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6市综合经济实力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中部六省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2000年以来,中国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份(河南、湖北、湖南、山西、陕西、安徽)的产业发展状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这篇文章将对这六个省份的产业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就制造业而言,安徽、湖北和河南的制造业发展相对较为突出。

安徽省以汽车制造、航空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为主导,逐渐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的制造业集群。

湖北省以武汉为核心,重点发展汽车、机械、船舶和电子信息等制造业,武汉汽车产业园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

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发展出了以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为主导的制造业集群。

这些省份的制造业发展相对较早,产业链相对完善,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有效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其次,就资源型产业而言,山西和陕西的煤炭和能源产业发展较为突出。

山西是中国著名的煤炭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陕西省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为特色,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

这些资源型产业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亟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再次,就服务业而言,湖南省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好。

湖南省以长沙为核心,发展出了以旅游、文化创意和互联网等为主导的服务业集群。

长沙成为了国内著名的旅游和文化名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同时,互联网产业也迅速崛起,长沙被誉为“中部硅谷”,孵化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互联网企业。

湖南省的服务业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最后,就现代农业而言,河南省的现代农业发展较为突出。

河南省以粮食种植、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为基础,逐渐推广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例如,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农机具的推广应用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此外,河南省还大力发展了食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部六省的产业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和特点。

制造业发展较为突出的省份包括安徽、湖北和河南,资源型产业发展较为突出的省份包括山西和陕西,服务业发展较为突出的省份包括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较为突出的省份包括河南。

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综合竞争力研究(2010年度)

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综合竞争力研究(2010年度)

是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综合竞争力 以及适合 中部六省会城市科技竞争力对 比的指标体系研究。本研究将有
助于 中部 六省创 新 型城市 的准 确定 位 。
携 缘官 竞 争力 评价

递 体 掏建 为 了客观 地分 析 中部六 省 会城 市科 技竞 争力 的整 体水 平 ,笔 者一 方 面借 鉴其 他省 科 技工 作部 门在评 价



要 : 中部六省会城市 2 0  ̄2 l 年的主要 科技 指标— 一科技 投入 、科 技产 出、科技 与经 济和 社会 协调 发展 、 从 08 Oo
与杖策 、 文 献舔 恙码 : 氏 - -- 。 。
科技潜力等几个方面进行 比较分析 全 面反映太原 市近 年来科技 工作成就 、发展优 势和差距 ,并对存在 的差距提 出
俭指 尥 究左法 三级指标的研究首先是采用按照数据大小 的降序排列 ,比较出数量上的先后顺序 ,然后 由高到低打分 , 排序第一得 6 ,排序第二得 5 ,依此类推 。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是在三级指标的基础上根据权重比例 分 分 进行计算得出,进而计算 出各个城市 的综合指标分值。
中部 六 省会 城 市 科技 竞 争 力评 价 体 系 的选 取 遵 循 科 学性 、全 面 性 与简 洁 性 、可操 作 性 及规 范 性 原 则 。
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宏观上分为三级 ,一级指标 4 、二级指标 9 、三级指标 3 项。一级 项 项 8 指标包括科技投入 、科技产 出、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 科技潜力 ;二级指标包括人力投入 、财力投 入 、基础 设施 、专 利 、科技 成 果 、科 技 英才 、经 济增 长 、环境 保护 、科 技 发 展 ;三级 指标 包 括从 事科 技 活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政策研究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政策研究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政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中国的不断崛起,中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然而,中国的地域发展极为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相当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就比较落后。

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中西部地区的现状中西部地区是指中国的广大西部和中西部省份,涵盖了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西部地区人口众多,人均GDP较低,发展主要依赖资源性产业。

而中部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例如江西、湖南等省份,其经济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但无论是中部或西部,整体上来看还是相对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发展差距。

比如,2019年上半年全国GDP超过1万亿的21个城市中,仅有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位于中西部地区。

二、政府的政策措施为了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分别涉及扶持中小企业、纾解产能过剩、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部大开发”计划,这个计划从1999年开始,旨在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加强与东部地区的联系。

