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后习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后题答案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后题答案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后题答案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答:可以在桌面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粉笔屑、泡沫、小纸团等把桌面的振动放大,通过轻小物体的振动观察桌面的振动。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000km,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解:t声=s/v声=1000000m÷340m/s≈2941.18st火车=s/v火车=1000km÷200km/h=5ht客机=s/v客机=1000km÷1000km/h=2h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你其中的道理。

答:可以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先听到的是通过铁管传到耳朵里的,后听到的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的。

因为声音在铁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的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解:s=vt=340m/s×1.5/2s=255m5、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慢,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温度影响。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许多立体声收音机有“STEREO-MON O”开关,开关处于STEREO位置时放出的声音和电台播出的一样,是立体声;而处于MONO位置时收音机把两个声道的信号合成一个声道,没有立体声的效果。

找一台立体声收音机,试一试这个开关的作用(使用耳机效果更明显),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既然立体声更为逼真,为什么还要设置这样的开关?答:将开关处于MONO位置时接收信号比较灵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课后题答案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答:可以在桌面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粉笔屑、泡沫、小纸团等把桌面的振动放大,通过轻小物体的振动观察桌面的振动。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000km,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解:t声=s/v声=1000000m÷340m/s≈2941.18s t火车=s/v火车=1000km÷200km/h=5ht客机=s/v客机=1000km÷1000km/h=2h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你其中的道理。

答:可以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先听到的是通过铁管传到耳朵里的,后听到的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的。

因为声音在铁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的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解:s=vt=340m/s×1.5/2s=255m5、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慢,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温度影响。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许多立体声收音机有“STEREO-MONO”开关,开关处于STEREO位置时放出的声音和电台播出的一样,是立体声;而处于MONO位置时收音机把两个声道的信号合成一个声道,没有立体声的效果。

找一台立体声收音机,试一试这个开关的作用(使用耳机效果更明显),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既然立体声更为逼真,为什么还要设置这样的开关?答:将开关处于MONO位置时接收信号比较灵敏。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后练习(共39套有解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后练习(共39套有解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后练习(共39套有解析)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 1.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且必须从零刻度线量起 B.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C.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2.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刻度尺最合适( ) A.量程3 m,分度值1 mm B.量程10 m,分度值1 dm C.量程30 cm,分度值1 mm D.量程15 cm,分度值0.5 mm 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 ( ) 4.下列数值中,单位应该是厘米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为0.8 B.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C.一张试卷的厚度约为70 D.小明身高约为1.68 5.要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为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是(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一元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一元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元硬币的厚度 6.如图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其中最佳的测量方法是( ) 7.使用被拉长了的软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将( ) A.比真实值偏小 B.比真实值偏大 C.不受影响 D.和真实值完全一样 8.小刚是一位八年级的学生,他平时走路的步幅约为50 。

上体育课时他跑100 m所需时间约为16 。

(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 9.如图所示,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 cm。

10.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是最后一次使用机械停表计时的奥运会。

如图甲所示,当时运动员在参加长跑比赛,某一运动员在到达终点时停表指针如图乙所示,停表所表示的时间为min s,合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后练习作业答案(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后练习作业答案(下册)

第六章电压电阻一、电压1.在图6.1-8中,用连线代表导线来连接实物图,使小灯泡能够发光并且电压表能够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估计在2~3 V之间)。

答案为C。

解题思路:正确使用电压表,要做到:会看(看表盘)、会调(调零)、会连(连接)、会选(选量程)、会读(读数)。

一看表盘:再看表盘上的刻度,一般的电压表都是双量程,要弄清上、下刻度的量程(最大测量值)与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代表多大的电压。

二要调零:使用之前要调零三会连接:根据测量要求(测量哪个用电器或电路元件两端的电压),必须将电压表和被测的用电器或电路元件并联。

连接时应注意:(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要从电压表标有“3”或“15”的红接线柱流入,从标有“-”号的黑接线柱流出。

四选量程:根据电路的实际情况估计被测电路电压的大小,确定选用+3或+15接线柱五会读数:1. 认准量程定表线。

2. 确认每小格多少伏。

3. 正对指针看刻线。

4. 先大后小再估读。

2.在烧杯中加入盐水,然后将连在电压表上的铜片和铝片放在盐水中(图6.1-9)试着用电压表测量这个自制电池的电压。

通过测量判断()金属片是电池的正极。

A.当铜片接在电压表正极时,电压表指针向右偏,说明铝片是正极。

B.当铜片接在电压表正极时,电压表指针向左偏,说明铜片是正极。

C.当铜片接在电压表正极时,电压表指针向右偏,说明铜片是正极。

D.当铜片接在电压表正极时,电压表指针向右偏,说明铝片是正极。

答案为C。

解题思路:当电压表在电路中的正负极接反时,电压表指针向相反方向偏。

3.图6.1-10中,三个电压表的读数各是()。

A.2V,12.5V,3V B.10V,2.5V,0.6VC.10V,12.5V,0.6V D.2V,12.5V,0.6V答案为D。

解题思路:正确读数。

电压表的最右端接线柱是大量程(15V),中间的是小量程接线柱(3V);大量程的读数时读上表盘,小量程的读下表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后练习册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后练习册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后练习册答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基础知识 1米。

