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pdf
【国学经典】 《史记》全译全解!

【国学经典】《史记》全译全解!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
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
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
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
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如《说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
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
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郑世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郑世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
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
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惟命是听。
”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
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
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
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
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
庄王闻,还击晋。
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
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
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
”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
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
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
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
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
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
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
”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
”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
晋爵之为上卿。
(《史记·郑世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
B.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
C.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
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
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
幽王以为司徒。
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间,人便思之。
为司徒一岁,幽王以襃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
於是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对曰:“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
”公曰:“何以?”对曰:“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
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
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
”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对曰:“昔祝融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於周未有兴者,楚其後也。
周衰,楚必兴。
兴,非郑之利也。
”公曰:“吾欲居西方,何如?”对曰:“其民贪而好利,难久居。
”公曰:“周衰,何国兴者?”对曰:“齐、秦、晋、楚乎?夫齐,姜姓,伯夷之後也,伯夷佐尧典礼。
秦,嬴姓,伯翳之後也,伯翳佐舜怀柔百物。
及楚之先,皆尝有功於天下。
而周武王克纣後,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地阻险,以此有德与周衰并,亦必兴矣。
”桓公曰:“善。
”於是卒言王,东徙其民雒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
二岁,犬戎杀幽王於骊山下,并杀桓公。
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
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
後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
二十七年,武公疾。
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
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庄公元年,封弟段於京,号太叔。
祭仲曰:“京大於国,非所以封庶也。
”庄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
”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
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
庄公发兵伐段,段走。
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
鄢溃,段出奔共。
於是庄公迁其母武姜於城颍,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
”居岁馀,已悔思母。
颍谷之考叔有献於公,公赐食。
考叔曰:“臣有母,请君食赐臣母。
”庄公曰:“我甚思母,恶负盟,奈何?”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
论《水经注》对潧(溱)水之误注,兼论《水经注》研究的几个问题

论‘水经注“对潧(溱)水之误注,兼论‘水经注“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水经注“对潧(溱)水之误注虽被辩驳,但误注之影响仍未消除,还需深入论证西周末年幽王(前781 前771年在位)之时,郑国桓公任朝廷之司徒㊂目睹王室多故,恐有大难降临,曾问策于太史伯㊂太史伯告之宜迁往 济洛河颍之间 , 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 ㊂①桓公采纳了这一意见, 东徙其民雒东,而虢㊁郐果献十邑,竞国之㊂ ②幽王十一年(前771),犬戎乱起,西周幽王与郑桓公均被杀,西周遂亡;平王宜臼东迁雒邑㊂郑桓公之子掘突被国人拥立,是为武公;亦东迁雒之东土,并灭掉虢,郐二国③,在溱㊁洧二水间建立国都,名为新郑㊂④自此之后直至战国初期之东周烈王元年(前375),也即郑康公二十一年,郑国被韩国所灭㊂⑤郑国作为春秋时期大国之一共历21公,396年㊂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也于灭郑国后之当年,移都于兹,名为郑邑㊂⑥此后共历9代侯王,至韩王安九年(前230)灭于秦⑦,长达146年㊂这座在①②③④⑤⑥⑦‘国语“卷十六‘郑语“㊂‘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㊂同上㊂‘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应劭注释㊂‘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㊂‘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㊂同上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郑国与韩国建为都城,历时长达542年的重要古都遗址,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半个多世纪发掘,其基本布局与特征已被清晰地揭示出来㊂其具体位置更是确凿无误地展现于世人面前,且与文献记载相合,即在今新郑市区内,古代之溱洧二水交汇之处㊂郑韩故城城址既定,流经其南与其东之河流,当为古代之洧水与溱水㊂洧水为淮河重要支流颍水上源之一支,溱水在郑韩故城东侧,即今新郑市区东郊注人洧水㊂这两条河因临近郑韩都城侧畔,且水流充盈清澈,每年春三月间,都城之官民士女常结伴前来河岸赏春游乐,成为郑国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㊂因此,一首咏唱这一活动的诗歌‘溱洧“作为‘诗㊃郑风“之名篇传唱开来,使此二水更是闻名遐迩㊂三国时有人撰‘水经“,即将洧水㊁溱水列人㊂尽管‘水经“中将溱水写作潧水,但明代朱谋玮在‘水经注笺“中将之更为鄫水,指出潧㊁鄫即‘诗经“中之溱字,宋本作潧㊂后清代学者亦改为潧字㊂说明古代溱与潧㊁鄫曾通假互用㊂不仅如此,在‘水经“中述及洧水与潧(溱)水之关系时,也载明洧水在 东过郑县南 后, 潧水从西北来注之 ,即洧水与潧水交汇于新郑城东㊂然而,到北魏郦道元注‘水经“时,却未述任何原因,对上引‘经“文在他所写‘注“文中改为洧水在郑城东是与黄水(或称黄崖水)合,而非‘经“所载明的潧水;并将潧水一名移至郑韩故城西之郐水上;在两处‘注“文中指‘经“文中所载潧水在新郑县东人于洧水为 非也 误证 ㊂①郦氏此注一出,影响甚大,不仅使潧水㊁郐水二河之名称改易,还使郑韩故城之地望及郑国建都史产生歧义,造成许多历史问题与古代地名的混乱㊂上述问题虽自唐代以来一千多年间未被研究㊁注释‘水经注“的学者指正辨明;但自21世纪末以来,随着古都学研究的深人,已开始为学界所重视㊂先是首任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先生在他为参加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而撰写的‘郑韩故城溯源“②一文中,就根据‘国语㊃郑语“‘史记“卷四十二‘郑世844/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①②见‘水经注疏“卷二十二‘洧水注“‘潧水注“,段熙仲点校㊁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4㊁1869页㊂中国古都学会㊁新郑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㊂家“‘诗㊃郑风㊃溱洧“‘孟子㊃离娄下“等典籍,指出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 不宜以郐水作为溱水 ㊂还指出现流经新郑市区东郊注人双洎河,即古之洧水之黄水,原就是溱水;其得名黄水是 春秋后期之事 ㊂通过论证,他明确指明 溱洧两水都是近在郑国都城的近傍㊂洧水由西向东,流经都城之南,溱水由北向南,流经都城的东城之外 ㊂①近年来又有刘文学㊁蔡全法㊁薛文灿等多名学者相继撰文分别从史籍文献考证㊁考古发掘成果与相关河流流经区域之实地考察结果的深人分析进一步论明了这一问题㊂②笔者对‘水经注“中郦道元对潧(溱)水,旁及郐水之误注拟补论的是,郦注之注文本身即存在若干自相牾9与错讹之处㊂现择要予以指出㊂其一,‘水经注“卷二十二‘洧水注“中,‘经“本为: 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㊂东南过其县南㊂又东过郑县南,潧水从西北来注之㊂ 潧水在郑县(新郑县)城东注人洧水所述十分明确㊂但郦道元所加‘注“文却在‘经“文洧水东南过密县南之后, 又东过郑县南 之前,加进 潧水注之 与 洧水又东南经郐城南 之注文㊂意指在密县城与郑县城之间有一南临洧水之郐城㊂且将在郑城东注人洧水之潧水西移至在郐城西注人洧水㊂在同卷‘潧水注“中,又在‘经“文 潧水出郑县西北平地 后,在‘注“文中加进 潧水又东南流,历下田川,迳郐城西 ;之后又加 潧水又南,悬流奔壑,崩注丈余,其下积水成潭,广四十许步,渊深难测㊂又南注于洧 等注文㊂从上述‘注“文中可看出,他所提到的郐城并不南临洧水,与‘洧水注“之‘注“文中所称 洧水又东南迳郐城南 不合㊂而在‘水经注疏“中,杨守敬在所写按语中,引‘左传㊃僖三十三年“杜‘注“,指明郐城在密县东北,不在其东㊂‘括地志“则谓郐城在新郑东北二十里,‘元和志“也谓在新郑东北,只是相距为32里㊂杨守敬认为‘括地志“与‘元和志“中所述郐城944论‘水经注“对(溱)水之误注,兼论‘水经注“研究的几个问题 / ①②参见‘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第75 80页㊂分见刘文学‘再考溱洧水“㊁蔡全法‘郐国㊁郐水㊁郐都析议“㊁薛文灿‘溱水在新郑“,三文均收人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㊁新郑市裴李岗文化暨郑韩文化研究会编‘郑韩故城与溱洧水研讨会资料“(2008年7月)㊂后二文又刊于‘华夏源“2008年第3期㊂。
01-《史记》详细目录

01-《史记》详细目录本纪卷一五帝本纪第一黄帝颛顼喾尧舜卷二夏本纪第二禹启太康中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履癸卷三殷本纪第三成汤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卷四周本纪第四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周幽王姬宫湦(姬宫涅)周平王姬宜臼周桓王姬林周庄王姬佗周厘王姬胡齐周惠王姬阆周襄王姬郑周顷王姬壬臣周匡王姬班周定王姬瑜周简王姬夷周灵王姬泄心周景王姬贵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丐(姬丐) 周元王姬仁周定王姬介周哀王姬去疾周思王姬叔周考王姬嵬周威烈王姬午周安王姬骄周烈王姬喜周显王姬扁周慎靓王姬定周赧王姬延卷五秦本纪第五秦嬴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嬴世父秦襄公秦文公秦宁公出子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缪公嬴任好秦康公嬴罃秦共公嬴貑秦桓公秦景公嬴后伯车秦哀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厉共公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嬴悼子秦惠公秦出公秦献公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君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则(嬴稷) 