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版: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10: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学设计10: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过程与方法]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年的中考是不寻常的。

台风“莲花”给我们的考生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但是在关注考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么一群在考场外翘首以待的家长们(多媒体展示图片“中考考场外的父母们”),他们毫无怨言地等候在考场外,只希望在第一时间能见到他们的孩子并平安地接回家。

其实,何止是这一幕,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

这些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感觉到了吧,今天我们要站另外一个角度,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板书课题)二、简介弗罗姆及《爱的艺术》(多媒体展示)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课前引导学生参看《优化设计》背景探寻)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

文章旨在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

课件5: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课件5: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问题探究
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 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 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 知”?
讨论:成熟的爱来自哪里?和父母有没有关系? 研读最后三段,结合你的现实谈一下你对这几段话的
理解。
问题探究
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源自件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为什么?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作业
要求每4-5位学生组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 并让他们在“怎样爱父母”的话题中选择合适的 角度,合作完成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要求 学生把作业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论语》中的孝论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问题探究
文章指出“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 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 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你 同意这个说法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诗经》中的孝论
《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谢谢观赏
搜集格言、故事、歌曲 结合生活经验 理解课文,学会爱别人 拓展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

高中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质教案

高中必修四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质教案

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质教案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2、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

3、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文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话题大家都不会陌生。

我们自小就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有甜蜜有挣扎;长大后,自己也会成为父母,于是开始更深刻得体会当年父母的用心,并对自己给予无限的关爱。

一代一代,似乎,这是一种天性,父母对子女……今天,我们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种人间大爱。

二、信息筛选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完全将自己的满足快乐建立在别人是否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

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都遇到过,叔叔阿姨总会问你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你更喜欢谁。

这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谁在那一段时间里经常满足你的要求,谁更宠着你,你就更喜欢谁。

这就是费罗姆所说的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1、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5分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年龄段特征刚出生无被爱的意识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8-10岁用努力去唤起爱少年期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成熟期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感情有何本质的区别?明确: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只懂得接受,并且因此使自己看起来弱小、孤立无援,处于被动的状态。

比如哭闹。

后一种则是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变得有力量而且成熟,处于主动地位。

由此可知,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2、大家会用什么词来形容父爱和母爱?(学生七嘴八舌,发表看法,气氛热烈)回答基本上是无私、伟大、含蓄…老师紧接着补充,中国有句俗语:黄鼠狼夸它娃儿香,刺猬夸它娃儿光。

课件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课件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至爱、温和——来自母亲 理智、成熟——来自父亲
全文总结:难点完全突破
3、怎样全面准确理解文章最后对“母爱”、“父爱”辩证融合?
提示:周密寻找原文直接归纳的语句。
“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 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 树 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 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 知生活在一 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 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 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 己和他人的发展。
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1、培养运用“中国创造”版“思维导流”方法对文本内容“最全面 准确”的筛选信息与深入理解能力。 2、培养克服“浅阅读”思维习惯从而深入理解与归纳文本内容的能 力。 3、准确的探究、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 于“理想人格”的分析。 4、引导学生全面的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 且形成现代公民的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可以快速发现,作者在本文里的特定角度是运用辩证思 维(后面有解释)概括的建立“母爱”、“父爱”模型的方 法,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母爱”、“父爱” 的各自特点在互相融合,或者在有的家庭发生了逆转, 《虎妈猫爸》里就是典型例子(符合辩证思维的发展性)。
这正好考验学生准确的把握文本的能力。
由赵薇、佟大为、董洁等主演的《虎妈猫爸》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父 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热议。
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这位“神童”在 1922年仅22岁就获 得哲学博士学位。
1929年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 1934年移居美国。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 他把自己具体的世界观称为“人本主义”。他论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 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他所著的《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 的理论专著。此书畅销至今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 品之一。 他独具慧眼,对辩证思维方法有创新的发展。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课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课件

这是一个长否定句,转换 成肯定句,意思就清楚了。 命运是指上帝或神。上帝 保护婴儿,婴儿诞生后离 开了母体,也没有感到特 别的恐惧。这句话强调了 母体对婴儿的重要意义, 意味着安全感。
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
01
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父母与孩子之间 的爱》教学设计
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02
弗罗姆
01
美国哲学家、社会学 家。主要作品《爱的 艺术》,是一部以精 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 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 著。他认为:爱是一 种主动的能力,是可 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 才能够爱,并且才能 获得别人的爱。
01
父母与孩子之
对象:母亲、
✓ 文章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我爱你, 因为我需要你” ;另一种是“我被 人爱,因为我爱人” “我需要你, 因为我爱你’ 。这两种爱的原则区 别是什么?
1
3
✓ 前一句,“被人爱”是原因,“爱 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所以我 爱人。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 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
06
能力
05
时间
04
父爱——通过
努力、有条件
03
母爱——被人
爱、无条件
02

