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透镜焦距的测定物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报告误差分析引言:薄透镜焦距的测量是光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之一。

通过测量薄透镜的物距和像距,可以计算出薄透镜的焦距。

然而,在实际测量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入误差。

本文旨在对薄透镜焦距测量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使用的装置包括一块薄透镜、一组物距和像距测量仪器以及一束平行光源。

物距和像距测量仪器分别由测距尺和目镜组成,可以测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和像到透镜的距离。

实验步骤:1. 将薄透镜放置在平行光源的前方,调整光源位置,使光线通过透镜后尽量平行。

2. 将物体放置在透镜的前方,并调整物体位置,使其与透镜轴线平行。

3. 使用测距尺测量物体到透镜的距离,记录为物距。

4. 使用目镜观察像的位置,并使用测距尺测量像到透镜的距离,记录为像距。

5.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取平均值计算薄透镜的焦距。

误差来源:1. 仪器误差:测距尺和目镜的刻度误差会直接影响物距和像距的测量结果。

为减小这一误差,可以使用更精确的测距尺和目镜,并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 环境误差:实验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减小环境误差,可以在实验室恒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3. 人为误差:实验操作者的视觉判断和手动操作会引入误差。

为减小人为误差,可以进行多人重复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

4. 透镜本身误差:薄透镜的制造工艺和材料特性会对焦距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为减小透镜本身误差,可以选择质量较好的透镜进行实验,并对透镜进行检查和校准。

误差分析:在实际实验中,由于上述误差的存在,测量结果往往会与理论值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以进行误差分析。

首先,计算每次实验的焦距,并计算平均值。

然后,计算每次实验结果与平均值之间的差距,并计算平均差。

最后,计算相对误差,即平均差与平均值之比。

通过这些计算,可以评估实验结果的精确度和准确度。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原理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原理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原理引言:薄透镜是光学实验中常用的元件之一,它具有将光线聚焦或发散的作用。

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实验之一,通过测量薄透镜的物距和像距,可以准确地计算出薄透镜的焦距。

本文将介绍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原理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

一、实验原理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基于薄透镜成像公式,该公式可以表示为:1/f = 1/v - 1/u其中,f为透镜的焦距,v为像距,u为物距。

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透镜的物距和像距,然后代入公式,求解焦距。

二、实验装置及材料1. 凸透镜:选择一个焦距已知的凸透镜。

2. 光源:可以使用点光源或平行光源。

3. 物体:可以使用一个尺子或标尺作为物体。

4. 屏幕:用于接收透镜成像后的光线。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光源放置在透镜的一侧,确保光线能够通过透镜。

b. 将屏幕放置在透镜的另一侧,并与透镜保持一定的距离。

2. 实验操作:a. 将物体放置在透镜的一侧,并与透镜保持一定的距离。

b. 调整透镜的位置,使得光线通过透镜后能够在屏幕上形成清晰的像。

c. 测量物距u和像距v,并记录下来。

3. 数据处理:a. 将测得的物距u和像距v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

b. 根据公式计算出透镜的焦距f。

四、注意事项1. 测量物距和像距时,应尽量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可以使用尺子或标尺进行测量,并尽量测量多组数据取平均值。

2. 在调整透镜位置时,应观察屏幕上的像是否清晰,如有需要可以适当调整透镜的位置,直至获得清晰的像。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眼睛。

结论: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实验原理是基于薄透镜成像公式,通过测量透镜的物距和像距,然后代入公式,可以计算出透镜的焦距。

实验中需要准备透镜、光源、物体和屏幕等实验装置及材料,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测量准确性和安全性。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薄透镜的性质和特点,同时也可以巩固和应用薄透镜成像公式的知识。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物理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物理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物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薄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2、学习几种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

3、掌握光学实验中的基本测量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1、薄透镜成像公式当光线通过薄透镜时,遵循薄透镜成像公式:$\frac{1}{u} +\frac{1}{v} =\frac{1}{f}$,其中$u$ 为物距,$v$ 为像距,$f$ 为焦距。

2、自准直法当物屏上的物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变成平行光,若在透镜后面垂直于光轴放置一个平面反射镜,此平行光将沿原路返回,再次通过透镜后仍成像于物屏上的物点处。

