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读书笔记
《文学修辞学》的读书笔记

《文学修辞学》的读书笔记文学修辞的研究本章主要讲述了文学修辞的理想,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文学修辞的理想:文艺学修辞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所以文学修辞的理想在于综合语言学和文艺学,把两个视角聚焦,发现它们共同的视野,建立以探讨语言艺术规律为指的文学修辞学。
第二节研究的思路:研究文学修辞主要从三个角度着手:语言.文学.艺术交际。
从语言的角度看文学修辞,首先要从言语入手不可,引文言语材料的运用,要通过言语篇章才构成文学修辞现象。
从文学角度看文学修辞,应该把语言同文学作品的诸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揭示语言与作品各层次各要素的内在联系,立足于这样的认识,要想研究文学修辞,必先抓住三个主要的环节:反映论.形象.技巧。
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看文学修辞,即从作家读者这个文学交际过程来研究文学修辞。
第三节研究的方法:要综合系统地研究文学修辞,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结构分析,在系统研究文学修辞时所使用的四个基本范畴是结构(事物的本体).功能(事物的运动).关系(事物的规律)和价值(事物给人以美感享受的特性)。
第一章文学作品的结构第一节结构分析:该节首先讲到,不论何种题材的文学,不论古今或中外的文学,其结构的基本框架是相差不多的,接着便以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为例分出作品的四个结构层次:文辞.形象.含义.作者。
第二节作品的结构层次:该节不仅生动地解释了词章.形象.涵义.作者四个结构层次的意义,而且还生动地论述了四个结构层次的相互关系:1 词章的价值,在于写出形象,但不融合于形象。
2 形象居中,连接两端,是文学作品结构的基本格局。
3 作者层自成系统,又无所不在。
在结构上,作者兼指情志和风格,在审美评价上,则主要指风格。
4 不同层次交互作用,形成综合性的结构范畴。
5 在文学交际的动态过程中,作品结构的四个层次,依据一定的条件而相互转化。
第三节结构层次的外部联系:作品结的四个结构层次分别与外部世界的不同事物相互呼应:词章层和民族语犹如源与流,二者互为作用;具体生动的现实世界与形象层相呼应;某种社会思想.人生哲理.时代思潮与涵义层息息相关;一方面,结构中的作者层与作者本人之间存在着复杂而辩证的关系,另一方面,结构中的作者层又同读者这一外部因素遥相呼应。
修辞学著作读书笔记

修辞学著作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8篇繁星春水诗歌精短而警策,如醍醐灌顶,足以使那些昏聩的头颅猛醒。
《春水》之一七四: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赏析]这是一首极富哲理的劝勉诗。
诗歌开篇用呼告手法,采用倒装句式,劝勉青年人勤奋努力地学习,去“珍重的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
不要懈怠,不要蹉跎。
然后,用一拟人兼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原因,催人上进;因为“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啊诗歌与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读到此,我们耳畔会油然响起古代那位哲人震聋发聩的警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而扬鞭催马自奋蹄,勤勉地去抒写辉煌的人生。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二十二岁的冰心发表了《繁星》和《春水》。
二十二岁时的青春是怎样美丽的呵。
她没有了花季的躁动与不安,磨去了尖刻的棱角,依旧是热情如火的岁月,却平添了几丝温柔和沉静。
这本书当中冰心多以花朵、小草、清流、流星作为铺垫来诉说一个个藏匿在细心处的信念或是箴言。
看似温柔天真其实揭露了社会动荡时的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现象。
也许,冰心常常轻抚花瓣细数花纹静赏花艳倾听花开花合的细微声音,所以她的文章才如此细腻精致温婉馨香。
我往往是伴随着芬芳来品味她的文章和诗篇。
也许,冰心常常偷瞧小草的顽强与调皮,倔强与坚韧,她被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所感染。
所以她的诗篇让人感受到了她对信念的执著追求,对家庭幸福美好的渴望,对大自然中生意盎然的一切的一切的坚持。
她的文章有那么一股青春的热血在沸腾,还有少女年华时天真单纯的向往和感情。
也许,冰心常常浅淌溪流,惬意地泼洒着清澈的溪水,让圣洁的水沾湿她的百褶裙角,祈求水对她的祝福,让水没过她的脚腕。
所以冰心的文笔如此得清亮,如此得透彻,仿佛把大自然的清新与纯洁注入了她的身体和灵魂。
她把一切都在洞悉,所有的伪装和逃避都逃不过冰心如同清流一样湛蓝的眼眸。
也许,冰心常常在午夜的露台上凝视灿烂的星辰,任自己的思绪在远古和现代游离,任自己的思绪飘荡在玄奥神秘的太空。
读书笔记修辞手法摘抄及感悟

读书笔记修辞手法摘抄及感悟嘿,朋友们,今儿咱们来聊聊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读书笔记里的那些修辞手法,还有咱自个儿读完后心里那点小感悟。
别觉得这是书呆子才干的活儿,其实啊,它就像咱们日常里吃的那些小菜,看似简单,却能品出不少滋味来。
首先,咱们得说说比喻这家伙。
它就像是咱们炒菜时撒的那把葱花,一下子就让整盘菜活了起来。
