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易错易混知识总结(7页,全站免费)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精选五篇)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精选五篇)第一篇: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二篇: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范文模版]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
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11、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点拨: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点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点拨:传统文化自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进步。
4、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点拨:继承和发展是同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过程。
5、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点拨: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6、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不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点拨: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既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又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2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没有区别。
(×)点拨: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完整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1)相互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复习重点难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
2、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4、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5、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的文化素养。
6、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塑造人生的意义与作用。
易混易错点1、有文化就意味着文化程度高。
2、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只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3、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一种文化。
4、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总是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5、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6、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
7、经济决定文化,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而并不是说经济发达精神文化就自然而然地好起来,或物质条件差。
精神文化就不能搞好。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重点难点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2、理解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3、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4、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6、教育在文化继承中的作用。
7、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
8、文化创新的作用。
9、阐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10、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克服文化“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易混易错点1、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是一致的。
2、文化继承就是文化发展3、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影响不大。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一回事。
5、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6、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7、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之间是矛盾的。
四个必修易错易混点

易混易错提醒必修1《经济生活》:2.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3.纸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
(×)(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不具备价值尺度职能,可以行使流通手段职能)4.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也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不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5.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紧缩。
(×)(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物价下跌不等于通货紧缩)6.消费结构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7.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食品支出越来越少。
家庭消费以享受资料消费为主。
(×)(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少,越来越注重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8.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都是不可取的。
(×)(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9.在社会主义国家,就业要靠政府。
(×)(要树立自主择业观)10.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
(×)(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11.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
(×)(政府债券)12.违反税法的行为都要受到刑法制裁。