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秦始皇嬴政秦二世嬴胡亥秦王嬴子婴卷七项羽本纪第七项羽卷八高祖本纪第八汉高祖刘邦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吕太后卷十孝文本纪第十汉文帝刘恒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汉景帝刘启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汉武帝刘彻表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书023.卷二十三礼书第一024.卷二十四乐书第二025.卷二十五律书第三026.卷二十六历书第四027.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028.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029.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030.卷三十平准书第八世家031.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太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季札余祭余眛吴王僚阖庐夫差032.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齐太公姜尚齐丁公姜伋齐乙公姜得齐癸公姜慈母齐哀公姜不辰齐胡公姜静齐献公姜山齐武公姜寿齐厉公姜无忌齐文公姜赤齐成公姜脱齐前庄公姜购齐厘公姜禄齐襄公姜诸儿齐前废公姜无知齐桓公姜小白齐中废公姜无诡齐孝公姜昭齐昭公姜潘齐后废公姜舍齐懿公姜商人齐惠公姜元齐顷公姜无野齐灵公姜环齐后庄公姜光齐景公姜杵臼齐晏孺子姜荼齐悼公姜阳生齐简公姜壬齐平公姜骜齐宣公姜积齐康公姜贷033.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姬伯禽鲁考公姬酋鲁炀公姬熙鲁幽公姬宰鲁魏公姬晞鲁厉公姬擢鲁献公姬具鲁真公姬濞鲁武公姬敖鲁懿公姬戏鲁废公姬伯御鲁孝公姬称鲁惠公姬弗涅鲁隐公姬息姑鲁桓公姬允鲁庄公姬同鲁闵公姬启鲁厘公姬申鲁文公姬兴鲁宣公姬馁鲁成公姬黑肱鲁襄公姬午姬野鲁昭公姬稠鲁定公姬宋鲁哀公姬将鲁悼公姬宁鲁元公姬嘉鲁穆公姬显鲁共公姬奋鲁康公姬屯鲁景公姬匽鲁平公姬叔鲁文公姬贾鲁顷公姬雠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召公姬奭燕惠侯燕厘侯燕顷侯燕哀侯燕郑侯燕缪侯燕宣侯燕桓侯燕庄公燕襄公燕桓公燕宣公燕昭公燕武公燕文公燕懿公燕惠公燕悼公燕共公燕平公燕简公燕献公燕孝公燕成公燕湣公燕厘公燕桓公燕文公燕易王燕王姬哙燕昭王姬职燕惠王燕武成王燕孝王燕王姬喜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管叔鲜蔡叔姬度蔡仲姬胡蔡伯荒姬伯荒蔡宫候蔡厉候蔡武候蔡夷侯蔡厘侯姬所事蔡共候姬兴蔡戴候蔡宣候姬措父蔡桓候姬封人蔡哀候姬献舞蔡穆候姬肸蔡庄候姬甲午蔡文候姬申蔡景候姬固蔡灵候姬般蔡平候姬庐蔡悼候姬东国蔡昭候姬申蔡成候姬朔蔡声候姬产蔡元候蔡候齐姬齐曹叔姬振鐸曹太伯姬脾曹仲君姬平曹宮伯姬侯曹孝伯姬雲曹夷伯姬喜曹幽伯姬彊曹戴伯姬蘇曹惠伯姬兕曹廢伯姬石甫曹穆公姬武曹桓公姬終生曹莊公姬夕姑曹釐公姬夷曹昭公姬班曹共公姬襄曹文公姬壽曹宣公姬彊曹成公姬負芻曹武公姬勝曹平公姬須曹悼公姬午曹聲公姬野曹隱公姬通曹靖公姬露曹廢公姬伯陽036.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陳胡公媯滿陳申公媯犀侯陳相公媯皋羊陳孝公媯突陳慎公媯圉戎陳幽公媯寧陳釐公媯孝陳武公媯靈陳夷公媯說陳平公媯燮陳文公媯圉陳桓公媯鮑陳厲公媯佗陳利公媯躍陳莊公媯林陳宣公媯杵臼陳穆公媯款陳共公媯朔陳靈公媯平國陳成公媯午陳哀公媯弱陳惠公媯吳陳懷公媯柳陳湣公媯越杞东楼公杞西楼公杞题公杞谋娶公杞武公杞靖公杞共公杞德公杞成公杞桓公姒姑容杞孝公姒丐杞文公姒益姑杞平公姒郁杞悼公姒成杞隐公姒乞杞厘公姒遂杞湣公姒维杞哀公姒阏路杞出公姒敕杞简公姒春037.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卫康叔姬封卫康伯(牟伯) 卫考伯卫嗣伯卫疌伯卫靖伯卫贞伯卫顷侯卫厘侯卫共伯姬余卫武公姬和卫前庄公姬扬卫桓公姬完卫前废公姬州吁卫宣公姬晋卫惠公姬朔卫黔公姬黔牟卫懿公姬赤卫戴公姬申卫文公姬燬卫成公姬郑卫中前废公姬瑕卫穆公姬遫卫定公姬臧卫献公姬衎卫殇公姬秋卫襄公姬恶卫灵公姬元卫出公姬辄卫后庄公姬蒯聩卫中后废公姬起卫后废公姬般师卫悼公姬黔卫敬公姬弗卫昭公姬纠卫怀公姬亶卫慎公姬颓卫声公姬训卫成侯姬不逝(姬遫)卫平侯卫嗣君(卫孝襄侯)卫怀君卫元君卫废君姬角038.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宋微子启子启宋微仲子衍宋宋公子稽宋丁公子申宋前湣公子共宋炀公子熙宋厉公子鲋祀宋厘公子举宋惠公子(闲+见)宋哀公宋戴公宋武公子司空宋宣公子力宋穆公子和宋殇公子与夷宋庄公子冯宋后湣公子捷宋前废公子游宋桓公子御说宋襄公子玆甫宋成公子王臣宋后废公子御宋前昭公子杵臼宋文公子鲍革宋共公子瑕宋平公子成宋元公子佐宋景公子头曼宋后昭公子特宋悼公子购由宋休公子田宋后桓公子辟兵宋剔成君载剔成宋康王载偃039.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叔虞燮父晋武侯晋成侯晋厉侯晋靖侯晋厘侯晋献侯晋穆侯其弟殇叔篡夺政权晋文侯晋昭侯晋孝侯晋鄂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曲沃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