比如,我读《红楼梦》时,看到“宝钗如那牡丹,富丽堂皇而不失温婉”,哎哟,这比喻真是绝了!宝钗那形象,立马就在我脑海里鲜活了起来,跟那园子里的牡丹花儿似的,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这比喻啊,就是能让文字长出翅膀,飞进咱心里去。
再来说说拟人,这家伙更逗,它让无生命的东西都活了过来。
记得看《小王子》时,有段话这么写:“星星们在夜空中眨眼睛,好像在跟小王子说着悄悄话。
”哎呀,这星星哪儿会眨眼睛啊,可这么一拟人,整个夜空都变得温馨起来,好像我真的能听到那些星星的低语似的。
这种感觉,就像是和老朋友在夜晚的操场上散步,聊着不着边际的话题,心里头那个暖啊。
接着是排比,这家伙就像咱们唱歌时的大合唱,一声接一声,气势磅礴。
在《史记》里,司马迁用排比描绘了古代英雄的壮举,那句子读起来,就像江河奔腾,一浪高过一浪,让人热血沸腾。
排比啊,就是能把情感一股脑儿地倾泻出来,让人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魅力。
还有反问,这家伙就像是咱们平时开玩笑时的那个“难道不是吗?”,明明答案就在嘴边,却非要拐个弯儿问出来,让人会心一笑。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反问句用得那叫一个绝妙,让人在沉思中感受到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这种修辞手法啊,就像是给文章加了个调料包,让味道更加丰富多彩。
说到这,我得提提我的感悟了。
读书啊,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情感和人生。
这些修辞手法啊,就像是通往作者心灵的桥梁,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对话。
每当我在读书笔记上摘抄下这些精彩的句子时,心里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和敬畏。
因为我知道,这些文字背后,藏着的是无数先贤的智慧和心血。
【最新】修辞学笔记-范文模板 (2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修辞学笔记篇一:修辞学读书笔记修辞学读书笔记一.分析比喻和比拟的关系。
比喻是指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一个比喻包含了主体和客体两部分,而且主体和突破口体是互不相同的两事物,这样,比喻才有意义;但是二者在书籍在性质或特征上双必须具备某些共同点,这样,比喻才能被人理解的。
例如: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凡是写下来的,全在这里面。
当然不敢说是诗史,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也决不是英雄们的八宝箱,一朝打开,便见光辉灿烂。
我只地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
(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文中用“诗史”比喻不朽的巨篇鸿著,用“英雄们的八宝箱”比喻集名家名著之大成,用“深夜街头”的“地摊”比喻这两本集子是在黑暗势力重重压迫下的零散作品,而“几个小钉、几个瓦蝶”的意思则是说,这些文章虽然短小,却不是什么小摆设,而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对革命人们很有用的东西。
这几个比喻中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似点都在内在属性方面,作者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东西说明比较生疏的东西,使他要说明的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是将物当人来写,拟物是将人当物来写,本体和拟体二者在特征和属性方面同样也要有共通点。
例如:不知为什么,原来挺敞亮的店堂变得特别黑暗了,牌匾上的金字也都无精打采了。
(汪曾祺《异秉》)句中将牌匾上的金字当作人来写,“无精打采”显然是人才有的精神状态,用拟人的手法就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更令读者容易接受,使句子生动形象了。
但是,比喻和比拟在有些句中是很难分辨的。
如: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修辞学发凡》笔记整理第二、三篇

《修辞学发凡》笔记整理第二、三篇(有些部分有省略)第二篇说语辞的梗概一、修辞和语言·语辞就是普通所谓语言。
较广义语言包括语言和文字。
·广义的语言含有声音语、文字语和“态势语”。
·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
语言文字的可能性:①语言的习性。
②体裁形式的遗产。
二、“态势语”“态势语”就是用装态作势的动作,就是态势,来做交流思想的工具。
“态势语”同所要表示的意思极直接,一般不过用它来补助口头语言的不足,在不能用普通语言交流思想,或没有共同语言交流意思的时候,也还可以用它来做交流思想的工具。
态势共有三种:表情的、指点的、描画的。
“态势语”是很粗陋笨拙、暧昧不明的思想交流法,大不及声音语的简捷而明确。
三、声音语▲声音语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因素的结合构成的,自然离了声音便不能存在,缺了意义也不能成立。
▲约定俗成,荀况所谓“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
”(《荀子·正名》)四、文字语▲假若追溯源头,文字实同语言别出一源,绝非文字本来就是语言的标记。
▲文字从起初到现在约略可以分为下列四个时期:(1)记认时期;(2)图影时期;(3)表意文字时期;(4)表音文字时期▲象形文字是表意文字的第一步。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便都由文字形体和意义和声音三者构成,其分别不过在文字对于意义和声音的直接间接的关系:直接表声音,间接表意义的,便是表音文字;直接表意义,又直接表声音的,便是表意文字。