(×)(触犯刑法的行为都要受到刑法制裁) 13.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14.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必修三:《文化生活》易错易混知识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易错易混知识总结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没有文化人们无法无法生存。
(夸大了文化对人的生存的作用)2、藏族文化是优秀文化。
(每一种文化都包含有科学和非科学的成分。
)3、文化是指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经济活动。
(文化不包括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4、文化属于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范畴。
X5、文化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范畴。
(文化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所以4、5说法均是片面的。
)6、文化是自然产的。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7、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片面了)8、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说反了)9、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10、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活动(文化不仅包括精神活动,还包括精神产品)11、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二者互不影响。
(精神活动是不能离开物质活动的)12、文化素养是个人天生的。
(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13、在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社会实践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是重要因素,不能认为谁最重要。
)14、文化素养是后天个人宜发形成的。
(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出来的。
)15、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要在前面加定语:“先进的”或“优秀的”)16、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V17、人类社会产生的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人类社会产生前不存在文化)1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而不是自然而然地转化。
)19、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产生影响。
(也对个人的成长产生影响)20、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在前面加:“先进的”或“优秀的”)2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就有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22、文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常考重难点知识总结[直接打印]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常考重难点知识总结[直接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10b3bd9c336c1eb91b375d9b.png)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常考重难点知识总结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体味文化(1)文化万花筒。
(2)文化是什么。
①文化是相对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的特点: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实践的产物。
B人的文化素养都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3)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与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C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反对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要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感受文化影响(1)文化影响面面观。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

《文化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1.文化和生活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而生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
文化和生活相辅相成、互相交融,相互影响。
文化可以丰富生活,而生活又是文化的表现和创造。
2.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指过去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如宗教、习俗、艺术等;现代文化是指当代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物,如科技、媒体、电影等。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传统文化可以影响现代文化,而现代文化也在不断改变和塑造传统文化。
3.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物质文物和建筑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思想观念、技艺和习俗。
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
4.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一体性:文化多样性是指地域、民族、历史和社会差异带来的不同文化形式和文化表达;文化一体性是指共同的人类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需要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尊重,实现文化的共享与共存。
5.文化创造和文化创新:文化创造是指人们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的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文化成果和文化价值;文化创新是指在既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基础上,进行和发展,使文化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文化创造和文化创新是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6.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高雅文化是指对知识、艺术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和欣赏,强调精致和纯粹的文化体验;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注重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和娱乐欲望。
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7.线下文化和线上文化:线下文化是指在传统的实体空间中进行的文化活动,如观影、逛街、参观博物馆等;线上文化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进行的文化活动,如在线购物、网络游戏、在线学习等。
