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说课修改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一元一次方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元一次方程在整个初中数学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后续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先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方程的概念,然后逐步深入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以及应用。
这就像盖房子,一元一次方程是我们数学大厦的一块重要基石,如果这块基石没打好,那后面的高楼大厦可就摇摇欲坠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对于方程这个概念,他们在小学可能有过一些初步的接触,但那只是比较简单的形式。
现在要深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对他们来说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数学王国,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充满了挑战。
他们可能会在理解方程的本质、掌握方程的解法以及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上遇到困难。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他们就会像小探险家一样,在这个数学王国里勇往直前。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准确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且能够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方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就像把一个复杂的敌人变成一个简单的对手,然后轻松打败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他们在数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七班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板书:课题及朱自清),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
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理解,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逐一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会自然风光。
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呈现了颜色斑斓的大自然,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
抒写出喜爱春天,向往将来的欣喜之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二、学情分析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简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基于以上的分析,依据语文课标要求,结合七班级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学问与能力目标: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尝文章的画面美,领悟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喜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语言感悟春天的秀丽。
五、教学理念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
”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2、联系现实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节课,主要内容为《语文教材解读与整体规划》。
首先,我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本节课的设计:教材解读、课时分配和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将详细阐述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期能全面展示整个教学过程。
一、教材解读这个教材设计得相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实际运用能力。
本节课属于第一单元“认识语文”,旨在通过对整体内容的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语文的意义、方法和目标。
二、课时分配本节课设计为一节45分钟的课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将课时分为三个环节:导入与预习(5分钟)、知识讲解与整理(30分钟)和巩固与拓展(10分钟)。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单元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爱,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1.导入与预习(5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图片、问答等方式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思考和兴趣。
同时,让学生预习本单元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知识讲解与整理(30分钟)(1)通过讲解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帮助学生理解整个单元的结构和框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介绍本单元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例如“语文”、“阅读”、“写作”等,结合具体例子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
(3)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与拓展(10分钟)(1)通过课堂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道应用题,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提出一些关于语文学习的问题和思考,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拓展和丰富课堂内容。
公开课《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说课稿[修改版]
![公开课《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说课稿[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79f177de7375a417876f8fbe.png)
第一篇:公开课《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说课稿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次讲课从四大方面讲解: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是初中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前面几节我们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及合并同类项》,这节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延伸及应用。
通过这节我们对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更新的步骤。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认识,另一方面为接下来讲解去分母做了铺垫。
所以说这节课内容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的认识结构心理特征,教学目标确定如下:①知识与能力:形成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规范步骤,理解去括号的法则,并通过对比加深对带系数的去括号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解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整洁的内涵,发展有条理地清晰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一般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这节课的重点。
弄清题意,寻找等量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四、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实际问题的找等量关系掌握不一定很深刻,尤其是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寻找不容易,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学生在知识的结合上不是很顺手,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第3课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说课稿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背景,如购物找零、温度变化等,引发学生对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中体验运算的乐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情境教学: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符合认知灵活性理论,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应用于不同情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过程,学生在互动中能够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和运算顺序。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提高学习兴趣方面,我将尝试更多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
1.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课堂体验和学习需求;
3.反思本次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反思和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
4.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潜能;
5.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果。
第18课《我的白鸽》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我的白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我的白鸽》。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我的白鸽》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散文,作者陈忠实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与白鸽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
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单元地位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动物,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我的白鸽》作为本单元的一篇重要课文,通过作者与白鸽的相处经历,深刻地体现了这一主题,为学生理解单元主题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2.教材内容分析课文详细叙述了作者与白鸽从期待、相处到欣赏的全过程。
从作者向老舅索求白鸽,到老舅送来白鸽后作者逐渐获得它们的信赖,再到白鸽产卵、孵卵,幼鸽成长以及最终两代白鸽飞翔的情景,每一个阶段都展现了作者与白鸽之间情感的发展和变化。
文章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白鸽的喜爱之情,还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白鸽的喜爱及情感变化。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本,梳理作者与白鸽相处的经历,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
教学难点在于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掌握并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等写作技巧。
例如,文中白鸽可能象征着美好、自由等,这些象征意义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体会。
同时,细节描写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本中的相关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理解和分析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1.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动物的文学作品,对动物形象和情感有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我的白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细胞的生活(说课稿)可修改全文

怎么办? 怎么办?
因为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与
能量
为什么灰 太狼总是 要吃羊呢?
哈哈,我长 那么壮都是 小羊的功劳!
通过多媒体展示以上两个图片,提出 相关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 兴趣。从而引出细胞的生活也需要物 质和能量。
(二)细胞中的物质
• 1、设计学生演示红糖水扩散的实验以及观察相关蔗 糖扩散动画,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观察蔗糖扩散动画,得出分子 之间有间隙,分子是运动的。
水
无机物
细
胞
无机盐
中
的
糖类
物
质 有机物 脂肪 蛋白质
核酸
小分子 一般不含碳
大分子 一般含碳
3、通过学生演示燃烧种子的实验,感知物质中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通过以上几个环节,有 利于学生感受到微观的知识,理解细胞中的物质。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细胞膜控制物 质进出的过程,增加直观效果,使 学生加深对细胞膜功能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
• 1、说教法:教学中运用演示法、讨论法、类比法、 推理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来突出重 点和突破难点。
• 2、说学法 : 教学中设计以学生自学探究和小组合 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学习目标(重难点)
• 1、能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认识细胞膜具有控制 物质进出的功能。
取核
去核
组合
培养 植入
三只羊分别提供了什么?