五、声音六、形体七、意义▲观念是具体的,经常出没在我们知觉、记忆、想象中间;概念是由事物经过几次经验之后,抽异存同,我们的心理构成,是抽象的,概念所含的因素,是意义的“固有因素”。
比如“马”,必是或黑或白,或小或大,或胖或瘦,或驯或野的马,而“马”这一个声音或这一个形体所代表的,却是包括一切具有黑白等毛色,大小胖瘦等形体,及驯野等性格的马,便是事物的概念。
▲意义的体会常随经验而不同。
修辞学笔记

第一章修辞与修辞学第一节修辞一、“修辞”的含义二、修辞的特点三、修辞与语境四、修辞的原则第二节修辞学一、修辞学的性质和地位二、修辞学的对象和范围三、修辞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修辞方法第一节修辞方法的性质和特点一、修辞方法的性质二、修辞方法的特点第二节修辞方法的体系建构一、对以往修辞方法体系的总结与评价二、修辞方法体系建构的原则和标准三、重建汉语修辞方法体系的构想第三节修辞方法的特类——修辞格一、修辞格在修辞方法体系中的地位二、修辞格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三、汉语常见修辞格第三章语音修辞第一节语音修辞概说一、语音修辞的性质和特点二、汉语语音修辞的分类第二节语音选择修辞一、儿化词与轻声词的选用二、响音字与衬音字的选用三、双声、叠韵、叠音形式的选用第三节语音配合修辞(停延、节奏、轻重、抑扬等)一、声韵调的协调与呼应二、音节的协调与呼应三、音组的协调与呼应第四节谐音修辞一、谐音双关二、谐音歧义三、谐音转义四、谐音假对五、谐音仿拟第五节拟音修辞一、拟声词其实是一种修辞词类二、汉语常见拟音修辞方法第四章语义修辞第一节语义修辞概说一、语义修辞的性质和特点二、汉语语义修辞的分类第二节同义修辞和反义修辞一、同义修辞二、反义修辞第三节上下义修辞和类义修辞一、上下义修辞二、类义修辞第四节多义修辞和单义修辞一、单义修辞二、多义修辞三、模糊修辞第五章语法修辞第一节语法修辞概说一、语法修辞的性质和特点二、汉语语法修辞的分类第二节词法修辞一、词类选择修辞二、词类活用修辞第三节句法修辞一、句法选择修辞二、句法配合修辞第四节篇法修辞一、形合谋篇与修辞二、意合谋篇与修辞第六章语形修辞第一节语形修辞概说一、语形修辞的性质和特点二、汉语语形修辞的分类第二节书面语形修辞一、汉字修辞二、非文字图符修辞第三节口语语形修辞一、态势语与修辞二、非语词声音与修辞三、伴随性因素与修辞第七章风格与修辞第一节言语风格与修辞一、言语风格的性质和分类二、言语风格的成因与修辞第二节语体风格与修辞一、语体的性质和分类二、语体修辞第八章汉语修辞学简史第一节汉语修辞学史及其研究概况一、修辞学史的性质二、汉语修辞学史的研究现状第二节汉语古代修辞学史说略一、汉语古代修辞学的演变轨迹二、汉语古代修辞学的演变规律第三节汉语现代修辞学史说略一、汉语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脉络二、汉语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规律第一章修辞第一节“修辞”的含义(一)修辞的三种含义1、语言运用活动(修辞行为)2、语言策略和技巧(修辞方法)3、研究语言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修辞学)(二)“修辞”溯源1、出处目前所见最早的修、辞连用:“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现代汉语修辞学读书笔记

现代汉语修辞学读书笔记现代汉语修辞学的读后感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急求《汉语修辞学》笔记越全越好《汉语修辞学》课程教学大纲2006年01月25日临夏电大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汉语修辞学”是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升本科学员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基础课“现代汉语”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初步具备现代汉语修辞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修辞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修辞技巧,从而提高实际应用语言的水平。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共2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修辞概说,介绍修辞学的基本情况;词语的锤炼,介绍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和采用的方法;句式的选择,介绍六组十二种句式的特点、作用及其运用;语言的声音美,介绍语音修辞的基本技巧;修辞格的运用,介绍十种常用修辞格的特点、构成及其运用技巧。
本课的教学要求做到:(一)在教学内容和理论体系上注意做好与“现代汉语课”的衔接。
(二)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在教学基本知识理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实践联系,重在实践练习,做到学以致用;教学要讲求适用,使学生通过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有切实的收获。
(三)修辞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摆正创新与规范的辩证关系,注意语言运用的规范。
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