千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纳米。

2、1mm。

0.68。

3测量值。

真实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

读书粗心。

4A。

5B。

6D。

7D。

8D。

9C。

10D。

11B。

水平提升12偏小。

13A。

14B。

15A。

探索研究 16测出课本中厚度相同的100张纸的厚度为d,d/10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

17第一步,用细铜丝在铁钉上紧密缠绕n圈;第二步,将缠绕的细铜丝拉直,测量它的长度L;第三步,根据公式D=L/nπ计算出铁钉的直径。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基础知识1运动。

静止。

2江岸。

竹排。

3船。

江岸。

4位置。

参照物。

5A。

6B。

7B。

8是相对于跑步机的跑道跑了2千米。

水平提升 9地球。

24。

10、静止、向北运动或向南运动(速度小于列车的速度)。

11C.探索研究12C。

13(1)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以迅速移动的背景作参照物。

(2)能。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基础知识1、运动快慢。

v=s/t。

m/s。

km/h。

3.6。

2B。

3A。

4C。

5C。

6D。

7、4m/s 水平提升 8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

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9、3。

15。

10(1)从标志牌处到西大桥的流程为8km。

(2)该路段车辆可行驶的速度为40km/h。

12。

11C。

探索研究12(1)大(2)匀速。

13、(44*25m)/50s =22m/s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基础知识 1、v=s/t。

路程。

时间。

卷尺。

停表2略。

3(1)匀速。

6。

(2)1.2。

(3)小于。

水平提升4(1)5min(2)72km/h。

5、80km/h。

200km 。

探索研究6(1)测出一盘蚊香的长度L; 测出长为L1的蚊香燃烧时间t1;算出蚊香燃烧所用时间t 。

(2)t = Lt1/L1 第一章综合练习一、1、dm。

cm。

min。

s。

2、20。

18。

3、1.2米每秒。

每秒通过1.2米的路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12.3 机械效率》课后作业试卷含答案解析(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12.3 机械效率》课后作业试卷含答案解析(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12.3机械效率》课后作业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机械做功越快,机械效率就越大B.做功越快的机械,功率越大C.做功越多的机械,功率越大D.功率越大,机械效率越大2.如图所示,物体A在拉力F的作用下,10s内水平匀速运动了5m,物体A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270N,拉力F为150N。

下列物理量计算正确的是()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是1.5m/sB.拉力F做功为750JC.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0%D.拉力F的功率是150W3.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关于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B.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C.做功快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D.通过改进机械的性能可以使机械效率达到100%4.(多选)如图所示,重800N的物体,在100N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以0.1m/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向左匀速直线运动了20s,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

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拉力F做的功为400JB.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180NC.额外功的功率为12WD.若物体的重力和运动速度不变,只增大水平地面的粗糙程度,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会降低5.下列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多B.做功多的机械,效率一定高C.做功快的机械,功率一定大D.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一定大6.如图所示的吊车有大小两个吊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下列关于吊车机械效率说法正确的()A.吊起相同货物,使用小吊钩机械效率高B.吊起相同货物,上升速度快机械效率高C.每次吊起的货物越少,机械效率越高D.货物升高的高度越高,机械效率越高7.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越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B.做功越少的机械,机械效率越低C.做功越慢的机械,机械效率越低D.总功相同,有用功越大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8.如图所示,工人师傅要将重为1000N的木箱拉到1.5m高的车厢里,他将一块5m长的木板搁在地面与车厢之间构成斜面,然后站在车上用400N的拉力将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车厢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工人所做的总功为5000JB.工人所做的有用功为2000JC.斜面的机械效率为75%D.物体和斜面之间的摩擦力为400N=,2s内9.利用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一个重为2N的物体,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 1.2N绳子自由端移动了0.6m。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第1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课后习题(包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第1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课后习题(包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第1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课后习题(含答案)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可知,物体的A A .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C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D .以上说法都对2.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C3.P 、Q 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米的两点,甲从P 点、乙从Q 点同时沿直线相向而行,它们运动的s-t 图像如图4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CA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 .经过3秒,甲、乙相距4米C .乙到达P 点时,甲离Q 点6米D .甲到达Q 点时,乙离P 点2米4.().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

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 s 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