线下文化和线上文化是现代文化生活的两种重要形式,相互补充和相互影响。
人教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文化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一、文化与生活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意: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重大的阻碍的作用。
)2、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注意: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3、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属于文化现象。
(注意:错,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
)4、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注意: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5、文明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注意:先进的、健康的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6、处在一定的文明情况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明素养。
(注意: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研究、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1、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注意:没有民族的文明就无所谓世界文明。
多元的世界文明才能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在世界文明呈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对那些失传的古老民族文明,没有必要进行抢救和保护,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
(注意:独特文化传统的文化保持,是“和而不同”的基础,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世界文明就是各国文明的总和。
(注意:世界文明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明共同组成的。
)4、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化⽣活》易错易混知识总结第⼀单元⽂化与⽣活1、⽂化是个⼈成长的催化剂。
(要在前⾯加定语:“先进的”或“优秀的”)2、⽂化作为⼀种精神⼒量,能⾃然⽽然地转化为物质⼒量。
(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不是⾃然⽽然地转化。
)3、⽂化作为⼀种精神⼒量,只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产⽣影响。
(也对个⼈的成长产⽣影响)4、⽂化⼀旦产⽣,就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在前⾯加:“先进的”或“优秀的”)5、⽂化作为精神⼒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
(在前⾯加“先进的”)6、优秀⽂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去掉“根本”)7、艺术家的⽂化根源于艺术家⾃⾝的创作。
(改为“实践”)8、⽂化作为⼀种精神⼒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化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9、经济决定⽂化,⽂化也决定着经济的发展。
(只能是经济决定⽂化,⽂化不能决定经济)10、不同的⽂化具有强弱优劣之分。
(可以说“强弱”,但不能分“优劣”)11、美是⼈们⽂化素养的核⼼和标志。
(世界观、⼈⽣观、价值观)12、⽂化是影响⼈们的交往⾏为、交往⽅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式的唯⼀因素。
(⽂化并⾮影响⼈的唯⼀因素,像⾃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阶层等都会影响⼈)13、⽂化决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改为“影响”,⽂化不能决定⼀个⼈、⼀个社会的发展)14、世界观、⼈⽣观和价值观决定⼈的终⾝发展。
(“决定”⽤的太绝对了)15、接受健康向上的⽂化是⾃发的,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
(接受健康向上的⽂化往往是⾃觉学习、主动接受。
)16、⽂化决定⼈的交往⾏为和交往⽅式。
(改为“影响”)17、⽂化对⼈的影响是有强制性。
(⽂化对⼈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般不是强制有形的)18、⽂化对⼈的影响是积极的。
(在前⾯加“优秀的”或“健康向上的”)19、⼀个⼈的世界观、⼈⽣观、价值观是天⽣的。
(改为“是在长期的⽣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20、⼀个⼈的世界观、⼈⽣观和价值观是其⽂化素养的全部内容。
(改为“核⼼和标志”)21、⼈们的“三观”⼀经形成就不会改变。
(“三观”也会发⽣变化)22、⼈们接受健康向上的⽂化影响,往往是⼀个不⾃觉的感悟过程。
(改为“⾃觉学习,主动接受”)23、⽂化能够促进⼈的全⾯发展。
(在前⾯加“优秀”)24、⽂化能够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前⾯加“优秀”)25、⼈的全⾯发展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与⼈的全⾯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不能认为谁决定谁。
)26、社会的全⾯发展与⼈的全⾯发展具有相同的内涵。
(“不同”)27、⼈的全⾯发展是受⽂化影响的必然结果。
(受⽂化影响不⼀定使⼈得到全⾯发展,⽽且受不良⽂化影响,⼈的发展也不会好)28、⽂化作品都能给⼈以激励,催⼈奋进。
(在前⾯加“优秀”,不良⽂化不会催⼈奋进)29、⽂化环境决定⼈的⽂化素质。
(改为“影响”)30、实现了⼈的全⾯发展就实现了社会的全⾯发展)(太绝对了)31、⼈的全⾯发展是飞速提⾼的。
(是逐步提⾼、永⽆⽌境的)第⼆单元⽂化传承与创新1.⽂化多样性就是指⽂化的多元化(⽂化的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化的多样性,即⼈类⽂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化的多元化:主要是从⽂化的来源和性质⾓度来说的,从性质上还指各种⽂化中既有优秀⽂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化)2.民族节⽇蕴含着⼀个民族⽂化的全部内容。
(改为“部分内容”)3.民族节⽇是⼀个民族历史⽂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化遗产)4.⽂化遗产是民族⽂化的集中展⽰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改为“民族节⽇”)5.各民族⽂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化是相互交融的)6.民族⽂化⾼于世界⽂化。
(各民族⼀律平等,不能说“⾼于”)7.民族节⽇是⼀个民族当前的⽣活⽂化状况的体现。
(民族节⽇是⼀个民族历史⽂化的长期积淀,⽽不是单纯指当前的⽂化⽣活。
)8.世界必须形成统⼀的⽂化。
(应尊重⽂化的多样性,不能强制性地统⼀。
)9.要维护世界⽂化的统⼀性。
(多样性)10.要消除民族⽂化的差异性。
(世界⽂化是多样的也应多样,不能消除差异)11.中华⽂化正在成为世界性⽂化。
(只能说“中华⽂化是世界性⽂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2.⼀个国家的⽂化遗产是该国全部历史⽂化的凝结。
(⽂化遗产只是⼀个国家全部历史⽂化的⼀部分13.⽂化遗产是维系⼈类⽣存和发展的基础。
(改为“物质资料的⽣产⽅式”)14、⽂化交流是单向的。
(⽂化交流是双向的,⽂化交流既包括引进外来⽂化,也包括向世界推⼴民族⽂化。