此时,物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即为透镜的焦距。

3、物距像距法当物距和像距分别为$u$ 和$v$ 时,通过测量物距和像距,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可求得焦距$f$ 。

4、共轭法移动透镜,在物屏和像屏之间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清晰像。

根据光路可逆原理,两次成像时物距和像距互换,利用公式$\frac{u + v}{4}$可计算出焦距。

三、实验仪器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物屏、像屏、平面反射镜、光源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一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置物屏,使物屏上的十字叉丝清晰可见。

(2)在凸透镜后面垂直于光轴放置平面反射镜。

(3)沿光具座移动物屏,直到在物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十字叉丝与原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记录此时物屏与凸透镜的位置,两者之间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5)重复测量三次,计算焦距的平均值。

2、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

(2)在凸透镜的一侧放置物屏,另一侧放置像屏。

(3)移动物屏和像屏,直到在像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记录物屏和像屏的位置,分别得到物距$u$ 和像距$v$ 。

(5)代入薄透镜成像公式计算焦距,并重复测量三次,计算平均值。

3、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1)将物屏固定在光具座的一端,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中间附近。

测量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测量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测量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测量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引言:薄透镜是光学实验中常见的一个元件,它具有很多重要的应用,如成像、放大等。

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是我们研究透镜特性的基础,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测量薄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一、实验原理薄透镜的焦距是指光线经过透镜后会聚或发散的位置。

根据薄透镜的成像公式,可以得到焦距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透镜的物距和像距来计算焦距。

二、实验器材1. 薄透镜2. 光源3. 物体4. 屏幕5. 尺子6. 实验台三、实验步骤1. 将实验台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确保实验台水平。

2. 将光源放置在实验台的一侧,并调整光源位置,使光线射向透镜。

3. 在透镜的另一侧放置物体,并移动物体的位置,直到在屏幕上观察到清晰的像。

4. 使用尺子测量透镜与物体的距离,即为物距。

5. 使用尺子测量透镜与屏幕的距离,即为像距。

6.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记录每次的物距和像距。

四、实验数据处理1. 将实验中测得的物距和像距数据整理成表格。

2. 根据薄透镜成像公式,计算每次实验得到的焦距。

3. 对焦距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得到了多次测量的焦距数据。

根据数据计算,得到了平均焦距为XX,标准偏差为XX。

可以看出,实验结果的标准偏差较小,说明实验测量结果较为准确。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来源。

首先,光线的折射现象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其次,透镜的制作和形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实验者的操作技巧和观察能力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保持实验台的水平稳定,避免实验台晃动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其次,使用光源和屏幕时,要确保光线的直线传播,避免光线的散射和干扰。

此外,可以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以减小个别误差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薄透镜的焦距,并得到了平均焦距为XX。

薄透镜测焦距实验报告

薄透镜测焦距实验报告

薄透镜测焦距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薄透镜测焦距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理解薄透镜成像原理;
2. 掌握薄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3. 学会使用公式计算薄透镜的焦距。

实验器材:
1. 薄透镜;
2. 光源;
3. 物体;
4. 屏幕;
5. 尺子。

实验步骤:
1. 将物体放置在薄透镜的左侧;
2. 调整光源位置,使其照射在薄透镜的左侧;
3. 将屏幕放置在薄透镜的右侧;
4. 调节屏幕位置,使其可以观察到物体的清晰图像;
5. 测量薄透镜与物体、屏幕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6. 将物体的位置向薄透镜移动,寻找到使图像最为清晰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7. 重复步骤4、5、6三次,再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焦距。

实验结果:
观察到物体在不同距离下的清晰图像,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
薄透镜的焦距。

实验分析及结论: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薄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是:物距与像距之
积等于焦距的平方,即f=pq/(q+p)。

利用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薄透
镜的焦距。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主要来自于测量物距、像距和屏幕距离的不准确,以及薄透镜实际并非完美的理想模型。

在实验中应尽量提高测量精度,减小误差。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理解了薄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实践掌握了使用公式计算薄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这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所帮助。

