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高中语文教学设计(4.3)

合集下载

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试讲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示例一】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请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学的诗词,由此引入新课。

2.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1.字词: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难字:莽、娆、竞、骚。

2.录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深入研读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1)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教师招聘面试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师招聘面试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师招聘面试高中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古风体裁的诗歌,诗人李白通过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从高险、惊险、凶险几个方面,将蜀道的抽象之难,以具体的物象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大胆、奇特瑰伟的联想力,正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艺术特点。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

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难”难在何处。

3.感受李白诗风的豪迈特点,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奇险雄壮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李白诗歌夸张、渲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蜀道“难”在何处,文章如何表现蜀道之难的。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通诵读课文首句导入:“噫唏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诵读声中,你能感受到,这句诗的风格是哪一位大诗人的?李白一生游遍名山大川,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那么,他笔下的家乡——古蜀国有怎样的胜景?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诗仙,走进四川……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解析版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解析版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高中语文《劝学》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列举已知的劝学格言、好的学习方法及态度等。

(二)整体感知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解决重要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读,并强调易错的字词。

(三)深入研读1.明确文本的论点(1)学生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2.四人小组合作,自列提纲,充实论据。

(1)明确学习的意义是用了四个比喻句,学习的作用用了五个比喻句,方法态度用了十一个比喻句。

(2)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其特点。

(3)前两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后两个是改变自己。

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4)用同样的方法,4人小组合作完成对“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的学习,并由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四)拓展延伸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之于国也》,说说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五)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学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短文。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

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

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

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高中语文教资面试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教资面试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教资面试教案模板教案概述教案名称:高中语文教资面试教案模板适用年级:高中学科:语文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相关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时间安排: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相关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能够培养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生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文本内容和相关语文知识。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和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课堂参与和合作的态度。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新知讲解1.引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对本文本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解。

3.教师解读文本,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

让学生动手1.分组讨论,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和分析讨论。

2.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让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意见。

巩固和拓展1.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任务,巩固文本的理解能力。

2.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新的文本和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个人或小组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试卷及答案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试卷及答案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试卷及解答第一批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导入语:有人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又有人说“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在你们看来,生命是样子的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谈一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1.齐读课文。

思考:作者认为怎样做是热爱生命?他对待死亡是什么态度?明确:热爱生活,使生活丰盈饱满,就不会为死亡感到苦恼。

(三)再次朗读,理解作者的情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质疑(要求勾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惑。

)(1)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2)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3)生之本质在于死。

(4)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5)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2.小组合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从作者和别人对“度日”的不同态度中解析作者本意,体会文章主旨。

明确主旨:通过对比论证方法,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的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感到苦恼。

(四)拓展延伸1.“我”热爱生命,但为什么“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拓展:我们都知道生命的长度不可以把握,那生命的分量可以增加吗?我们如何增加自己生命的分量?2.说一说:学了本文,请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谈谈你的认识。

(五)作业小结小结:作者用亲切、自然的行文风格,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对生命和生活的独特理解,深刻感悟和自得其乐的处理方式,告诉我们现实的生命历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有抓住现实才是热爱生命的最好状态,这是先哲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来晓喻后辈去实践热爱生命这一人生主。

作业:1.小练笔:谈谈你对生命认识与感悟。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谈谈你的板书设计有什么特点。

【参照解答】板书应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应是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的线索,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这对板书应具有的特点以及应发挥的作用,我的板书主要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

高中语文教资面试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教资面试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教资面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并能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5.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阅读a. 文本材料:《红楼梦》第五十五回b.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文本描写人物形象的技巧;•掌握运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方法;•理解并能够准确翻译古汉语的句子。

c.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导入:复习前一课的知识,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所学内容。

3.分析文本:指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注重对修辞手法、描写技巧和句子结构的理解。

4.解读生词:帮助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生词,指导学生运用上下文推断词义。

5.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6.全班讨论:组织全班讨论学生的观点和答案,并提供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7.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梳理思路,加深理解。

2. 口头表达a. 主题:我所喜欢的一本书b.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c. 教学步骤:1.引导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进行思考,并列举相关理由。

2.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组织思路,并列出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和关键句。

3.口头表达: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每人用时不超过3分钟。

4.同伴评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鼓励互动和交流。

5.教师点评: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点评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表达方式。

三、教学评价本教案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提问等。

2.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过程,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面试教案模板教案标题:《古诗词鉴赏——以《静夜思》为例》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静夜思》的诗意,掌握其艺术特色和语言魅力。

-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静夜思》的意象美和情感表达。

-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材:《静夜思》原文及注释。

- 多媒体课件:包含《静夜思》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诗歌朗读等。

- 教学道具:黑板、粉笔、讨论用纸笔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播放《静夜思》的经典朗诵录音,营造课堂氛围。

2. 提出问题: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新课讲解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解析:逐句逐句分析诗歌内容,讲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深度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情感变化和深层次意义。

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静夜思》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如绘画、音乐、现代诗歌等)重新诠释《静夜思》。

总结提升1. 学生展示: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和创意作品。

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作业布置- 完成一篇关于《静夜思》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 收集其他唐诗宋词,准备下一次的诗歌鉴赏活动。

五、教学反思- 分析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 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川省教师招聘面试 语文学科答辩题及答案

川省教师招聘面试 语文学科答辩题及答案

2018四川省教师招聘面试:语文学科答辩题及答案()答辩问题大概分为基础信息类、专业知识类、工作实践类以及教育评价与反思类。

[语文学科答辩题及答案]【示例一】小学语文《燕子专列》答辩问题一、简述你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参考答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所学的生字、词语,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载”“骤”“涉”等生字;读懂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细读文本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因为重难点来源于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二、你认为你本堂课的优点和不足在那里?【参考答案】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整体上来说是比较完整的,整体上实现了教学目标里面所提及的内容,而且讲解内容还是比较细致的,一个段落分析,所以学生对于文本的把握会比较完整,并且完成了最后的情感升华,所以整体上来说是可以的。

但是还是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就是情感升华过于仓促,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在这一方面进行更多的升华,所以较为仓促;另外就是总结说的不够明确,教师总结也过于笼统,在操作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预想不到的情况,所以在这一方面需要进行修改,争取变得更加完整和完善。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三、课堂里面你都采用了那种教学方法,为什么?【参考答案】在感知文章情感这部分是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在体会瑞士人民对燕子情感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突出的,因此在这一部分我采取了多媒体辅助法、情境创设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高中语文教学
设计(4.3)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8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4.3)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通过合作探究品析“即景伤怀”的手法,养成合作探究意识,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并逐步树立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品析景、情的关系,体会“即景伤怀”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语
学生观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

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
①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
②选取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
③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

)
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

(三)精读诗歌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

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

也是全诗的诗眼。

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

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问: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提问: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作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4.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提问: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正是心急如焚,才两鬓染霜。

提问: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拓展延伸
朗诵比赛,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看哪一组读地更有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三吏三别”。

五、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