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活着-余华 (整本书阅读)

《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 式,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 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将人们在阅读可能 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 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 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 心理的恐惧经历。
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 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 ,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 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 于这里。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 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活着》以一种渗透 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 问。
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 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 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 农,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 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 ,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 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 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 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 始渐次上演。随着三反五反、大跃进、文 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 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 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
《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 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 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 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 ,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二、整体感知
• 1、先请同学叙述《活着》故事梗概, 即人物因为什么原因先后一一死去。
• 2、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这部小说感触最 深的情节,人物或环境描写。
《活着》简介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 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 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 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余华《活着》 ppt课件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
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
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 版。
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
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 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 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 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 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 1994年,长篇小说《活着》由张 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余华要告诉各位读者的是:
生命中其实是没有 幸福或者不幸的, 生命只是活着,静 静地活着,有一丝 孤零零的意味。
当你读过这部小说后,我想 我们的人生经历会因此变得的 更加厚重。在遇到人生惨淡的 时侯,我相信我们会有勇气 更加从容、坚定
余华——《活着》
以哭的方式笑, 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余华
作者余照华片:照片.
余华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
唐县。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 的来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 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 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 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 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 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 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 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 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女婿(二喜) (死得突然)
•在工地被水泥板夹死
书中故事回放
外孙(苦根) 吃豆子撑死 (死的离奇)
书中故事回放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 的诅咒,一个荒谬 的宿命。福贵的儿 子,女儿,妻子, 女婿,外孙都走了, 故事的终了只剩下 福贵自己与一头也 叫做福贵的老牛度
过残年。
故事的惊人之处
故事虽然悲惨但是某些时刻也不缺温情脉脉, 和简陋的欢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活着》读后感1500字范文(一)《活着》是一部讲述从解放战争后期到七十年代末期是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去承受巨大的痛苦;其中也折射出眼泪的内涵和亲情友情的可贵。
作为读者,我却洒下了数不清的泪水,有感动,有愤恨,有同情,更多的是触动我心灵的人生真谛。
从此我知道了,活着如此一个简单的字眼,却承载着太多太多,更多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主人公福贵年轻时顽劣不羁,嗜赌成性,十年如一觉,他享受到了世间的温柔与富贵,弃家人的苦心劝说于不顾,终于将将家产全部败光,随之而来是父亲去世,母亲病重的噩耗。
生活的残酷与窘迫让他彻底从虚无缥缈的梦境中惊醒过来,却又被国民党抓了当壮丁,经受过枪飞弹打的痛苦,在福贵心中,家乡的月亮才是最圆最亮的。
有幸他于战场上苟全了性命,正想回家好好生活,而破败不堪的生活却让苦难继续上演,亲人们的相继离世成为他心中永远流血的伤口。
我无法想象他是怎样用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拨开一片黄土地,将亲人连同自己的绝望埋葬在地下。
暮年之时,与一头老牛相守,在一抹灿烂的夕阳中引吭高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正是对福贵一生的最佳诠释,听起来是多么的凄凉与不堪。
世间的温暖多情,冷漠与凄苦让他留恋忘怀;动荡和苦难,平静和快乐的一生正是我们每个人走过的一生,无需过多的解释,只要好好的活着。
书中还有许多触动心灵深处的情景,想起年仅12岁的凤霞被父亲送到富人家做佣人时,我忍不住泪流满面,也许是因为同情凤霞坎坷的命运,也许是感激我们现在拥有美好阳光的生活;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忍受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生活,更不知道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拼搏的辛酸。
我们应该庆幸,活在了这个崭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里,我们展现给他人更多的应是积极与不解的奋斗。
眼泪只会增加我们前行的重量,而豁达坦然的接受才是人生快乐的信条。
罗曼、罗兰曾说过: 人生应该有两盏灯,一盏是勇气的灯,另一盏是希望的灯我真心觉得福贵是苦难中的幸存者,他心怀这两盏明灯,指引着他坚定的走下去。
活着-余华 (整本书阅读)

《活着》的创作灵感来自一首美国民歌 《老黑奴》,余华说:“歌中那位老黑奴 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 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 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 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 态度。”
《老黑奴》以民歌的方式简单地概括一 个普通老人充满劫难却又乐观的一生。
《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 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 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 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 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SUCCESS
THANK YOU
2019/11/3
• 鲁迅曾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冻死撕碎了给人看 。我们班级的月度阅读书目定为《活着》,由于 这是一部情绪沉重的悲剧作品,关于阅读这本书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那么悲剧作品到底适不 适合高中生阅读呢?”
• 有的人喜欢悲剧作品,说它能给人启迪;有的人 认为它过于凄惨,容易让人消极。对于正处身心 发展关键期的高中生,适不适合阅读悲剧作品呢 ?请同学结合自身成长实际谈谈。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 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活着》以一种渗透 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 问。
SUCCESS
THANK YOU
2019/11/3
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 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 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 佃农,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 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 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 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 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 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 才开始渐次上演。随着三反五反、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 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 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 为命。
活着:原文与解读

