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羊年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

合集下载

羊春节手抄报内容

羊春节手抄报内容

2015羊年春节手抄报内容为大家整理的2015羊年春节手抄报内容文章,供广大家查阅!!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节日作文大全春节的传说春节的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的活动规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吃“年夜饭”“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的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桃符”。

压岁钱的传说一“压岁钱”从何而来?源于古代“压惊”。

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

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

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

羊年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羊年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羊年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羊年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之一:1月21日,我回老家过春节,在合肥暂停的时候,赶上了一场大雪。

那天我们住在大酒店的十楼,倚在窗户边观雪,又是一番风景。

只见雪花先是几片几片地坠下,然后慢慢的增多,最后一群一群地落下。

一阵西北风“呼呼’吹过,雪花沿着楼侧向同一个方向飞去,它们像是在比赛飞行。

雪花是天使,是天上的神仙“撒”下来的小天使;雪花是种子,是蒲公英们的小宝宝。

大约一个小时过去,雪花已给小树披上了一层白茫茫的被子,这些小树犹如挺立在风雨中的白衣卫士;又给小草“裹”上了一层白衣服,这些草像是白色的松针。

第二天吃罢早餐,我们禁不住奔出房间,沿着街道踏雪。

经过一夜下雪,路边已覆盖了厚厚的积雪,小树苗的叶子铺了一层“雪袄”。

大树随风吹动,不时落下雪花,一不小心就会撒到你的脖颈里,那感觉就像冰激凌掉到你的袖口里一样。

马路过去是一大块草地,草地上白茫茫一片,我兴奋地抓了一把雪,用手使劲一捏,雪便凝结成一团,朝着树上砸去,把一棵小树苗上的“雪袄”震落了。

我转着圈,四周望去,发现电线杆、屋顶、墙角、自行车上到处都有雪,昨晚无一遗漏地被雪打扰过,我们身处在一个美丽的冰雪世界里。

爸爸自言自语:“瑞雪兆丰年,这场雪下得多及时啊。

” 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释道,冬天下一场大雪,就像给土地盖上了一床大棉被,地里热量不易散发,越冬作物受到保护不会被冻坏。

来年雪水融化渗透到泥土里,越冬虫卵大部分被冻死,农作物上的害虫就减少了。

我似懂非懂。

一阵风过去,我浑身颤抖。

妈妈连忙给我扣好滑雪衫的纽扣,催促我们回宾馆。

回去的路上,一边想着明天就要回到农村,又要放鞭炮、贴对联了;一边回味着爸爸刚才的话,下雪是个好兆头,仿佛看到叔叔婶婶爷爷奶奶对着一片片油菜花、一排排稻浪在欢歌笑语,心中充满了喜悦。

刚才还在喊脚痛,发麻了,现在却忘乎所以,边跑边对着天大叫,“大雪,我喜欢你!”羊年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之二:我们家乡的春节跟别的地方差不多,从腊月25日开始到正月15日结束。

关于xx羊年春节的手抄报资料汇总

关于xx羊年春节的手抄报资料汇总

关于xx羊年春节的手抄报资料汇总关于春节介绍: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在热闹、喜庆、祥和的气氛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

那么家宴的餐桌上和去长辈、朋友家串门要做到如何才不会失礼呢?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从周代开始,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亲朋相会,头号事就是忙活于“吃”字。

为了在新春佳节吃得营养,吃得卫生,吃得文明,吃得开心,家宴须要注重礼仪。

当今社会,以茶待客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交往的方式。

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敬酒时应斟满杯,而奉茶时那么应注意不要斟得太满,以七、八分满为宜。

否那么就有逐客之嫌。

”在聚会吃饭时,经常会遇到带转盘的圆桌,如果饭局上有长幼之别,一道菜刚上来,应先转到主人、主宾、尊者面前,待其享用之后,其他人再慢转转盘。

并且,转盘应顺时针转动,切忌快速旋转。

家庭宴会当中,主人应将鱼头朝向桌上辈分最大、职务最高的人摆放,由他带头吃鱼喝酒。

要是有人没等鱼头对着的人发话就抢先动筷子,便会被人耻笑为不懂规矩或者没有见过大场面。

大多数情况下的拱手礼应该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即左手压住右手。

这是因为,人们一般多使用右手来持兵器,用左手压住右手那么象征或表达了中国古人热爱和平的意愿。

”而右手压住左手那么是出丧。

春节串门礼仪简介: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现在大多人在春节期间会互相串串门,过节时的走亲访友,既是沿用传统的习俗,又能把平时因为忙工作而疏远了的亲情重新织补起来。