它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例如修建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工业园区等,都是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中部崛起”等系列计划,以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建设工业园区、创造优惠税收政策等。

三、中西部地区的潜力尽管中西部地区目前仍然存在着各种制约因素,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场环境相对较弱等,但是随着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政府对于中西部经济地区的关注不断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潜力正逐渐被挖掘出来。

随着铁路、高速公路和民航路网的不断完善,这些地区的物流水平将逐渐提升,同时政府对于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此外,中西部地区在资源、环境等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优势,例如西部地区的煤炭、油气等自然资源,中部地区的水资源等,这些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助力。

我国中部地区城乡融合的比较分析与策略选择

我国中部地区城乡融合的比较分析与策略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时代命题。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一突出问题,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必由之路。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是东中西梯次发展的关键一环,是我国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区域,也是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提升开放水平最具潜力的区域。

相较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中高级阶段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劣势和短板,必须立足实际,加快发展。

一、研究综述对“三农”地位、城乡关系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对这一发展脉络和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评价,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

(一)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演进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由来已久,统购统销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是城乡分割二元体制建立的三大标志。

党的十六大开始正视城乡二元结构,其后发展形成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三种提法,总体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孔祥智和张效榕,2018)。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列首位,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国家战略。

这一时期,在城乡统筹政策框架下,对城乡关系的调整是初步的,统筹是手段,政策重心局限于发挥城市和工业作用,通过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式带动农业农村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将城乡一体化明确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巩固了关于城乡关系发展目标的论断,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重塑城乡关系、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06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总结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 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
于中西部地区。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 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发达
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较快。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数字 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东部地 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 。
数字经济发展对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 推动作用。
动态性
指标应能反映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政策, 促进区域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基础设施
包括宽带接入速度、移动网络覆盖率、数 据中心建设等指标,反映区域数字经济发 展的基础条件。
发展环境
包括政策支持力度、金融支持力度、人才 培养与引进等指标,反映区域数字经济发 展环境的优劣。
问题
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如何对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 客观公正的评价?如何促进各地区数 字经济的协调发展?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方法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数据来源
综合运用国家统计局、各地区政府工作报告、行业协会等权威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
03
04
数字产业增加值
采用数字产业增加值作为评价指标, 计算方法为区域内数字产业增加值与 区域GDP的比值。
数字产业企业数量
采用数字产业企业数量作为评价指标,计算 方法为区域内数字产业企业数量与区域总企
业数量的比值。
05
06
数字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采用数字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作为评价指标,计 算方法为区域内数字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与区域 总从业人员数量的比值。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张旭扬摘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㊂1990年以后,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且出现了南北区域分化等新问题㊂因此,为了充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必须合理调整现行区域政策㊂关键词:区域经济;东西差距;南北区域分化一㊁引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变成发展不平衡与不足之间以及人民对更好生活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㊂文章基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各省区的GDP数据,分析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对中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㊂二㊁东西差距呈现缩小趋势文章的东部区域包括北京㊁天津㊁河北㊁辽宁㊁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福建㊁山东㊁广东㊁海南;中部区域包括山西㊁内蒙古㊁吉林㊁黑龙江㊁安徽㊁江西㊁河南㊁湖北㊁湖南;西部区域包括四川㊁重庆㊁贵州㊁云南㊁西藏㊁陕西㊁甘肃㊁青海㊁宁夏㊁新疆㊁广西㊂文章按照中国东部㊁中部㊁西部各省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来测度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㊂(一)1995 2002年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㊂关于东西差距的大小和具体时间有不同的看法㊂(二)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2003 2018年)区域差距的扩大将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性以及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㊂2003 2018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中间有波动㊂先从2003年的59.57%上升到2006年的59.67%,而后缓慢下降至2011年的56.30%,2013年回升至58.18%,最后回落至2018年的55.35%㊂2003 2018年,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呈现缓慢回升的趋势,中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5.12%上升至26.39%;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5.30%上升至18.26%㊂这个时期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时期㊂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强现阶段对西部和西部地区的开放是国家的政策,有效地发挥了西部的资源优势,重工业优势,促进了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㊂三㊁南北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一)南北差距微幅缩小(1995 2013年)1995 2013年,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北方地区的开放程度加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㊁振兴东北地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南北差距保持了稳中微降㊂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59.41%下降到2013年的57.00%㊂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40.58%微升至2013年的41.76%㊂(二)南北差距急剧扩大(2014 2018年)2014 2018年,南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出现了急剧扩大的趋势㊂2016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首次超过60%,达60.3%;2018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达61.52%㊂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中南北差异是两个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盛来运等,2018)㊂四㊁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思考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尽管中国东西方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很大,还存在区域差异等新问题㊂尽管北部和南部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但仍低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属于中等范围㊂(一)区域差距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区域差距是长期的㊁绝对的,区域之间自然地理㊁经济基础㊁要素禀赋等不同,这必然会各区域之间存在差距㊂区域作为具有较强自组织能力的城市及其影响范围(安虎森,2004),存在资源㊁劳动力㊁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分布不均衡性(魏后凯,2011),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区域经济差距存在的客观条件㊂研究表明,东部地区通过产业转出也能够促进自身的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产业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孙慧文,2017),也有效带动了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地区的经济发展㊂(二)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差距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陈栋生,1988),但区域差距过大必然会阻碍整体发展,如果不加以干涉,先发展地区就会通过累积因果过程,自身发展能力加强,后发展地区的发展优势被削弱,形成马太效应(Myrdal,1957)因此,既不能放任区域差距扩大,也不能通过政府的强制性措施来消除区域差距(吴强等,2004),这就需要各地结合历史文化㊁经济基础等条件,调整区域政策,有计划地使区域差距缩小到合理的范围㊂五㊁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要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必须客观认识区域经济差距,及时调整现有区域政策㊂1.加强宏观区域政策的针对性;2.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3.建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4.建立完善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㊂参考文献:[1]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2]魏后凯,刘楷.我国地区差异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1994(4).[3]魏后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动趋势及其预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6).作者简介:张旭扬,湘潭大学㊂05。