活着:原文与解读一、简介《活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92年首次出版。
这部作品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农村人福贵在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所经历的曲折人生。
本书通过福贵一家的悲欢离合,折射出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
二、原文摘录我和妻子挤在一条床上,她把我的手放在她肚子上,让我感受孩子的胎动。
我说:“让孩子记住,他是从这里出来的。
”妻子笑了起来,说:“你这个人,总是说些让人笑不出来的话。
”我说:“我是认真的,让孩子记住,他是从这条河里出来的。
”妻子不再笑了,问我:“为什么你要让孩子记住这个?”我说:“这条河见证了我们的一切,它是我们的历史。
”妻子沉默了,然后说:“希望他永远不会知道这条河。
”三、解读这段原文摘录发生在福贵和妻子家珍的晚年生活里。
此时,他们已经历尽生活的艰辛,见证了亲人的离世和时代的变迁。
在这个平静的夜晚,两人在谈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福贵希望孩子能记住他是从哪里来的,即这条见证他们悲欢离合的河流。
对于福贵而言,这条河象征着他们一家人的历史,包含了太多的回忆和情感。
然而,家珍却希望孩子永远不要知道这条河。
这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希望孩子生活在一个没有痛苦和磨难的世界,不再重复他们曾经的悲剧。
这反映了福贵和家珍作为长辈的担忧与期望,他们希望后代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福贵和家珍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福贵更倾向于纪念和回忆,他认为这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家珍则更注重未来的美好,希望生活能有所改变。
这种对比使得角色形象更加丰满,也使得《活着》这部作品具有更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结论《活着》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考,展现了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历史画卷。
通过对福贵一家的描绘,作者余华传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独特视角。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无所不占,在赌输家产后从少爷沦为贫农,从此历经苦难的一生。
人们常说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福贵也不例外。
在福贵赌输家产后,徐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打死福贵这个“孽子”,而是心平气和的变卖了田地让福贵把债还了,徐母跟福贵说只要人活着,穷一点也没有关系,家珍也没有因为福贵落魄离他而去,这一切让福贵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来说,福贵似乎真正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然而命运似乎没打算放过福贵,搬到茅棚没多久徐父从粪罐上摔下离世,母亲病重去城里抓药,因多管闲事被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善良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德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受尽委屈,最终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为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凤霞却因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为养活家人在搬运时被水泥板夹死,但命运觉得给富贵的痛苦还不够多。
外孙苦根因饥饿吃豆子过多而撑死。
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外孙。
除了母亲,剩下的亲人,都是福贵送的葬,都是他亲手埋的,几十年来,福贵送完了白发人又送完了黑发人,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与痛苦活到了最后,却不断眼见着,承受着亲人好友的死亡。
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读者都能感到凄然落泪,何况福贵本身?种种的不幸不禁让人发问,福贵活着的意义在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种所说:“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对富贵而言,徐父离世后徐母、家珍及凤霞需要他,徐母离世后家珍、凤霞、有庆需要他……苦根死后“福贵”需要他,每次经历亲人离世都还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时候,他都不能死,他总是一次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纵观富贵的一生,从他年少时的纨绔到幡然醒悟,他幸运吗?说他不幸,但他又渡过了所有的艰辛,一直活着;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妻儿,又是何其不幸。
《活着》全文阅读

徐福记得,那是在他十三岁那年,也就是民国二十五年,他父亲徐景达去世的时候。
他父亲是个富有的地主,留下了一大堆债务和一家人。
徐福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
母亲李妈妈是个勤劳的妇女,但是她不会经营庄园,不会还债,不会管理家庭。
她只会哭,哭她的丈夫,哭她的命运,哭她的儿女。
徐福的父亲去世后,他的家庭破产了。
他们失去了所有的东西,包括家园、田地、牲畜、家具和珠宝。
他们不得不卖掉他们的房子和土地,还清他们的债务。
他们变成了贫困的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吃或穿。
他们不得不依赖邻居和亲戚的施舍来维持生计。
徐福的母亲和姐姐们为了生计,到城里去做工。
徐福则留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妹妹。
他们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没有水电,没有煤气,没有厕所。
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都是挣扎和煎熬。
徐福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他读书读得很好。
但是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不得不辍学去赚钱养家。
他做过许多工作,包括卖报纸、送货、骑车送信等。
他用自己的双手赚钱,帮助家里渡过难关。
徐福的妹妹很小,只有三岁。
她是个可爱的孩子,很聪明,很活泼。
徐福非常爱他的妹妹,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她身上。
他每天早上都要去山上挖野菜,晚上回来后给妹妹做饭。
他把自己的一份食物都分给了妹妹,自己只吃些粗糠和菜叶。
徐福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一直坚持着,一直在努力着。
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一定能够给家人带来幸福。
他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相信自己的未来。
徐福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余华《活着》PPT课件

死亡
万二喜和凤霞走到了一起。不久后凤霞有了 身孕,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然而好景不长。凤霞生把孩子生下来不到十 分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夺去有庆生命的 那家医院里。巨大的悲伤的阴霾笼罩于这个 已经残缺的家庭,家珍一病不起,不久去世。
2021
死亡
福贵与二喜悉心照料凤喜的儿子苦根。苦根 长到四岁的时候,二喜在一次工作事故中惨 死。福贵便与苦根爷俩相依为命,一直到苦 根七岁。因为生活条件差,苦根嘴馋,把一 大锅煮豆子吃了,腹胀而死。
2021
书摘
“做人不能忘记四 条,话不要说错,床 不要睡错,门槛不要 踏错,口袋不要摸 错。”
2021
作品及风格
余华是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但是并 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 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 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 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 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 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密和残忍的独立于外 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 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 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 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 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2021
Yu Hua 余华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
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
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
版。
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
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
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
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
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
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活着读后感600字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文革、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
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二.《活着》读后感
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摘自余当看完朋友对《活着》的评论后,就有一股想要看看这篇高尚作品的冲动,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读者,在品味这篇叙说一代人历程时的深切感受!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
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贪污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
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