)15、⽂化⽆国界,可以任意交流和借鉴。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化都是在特定的⾃然、⼈⽂和社会等环境中形成的,并不是适合每个国家和民族发展需要的,因此不能盲⽬交流与借鉴。
各国的⽂化在形成和发展中都渗⼊了“糟粕”,因此不能不分好坏地随意借鉴。
)16、⼤众传媒是社会⽣活中最直接、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
(改为“⼜语”)17、⼤众传媒是从⽹络的⼴泛运⽤开始的。
(改为“印刷媒体的推⼴)18、世界上每种⽂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太绝对了,有的⽂化就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19、各民族的⽂化对⼈类社会的发展都作出了同样的贡献。
(去掉“同样的”)20、⼤众传媒具有⽅式灵活、反馈及时的特点。
(改为“⼜语”或“⼈际传播”)21、⼤众传媒在⽂化传播中的功能是创造⽂化(X)、⽂化传递、⽂化沟通、⽂化共享。
(传媒是传播的重要⼿段,但传媒不能创造新的⽂化。
其他传递、沟通、共享都对)22、新的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改为“并不意味着”)23、⼤众传媒已成为当前⽂化传播的唯⼀⼿段。
(主要)24、两国⽂化的趋同。
(两国⽂化之间不能⽤“趋同”,因为各有特⾊,另外,做选择题时,⼀般来说,“趋同”都是错误的说法。
)25、传统⽂化就是古代⽂化(古代⽂化是针对现代⽂化⽽⾔的,是针对⽂化的时代划分的;传统⽂化是针对⽂化的传承性⽽⾔的,这强调的是⽂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化遗产,它不仅局限于古代,⽽是迄今为⽌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精神的总和)26、民族⾃信⼼和⾃尊⼼可以战胜⼀切困难。
(夸⼤了作⽤)27、传统⽂化都是财富,我们应全部吸收。
(对传统⽂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8、我们应摆脱传统束缚,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化。
(这种说法否定了继承优秀传统⽂化的重要性。
)29、对待传统⽂化我们应抛弃传统,全盘西化。
(太绝对,应辩证地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0、中华⽂化是⼈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改为“物质资料的⽣产⽅式”)31、借鉴传统⽂化对社会和⼈的发展起积极作⽤。
或:传统⽂化始终对社会起积极作⽤。
(传统⽂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积极向上的内容对社会和⼈的发展起积极作⽤,反之,会阻碍社会进步和⼈的发展。
)32、端午节是对传统⽂化的继承。
(改为“习俗”)33、传统习俗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改为“传统建筑”)34、⼀切传统⽂化都可以为我们今天所⽤,要全部继承下来。
(传统⽂化中不合理的成分应去除)35、⼀切传统⽂化都已不符合时代特点,要全部抛弃。
(不能全部抛弃)36、传统⽂化都是⼈类宝贵的⽂化财富。
(太绝对)37、传统⽂化的消极作⽤已基本消失。
(并没有消失)38、我们应抵制外来⽂化,维护国家⽂化安全。
(“抵御”“抵制”都是错的,对外来⽂化应⼀分为⼆的辩证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9、对待传统⽂化应全盘肯定。
(全盘否定)(这两种说法太绝对了)40、对待传统⽂化我们必须在否定中发展,在抛弃中创新。
(“否定”“抛弃”的说法均是错误的)41、传统⽂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前⾯加“优秀的”)42、传统⽂化只存在于历史中。
(不仅存在于历史中,⽽且存在于现实中)43、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说反了)44、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说反了)45、对于传统⽂化应该先继承后发展。
(继承和发展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正确的说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46、私塾教育是⽂化传承的最好形式。
(去掉“最好”)47、教育是⽂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改为“社会实践”)48、没有教育就不可能有传统⽂化的传承。
(太绝对了,教育只是影响⽂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因素。
)49、传统⽂化是健康有益的。
(传统⽂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笼统地说是有益的。
)50、传统⽂化是⽂化发展的源泉。
(社会实践才是⽂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
)51、传统⽂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改为“社会实践”)52、传统⽂化是民族⽣存的基础。
(改为“物质资料的⽣产⽅式”)53、⽂化创新的渊源就是⽂化创新的源泉。
(⽂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化和外来⽂化中的⼀切为类⽂明的优秀成果。
⽂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54、社会实践与⽂化创新是双向制约关系。
(⼀⽅⾯社会实践是⽂化创新的源泉、动⼒、基础和根本途径;另⼀⽅⾯,⽂化创新的根本⽬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社会实践对⽂化创新的作⽤是基础性的,决定性的,⽽⽂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55、⽂化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
(去掉“根本”)56、社会实践要为⽂化创新的成果服务。
(说反了,改为“⽂化创新要为社会实践服务”)57、⽂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去掉“创作者的聪明才智”)58、社会实践是⽂化创新的唯⼀途径。
(根本途径)59、⽂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化。
(⽂化创新是要继承和发展传统⽂化,⽽不是取代它)60、⽂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动⼒。
(说反了,社会实践是⽂化创新的动⼒。
)61、离开了⽂化创新,⽂化就会成为⽆源之⽔,⽆本之⽊。
(改为“社会实践”)62、社会实践的根本⽬的是推动⽂化创新,(说反了,改为“⽂化创新的根本⽬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63、⽂化⼯作者是⽂化创作的主体。
X(改为“⼈民群众”,这⼀说法缩⼩了范围。
)64、⽂化创新主要靠⽂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X(改为“⼈民群众的伟⼤实践”)65、⽂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
(改为“⼈民群众”,这⼀说法缩⼩了范围。
)66、我们应拒绝接受外来⽂化。
(这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表现。
)67、世界上林林总总的⽂化,都是值得我们弘扬的。
(不是所有的⽂化都值得弘扬,⽽应是优秀⽂化,且要有鉴别地吸收。
)68、⽂化是⽆阶级性的。
(⽂化是有阶级性的。
)69、我们进⾏⽂化交流时,应依照其他民族的优秀⽂化发展本民族⽂化。
(应以我为主)70、⽂化创新是⽂化发展的⽬的。
(改为“满⾜⼈民群众的需要”)71、⽂化创新是⽂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说反了)72、⽂化继承是⽂化创新的必然结果。
(说反了)73、外来⽂化是中华⽂化创新的基础。
(改为“社会实践”)74、⽂化竞争排斥⽂化合作,⽂化竞争与⽂化合作⽔⽕不容。
(既要竞争,又要合作)75、社会实践要为⽂化创新的成果服务。
(反了,“⽂化创新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第三单元中华⽂化与民族精神1、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化的形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