中部五城市金融集聚程度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中部五城市金融集聚程度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于此 , 本文以武汉 、 长沙、 郑州 、 南昌、 合肥中部五城市为研究对象 , 拟从 比较的视角 , 对 中部五城市金融集聚
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 从 国内外相关文献来看 , 对于金融集聚程度 的衡量 , 一般采用指标体系评估法 、 金融集聚指数评估法或 产业集聚 的测度方法等 , 且 以指标体 系评估法居多。要客观、 全面地评价一个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 , 关键是 要建立科学、 客观 、 有效的金融集聚评价指标体系 。目 前, 多数学者是从金融竞争力的角度进行指标体系构 建, 并不特别区分金融竞争力与金融集聚的概念。实际上 , 这两个概念之间既有联系, 又有 区别。此外 , 以往
2 0 1 2 4 0 9 3 3 3 5 6 — 2 ) 的部分研究成果 。
7 3
《 西部金 ̄) 2 0 1 3年第 l 期
2 、 宏观金融效率。 较高的宏观金融效率能促使资源高效配置, 推动金融集聚和实体经济增长。 宏观金融 效率可主要 由三个指标进行衡量 : 存贷比、 储蓄投资转化率以及储蓄率。其中存贷 比是金融机构年末贷款额 与存款额之比, 反映了金融机构将金融资源转化为实际利用资本的能力 , 存贷 比越高表明银行资金使用效率
响。随着 中部崛起步伐 的加快 , 为谋求 区域金融主导权 , 拥有和支配更多金融资源 , 中部各大城市纷纷将金 融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纳人各 自的长远发展规划 。目 前, 整个 中部的区域金融布局 尚未确定 , 对于处于
竞争中的任一城市而言 , 都有必要明确 自身金融资源集聚的相对优势及弱势 , 以便准确定位 、 科学发展。基
越高; 储蓄投资转化率是年末固定资产总额与年末储蓄总额之 比, 直观地反映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 ; 储 蓄率等于年末储蓄总额除 以该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 是综合反映金融机构储蓄动员能力的指标。 3 、 银行业发展程度。 高水平的银行业对金融集聚至关重要 , 尤其在 中国现有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 系下, 银行业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的主渠道, 银行业发展加速了金融创新 . 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为金 融集聚提供了条件 。 本文用金融机构年末存款总量和贷款总量表示银行业的发展程度 , 其 中金融机构年末存 款余额反映银行资金的总量 , 或是该地区银行资金的供给量 ; 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则体现了该地区对银行

