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学案
《专题2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并掌握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包括无菌操作、细菌分离培养等;3. 学会运用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需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设计一份针对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预期结果和分析方法等。
2. 实验操作: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包括采样、稀释、涂布、分离培养等。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计算分解尿素的细菌数量,并与预期结果进行对比。
4. 实验报告:将实验过程、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以及结论写成一份实验报告。
三、作业要求:1. 实验方案设计要合理,符合科学原则;2. 实验操作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3. 数据统计与分析要真实、客观,符合统计学原则;4. 实验报告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逻辑清晰。
四、作业评价:1. 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 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准确,是否符合无菌操作原则;3. 数据统计与分析是否真实、客观,是否运用了正确的统计方法;4. 实验报告是否清晰、准确地反映了实验过程和结果,结论是否合理。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可根据老师或同学的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2. 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自我评价和反馈,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掌握分离和计数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方法,提升实验操作技能,理解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与环境的关系,加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1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3.学会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数量测定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2.体会在实验活动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重点和难点: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分离、计数等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教材分析与课时安排:“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的第二个课题,学生已学习了有关培养基和无菌技术的基本知识,在掌握使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并测定其数量。
其中既有关于特定菌株的选择策略等知识性内容,又有土壤溶液的稀释、菌落数量统计等操作性内容,难度较大、探究性较强,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好素材。
本课题教学实施中的关键在于两点:①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性内容与操作性内容的关系,要让学生理解特定菌株的选择策略,并学习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操作程序;②处理好课上与课后的关系。
本课题的实验操作时间不长,但是操作前要制备培养基、对培养基和其他操作用具进行灭菌,操作后的培养时间和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则需要较长时间,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统筹安排教学时间。
根据这一教材特点,本课题教学可分2个课时进行,2个课时之间应留有2 d左右的间隔,以便进行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1. 土壤样品的采集以及土壤溶液的配制为保证实验取得预期效果,应选择经常施用尿素的农田,铲去表土后采集3~8 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回实验室后,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枯枝败叶及其他杂物,用托盘天平称取样品10 g,加入到盛有90 g无菌水的锥形瓶中,震荡10 min,即制得101土壤溶液;制备完成后可置于冰箱冷藏室内备用(1~2 d)。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配方:牛肉膏5 g,蛋白胨10 g,氯化钠5 g,琼脂20 g,加热溶解后,加水定容至1 000 mL。
《专题2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学历案-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我们将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探究土壤中存在哪些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并学习其分离与计数的科学方法。
二、学习目标1. 掌握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学会如何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尿素的细菌;3. 理解选择性培养基在细菌分离中的作用;4. 学会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细菌计数;5.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评价任务1.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2. 评价学生对细菌培养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3. 考察学生能否正确使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细菌的分离;4. 通过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和计数结果,评价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生活中的尿素分解现象,引出本课学习主题——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同时,简单介绍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理论学习讲解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重点介绍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及如何利用其进行细菌的分离。
同时,介绍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细菌计数的原理和方法。
3.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尿素的细菌。
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4. 结果观察与讨论学生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生长情况,并讨论如何进行菌落的计数和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五、检测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学生需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细菌培养方法和原理的理解。
3. 预习作业: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学后反思1. 反思实验操作过程: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应反思自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总结经验教训。
2.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应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的差异,探讨可能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01-2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学案(2)

答案:
1——5 BDAB A 6——10 CCCB C
11 . ( 2 )①将2 支琼脂培养基试管置于水浴锅中加热熔化;②待培养基冷却至凝固前,用无菌接种设备将某细菌接种于一试管培养基中,摇动试管,使细菌均匀混于培养基内,另一支试管不接种作对照;③将恒温箱内调至适宜的温度,等琼脂凝固后,将两试管置于恒温箱内培养,每天观察培养基的菌落并记录,连续观察几天,直至结果清晰为止。
( 3 )①若某菌落只生长在培养基表面则其为好氧性细菌;②若某菌落只生长在培养基底部,则其为厌氧性细菌;③若试管培养基的内部和表面均有菌落生长,则其为兼性厌氧细菌;④对照试管若无菌落出现说明培养基灭菌和无菌操作合乎要求,若对照管有菌落出现,则说明培养基灭菌或无菌操作不合要求,整个实验应重做。
高考生物 分解尿素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导学案

专题二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学习目标】:1、明确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选择的原理。
2、学会统计微生物数量的方法3、能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4、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激情投入,体会微生物分离计数过程的严谨性、科学性。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通读教材,理出头绪,划出重点。
明确微生物分离与计数的实验流程、对照设计和培养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无菌要求。
完成时间40分钟。
2.本节重难点:学会统计微生物数量的方法,能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进一步形成无菌技术的意识。
预 习 案一、尿素尿素不能 吸收,只有当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成 ,才被植物利用。
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能合成 。
二、筛选菌株的思路1、自然界中目的菌株的筛选1)依据:根据它对 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
2)实例:PCR 技术过程中用到的耐高温的 ,就是从 中提取出来的。
2、实验室中目的菌株的筛选1)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 生长的条件(包括 等),同时 或 的生长。
2方法:利用 分离。
○1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 的微生物生长,同时 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2选择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的特点: 是唯一氮源,按物理性质归类为 培养基。
三、分离与计数1、筛选菌株的原理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在 中,把 作为培养基的唯一 ,原则上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生长。
2.统计菌落数目方法:① 。
② 。
理论依据: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活菌计数,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 。
通过统计平板上的 ,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个活菌。
平板计数公式:M VC C :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 。
V :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 。
M :代表稀释 。
四、分离与计数的实验流程土壤取样→样品稀释→取样涂布→微生物的培养→观察并记录结果→细菌计数1、土壤取样1)土壤取样的原因:土壤有“”之称,同其它生物环境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种类。
专题2课题2学案