不过记得不要因为自己拜访别人,而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麻烦。

小学生羊年春节手抄报内容集锦

小学生羊年春节手抄报内容集锦

小学生2015羊年春节手抄报内容集锦小学生春节手抄报资料1:春节的起源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

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

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

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

“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

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

至于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对此《通典》有所记载。

小学春节手抄报内容2:春节对联上联:五羊献瑞人增寿下联:百鸟鸣春喜盈门上联:五羊献瑞增春色下联:百鸟争鸣唱福音上联:玉羊启泰迎春至下联:金马奋蹄载誉归上联:一片白云羊变幻下联:千条翠柳燕翻飞上联:英雄跨马扬长去下联:龙女牧羊载福来上联:犹思骏马奔腾急下联:更赞矫羊奋发先上联:玉树葱茏皆出色下联:金瓯稳固不亡羊上联:玉羊启泰迎春至下联:金马奋蹄载誉归上联:玉宇澄清观燕舞下联:草原茂盛喜羊欢上联:八骏荣归除夕夜下联:三春新谱放羊歌上联:八骏嘶风传捷报下联:五羊跳跃展新图上联:玉宇澄清观燕舞下联:草原茂盛喜羊欢上联:才听骏马踏花去下联:又见金羊献瑞来上联:春草茸茸催马壮下联:碧溪潺潺助羊肥上联:九州百族辞马岁下联:两岸三通接羊年上联:老马奋蹄知路远下联:羔羊跪乳感恩深上联:老马识途归故里下联:羔羊跪乳报春晖上联:马驰万里传捷报下联:羊越千山奏凯歌上联:马驰原野繁花茂下联:羊跃神州事业兴上联:马年已绘丰收景下联:羊岁继吟致富诗上联:羊角扶摇九万里下联:马蹄奔向二千年上联:八骏嘶风传捷报下联:五羊跳跃展新图上联:人怀远志驰良马下联:世易新春唤白羊上联:马步生风辞旧岁下联:羊毫挥墨写佳联上联:马甲雄骑迎胜利下联:羊羹美酒庆丰收。

2015羊年春节手抄报资料大全

2015羊年春节手抄报资料大全

2015羊年春节手抄报资料大全导读:羊伴随人类的时间之久远、与人关系之密切,的确值得大书特书。

因其形体适中,攻击力差,对人几乎毫无威胁,不似豺狼虎豹之凶猛令人毛骨悚然,于是便成最理想的狩猎目标之一。

又因其食之者草,产出者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温顺,易于驯服,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

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羊“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

足以说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羊可承载艺术,由于其很早便走入人类视野,因而在早期原始文化遗存中活灵活现,荦荦大观。

斑驳的岩画中,有它们壮硕的身影;陶器的图案里,有它们美丽的面容;从商代的“四羊方樽”、“三羊铜罍”,到汉代的“羊型铜灯”、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当今的年画、剪纸等各种民间工艺品,羊的各种形象随处可见,给世世代代的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审美享受,成为人们生活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羊可代表美丽。

汉字中的“美”字,即由“羊”和“大”两字组合而成。

羊大为美,乃古人实用主义审美倾向的生动体现。

羊可充作美食。

“鱼”和“羊”结合便成“鲜”字,折射出古人口福不浅,不禁让我等垂涎欲滴。

“羊”字孕育文化。

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又因之大展其用。

《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竟多达204个,充分说明其对先民生活影响力的巨大。

不知不觉中,羊的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目不暇接。

羊曾陪伴英雄。

据《汉书·苏武传》,汉中郎将苏武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

匈奴单于背汉妄为,扣留苏武并遣其牧羝羊(公羊)于北海之滨,并扬言“羝乳乃得归”。

苏武与羊群为伴,手执汉节,饿吞草籽,渴饮雪水,而不辱使命。

直至19年后单于回心转意,苏武才得返长安,受封典属国,留下千古佳话。

羊可启发智慧。

据《战国策·楚策四》载,楚怀王听信张仪花言巧语,入秦而被囚禁。

襄王即位,不思进取。

良臣庄辛进言而不纳,便避走于赵。

不久,郢都被秦所据。

襄王悔,寻见庄辛。

庄辛用“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来鼓励襄王应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2015年羊年元宵节学生手抄报文字资料大全