史记前四史

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二十五史中的精华。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
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本纪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虽非皇帝,司马迁以“在权不在位”之名将之编入。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不列名义上的天子汉惠帝本纪,理由与项羽同)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原篇己阙,从《汉书》补)史记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原篇己阙,从《汉书》补)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原篇名为‘今上本纪’,原文己阙,褚少孙据《封禅书》补并改篇名)三皇本纪(司马贞补,有些版本收录此篇)表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史记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史记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史记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书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一(已残,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
史记体例——精选推荐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
"《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
《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文案拼音:wén àn现代文案的概念: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
多指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郑子婴 ,姬姓,郑氏,名婴,字子仪

郑子婴,姬姓,郑氏,名婴,字子仪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郑子婴。
子婴郑子婴。
姬姓。
郑氏。
名婴。
字子仪。
史称郑子婴。
郑庄公之子。
郑昭公。
郑厉公。
郑子亹的弟弟。
春秋时期郑国第八任君主。
公元前694年─公元前680年在位。
公元前694年。
齐襄公杀掉郑子亹。
郑国大夫祭仲迎立公子婴为君。
祭仲继续执政。
公元前680年。
郑国大夫傅瑕杀掉郑子婴。
迎接郑厉公回国复位。
中文名,郑子婴。
别名,公子婴。
子仪。
国籍,中国春秋时期郑国。
民族,华夏族。
逝世日期,公元前680年。
职业,郑国第八任君主。
子婴父亲,郑庄公。
兄长,郑昭公。
郑厉公及郑子亹。
前任,郑子亹。
后任,郑厉公。
人物生平。
郑子婴。
姬姓。
郑氏。
名婴。
字子仪。
是郑庄公之子。
郑昭公。
郑厉公和郑子亹的弟弟。
继位前称公子婴。
郑子亹元年。
郑子亹参加由齐国国君齐襄公主持的诸侯盟会。
郑子亹年少时。
曾和齐襄公结怨有仇。
郑子亹因不告谢齐襄公。
齐襄公发怒。
便埋伏带甲武士杀死郑子亹。
并将跟随郑子亹参加盟会的大臣高渠弥五马分尸。
当时公子婴在陈国作人质。
郑子亹死后。
执政大臣祭仲到陈国迎接公子婴回国继位。
史称郑子婴。
郑子婴十二年。
执政大臣祭仲去世。
郑子婴十四年。
在外流亡的郑厉公从栎邑带兵入侵郑国国都。
到达大陵时。
俘虏郑国大夫傅瑕。
郑厉公要挟傅瑕帮助自己回国复位。
傅瑕说:“如果放了我。
我可以替您杀掉郑子婴。
让您回国再登君位。
”郑厉公和傅瑕盟誓后。
便将他释放。
同年六月二十日。
傅瑕杀死郑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
迎接郑厉公回郑国。
郑厉公从栎邑回到郑国重新继位。
史籍记载。
《左传》桓公十八年至庄公十四年《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家族成员。
郑庄公。
名寤生。
第三任君主。
春秋小霸。
郑昭公。
名忽。
第四任及第六任君主。
郑厉公。
名突。
第五任及第九任君主。
郑子亹。
名亹。
第七任君主。
郑子婴,姬姓,郑氏,名婴,字子仪,史称郑子婴,郑庄公之子,郑昭公、郑厉公、郑子亹的弟弟,春秋时期郑国第八任君主,公元前694年─公元前680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