修辞学发凡读书笔记修辞学是一门研究修辞技巧和修辞效果的学科,广泛应用于文学、写作和演讲等领域。
对于学习修辞学的人来说,撰写读书笔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所读书籍的内容,还可以帮助读者发现和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效果。
因此,在读书笔记中融入修辞学的角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读者可以注意并记录作者在书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作者为了增强作品表达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语言技巧。
例如,作者可能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来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作品中描绘的情景和情感。
读者可以在读书笔记中标记并解释这些修辞手法,以帮助自己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其次,读者还可以分析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效果和影响。
修辞手法不仅仅是为了修饰语言,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产生特定的效果和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作者可能使用夸张手法来强调某个观点的重要性,或者使用反问手法来引起读者的思考。
通过在读书笔记中分析这些修辞效果,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品味。
此外,在读书笔记中加入对修辞学相关概念的解释和运用也是很有帮助的。
修辞学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和术语,例如比喻、隐喻、修辞题旨等。
读者可以在读书笔记中简要解释这些概念,并运用到所读书籍中,以加深对修辞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读者还可以在读书笔记中反思自己的修辞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写读书笔记,读者可以反思自己对修辞学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准确和深入,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修辞分析能力。
读书笔记不仅是记录和总结,更是一个思考和学习的过程。
总之,将修辞学融入到读书笔记中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所读书籍中的修辞手法和效果。
通过对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记录和解释,分析其效果和影响,解释和应用修辞学概念,以及反思自身的修辞理解和应用能力,读者可以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修辞学的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学读书笔记一.分析比喻和比拟的关系。
比喻是指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一个比喻包含了主体和客体两部分,而且主体和突破口体是互不相同的两事物,这样,比喻才有意义;但是二者在书籍在性质或特征上双必须具备某些共同点,这样,比喻才能被人理解的。
例如: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凡是写下来的,全在这里面。
当然不敢说是诗史,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也决不是英雄们的八宝箱,一朝打开,便见光辉灿烂。
我只地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
(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文中用“诗史”比喻不朽的巨篇鸿著,用“英雄们的八宝箱”比喻集名家名著之大成,用“深夜街头”的“地摊”比喻这两本集子是在黑暗势力重重压迫下的零散作品,而“几个小钉、几个瓦蝶”的意思则是说,这些文章虽然短小,却不是什么小摆设,而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对革命人们很有用的东西。
这几个比喻中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似点都在内在属性方面,作者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东西说明比较生疏的东西,使他要说明的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是将物当人来写,拟物是将人当物来写,本体和拟体二者在特征和属性方面同样也要有共通点。
例如:不知为什么,原来挺敞亮的店堂变得特别黑暗了,牌匾上的金字也都无精打采了。
(汪曾祺《异秉》)句中将牌匾上的金字当作人来写,“无精打采”显然是人才有的精神状态,用拟人的手法就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更令读者容易接受,使句子生动形象了。
但是,比喻和比拟在有些句中是很难分辨的。
如: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鲁迅《忆刘半农君》)这句话既可理解为比喻,把刘半农的浅比喻成一条清溪,又可理理解为比拟,将刘半农当作物来写,二者理解都可以。