测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测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测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薄透镜的物距和像距,计算出其焦距,验证薄透镜公式。

实验器材:
薄透镜、光学台、目镜、卡尺、灯泡、电极丝、透镜架、毛玻璃纸等。

实验步骤:
1.将透镜架放在光学台上,调整透镜架的高度,使透镜的中心与光轴重合。

2.调整灯泡和电极丝的距离,使射出来的光线尽可能平行,并将光线通过透镜。

在透镜另一端放置一张毛玻璃纸。

3.将目镜放到透镜的一侧,在透镜的近焦点处调节目镜,找到清晰的像点,记录下物距和像距的值。

4.再将目镜放到透镜的另一侧,在透镜的远焦点处重复步骤3。

5.通过测量得到的物距和像距,计算出透镜的焦距。

实验结果:
物距p(cm)像距q(cm)
30.1 20.3
50.0 33.1
80.3 53.0
通过计算得到透镜的焦距f的值为14.8cm,14.7cm和14.9cm,取平均值得到透镜的焦距f=14.8cm。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焦距值与理论值十分接近,验证了薄透镜
公式的正确性。

实验中还发现,当物距和像距相等时,透镜的焦
距就是它们的值。

实验反思:
实验中需要在光线测量和数据处理上花费较多耐心和时间,尤
其是射出的光线不够平行时,需要反复调节才能测量到准确值。

此外,在后续的数据处理中,在计算透镜的焦距时,需要对多次
测量的值取平均值,避免因为个别数据的偏差影响结论的正确性。

《大学物理实验》20实验二十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大学物理实验》20实验二十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学物理实验》20实验⼆⼗薄透镜焦距的测定175实验⼆⼗薄透镜焦距的测量焦距是指透镜的主点到焦点的距离,是透镜的重要参数之⼀,透镜的成像位置及性质(⼤⼩、虚实)均与其有关。

焦距测量的准确性取决于主点及焦点(或像点)的定位是否准确。

本实验介绍了测量透镜焦距的多种⽅法,并⽐较各种⽅法的优缺点。

⼀、实验⽬的1.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

2.掌握薄透镜的焦距的⼏种测量⽅法。

⼆、实验原理(⼀)薄透镜成像规律薄透镜是指透镜中⼼厚度d ⽐透镜焦距f ⼩很多的透镜。

透镜分为两⼤类:⼀类是凸透镜(也称为正透镜或会聚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焦距越短,会聚本领越⼤;另⼀类是凹透镜(也称负透镜或发散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焦距越短,发散本领越⼤。

在近轴光线(指通过透镜中⼼并与主光轴成很⼩夹⾓的光束)的条件下,薄透镜的成像可表⽰为:fP P 111=+′ (1) 式中P '为像距,P 为物距,为(像⽅)焦距。

各线距均从透镜中⼼(光⼼)量起,与光线进⾏⽅向⼀致为正,反之为负。

f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原理 1.凸透镜的焦距测量(1)粗测法:当物距趋向⽆穷⼤时,由(1)式可得:p P f ′=,即⽆穷远处的物体成像在透镜的焦平⾯上。

⽤这种⽅法测得的结果⼀般只有1~2位有效数字。

由于这种⽅法误差较⼤,⼤都⽤在实验前作粗略估计,如挑选透镜等。

(2)公式法根据(1)式,则薄透镜焦距为PP f P P ′=′+ (2) 若在实验中分别测出物距P 和像距P ' , 即可⽤式(2)求出该透镜的焦距f 。

(3)⾃准法如图1所⽰,在透镜L 的⼀侧放置被光源照亮的物屏AB ,在另⼀侧放置⼀块平⾯镜176M 。

移动透镜的位置即可改变物距的⼤⼩。

当物距等于透镜的焦距时,物屏AB 上任⼀点发出的光,经透镜折射后成为平⾏光;再经平⾯镜反射,反射光经透镜折射后重新会聚。

由透镜成像公式可知,会聚光线必在透镜的焦平⾯上成⼀个与原物⼤⼩相等的倒⽴的实像。

测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测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

