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共23页

合集下载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

2、聚焦完美,离析缺陷


刘备可谓义薄云天,拥有了安邦之师,定国之相。但用情过 度,把义气与正气本末倒置,丢了性命,失了江山。管理中, 我们认识到义气的狭隘性,正气的必要性。义气有着冲动的 分子,使你有着达成目标的决心,但不能使你走向达成目标 的结果。正气就必要了,它能使你在不放弃原则的前提下, 坚决的完成目标。 刘备除了一个稀里糊涂的“皇族后裔”,算是“白手起家”。 他从“落水狗”地东奔西走到形成“三分天下”的势均力敌 之师,我们不得不望洋兴叹。刘备谦恭,随和,大义,重情, 这应该是其利处。企业需要这样的人物,员工需要这样的领 导。如果你常以领导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那么,你 永远也无法走到员工心中去,你怎么也无法听到真实的建议, 你也不会得到栋梁之才。要避免像刘备一样“因同宗不取荆 州”、“因仁义不接徐州”,这是其弊端,当今社会,现代 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告诉你适者才能生存?
三、总结
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1.领导艺术:刘备VS曹操
领导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渔夫,另一种
是园丁。他们分别信奉两种不同的管理学: 一种信奉渔夫的管理学,为的是获取、占有 和控制财富;一种信奉园丁的管理学,关注 的则是如何培育和创造财富的过程。 《三国 演义》中就描写了两位富有领导力的英雄。 一位是看重绩效的领导者--曹操;另一位是看 重人情的领导者--刘备。
看重绩效,更看重人情



看重绩效,更看重人情。领导者好比是交响乐的指挥,通过 他的努力、想象和指挥,使其乐器融为一幕精彩的音乐表演。 重绩效不重人情,达不到长远发展。重人情不重绩效达不到 成功。二者应该相辅相成。 曹操是一个渔夫式的管理专家。本应统一三国。他在道德上 缺少令人信赖的人格,不重人情,疑心重重,最终只能"天 下三分"。 刘备真可谓园丁的"先觉者",三顾茅庐语出"先生不出,如苍 生何",为赵云"单骑救主"掷子于地。刘备很重人情,在绩效 上却优柔寡断。最终导致"白帝城托孤"。

领导管理技能-辩论曹操与刘备谁更适合当领导者 精品

领导管理技能-辩论曹操与刘备谁更适合当领导者 精品

1、儒家认为,一个能干的人没品德的话,越能干,越会做坏事,这不叫贤人,叫奸人。

曹操就说不然,才跟性可以分开,才干是一个事情,品性是另一个事情。

我只要用他的才,同时使用另一套制度来制衡他,使他坏的品性不能危害于我。

2、陈寿三国志中用折而不挠概括刘备的性格和奋斗历程。

3、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后,陈宫问其故,曰“宁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人负我”4、曹操杀杨修,活,一盒酥,梦中杀人,5、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不仅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而且多次在公开场合使曹操难堪,如反对恢复肉刑、讥讽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氏、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曹操禁酒。

再加上他忠于汉室,上奏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来增强汉室实权,此举更是严重激怒了曹操。

因此,在在建安十三年,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时年55岁。

6、曹操借刀杀祢衡,强行把祢衡押送到荆州,送给荆州牧刘表。

刘表把祢衡转送给黄祖,是因为他知道黄祖性情暴躁,其用意显然也是借刀杀人。

7、曹操屠城徐州公元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在经过徐州的时候,遭到了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将张闿(黄巾军降将)的伏击,不幸全家遇难;也就在这一年,曹操亲帅大军杀奔徐州为父复仇,没有抓住元凶,便血洗徐州百姓泄愤,“凡杀男女数万人。

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 “攻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鸡犬亦尽,城邑无复行人”,“遂略地至琅玡、东海,所过残灭”。

最终导致本来可以德威并用而降服的徐州,却变成陶谦宁愿把城池给另一枭雄刘备,也不愿降曹,这一事件的另一后果是,后来新野百姓听说是曹操来攻,竟然宁愿跟着刘备走,也不愿意事曹8、曹操欲自封魏公,加九锡,作为篡汉之阶,荀彧婉转劝阻,为操所忌,被迫饮药而死。