父爱——成长
时期
01
母爱——童年
时期
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
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建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 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高中课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高中课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高中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像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每个音符都充满了故事。

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小明,他的爸爸妈妈可疼他了。

每天早上,他妈妈都会早早起来给他做美味的早餐。

那早餐啊,就像魔法一样,每天都不重样。

有一次我去他家玩,早上起来看到他妈妈做的早餐,哇,有可爱的小熊形状的煎饼,还有散发着香气的热牛奶。

我就特别羡慕小明,我说:“小明,你妈妈对你可真好啊。

”小明却有点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呀,每天都这样,我都吃腻了。

”我当时就愣住了,心想他怎么能这么说呢。

这就好比你有一颗超级珍贵的宝石,却觉得它普普通通一样。

我自己呢,我的爸爸妈妈也很爱我。

不过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和小明的爸妈不太一样。

我爸爸是个很严肃的人,他不太会说那些甜言蜜语。

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里特别害怕。

我想爸爸肯定会狠狠骂我一顿的。

可是当我把试卷拿给他看的时候,他只是默默地看了一会儿,然后就开始给我分析题目。

他讲题的时候可认真了,就像一个耐心的老师。

我就好奇地问他:“爸爸,你不生气吗?”爸爸看了我一眼说:“生气有什么用,把错的学会了才重要。

”这时候我才明白,爸爸的爱就藏在他的默默付出里,就像那深深扎根在地下的树根,虽然看不见,但是却很重要。

再看看邻居家的小红。

她爸妈工作特别忙,经常不在家。

小红就像一个被遗忘的小花朵一样,有时候她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有一次她生病了,一个人在家,可难受了。

我和妈妈去看她的时候,她哭着说:“我好希望爸爸妈妈能在我身边啊。

”我妈妈就抱着她,安慰她说:“好孩子,爸爸妈妈肯定也很想陪着你,他们是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才这么忙的。

”从那以后,小红的爸妈也尽量抽出时间来陪她,小红又变得开心起来了。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啊,有时候就像一场捉迷藏。

孩子总是觉得父母的爱不够或者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就像在捉迷藏的时候找不到对方一样。

可是父母呢,他们总是在默默地付出,只是孩子没有发现而已。

课件11: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课件11: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探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作为一位心 理学家,弗罗姆力图从人本主义出发,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 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在弗罗姆看来,爱是一种主动的 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他认为,爱是在保持 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感情交流的行为。本文就是作者在此背景 下对“爱的艺术”的深入探讨。
惩.罚( )
惶.恐不安( )
鉴.于( )
渊源.( )
履.行( )
藩.篱( )
咄.咄逼人( )
【答案】 nínɡ zhì dì ɡū chénɡ huánɡ jiàn yuán lǚ fān
duō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刹
刹车 刹那
(2)横
横竖 专横
(3)节
节骨眼 节日
(4)解
解脱 押解 解数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我爱你,爸爸
一位父亲在擦他那辆刚买的新车,这时,他 4 岁的儿子拿起一颗石子在 车身上划了起来。
父亲抬头,瞥见孩子正拿着石子在新车上乱划,顿 时大怒,抓过儿子的小手就是一顿猛揍,他没留意到自 己把儿子的手指给扭伤了。
后来因为多处骨折,孩子进医院截去了手指。当他看见爸爸时,眼睛里含 着泪水,怯怯地问:“爸爸,我的手指什么时候才能再长出来啊?”
3.结合全文,分析第 4 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承上启下,从婴儿与母亲的关系过渡到幼儿与父亲的关系,引 出下文中关于母爱与父爱的区别的阐述。
二、阅读课文第 8~10 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 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这句话?