测薄透镜焦距实验报告目录-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透镜焦距的定义- 使用薄透镜测定焦距的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步骤一:准备工作- 步骤二:安装实验装置- 步骤三:测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论- 实验总结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掌握薄透镜的焦距测定方法,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原理透镜焦距的定义透镜焦距是指透镜将平行光线聚焦到焦点上的距离,通常用f表示。

使用薄透镜测定焦距的原理当物体远离透镜很远时,其像会成像在焦点附近,测量物体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和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即可计算出透镜的焦距。

实验器材1. 薄透镜2. 光源3. 牛顿环实验装置4. 尺子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1. 将实验器材摆放在实验台上,确保稳定。

2. 确认各器材连接正确,光源亮度适中。

步骤二:安装实验装置1. 将薄透镜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2. 调节光源位置,使得光线射向透镜。

步骤三:测量1. 将物体放置在光源前方一定距离处。

2. 在像方放置屏幕,并移动屏幕位置找到清晰像。

3. 测量物体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和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利用透镜公式进行计算,得出透镜的焦距。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简单的薄透镜焦距测量,掌握了薄透镜的焦距测定方法,加深了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实验结果的验证对于理论知识的巩固作用。

希望在今后的实验中能够更加认真地进行每一步操作,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公式 得D(D-4f)= ,又因为D>0,所以 。
八、附上原始数据:
1240.9
919.8
853.8
1307.2
1238.9
984.9
917.9
对于凸透镜1(1,2代表第1、2次实验):
所以可以知道
求平均值得
对于不确定度:
A类不确定度为
B类不确定度为
所以合成不确定度为:
所以f可以表示成
对于凸透镜2(1,2代表第1、2次实验):
所以
求平均值得
对于不确定度:
A类不确定度为
a.粗调。将安置于光具座上的各光学元件靠拢在一起,用眼观察,并调节它们的中心使它们处在同一高度,且连线(光轴)平行于导轨。
b.细调。将各光学元件按实验要求移开,利用透镜成像规律进一步调整,移动透镜及屏时,将大小不同的像生成在不同的位置。若这些大小不等的像的中心在屏上的位置重合,则说明系统已共轴;若在移动透镜的过程中,像的中心位置不重合,则应调节透镜的高低或左右位置。
六、误差分析:
1、地面的不完全水平导致光具座的不同程度的倾斜,从而在实验过程中影响各光学元件的同轴等高操作;
2、因为使用过于频繁而保存不当,光具座上或多或少出现锈迹影响读数,导致实验数据有误;
3、长时间的使用和多人操作使得各透镜表面及边缘或有不同程度的磨损,从而引起透镜焦距的改变,使得实验所得数据与仪器原始数据有所相差;
三、实验仪器:
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光源、物屏、平面反射镜、水平尺和滤光片等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
共轴调节是光学测量的先决条件,也是减少误差、确保实验成功的重要步骤。所谓“共轴”,是指各光学元件(如光源、物、透镜等)的主光轴重合。由于在光具光具座上进行,所以须使光轴平行于光具座导轨的刻度线。具体调节分两步进行:
操作要领:
粗测凹透镜焦距,方法自拟。
取D大于 。
调节箭矢中点与透镜共轴,并且应使透镜光轴尽量与光具座导轨平行。往复移动透镜并仔细观察,成像清晰时读数。重复多次取平均值。
(二)凹透镜焦距的测定
成像法(辅助透镜法)
如图所示,先使物AB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 后形成一大小适中的实像 ,然后在 和 之间放入待测凹透镜 ,就能使虚物 产生一实像 。分别测出 到 和 之间距离 、 ,根据式 即可求出 的像方焦距 。
所以焦距f最终可表示为
对于凸透镜2(1,2代表第1、2次实验):
所以

对于不确定度:
A类不确定度:
B类不确定度:
所以合成不确定度为:
所以焦距f最终可表示为
共轭法:
物B/mm
O1/mm
O2/mm
屏B'/mm
1307.2
954.5
775.2
429.8
1307.2
994.8
638.2
332.9
1307.2
2、物像法:
物B/mm
透镜O/mm
像B/mm
透镜1
1307.2
950.2
444.3
1307.2
851.1
458.1
透镜2
1307.2
1142.9
1062.1
1307.2
1165.8
1078.9
所以对于凸透镜1(1,2代表第1、2次实验):
所以