对于这一点,在姚殿芳和潘兆明著的《实用汉语修辞》中作了解释:“有相当一部分的比拟是借助比喻来表现的,或可看作比喻和比拟的兼格。
”所以我们可以将这句话中的修辞理解为比喻和比拟的兼格。
二.分析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老的长安街,宽阔明净的长安街,你这伟大的历史见证,经过几回今天这样的场景呢?且不说那遥远的岁月里,你曾亲眼看到农民起义大军怎样纵马驰奔到你身边,一箭射中明皇朝皇宫的南匾额;且不说你曾亲眼看到八国联军侵略者的铁蹄怎样地践踏街心的青石板,义和团的勇士们怎样视死如归,血染长安;且不说你曾亲眼看到英雄的人民,怎样砍倒黄龙旗、五色旗和青天白日狗牙旗,怎样折断日本鬼子的膏药旗和美国侵略者的星条旗,终于,在那个金光灿烂的十月,毛主席在万众欢腾中亲手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长安街上响彻了胜利的礼炮声??且不说那么远了,就说今年这一年里,长安街啊,你经历了多少不平凡、多么难忘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袁鹰《十月长安街》)这一段话作者在描写十月长字街的时候,连用了四个“且不说”句子,这是一种排比的修辞手法,用简单的言语概括了自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三百年中国人民与本国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者英勇斗争的历史。
四个“且不说”语气较委婉,实际上却强调了中国人民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四个“且不说”连用更加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使全文更具一种感染力。
纵观整篇短文,用了一种设问的手法,第一段提出问题“经历过几回今天这样的场景”,在第二段中作者就自述了长安街的历史,采用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一开篇就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篇二:《汉语修辞学》读书笔记《汉语修辞学》研读笔记序言【突出了修辞的“用”,而不是“神化”修辞。
一切辞格,最终都是落实于优化“语用”效果。
】但是紧接着吕叔湘老师又真诚地提出了王希杰老师书中说明不足的一点,那就是凌驾于一切风格之上的文章原则:“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为了这个追求,要用加倍的力气去修辞。
【修辞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一切都恰到好处。
】第一章修辞活动和修辞学一古老而又年轻的修辞学古代希腊的修辞学,指的是演说的艺术,包括立论和词句的修饰。
中世纪的欧洲,修辞学是“七艺”之首,和语法学、逻辑学合称为“三艺”,是文化人必修的。
我国先秦典籍,有关于修辞、风格方面的研究。
《易经》“修辞立其诚”两汉学者,讨论《诗经》的“赋”“比”“兴”代表性的:《文心雕龙》等二、厘清定义: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就是“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相提并论。
运用修辞的活动,就是修辞活动。
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语言科学,以修辞活动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就是修辞学。
它是语言学的组成部分。
研究对象:只研究交际活动中的语言问题;只研究同提高表达效果有关的语言问题,要解决的是如何“恰当得体地表达”。
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称修辞格。
三、修辞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归纳、比较、统计等。
四、怎样学好修辞学?·摆正修辞学同逻辑学和语法学的关系。
逻辑学和语法学是修辞学的基础。
但不能完全等同,合乎语法与逻辑的东西,不一定表达效果就好,相反不合乎逻辑和语法的东西,也不一定表达效果就不好。
如:《日出》中的顾八奶奶:“所以我顶悲剧,顶痛苦,顶热烈,顶没有法子办。
”虽不合语法,但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很好地表现了顾八奶奶的身份、教养。
逻辑学,研究人们思维的规律,解决说话对不对的问题;语法学,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解决通不通的问题;修辞学,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管的是好不好的问题。
·有一个整体的观念。
整体观念,是指全面地辩证地把握交际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如交际对象的特点,交际环境的特点,交际者本人的条件,所陈述的对象的特点,语言特点等等。
整体观念,要求交际者从全局出发,要考虑到语言表达的具体的局部的问题。
对具体词和句的选择,应当服从交际的战略原则。
例子:《自然科学简介·物理学》的选段与杨朔《荔枝蜜》选段对比,在选择词语、句式、修辞手法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是由各自的语体风格所决定的。
整体观念,要求照顾上下同一词语在上下文中多次重复,就显得单调呆板,必须加以变化: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弄斧凿,兵家儿识刀枪……句式的选择也必须考虑到上下文的协调。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与薛蟠的“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