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小明在前50 m-定用了6.25 sB .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C .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D .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5.运动会上,100m 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6.可以用图像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则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Bts v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7.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在下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是A8.(多选题).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 B C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4s~8s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9.下列各图中,表示物体处于匀速运动状态的是CA. B. C. D.10.下列物理量的单位,属于速度单位的是AA. m/sB.mC.sD.kg11.下列四个成语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最明确的是BA.离弦之箭B.一日千里C.姗姗来迟D.风驰电掣1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3所示,图4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D13..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

物理课本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物理课本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物理课本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物理课本八年级上册的课后习题答案涵盖了多个章节,包括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等基础知识。

以下是一些典型习题的答案示例:# 第一章:力学基础习题1:计算一个质量为5千克的物体在地球表面受到的重力大小。

答案:重力大小 \( G = m \times g \),其中 \( m = 5 \) 千克,\( g \) 约为 \( 9.8 \, \text{m/s}^2 \)。

计算得 \( G = 5\times 9.8 = 49 \) 牛顿。

习题2:描述牛顿第一定律。

答案: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一个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 第二章:热现象习题1:解释什么是热传导。

答案:热传导是热量通过物质内部分子振动和碰撞传递的过程,不需要物质的宏观移动。

习题2:描述温度和热量的区别。

答案:温度是物体热能状态的度量,通常用摄氏度或开尔文表示。

热量是物体吸收或释放的能量量度,单位是焦耳。

# 第三章:光学习题1: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答案: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

习题2: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答案:平面镜成像具有以下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是虚像。

# 第四章:电学基础习题1:什么是电流?答案: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其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电荷量。

习题2:欧姆定律是什么?答案:欧姆定律表明,电流 \( I \) 与电压 \( V \) 成正比,与电阻 \( R \) 成反比,即 \( I = \frac{V}{R} \)。

# 结尾以上就是物理课本八年级上册部分课后习题的答案示例。

这些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必要时参考这些答案。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实践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时间及测量1、许多石英电子手表具有听表的功能,通过反复尝试学会使用这个功能。

2、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做成了一个来回摆。

测出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怎样能测得更准确?你能做一个周期为1s的摆吗?答:测出小铁块摆动若干次所用的时间,然后除以摆动次数,这样测量的结果更准确。

对于后一个问题,可让学生通过不断尝试,认识到小铁块的摆动周期只与绳的长度有关。

3、各组同学之间比一比,怎样才能更精确地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一页纸的厚度、铜丝直径?你能想出多少种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答:略4、用宽约2cm的牛皮纸条,自制量程为2m、分度值为1cm的卷尺。

用这个卷尺测量家里某个人的身高。

起床后和临睡前各测一次,你会发现什么?答:由于白天人们多处于站立姿势,自身的重使得骨骼间缝隙变小,因此临睡前的身高要低于起床后的身高。

5、联系电流表、温度计等测量工具的用法,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哪些做法会引起较大的误差?答:使用刻度尺常出现的错误有:(1)不注意起始刻度;(2)读数时视线与尺面不垂直测量结果不写单位;(3)刻度尺没有与被测物体重合;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以火车头、车厢的座椅、乘客、路边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填空:在平稳行驶的列车中,放在行李架上的物品相对于___________是静止的,相对于___________是运动的。

答:火车;树木、房屋等。

2.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BA.河岸上的树 B.船舱 C.迎面驶来的船D.河水3.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的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于屏幕上。

这是为什么?答:运动员和屏幕之间相对静止,而跑道在不断运动。

4.我国自1984年4月8日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以来,已经陆续发射了多颗这类通信卫星。

同步卫星虽然绕地心转动,但是地球上的人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为什么?它绕地心转动一周大约需要多长时间?答: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和地球自转速度相同,它们相对静止;一天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上海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达423km/h,大约是普通列车的多少倍?答:普通列车的速度建议用本节第二题的结果8.8m/s比较,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大约是普通列车的速度的1.3倍。

2、根据图12.2-5的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以及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答:要做对这道题,学生首先要能看懂列车时刻表,会计算列车在两个车站之间运行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再利用公式。

这道题的目的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向学生渗透:科学就在身边。

襄樊到丹江的距离103公里,S1=103000 m ;运行3小时15分,t1=3×3600+15×60=11700 sV1=8.8m/s同样,朱坡到老河口的距离37公里,S1=37000 m运行时间1小时零7分,t1=1×3600+7×60=4020 sV1=9.2m/s3、在公路旁每隔1km就立着一个里程碑。

利用里程碑如何估测自行车的速度?答:用手表测出通过1km所用的时间,再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

4、地面上里一个杆子,在阳光下测量杆顶的影移动的速度。

在这项活动中,除了速度的测量方法外,你还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发现了几个新的问题?提示:影的移动不是匀速的5、一艘潜艇静止在水面下。

