防”长城、“御胡”长城
• 专制集权的国家制度和整齐划一的文化形态,为后世历 朝所沿袭;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1.秦代高度文化垄断和思想钳制:焚书坑儒 过程
– 寻求与大一统帝国相适应的官学化思想意识形态。 – 《吕氏春秋》:“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 – 极端集权地位对于倡导绝对君权的法家学说的青睐。 – 儒士以古学非议时政,以古乱今。 – 李斯建议“非秦记皆烧之”。
结论:严而少恩的猛政非长久的统治之术。
• 2.汉初采纳“黄老之术”
• 缘由:
– 吸秦亡教训以休养生息 – 汉文化中的楚文化源头
»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道原》等帛书,表黄老 之术在汉初的盛行。
3.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董改造的儒学揉入了道、法、阴阳等思想,更符合封建帝王长治久安的需要 。
地同域 • 废除封建邦国制,实行郡县制,打破地区
壁垒 • 大规模移民,开发边境,传播中原文化
– 湖南西部新出土的秦简内容表明了秦朝时候对 于边缘山区的行政管理的细致高效。
修秦律 • 在秦国原有刑法基础上,吸纳六国有关条
文法律,制定秦律。 • 20世 纪 70年代,湖北云梦睡虎地 11号墓中出土《秦 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问 答》等多种法律文书,条文细密,苛责严厉,具备 了刑法、诉讼法、民法、军阀、行政法、经济法等 多方面内容 。
清代后期 借今经文的托古改制之说, 宣扬变法图强
刘歆《周礼》、《春秋左传》 贾逵、许慎、马融、郑玄 “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推崇两汉古文考镜源流、辨章 学术
经今古文之争,不仅是两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之争,而且体现着两种不 同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文化倾向,或者尊先法古,或者托古改制,或者 “六经注我”,或者“我注六经”,每遇社会政治鼎革,文化思潮流变, 今文派和古文派便余响重奏,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
数学:
《九章算术》 246道应用题; 乘法口诀表;
《算术书》
地理:
班固 《汉书·地理志》
医学: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五禽戏 外科麻痹
造纸术、 指南针
散文的宏大气象
• 贾谊《陈政事疏》、《过秦论》 • 晁错《言兵是疏》、《论贵粟疏》
宏阔气势的史学
• 司马迁《史记》,通史开山。 • 班固《汉书》,断代史初祖。
两部博大首创性的史著,皆成于两汉, 正是宏阔而富有创意的秦汉文化精神的体 现。
七、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重整体 重实用 重经验
天文: 盖天说 浑天说 浑天仪
– 帝王倡导和利禄导诱,使得天下学识靡然风从,骛求补 列博士弟子、受业习经、传经注经解经,形成两汉至明 清间神学化的官方哲学——经学。
2.经学的分化:经今文和经古文之争
(1)何谓今经文?何谓古经文?
秦朝免于焚毁的经书,尤其是五经,在汉朝被广为推崇。公元 175年,政府派人将经典刻在石碑上,置于太学。
3.佛黄结合:佛教中国化的开端
– “老子化胡”的传言 – “无为”与“空”的比附 – 佛道共好的表征
3.道教的创建
– 东汉末年,东方,张角张梁兄弟,太平教,《 太平经》,黄巾起义。
– 东汉末年,川蜀,五斗米教,《太平经》,“ 以道法治民三十年”。
4.道教的文化渊源
– 古代的鬼魂崇拜——道教神祇体系 – 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道教修炼方术 – 黄老之学 – 吸收儒、墨、阴阳五行、谶纬、佛教等诸家内
– 经今文:老儒凭记忆背诵、口目相授,弟子们以隶书文字抄写,整
理而成的部分儒家经典。
– 经古文:西汉陆续发现整理的用先秦六国文字写成的古书,如《周 礼》、《尚书》、《左传》、《论语》、《周官》、《礼记》、《 孝经》等。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差别?