9、曹操加封魏王后,曾经被崔琰推荐为官的杨训上表盛称曹操功德。

当时有人讥笑杨训为人虚伪,又说崔琰推荐错了人。

崔琰阅过杨训的上表后,给杨训写信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备用人(转帖)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

但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刘备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

曹操孙权都出身宦族世家。

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青时编了一本《兵法提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藉;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籍,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归纳起来,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政治上看,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人们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

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

”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级的人才。

从曹、刘的用人浅谈人才工程

从曹、刘的用人浅谈人才工程

从曹、刘的用人观浅谈人才工程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成千上万的杰出人物,而大家传颂得最多的英雄人物一般都发生在动荡年代,最主要可能是这样的时代,英雄才有用武之地--所谓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

“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重要性,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夺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夺人才。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军事较量,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

先看看曹操的用人:出榜招贤,因贤求贤:曹操的用人尺度是很宽的,所以他招贤的人才也特别多。

他一共三次求贤令,甚至提出对那些"贵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各州郡长官,名举所知,勿有所遗;礼贤下士是对待贤才的基本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人都渴望被别人理解、尊重,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强烈。

例如,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10年,袁绍七十万大军与曹操七万人马对峙官渡,两个月后,曹操兵力渐乏,粮食不足,陷入进退不能的困境。

正在忧愁不已时,袁绍手下的谋士许攸深夜来访,曹操喜出望外,连衣服、鞋子都没穿好,跌足出迎,远远望见许攸,就抚掌大笑,然后携手共入,并先拜于地,许攸本来是在袁绍处受了委屈才连夜投奔曹操的,心中还顾虑曹操是否能收录自己,今见曹操以大礼相待,深受感动,遂向曹操献上火烧袁军粮食的计策,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惜才如命:曹操善于用真情招揽贤才为己所用,曹操两哭典韦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全军都引起震动。

容人之量,宽人大度:曹操在用人上,不计较个人恩怨。

官渡之战后,清理战场时缴获一批信,皆是曹操营中有人暗通袁绍之信,这些人心里终日惴惴不安,而有谋士建议"可遂一点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对这批书信,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

人力资源话题-曹操用人之道三国用人之道曹操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

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

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

曹操和刘备的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

曹操和刘备的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名:***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层次:本科学习中心:云南学习中心完成时间:2013年 5 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提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备,他们俩的性格和用人之道都存在异同,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人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心胸狭窄,这使他成为极富个性的历史人物。

而刘备的忠义形象更反映了一种民族的集体文化心理。

在用人上,曹操霸气,刘备义气。

[关键词]:爱才志向狡猾仁义用人艺术一、曹、刘二人性格中相似之处好结交天下智能之士,有理想远大,做事讲究谋略,常能吸取他人建议为己所用。

勇谋兼备,赏识忠勇之士,善用人心,故能赢得众人拥随,人气很旺。

(一)关于曹操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人是创业之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一直把人才建设放在一切的首位,千方百计地广揽天下英杰。

起事之初,他以宗族子弟组成核心力量;然后他多次下“求贤令”,并且“推心以待天下贤士”。

荀攸、程昱、郭嘉等先后弃袁绍投奔前来,曹操视之如心腹,委之以重任,言听计从,信而不疑。

曹操思贤若渴,爱才成癖,每得一英杰之士,便欣喜异常,如获至宝。

他见典伟力大无朋,赞曰:“此古之恶来也!”他昵称许诸为“虎痴”,并说“子真樊哙也!”后得谋士贾诩,喜称“真我子房、陈平也!”其心喜意爱,溢于言表,形诸声色。

他闻知袁绍谋士许攸夜半投奔,不及穿鞋,跣足出迎,屈身示敬,而纳“火烧乌巢”之计。

他为了使贤士为己用,甚至不择手段。

当他得知徐庶为刘备军师时,感叹道:“惜乎贤士归于刘备!”便以徐母为人质,硬是把徐庶弄到手;他多次征聘司马懿而不出,竟派刺客以刺杀相胁迫,司马懿不得不出仕。

曹操对敌方的英杰也非常景慕,必欲得之为己用。

他见杨奉部将徐晃威风凛凛,是一虎将,不愿以力拼之,派人将其说降。

曹操和刘备谁更会当老板

曹操和刘备谁更会当老板

曹操和刘备谁更会当老板从古至今但凡贤明的君主都知道礼贤下士,广纳贤才。

如果国内没有人才,国力必衰。

然而,虽有人才,却不能做到知人善用,亦不足以强国兴邦。

广纳贤才,且能够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自古以来都是判断一个君主有能力的标准。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备在招贤纳才方面都显示出了他们作为领导者卓越的才能。