选修学案5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课标要求】1、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2、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课题重点:对土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课题难点: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
【自主学习】1、选择培养基是指允许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培养基。
2、统计某一稀释度下平板菌落数,应选择菌落数在_________________的平板进行计数,最好计该种平板至少______个,计算出平板菌落数的_________________,然后按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每类样品中的菌落数。
3、设置对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尿素的细菌并计数,实验步骤可分为4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土壤取样时保证无菌操作的措施有:⑴取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信封在使用前都需要_______________。
⑵应在________________称取土壤。
⑶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________________操作。
6、测定土壤中细菌数量,一般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
7、不同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细菌一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下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放线菌一般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下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霉菌一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温度下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
《分离特定的微生物并测定其数量》 学历案

《分离特定的微生物并测定其数量》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微生物分离和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无菌操作技术,能够正确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3、学会使用不同的培养基和技术,分离特定的微生物。
4、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测定微生物的数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微生物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2)无菌操作技术在微生物分离培养中的应用。
(3)微生物数量测定的常用方法及原理。
2、难点(1)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分离方法,以有效地分离特定微生物。
(2)准确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和结果分析。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
它们具有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多样等特点。
2、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条件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合适的温度、pH 值、氧气条件(好氧、厌氧或兼性厌氧)以及无菌环境。
(二)微生物分离方法1、平板划线法(1)原理:通过在平板表面进行多次划线,将微生物逐步稀释,最终在平板上形成单个菌落。
(2)操作步骤:①灼烧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接种环,直至接种环烧红。
②冷却接种环:待接种环冷却后,蘸取菌液。
③划线:在平板表面进行第一次划线,然后将接种环灼烧灭菌,冷却后,通过分区划线的方式,逐步稀释菌液。
④培养:将平板倒置,放入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2、稀释涂布平板法(1)原理: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然后取少量稀释液涂布在平板上,培养后形成单个菌落。
(2)操作步骤:①系列稀释:将菌液进行 10 倍系列稀释。
②涂布:取适量稀释液,用涂布器均匀涂布在平板上。
③培养:同平板划线法。
(三)无菌操作技术1、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在微生物分离和培养过程中,防止杂菌污染是至关重要的。
无菌操作可以确保所分离和培养的微生物是纯净的,避免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高中生物专题2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一、研究思路1.筛选菌株(1)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 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2)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
2.统计菌落数目(1)活菌计数法: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 ÷V )×M 。
C :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
V :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
M :代表稀释倍数。
③统计方法: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设置3~5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并取其平均值。
(2)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和计数微生物的数量。
3.设置对照(1)对照实验: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 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2.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
3.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有活菌计数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统计活菌的数目,但统计结果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
4.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因此可用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
5.鉴定分解尿素细菌的方法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依据是否变红进行判断。
(2)主要目的: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二、实验设计1.土壤取样从富含有机质、酸碱度接近中性且潮湿的土壤取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
一、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 (一)筛选菌株:在选择培养基的配方中,把尿素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生长,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划分属于固体培养基。
(二)统计菌落数目
1、稀释涂布平板法:(活菌计数)为使结果接近真实值,同一稀释度加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平板上,从平板
上选择菌落计数时,一般选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计算菌落的平均数,统计的结果往往比实际数目低,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2、显微镜直接计数 (三)设置对照: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组,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
(四)实验过程
1、土壤取样 细菌计数:一般选用104、105、106倍稀释液
2、样品的稀释
放线菌计数:一般选用103、10
4、105倍稀释液 真菌计数:一般选用102、103、104倍稀释液
3、培养与观察 培养: 细菌:30-37℃温度下,培养1-2天
放线菌:25-28℃温度下,培养5-7天
霉菌:25-28℃温度下,培养3-4天
观察:每隔24h 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可以防止
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五)鉴定: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如果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分解
尿素。
(选择培养基)
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一)纤维素酶 组成: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 1酶、C X 酶和葡萄糖苷酶
作用:纤维素 纤维二糖 葡萄糖
(二)实验原理:
1、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2、纤维素分解菌能产生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是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即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三)实验流程:
1、土壤取样: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2、选择培养 目的: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微生物
培养基类型: 按物理性质划分:属于液体培养基
按用途划分:属于选择培养基,以纤维素为主要碳源。
3、梯度稀释
4、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培养基类型:按物理性质划分:属于固体培养基
按用途划分:属于鉴别培养基,
刚果红染色法:方法一: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
红进行颜色反应
方法二:在倒平板时加入刚果红
5、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6、进一步鉴定:为确定得到的是否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有液体发酵和固
体发酵两种;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采用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
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