中部三大城市群各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中部三大城市群各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个 城 市 。 “ 株 潭 ” 地 区 是该 省 发 展 水 平 最 高 、投 资 效 长 益 最 好 的 地 区 。长 株 潭 人 口 占全 省 的 1 .% ,生 产 总 值 33 占全 省 的 3 .%。按 照 湖 南 省 的规 划 , “ 一 五 ” 期 间 , 32 十
长 株 潭 3 市 G P年 增 幅 力 争 高 出 全 省 2 3个 百 分 点 . D ~
GDP 占 全 省 比重 达 到 4 % 。 0
批 成 为 全 国资 源 节 约 型 和 环 境 友 好 型社 会 建 设 综 合 改 革
试 验 区 ,后 一 个 则 是 整 个 中部 诸 城 市 群 中 经 济 规 模 最 大
的一 个 ,他 们 是 实 现 中 部 崛 起 的 主 要 “ 车 头 ” 另 外 , 火 。
二 、 城 市 竞 争 力 的 实 证 分 析
1 .评 价 指 标 体 系设 计 。城 市 竞 争 力 是 个 相 对 概 念 .
城 市竞 争 力 主要 是指 “ 个 城 市 在 竞 争 和发 展过 程 中 同 一
京 广 铁 路 和 京 珠 高 速 自北 向南 串起 这 三个 城 市 群 ,他 们 彼 此 之 间 的 联 系也 比较 密 切 。 因 此 ,考 虑 到 这 些 因 素 , 本 论 文 分析 和 研 究 的对 象 为上 述 三 个 城 市群 ① 。
长株 潭 城 市 群 。2 0多 年前 ,湖 南省 的学 者就 提
出 了 “ 株 潭 城 市 群 ” 的 概 念 . 是 我 国城 市 群 “ 念 ” 长 概 发 源地 之一 。该 城 市 群 原 来 只 包 括 长 沙 、株 洲 、湘潭 三
城 市 ,现 在 已扩 展 至 常 德 、益 阳 、岳 阳 、衡 阳 和娄 底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 层次: 反映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 X20 为 每 万 人 拥 有 各 类 科 技 人 员 数 (人); X17 为人均科 学 事 业 支 出(元); X18 为 人 均 教 育 支 出(元); X19 为每万人中高校本科生数。
统计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 6 省 市 综 合 经 济 实 力 进 行 综 合 评 价 。主 成 分 分 析法的原理是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较少
F3 在 X1 上 有 较 大 的 因 子 负 载 系 数 , 说
明 主 成 分 F3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城 市 的 经 济发展水平状况。
F4 在 X8、X16 上 有 较 大 的 因 子 负 载 系 数 , 说 明 主 成 分 F4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城 市 的 基础设施的指标。
收稿日期: 2005- 10- 25 作者简介: 黄志坚( 1967- ) , 男, 江西南丰人, 南昌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 副教授; 贾仁 安( 1942- ) , 男, 南昌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吴健辉( 1969- ) , 女, 湖南浏阳人, 南昌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高校硕士生, 副教授。
2006·1 月号·科技进步与对策 17
科技进步论坛
我国中部 6 省和京、沪、粤区域 技术创新绩效比较研究
罗亚非, 李敦响 ( 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22)
摘 要: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部区域要实现经济崛起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运用 DEA 方法对中部六省和
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进行分析, 探讨中部地区技术创新绩效相对较差的原因, 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 争力的评价。 评 价 系 数 计 算 公 式 为 : Vi= j=1
Fi,j*Vari,j。其 中 , Vi 为 第 i 个 城 市 的 评 价 系 数, Fi,j 为第 i 个城市在第 j 个主成分上的因
子 得 分 , Vari,j 为 第 j 个 主 成 分的贡献率, i=1, 2, …, 20; j= 1, 2, … , 5。 也 即 为 V = (42.156F1+33.345F2+9.707F3+ 8.129F4+6.664F5)/100。