教学设计12: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学设计12: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爱”,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2、理解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3、如何正确理解“成熟的爱”教学重点:1、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品味文中韵味丰富的语句。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所述之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成熟的爱”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思考:1、父爱与母爱的特点,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生活中的父爱母爱就是这些区别吗?2、一个人爱的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如何正确理解两种爱的原则。

4、阅读8—10段,思考:成熟的爱应该是怎样的?怎样奠定灵魂健康且成熟的基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听韩红的《天亮了》,渲染气氛。

问:大家知道这首歌的背后的故事么?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一辆缆车正缓缓驶向山顶平台,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正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

就在这一瞬间,意外地事故发生了,缆车不可思议地迅速往下滑去,惊慌失措的人们尖叫声连成一片。

缆车迅速滑行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山谷中。

大家说,人们还有生存的希望吗?(没有),可是,一个年仅两岁半的小孩居然活了下来。

原来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小孩的父母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儿子高高举起。

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却离开了人世……大家说,是什么让年仅两岁半的孩子活了下来?对,是父母之爱,是爱的力量,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的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作者的笔下,父母之爱又是怎么样的呢?分析课文:理性认识父母之爱首先思考预习题一:在作者的笔下,父母之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幻灯片)展示:母爱的特点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开始呼唤爱,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 为我需要你。”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课堂读写探究
重点突破
【点拨】
要注意到 这个信息,在
1.文章一开头说“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 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 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 的恐惧”,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用假设的语气表现婴儿出生时的情 况。(2)突出表现了母亲的作用,为下文写母
课堂读写探究
重点突破
【点拨】
理解词语 (短语、 【答案】 句子)的 (1) “母亲的良知”就是“对别人的仁爱之 心”,即通常所说的“人应关爱他人,善待他人”。 含义最重 要的方法 (2)“父亲的良知”就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 就是联系 断力”,即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有正确判断是非的 上下文, 愿望和技巧。作者认为,这二者缺一不可,也不能 做到词不 偏废,否则,走向一面,既危害自己,也危害社会。 离句,句 不离篇。
人教版 必修4
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学习重点 1.记:积累文中字词及有关“父母之爱”的名言,了解弗 罗姆及其名作《爱的艺术》。 2.读:理清文章结构,领悟父爱与母爱的博大、无私与 精深;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爱 心观,培养自己的博爱、仁义情感。 3.写: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4.练:掌握引证法在论述中的表达效果。
课堂读写探究
美点赏析
要小心 【答案】 (1)①母爱代表自然世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 是“根 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 本”区 爱和关怀,给孩子以生活上的安全感。母爱从本质上说 别,注 是无条件的。②父爱代表思想的世界,代表法律、秩序 意筛选 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 信息。 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父爱是 要明确 有条件的。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 答出论 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2)文章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 证的过 使母爱和父爱的特征更加明晰,在读者心中也更加深刻。 程。
不同位置句子
的作用往往不
同。本句是个
假设关系的复 句,要注意分 析其语意。
爱做铺垫。
课堂读写探究
重点突破
【点拨】 本题目包含
两问,一个是特 点,一个是消极
2.在第2段中作者认为母爱具有什么特点? 母爱有什么消极的一面? 【答案】 母爱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 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 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 生的孩子。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 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 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 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 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课前阅读识记
了解 · 文学常识
作者及背景
艾·弗罗姆(1900—1980),美国著名的哲学 家,被认为是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爱的艺术》《逃离自由》《健全的 社会》《随笔》等。 作为一个在反犹环境中长大的犹太儿童, 艾·弗罗姆青少年时期即为周围战争的不合理性 和破坏性所困扰,这些经历使他一生都对人类本 性充满了好奇。后来,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 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 结晶吸收到自己的学说中,创作出了《爱的艺术》 等大量作品。
课堂读写探究
重点突破
【点拨】
开头的句子常