– 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隶书-六国古文;重《春秋公羊传》重《周礼》。
一、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
1.概述
从多元到一统的文化。
– 秦汉帝国是春秋战国以来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 ,其“大一统”的文化模式不仅在政治、经济 上结束了分裂割据,也在思想、风俗等方面抑 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从四海一家的理想到国家一统的现实。
– 先秦哲人的“四海一家、万邦和谐”的理想、 论说和追求,到了秦汉变成了制度性的现实, 并成为后世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式。
–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非世 袭的任命制。
–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皇帝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3.秦始皇“文化一统”措施: – 书同文:统一文字“秦篆”(小篆) – 车同轨: 统一车轨轨距为6尺 – 度同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 行同伦:推行“三老制”专掌百姓教化 – 地同域:废封建、行郡县、移民边境 – 罚同律:修秦律、以吏为师
文化一统与政治一统相互促进。
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从秦到汉前期,两 代统治者花了100多 年的时间寻求建立 大一统的帝国模式。
2.“六国毕,四海一”之后 的中央集权的政体建设
– “三皇”、“五帝”——“ 皇帝”;命为“制”、令为 “诏”,自称“朕”。
– 朝廷设“三公”、“九卿” ,使政权、军权和监督权分 治,以相互制约而统归皇帝 辖制。
秦统一文字表
• 李斯主持 • 大篆-秦篆(小篆)-秦
隶(隶书) • 使得文化传播不再有
文字上的隔阂,有助 于政治统一,民族凝 聚,形成东南亚一代 的“汉字文化圈”。
车同轨 • 车辆形制上的统一,全国车轨轨距为6尺。 • 道路上的统一,以咸阳为中心,向东、南、
北修三条驰道,宽50步。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 统一文化心理,推行严刑峻法,“以法为教”、 并在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三老”,以使 “黔首改化
五、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立
1.背景:
– 世界文明史上,轴心阶段之后的帝国阶段通常 产生并利用宗教的时代。
– 两汉儒学虽然融入了阴阳谶纬之说,但依然受 到先秦儒家的人文传统的制约,有学无教; “敬 天法祖”有教无学。
2.佛教的传入
– 西汉末年哀帝元年(前2年),大月氏传入 –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正式传入 – 公元68,建立白马寺
六、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
规制壮丽 开拓进取 恢弘豪迈
器物文化的 帝王将相的 汉赋的 气势磅礴 雄浑气魄 铺张扬厉
散文的 宏大气象
史学的 辽阔气势
万里绵延、千秋巍然的长城
帝王将挑战自然超越自我
• 楚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 刘邦长吟《大风歌》! • 汉武帝《瓠子歌》:“瓠子决兮将奈何?皓
皓旰旰兮闾殚精为河!”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1)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2)三纲五常与“性三品”说
(3)三统循环与天道不变
李斯VS董仲舒
Same:都力主禁绝异端、维护帝王一统意志。 Difference:以吏为师——崇儒更化
暴力手段——新儒学(阴谋阳谋) 事皆取于法——儒表法里
三、经学、今古文之争
1.儒学经学化
– 汉武帝奉《诗》、《书》、《易》、 《礼》、《春秋》 为儒家经典,立“五经博士”,推行“以经取士”。
容。(如:天地君亲师)
5.道教基本信仰
– 道,宇宙本原 – 三清,最高神,道的人格化 – 终极目标:得道成仙 – 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却不放弃人生享乐,是道教一大
特色。
6.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医学 – 科技
7.虽然是本土宗教,但未能成为“国教”。
– 天命崇拜、祖先崇拜主导 – 帝王专制、政教合一 – 道教的“革命性”
第三讲 中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文化的孕育:石器时代前文明时期。 中国文化的发端:文明奠基和原典创制期。 中国文化的定性:统一帝国文化探索。 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魏晋南北朝、唐中叶前多元交融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弱期:明清 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清末
第三节 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
——中国文化的定格
秦(前221——前206) 西汉(前206——25) 东汉(25——220)
– 学术取向不同:政治性-历史性;合时-复古。
– 尊崇的圣贤不同:孔子-周公。
– 学风不同:微言大义-典章考据;学风活泼-学风朴实;易空疏荒诞易失之繁琐。
(3)历史上经今古文之争及其影响
经今文
经古文
西汉 东汉
董仲舒“公羊学”(谶纬神学)
宋代 清代前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