第 3 层次: 反映经济发展活力的指标。 X15 为百人拥有电话数(部); X4 为公路客运量 (万人次); X5 为公路货运量 (万 t); X11 为邮电 业 务 总 量 (万 元 )。
第 4 层次: 反映城市基础设施指标。X13 为 城 市 道 路 面 积 ( 万 m2); X12 为 公 交 车 数 ( 辆) ; X10 为城市居民年人均用电量( kW·h) ; X16 为每万人医院床位数( 床) 。
根据上述原则 , 共 选 择 20 个 指 标 , 组 成
5 个层次。 第 1 层次: 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X1 为 人 均 国 内 生 产 总 值(元); X2 为 人 均 全 社 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 (元); X3 为人均财政收 入(元); X6 为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第 2 层次: 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指标。 X8 为 城 镇 居 民 人 均 年 消 费 品 支 出(元); X7 为 在岗职工人均工资( 元) ; X9 为城镇居民人均 年可支配收入(元); X14 为人居面积( m2) 。
主成分得分及其综合得分进行排序, 最后根据各省市得分情况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中部 6 市; 城市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F1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7348( 2006) 01- 0016- 02
0 前言
自 20 世 纪 90 年 代 初 我 国 东 部 沿 海 地 区开放以来, 中央又提出 了 “西 部 开 发 ”和 “振兴东北”的战略方针。面 对 珠 三 角 的 “扩 容”、长三角的一体化、环 渤 海 经 济 圈 等 区 域 的 发 展 , 显 得 有 些 “冷 ”的 中 部 地 区 变 成 了 “锅底”和“凹地”。为避免“中部塌陷”, 中部 6 市纷纷提出各自的“崛起”方 针 和 发 展 目 标 , 那么中部 6 市综合经济实力到底如何? 本文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部 6 市 2003 年 综 合 经 济 实 力 进 行 分 析 评 价 , 将 中部 6 市的经济发展现状 、潜 力 和 改 革 开 放 程度进行了比较, 对各省市的综合经济实力 进行了排序, 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 议。
关键词: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 创新绩效; DEA 方法; 中部崛起
中图分类号: F1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7348( 2006) 01- 0018- 03
0 前言
2003 年, 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呈现出东 部 地 区 加 速 发 展 、西 部 地 区 积 极 推 进 、东 北 地 区重振雄风, 而中部地区继续凹陷的格局, 被 经 济 界 人 士 形 象 地 称 为 “东 高 、西 起 、中 间 凹 ”。为 实 现 东 、中 、西 部 经 济 全 面 、协 调 、可 持 续发展, 温家宝总理 在 2004 年 的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中 提 出 了 “中 部 崛 起 ”的 战 略 思 想 。截 止 目前, 国家指的中部省份是山西、安徽、江西、 河南、湖北、湖南 6 省, 经济 界 称 为 中 部 凹 陷 地区也是指这 6 个 省 份[1]。 如 何 抓 住 这 次 机 遇, 发挥自身优势, 加速发展, 在全国区域经 济板快中实现赶超和崛起, 就成为当前中部 6 省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
1 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
指标的选择遵循以下 4 个原则: ①功能 性 原 则 , 即 指 标 要 具 有 描 述 功 能 、评 价 功 能 和解释功能; ②可获取性原则, 即指标数据 要能从公开的权威性刊物上获得, 且可信度 要大; ③完备性原则, 即指标群要合理, 最好 能全面反映所研究对象的主要本质; ④可比 性 原 则 , 即 指 标 在 涵 义 、统 计 口 径 和 时 空 上 要有可比性。
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