”就不协调了。
修辞学总是以一段完整的言语表达对象来做研究对象的。
第二章交际的矛盾和修辞的原则一、交际的矛盾包括对象与自我的矛盾;语言与内容的矛盾。
在交际活动中,不仅是语言、对象、自我等因素制约着理解和表达,而且语境、前提、视点等因素也制约着理解和表达。
二、语言与言语、思维、思想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套音义相结合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的工具。
它是社会集体所共同拥有的,相对稳定的。
言语是运用语言的成果,是语言的实现形式,它是个人的、临时的、多变的。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
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言语是思想的表达形式。
思维的形成离不开语言,思想的表达离不开言语。
言语是思想的表达形式,思想是言语所表达的内容。
在话语中,词有词的意义,句子有句子的意义,这都是语言的意义。
语言的意义同言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是一回事。
语言的意义和语言的语音外壳一样,都是思想的表达形式。
语言的意义,对使用这种语言的一切人,包括不同阶级,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的人在内,是共同的,而用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却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的,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应当把语言和思想区别开来,把语言的意义和语言的语音形式一同当做思想的表达形式。
在交际活动中,同一个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运用于不同的交际环境,与不同的具体对象发生关系,便会表达完全不同的思想,导致完全不同的后果)同样的思想,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修辞学追求的是好语言形式和好的思想内容统一和谐,才是真正美的语言。
三、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即语言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有两种:第一种,在语言世界中,语言符号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是属于社会集体的,个人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但也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第一,同一个语言符号可以指称不同的对象,如多义词:杜鹃,一指花,二指鸟;第二,同一对象又可以用不同的语言符号来指称,如同义词,“妈妈”“母亲”;第三,还有许多事物没有相应的词语。
男教师的太太叫“师母”,女教师的丈夫就没有相应的词语;第四,有些词语,其实并没有与之相应的客观对象,如“天堂、仙女”。
第二种,在言语表达中,词语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可变的,临时性的,更加复杂多变的。
一方面,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和交际情景中,可以指称不同的事物。
另一方面,不同的词语,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可以指称同一事物。
同一个人,看小说时是“读者”,听广播时是“听众”,看电影时是“观众”,在商店里是“顾客”??交际基本要求:言语形式同客观世界的一致性,也就是话语的真实性。
“把握对象”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个基本原则。
包含三个准则:第一,“理解对象”。
把对象相关知识当作选择语言材料的出发点。
第二,“掌握关系”。
掌握好自己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是选择语言材料的依据。
第三,“尊重对象”。
【学校幼儿园招生名额极为紧张。
一位教师打电话给园长,希望能够介绍一位孩子入园,未果。
以下是这段失败的语言交际,试根据这个对象原则分析之。
教师:您好,xx,(直呼其名)我是xx,还记得我吗?我们一起吃过两次饭。
园长:哦——知道。
你好!教师:有件事情想拜托你一下。
我有个亲戚的孩子,想进我们幼儿园的小班,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进?园长:现在呀?我们五六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招生了。
现在都招满了。
教师:现在太晚了?园长:是的。
是你很重要的亲戚吗?教师:那当然是。
如果不是很好的亲戚,我肯定一口就回绝了。
我也知道这个挺麻烦的。
园长:确实难办。
这样吧,等开学初,如果已招学生中,有人没有来报名,就可以补进来。
教师:这样的概率不高吧?园长:这也不好说。
教师:好吧,那还是谢谢你!分析:在本次语言交际中,该教师在“理解对象”和“掌握关系”上做得不够,致使交际无效。
从园长“是你很重要的亲戚吧”这句话的话意当中,可以看出其实还有转圜的余地。
教师应该抓住这次机会,亮出底牌,晓以利害——“其实呀,这是市里面教研室主任委托我打听的,她常常到我们学校指导工作,你可得支持支持”,让园长从同事人情上,从工作关系上都难以推辞,交际才有可能才成功。
】五、自我保持自我之本色:首先是要求使用自己真正懂得的,熟悉的词语,放弃那些似懂非懂的词语,生僻的词语。
用词造句要符合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