当潜艇发现正前方5km处有一艘航空母舰正以30km/h的速度向潜艇驶来,马上向航母发射了一枚速度为110km/h的鱼雷,多长时间后鱼雷可能命中航母?答:如果以航空母舰为参照物,鱼雷相对于航母的速度为140km/h。

由公式变形,得,则鱼雷击中航母所需时间为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我们知道声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

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

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答案:学生想出的办法只要能说明桌子是振动的就可以。

比如在桌子上竖立一支铅笔,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铅笔振动或倒下,由此说明桌子是振动的。

或者仿照课上的实验,在桌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颗粒,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泡沫塑料颗粒在振动。

对于前、后两种方法,教师应该都予以肯定,尤其是前一种方法,要大加赞赏。

凡利用课上没有讲过的方法来做验证的,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鼓励举一反三,鼓励联系实际,这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000km。

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从北京传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

答案: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首先在实际中声音是不可能从北京传播到上海的,这里题目的设问,只是一种假设。

另外声速、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火车的速度、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速度等数据,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需要学生自己查找数据。

实际上,由于这种计算不要求太精确(也不可能太精确),根据查找到的数据,或者自己知道大致的数值,最后估算即可。

在这里,切忌用物理计算题的标准要求学生。

不要打击学生参与问题研究的积极性。

有关数据如下: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约为1 500km(实为1 463 km);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约为1 200 km;Z13(北京一上海)快车大约平均每小时运行120km;737客机平均每小时行驶约600km。

此题中体现两个能力培养点。

①假设。

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提出假设,在物理问题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理想模型和简化问题。

②估算。

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在许多场合,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实际意义,更能说明问题。

这里估算的目的是让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疑问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答案:会听到一次或两次敲打的声音。

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

此题不能只给出一个绝对答案,否则就会种下“重计算,轻事实”的恶果。

如果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应该请他告诉其他同学能听到两次声音的条件(主要是铁管的长度足够长)。

如果没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师生共同讨论是否有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需要哪些条件才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总之,不要把此题当成一道计算题简单地处理。

此题的实验体验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是有困难的。

40 m长的铁管、安静的环境等都不容易满足,最好教师在这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方便的线索。

对于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领他们从这里走向第二阶段——理论探究。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

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 答案:255 m。

此题不拘格式,只要能计算正确就可以。

同时可以询问学生,这个问题可以有几种解决方案。

5.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

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影响。

答案:小、大、温度。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如果你家中有乐器,观察—下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答案:可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写篇小论文或召开个小研讨会,互相交流一下。

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

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

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

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

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就会改变(图1.3—7)。

你能练着用它吹出一首歌吗?答案:这种哨子很好做,用塑料管和竹管都可以,只要是能改变所吹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就可以改变音调。

3.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

如果这种昆虫的翅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 人类能听到吗? 答案:350Hz,能。

4.小小音乐会。

每人制作一件小乐器,在班里举行的小型音乐会上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演奏。

看谁的乐器有新意,谁演奏得好。

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答案:学生能用自己做的乐器演奏乐曲,非常高兴。

希望老师能充分地利用这种积极性,把物理学习搞得有声有色。

此题在知识上的要求不要过高,着眼点要更多地关注“做”的过程。

三、声音的特性1.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

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与班里的同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采取的措施更好。

答案: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初步学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交谈、记录等等。

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应侧重于投入程度,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此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议开展下面的活动。

活动:角色扮演。

某居民区附近新建了一个纺织厂。

机器的噪声打破了小区昔日的宁静,干扰了居民的休息。

另一方面,这个纺织厂也解决了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

这个矛盾怎样解决?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纺织厂厂长、工人、居民、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加讨论的每位同学都要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时既要为自己辩护,又要倾听对立方面的意见。

其他同学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

2.在工厂里,噪声主要来源于;在公路上,噪声主要来源于。

答案:工厂里的电动机、车床等。

公路上主要有汽车的发动机、喇叭等。

3.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的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A.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B.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答案:A、C是有效、合理的;B有效,但不合理;D是无效的,这种装置只是监测装置。

4.在安静环境里,测量你的脉搏在1 min里跳动的次数。

在声音过大的环境里,你的脉搏有变化吗?测量一下!答案略。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碗,通过声音来判断瓷碗是否破损。

这个方法应用了声音的什么特征?答案:声音的音调和音色皆有,相比之下,主要是根据碗的音调不同来判断的。

2.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

此处海底有多深? 答案:3062m3.学过声现象这一章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像,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

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计1.图4.1—7中各个温度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答:甲8℃,乙9℃,丙18℃,丁一4℃。

2.给教室挂一只寒暑表,利用课间测出每个课间的温度。

以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温度,分别在图4.1—8上描点并画出一天的温度—时间图象。

比较晴天、阴天的温度图象,你能看出这两天温度变化的规律吗?答:做好这道题目,为后面用图象的方法研究熔化和沸腾做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