方 法 。经 过 处 理 后 各 综 合 指 标 之 间 彼 此 不 相 关, 几个指标代表的信息不重叠。这种分析
方法又称为因子分析法, 代表各类信息的综 合指标就称为主成分或因子。
2 统计分析
借 助 统 计 分 析 软 件 SPSS11.0 对 6 省 市 20 项 指 标 反 映 的 综 合 经 济 实 力 进 行 主 成 分 分析。首先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再对标 准化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提取特征值大于 1 的 因 子 ), 得 到 F1 ~F5 的 特 征 值 分 别 为 8.431、6.669、1.941、1.626、1.333。累 计 贡 献 率 分 别 为 42.156% 、75.500% 、85.207% 、 93.336%、100%。 从 运 算 表 可 以 看 出 从 第 6 个起, 累计贡献率已达到 100%, 且 特 征 值 已 小于 1, 前 5 个主成分包含原始数据的信息 总量的 100%, 因此我们确定主 成 分 个 数 为 5 个, 它的因子载荷表如表 1、表 2 所示。
科技进步论坛
中国中部 6 市综合经济实力比较研究
黄志坚1, 2, 贾仁安1, 吴健辉1, 2 ( 1.南昌大学 系统工程研究, 江西 南昌 330047; 2.景德镇高等专科学院 数学系,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摘 要: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 6 市 2003 年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分析评价, 提取 5 个主成分, 对中部 6 市 5 个
6 结论
从综合评价函数得分表的结果可以看 出, 中部 6 市的城市竞争力存在着明显的区 域差异, 武汉的城市竞争力显著地优于其它 城市, 主要是因为武汉有着雄厚的经济基 础,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吸引了一大批高素 质人才, 为提高城市竞争力提供了优良的外 部 条 件 。其 它 城 市 应 充 分 利 用 经 济 全 球 化 带 来的机遇, 扩大对外开放, 处理好城市经济 发展和城市社会发展的关系, 增强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区域间的合作, 优势互 补, 共同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要争取 国家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 加快交通设施建 设, 利用中部六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 保 障全国的粮食安全的重任, 争取国家的涉农 专项资金的投入和财政部的税收减免, 在成 为 工 业 强 省 的 同 时 也 成 为 农 业 强 省 。另 一 方 面, 各省市要因地制宜制定各自的发展方 针, 武汉应建立以武汉为核心的包括黄石等 周边 100km 以内的 8 个城市的城市经济圈, 使它们成为经济的增长极, 增强武汉的经济 辐射力和拉动力,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湖南 应利用肥沃的洞庭湖平原的天然条件促进 现代农业的发展 , 加快 长 沙 、株 洲 、湘 潭 经 济 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利用京广铁路和京珠高 速公路, 大力发展沿线 的 岳 阳 、衡 阳 、郴 州 等 城市, 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全省发展; 郑 州应利用交通枢纽中心的作用, 建立以郑州 都市圈为中心, 以 洛 阳 为 次 中 心 , 开 封 、新 乡、焦作、平顶山、漯 河 等 城 市 为 节 点 构 成 的 紧密联系圈; 江西应在 “三 个 基 地 , 一 个 后 花
通过各主成分的载荷计算, 我们即可用 这 5 个主成分反映原指标, 这 5 个主成分的 表 达 式 为 F1 =- 0.287x1 - 0.380x2 - 0.740x3 + 0.294x4 +0.955x5 +0.965x6 - 0.617x7 +0.136x8 - 0.165x9- 0.444x10+0.860x11+ 0.875x12+0.825x13- 0.335x14+0.937x15- 0.736x16+0.290x17+0.103x18- 0.783x19+0.823x20, 其 它 4 个 可 以 类 似 写 出 。 再利用这 5 个主成分各自的方差贡献率, 将 它们加权合成构建中部 6 省市经济发展综 合评价模型: V=(42.156F1+33.345F2+9.707F3+ 8.129F4+6.664F5)/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