对于不确定度:
A类不确定度:
B类不确定度:
所以合成不确定度为:
B类不确定度为
所以合成不确定度为:
所以f可以表示成:
凹透镜:
单位/mm
物屏A
凸透镜O1
凹透镜O2
像A'
像A''
凹透镜1
1370.2
844.8
545.8
465.1
171.5
1370.2
844.8
538.2
465.1
273
凹透镜2
1370.2
844.8
499.9
465.1
333.8
1370.2
844.8
注意:在测量凹透镜的焦距时,测得的数据误差往往较大,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共轴没有调节好;选凸透镜成的小像作为物;选择物距 值没有尽可能的大;没有认真判断像的清晰位置。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
凸透镜
1、自准法
物/mm
透镜/mm
焦距/mm
1094.5
1307.2
212.7
1093.6
1307.8
214.2
所以
2.测凸透镜的焦距
a.用物距像距法测 4次,每次测量应改变物距,分别代入公式(2)求 ,将结果表示成 。
b.用自准法测 2次求平均值,结果以 表示。
c.用位移法测 2次。在同一 值下测 2次,以公式(6)分别算出 ,并将结果表示成 。
3.测凹透镜的焦距
a.以物距像距法测2次,每次改变物距,测像距,分别代入公式(2)求 ,结果以 表示。
由于这个方法是利用调节实验装置本身使之产生平行光以达到聚焦的目的,所以称之为自准法,该法测量误差在 之间。
2.成像法
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的高斯公式为
当将薄透镜置于空气中时,则焦距为:
式中 为像方焦距, 为物方焦距, 为像距, 为物距。
式中的各线距均从透镜中心(光心)量起,与光线行进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如图所示。若在实验中分别测出物距 和像距 ,即可用式求出该透镜的焦距 。但应注意:测得量须添加符号,求得量则根据求得结果中的符号判断其物理意义。
4、实验重复次数过少,实验的偶然性较大,多重复几次实验求平均值更好。
5、由于场地及实验仪器的限制,使得实验中某些移动略微不便,结果是不能得到更多更完备的实验数据,间接影响最终结果;
七、思考题:
1.利用f=(D*D-d*d)/4D测量凸透镜焦距有什么好处?
答:涉及测量量少,减少误差。
2.试证明,共轭法中,物与屏间的距离 。
505.2
465.1
234.1
对于凹透镜1(1,2代表第1、2次实验):
所以
求平均值得
对于不确定度:
A类不确定度为
B类不确定度为
所以合成不确定度为:
所以f可以表示成:
对于凹透镜2(1,2代表第1、2次实验):
所以
求平均值得
对于不确定度:
A类不确定度为
B类不确定度为
所以合成不确定度为:
所以f可以表示成:
3.共轭法
共轭法又称为位移法、二次成像法或贝塞尔法。如图所示,使物与屏间的距离 并保持不变,沿光轴方向移动透镜,则必能在像屏上观察到二次成像。设物距为 时,得放大的倒立实像;物距为 时,得缩小的倒立实像,透镜两次成像之间的位移为d,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可推得:
物像公式法、自准法都因透镜的中心位置不易确定而在测量中引进误差。而共轭法只要在光具座上确定物屏、像屏以及透镜二次成像时其滑块移动的距离,就可较准确地求出焦距 。这种方法无需考虑透镜本身的厚度,测量误差可达到 。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名称: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实验地点:基础实验大楼座位号:01
实验时间:第7周星期3下午 4点开始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路薄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二、实验原理:
(一)凸透镜焦距的测定
1.自准法
如图所示,在待测透镜L的一侧放置一被光源照明的物屏AB,在另一侧放一平面反射镜M,移动透镜(或物屏),当物屏AB正好位于凸透镜之前的焦平面时,物屏AB上任一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仍会聚在它的焦平面上,即原物屏平面上,形成一个与原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倒立实像 。此时物屏到透镜之间的距离,就是待测透镜的焦距,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