但是他们二人对人才意义的理解和招揽方式都大大不同。

曹操和刘备谁更会当老板从古至今但凡贤明的君主都知道礼贤下士,广纳贤才。

如果国内没有人才,国力必衰。

然而,虽有人才,却不能做到知人善用,亦不足以强国兴邦。

广纳贤才,且能够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自古以来都是判断一个君主有能力的标准。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备在招贤纳才方面都显示出了他们作为领导者卓越的才能。

但是他们二人对人才意义的理解和招揽方式都大大不同。

刘备算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心目中的人才一定要忠孝仁义样样俱全,甚至长相也要过关(要是长得跟庞统似的,就只能当个小县尉了)。

也可以说刘备看重的首先是德,然后才是才能,最好是德才兼备。

吕布来投时,刘备虽说没有像其他诸侯一样拒之门外,但是从内心里讲他是不喜欢吕布的。

原因就在于吕布曾前后三次背叛了他的领导者。

这大大违反了刘备内心中人才“忠”的标准,因此即使吕布有万夫莫当之勇,后来要被曹操所杀时刘备不仅不替吕布求情,还说了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使吕布魂断白门楼。

但是当以孝著称的徐庶被迫要离开时,刘备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山一程水一程的送,就是视线被林木挡住了,也望向徐庶离开的方向。

甚至徐庶回马时,他还天真的认为是徐庶要回来了,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足见刘备的人才观偏重于德,而且是无德不取。

刘备很看重,也很尊敬德才兼备的人才。

实际上他麾下也确实有一批重义轻生的文臣武将,例如诸葛亮、孙乾、糜竺、关羽、张飞、赵云等等。

那么为什么这些旷世奇才对刘备十分忠心?这就和刘备的招贤之道密不可分了。

刘备的招贤之道可简洁的概括为以情动人,以德感化。

曹操与刘备领导艺术比较

曹操与刘备领导艺术比较

曹操与刘备领导艺术比较刘备与曹操的领导艺术比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读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吟着杨慎的《临江仙》一词,我仿佛置身于那烽烟滚滚、金戈铁马的乱世中,看到了那些被人们备受推崇的英雄们。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群雄逐鹿的时代。

各路诸侯为了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成就一番霸业,对人才、土地、人口等有限的资源进行了几番争夺……。

其中,从领导知识、才能、经验、风格、气质等综合反映,有能力吸引人才,拥有出色的领袖气质的最为突出的两个人物就是魏国的曹操和蜀国的刘备。

下面, 本人结合课程所学知识,以自己有限的水平对曹操和刘备的领导艺术做几点简单的比较。

一、领导才能对比(一)出生背景与才智能力曹操出生官宦世家,其父曹嵩为宦官曹腾(费亭侯)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应该来说,其出生背景对其早期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这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曹操自幼兴趣广泛、涉猎甚广,是个难得的全才,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学一流,围棋、音乐、书法顶尖。

其突出的政治和军事才干,连刘备对他都是心服口服,经常在诸葛亮面前称赞他。

试想这样一个才干突出的人物就算是想要在人群中默默无闻也是不能的,毕竟他身上的闪光点太多了,就像一个发光体一样,吸引着人向他靠近,更何况人本来就有一种向优秀人才靠近的本能。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其父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颠沛流离,备尝艰辛,生活非常艰苦。

因为家庭不富裕,刘备的学习经费经常都由其同学刘德然的父亲资助完成。

应该说,早年刘备的生活条件与曹操相比虽不至天壤之别,但也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是锦衣玉食,一个是为温饱奔波;一个是博览群书,一个是基础教育。

但在那个烽火连天和讲究正本根源的年代,其汉氏后裔的身份为其加分不少,为其称雄一方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