大黑母羊: 去核卵细胞 大白母羊: 细胞核 大灰母羊: 培育胚胎的场所
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1.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理想》說課稿一、教材分析《理想》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1篇課文。
第二單元仍然繼續著第一單元所談論的“人生”這個話題,所選課文側重於寫對人生的理解和選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詩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詩,也是一首讚美詩,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闡述理想,讚美理想。
詩人從不同角度讚美理想,例如,說“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說的是理想指引著人們前進的方向。
詩中又說,“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說的是理想給人的精神力量。
“理想是鬧種,敲碎你的黃金夢”,說的是理想能淨化靈魂。
“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給罪人新生”“喚浪子回頭”等等,又是從理想對不同人的意義這個角度去讚美的。
這首詩是富有形象的,詩人用形象來概括歷史事實和現實生活。
對於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體驗不同的人,感受、體驗、理解是不同的。
這種哲理性,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初一學生讀這首詩,一方面要充分調動他自己的人生體驗,一方面也要聯繫一些典型事例,去領語詩句的含義。
比喻是這首詩的主要手法,一連串的比喻又是排比,這些修辭手法也應該學習。
《理想》是一首詩,語言押韻、流暢優美,應該繼續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
對於學生的朗讀訓練的要求應該有所提高,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感情諸方面,都要給以扎實有效的指導。
二、教學目標1、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熟練朗讀並背誦全詩。
3、聯繫生活體驗和語境,感悟和理解詩句含義,領略詩歌的藝術魅力。
4、追求美好人生,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
三、教學重點1、誦讀,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2、理解詩歌的主旨。
3、賞析詩歌的語言。
四、教學難點1、體會詩歌構思精巧、語言精美的特點。
2、理解詩中的意象。
3、聯繫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方法1、朗讀法。
詩人用異彩紛呈、含義深刻的形象比喻,闡述理想之於人生的決定意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棱柱 圆锥
正方体
展开与 折叠
圆柱
棱柱
正方体
圆锥
截一 个几 何体
主视图
的立体 图形
俯视图
第一章
A. B.
左视图
C. D.
图②
港 沟 中 学
丰 富 的 图 形 世 界
定义
(2011•西宁)﹣2+5的 相反数是( ) 几何与代数 绝对值 有理 意义 ( 2011• 常德)计算 : A、3 B 、 数的 运算 ﹣3 数轴 C、﹣7 D、7
议一议 想一想
做一做
创设丰富的 问题情境, 注重实践性
关注数学背景知 识、数学知识趣 谈等的介绍,注 重发展性与人性 化
提供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的学习 空间,注重探索 性
图文并茂, 形式活泼, 注重趣味性
更新知识载体, 引入信息技术, 注重现代性
编写特点
七 上 数 学
港 沟 中 学
编写特点
教材内容 整合
港 沟 中
新 旧 教 材 变 化 学
h
对一些主题内容 进行重新定位和 设计。 “有理数的加减 混合运算”一节3 课时。 “乘方”2课时 。
比赛得分的情境 贯穿负数的引入 和有理数的运算
相反数与绝 对值集中在 同一课时呈 现。
科学记数法、 近似数融入 本章。
第二章
港 沟 中
新 旧 教 材 变 化 学
次数最高的 项的次数
合并同类项
去括号 (有括 号)
单独数
单独字母
B. a+2a2=3a3整式 C.-(a-b)=- a+b 运算 代数式、 单项 D.2(a+b)=2a+b 式 整式的定
义
第三章
多项 式
相反数 加法
利用绝 对值比 较大小
加减混合 运算
减法
乘法
除法
乘方
利用数轴 比较大小
分类
有理 数
概念
科学 计数 法
第二章 有 理 数 及 其 运 算
用计 算器 进行 运算
港 沟 中 学
2012浙江省湖州市, (2008· 襄樊中考)如图,在锐角内部, 画正确的结果是 1条射线,可得3个锐角;画2条不同 计算 2a-a 2012 广州市,下面的计算正 射线,可得 6个锐角;画3条不同射线, ……照此规律,画10 ( 确的是( ) 可得10个锐角; ) A.-2a2 B.1 C.2 D.a 加减 个. 条不同射线,可得锐角 A. 6a-5a=1
港 沟 中 学
h
§1 生活中的立体图 形(1),删去了对其 他图形的过多描述, 重点认识棱柱。 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删 减或重新定位,关注 与小学教材的衔接与 提升。 §4 从三个方向看物 体的形状,删去了原 来与小学重复的第 1 课时, 对第 2 课时进 行重新设计。
第一章
.删去原来最后一节 平面图形的内容,有 关基本平面图形的内 容在第四章集中呈现。
北师大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
济南市历城区港沟中学
王允刚
港 沟 中 学
港 沟 中 学
凸显了“人人都能获 揭示:数学是与人类 得 在教学观上,揭示了数学 活动紧密相关的文化。 良好的数学教育” 。 在评价观上,突出数学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 我们在数学课堂上, 在课程内容观上,进一 这也是对旧课标中面 学习评价应该是基于学 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 除了常用的单元知识 步理清了数学课程内容 向全体的一个升华, 生发展、目标多元、方 程。因此在课堂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观 树导入外,还要加大 课程 的内涵、选择和组织。 数学课堂不仅要面对 法多样的评价。这也是 上,更注重了学生的参与 教学 学生生活中已有的情 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知识 观 每个学生,还要让每 我们目前重点研究的方 度。 观 境体验,以增加数学 的掌握程度和处理方式 个学生都有归属感、 向,如何评价才更能有 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上也会更理性,更有依 成就感。 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 数学 据。 评价 课程理念 性,主动参与自学、参 观 与合作、参与展示。 观 课 程 标版 准数 学 2011
编写特点
教材内容 整合
编写体例
说教 材 说建 议
说三部分
课程内容
说课 标
课程标准
七 上 数 学
港 沟 中 学
内容结构
编写特点
教材内容 整合
编写体例
说教 材 说建 议
说课标
课程内容
说课 标
课程标准
七 上 数 学
港 沟 中 学