4.第5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过渡。在这之前一直是谈母子之 间休戚相关的重要性,8~10岁之后,父 爱应变得重要了,这一句主要是完成这
常具有承接上文、
引起下文、承上启 下、总结上文等结 构方面的作用。当 然,其内容方面的
个过渡,文章开始转入谈父爱与母爱的
(3)辨形组词
诞(诞生) ① 筵(筵席) ②
绌(相形见绌)
拙(拙劣)
涎(垂涎三尺)
蒂(归根结蒂) ③
咄(咄咄逼人)
谛(谛听)
缔(缔造)
课前阅读识记 涵咏词义
夯实 · 基础知识
(1)词义理解
①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休戚,欢乐和忧愁,泛指有 利的和不利的遭遇。 同“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 ②归根结蒂: 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 ③不足为奇: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④咄咄逼人: 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 ⑤节外生枝:
9.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区别? 论证的?
作者是如何 【点拨】
课堂读写探究
随堂写练
10.请以“包容”为话题,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 议论短文。 【答案】(示例) 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佛经有言:“一 念境转。”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会带来沉重的 心灵负累。与其让仇恨啮噬心灵,制造痛苦,不如以包容之心去 获取一份泰然。勾践忍受了十年卧薪尝胆的艰辛,灭吴后下令诛 尽吴国宗室。韩信未发迹时无端遭受“胯下之辱”,但封王之后 却笑释前嫌,任命当初侮辱过自己的人为巡城校尉。相比之下, 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鲁迅先生说过,“度尽劫波兄弟 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包容不仅是对他人的宽恕,更是送给自 己最好的礼物。
就需要“与”“对”
的区别搞清楚;然 后根据文本谈到的 相关知识来进一步 理解。
课堂读写探究
疑点探究
8.文章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并且说,通过努力换取的 【点拨】 爱往往使人生疑。真是这样的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开放类 【答案】 (1)作者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母爱是最少 的题目 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但母亲爱孩子是希望孩子能给她 既要紧 慰藉和希望,这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望子成龙” 扣文本, 正是母亲这一心理的表露,这也可以说是母爱的条件,所 以之为 以,我们也能痛心地看到一些绝望的母亲无奈之下也会放 基础, 又要创 弃对孩子的希望。(2)“通过努力换取爱”,是一颗心唤 醒另一颗心的必然的结果,也就是爱的能力的见证,怎能 造性解 说使人生疑?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换取”,不 读,言 之成理。 是“窃取”,不是别有用心,不是利用。
本课探究结束
请完成:40分钟课时作业
区别。
作用也要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必要分析。
课堂读写探究
重点突破
【点拨】 本题的 答题思路与 刚才的第2 题是相同的, 只不过本题 涉及的答题 区间比较广, 所以筛选信 息要注意全 面。
5.从6~8段来看,父爱具有什么特点?父爱有 什么消极的一面?
【答案】
父爱是有条件的。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 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 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 爱的惩罚。父爱可以受人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课前阅读识记 字正音准
夯实 · 基础知识
(1)单音字
①辜负( ɡū )
·
②罪孽( niè )
·
③惶恐 · ( huánɡ )
·
④履行( lǚ )
·
⑤遵循( xún )
·
⑥幼稚( zhì )
·
⑦归根结蒂( dì)
·
课前阅读识记
夯实 · 基础知识
专横(hènɡ )
(2)多音字
刹那(chà ) ①刹
·
课前阅读识记
夯实 · 基础知识
(2)近义词辨析
①体验•体会 a.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 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 ②休戚相关•息息相关 a.孩子逐渐长大,这时同母亲 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 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 开始重要起来了。 b.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任何忽视环境的思想和行 为都是有害的。
6.在第9段中作者提到了“母亲的良知”和“父亲 的良知”,这两个短语的内涵是什么?
课堂读写探究
重点突破
【点拨】 首先从字面上 来分析,二者有一
个字不同,那我们
7.请结合全文思考:文章标题能不能换 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为什么? 【答案】 不能。“与”强调了父母与孩子之 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文章通 过论说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母爱和父 爱,阐明了母爱和父爱的本质;同时指 出父母应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孩子 应综合父母的良知,培养自己的仁义、 理智和责任,使自己发展成为一个成熟 的人。
的一面,无论是
哪一问,都必须
紧扣文本来回答。
消极的一面要注
意标志词。
课堂读写探究
重点突破
3.文章在第3段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 【点拨】 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 要注意获取 种原则的区别在哪里? 信息的区间。 【答案】 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 这种区别要 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 通过对全文 “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 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 的阅读,通 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 过对作者整 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 体的观点理 稚的爱,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 解来
横竖(hénɡ)
称赞(chēnɡ) ④称
承担( dān )
·
·
③担
·
担子( dàn )
·
对称( chèn )
·
课前阅读识记
夯实 · 基础知识
创造(chuànɡ)
·
节外生枝( jié )
·
⑤创 创伤(chuānɡ)
⑥节
·
节骨眼( jiē )
·
课前阅读识记
夯实 · 基础知识
人爱。 b.要让我谈体会,我就会正告 大家,抓好预习很重要。
课前阅读识记 年龄段 婴儿期 (0~1岁) 幼儿期 (1~8岁) 童年期 (8~10岁) 成长期 成熟期
速读 · 感知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