· 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 〃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 •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 •通过代数式、方程、不 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解 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 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 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性。 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 以证明的过程发展合情推 系的过程,体会模型思想, ·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 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 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 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 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 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 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 形的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 •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 1. 对“基本事实” 2.增加了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 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 减少了部分内容: 价与反思的意识。 现象的特点。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建 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4. 对于“证明”,不仅要 2、增加如下内容:
教材内容 整合
编写体例
说教 材 说建 议
说课标
课程内容
说课 标
课程标准
七 上 数 学
港 沟 中 学
1 7 8 5 6 2 3 4 1.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直线、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射线、线段,并会用不同的方法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的方法,新增 表示。 知道a的绝对值的意义。 2. 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 4.基本平面图形 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1.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 单的混合运算. 3、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 的目的和内涵; 1. 经历展开与折叠,切截以及从不同方向看 线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1 丰富的图 图形 6.数据的 形世界 .平 2.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将在教 等数学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6、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4、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 收集与整 行线与相交 与几 2. 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7、删去了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 最短 的意义,能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 统计 理 线 师的指导下,将所学过的知识有机 综合与实践: 何 式表示。 断 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 5、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并能度 与概 探寻神奇的 2有理数及其 地结合,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进一 2 、会求代数式的值,能解释值的意义,能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 魔方 量3.在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相互转换等活动中, 运算 率 根据代数式的值推断代数式反映的规律。 述和分析的过程,在活动中, 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应用 发展空间观念。 6 、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 3.整式及 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以及合作 3、了解整式的相关概念,理解合并同类项 综合与实践: 综合 数与 7 、认识度、分、秒,及简单的换算, 其加减 意识。 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关注人口老 和去括号的法则,并会简单的整式加减运 与实 并会计算角的和差 2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 龄化 代数 算,发展运算能力。 5.一元一次方程 8、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正多 践 念,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感受抽 4、能用字母表示数及整式加减运算,探索 课程内容 综合与实践: 样的必要性,体会抽样方式的 边形、圆、扇形。 具体问题中的一般规律。 制作长方体 差异对结论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 9、能根据扇形和圆的关系求扇形的 形盒子 七 3. 学生通过列出简单随机现象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圆心角的度数。 上 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 2、掌握等式的性质 的所有可能结果,来了 数 件发生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随机现象发生的概率。 学 4、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h
新增“探寻神奇的幻 方”、“关注人口老 龄化”。
保留原教材的“制作 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 长方体形盒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综合与实践
港 沟 中
新 旧 教 材 变 化 学
编写特点
教材内容 整合
编写体例
说教 材 说建 议
说教材
内容标准
说课 标
课程标准
七 上 数 学
港 沟 中 学
思维发 展 合作交 流
拓展正文 内容的背 景知识
编写体例
说教 材 说建 议
说三部分
内容标准
说课 标
课程标准
七 上 数 学
港 沟 中 学
重点介绍棱柱
点、线、面、 体
图①
(2009· 包头中考) (2010· 滨州中 将一个正方体沿某 考) (2010· 聊城中考) 些棱展开后,能够 如图①放置的一个 得到的平面图形是 水管三叉接头,若 ( ) 其正视图如图②, 从三 个方 ) 生活中则其俯视图是( 向看
新 旧 教 材 变 化 学
h
等式基本性质引出方 式的改变。
更加突出方程的模型 思想
删去了两节应用“日 历中的方程”和“教 育储蓄”。
第五章
港 沟 中
新 旧 教 材 变 化 学
h
普查和抽样调查、扇 形统计图、频数直方 图、不同统计图特征
结构的变化。 定位于数据的收集与 整理。
第六章
港 沟 中
新 旧 教 材 变 化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