2015年羊年元宵节学生手抄报文字资料大全

2015年羊年元宵节学生手抄报文字资料大全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简介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2015关于羊年春节的手抄报内容

2015关于羊年春节的手抄报内容

2015关于羊年春节的手抄报内容本文是关于春节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羊伴随人类的时间之久远、与人关系之密切,的确值得大书特书。

因其形体适中,攻击力差,对人几乎毫无威胁,不似豺狼虎豹之凶猛令人毛骨悚然,于是便成最理想的狩猎目标之一。

又因其食之者草,产出者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温顺,易于驯服,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

古人以“马牛羊鸡犬豕”为六畜,羊“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

足以说明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羊可承载艺术,由于其很早便走入人类视野,因而在早期原始文化遗存中活灵活现,荦荦大观。

斑驳的岩画中,有它们壮硕的身影;陶器的图案里,有它们美丽的面容;从商代的“四羊方樽”、“三羊铜罍”,到汉代的“羊型铜灯”、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当今的年画、剪纸等各种民间工艺品,羊的各种形象随处可见,给世世代代的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审美享受,成为人们生活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羊可代表美丽。

汉字中的“美”字,即由“羊”和“大”两字组合而成。

羊大为美,乃古人实用主义审美倾向的生动体现。

羊可充作美食。

“鱼”和“羊”结合便成“鲜”字,折射出古人口福不浅,不禁让我等垂涎欲滴。

“羊”字孕育文化。

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又因之大展其用。

《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竟多达204个,充分说明其对先民生活影响力的巨大。

不知不觉中,羊的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目不暇接。

羊曾陪伴英雄。

据《汉书·苏武传》,汉中郎将苏武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

匈奴单于背汉妄为,扣留苏武并遣其牧羝羊(公羊)于北海之滨,并扬言“羝乳乃得归”。

苏武与羊群为伴,手执汉节,饿吞草籽,渴饮雪水,而不辱使命。

直至19年后单于回心转意,苏武才得返长安,受封典属国,留下千古佳话。

羊可启发智慧。

据《战国策·楚策四》载,楚怀王听信张仪花言巧语,入秦而被囚禁。

襄王即位,不思进取。

良臣庄辛进言而不纳,便避走于赵。

不久,郢都被秦所据。

欢度春节手抄报内容

欢度春节手抄报内容

欢度春节手抄报内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2015欢度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2015欢度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春节的介绍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节的习俗: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羊年春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春节的传说春节的传说之一: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的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的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压岁钱的传说压岁钱的传说一“压岁钱”从何而来?源于古代“压惊”。

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

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

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

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

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压岁钱的传说二它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廷,当时宫中有散钱之风。

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

”王建在《宫词》中载:“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

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

”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

至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

它与正月初一春节结合,形成早期的“压岁钱”。

但当时还没有流通的货币,而只是一种特制的“压岁钱”。

每逢春节,长者往往要给晚辈们压岁钱,而且多用一些连号的新纸币,这个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习俗缘由何在,为什么要用连号的新纸币,恐怕很少有人知晓。

春节拜年的习俗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成为时尚。

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

以图吉利讨口彩。

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

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

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羊的生肖来历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羊是一位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伟大的人物,普罗米修斯因盗天火给人间而被送上台,羊则因盗五谷种籽给人间而舍身取义。

在远古洪慌时代,人间是没有五谷的,人类靠蔬菜和野草为生,严重的营养不良,使人类面黄饥瘦。

有一天秋天,一只神羊从天宫来到凡间,发现人类面有菜色,神情萎靡。

问及原因,才知道人类不种粮食,连什么叫粮食也不知道。

神羊善心大发,当即告诉人们下次一定给他们带些粮种来。

原来当时只有天宫御田里才种有营养丰富的粮食。

吝啬的玉帝不愿把粮食的美味拿给人类分享。

神羊回到天宫后,趁半夜守护天神熟睡之际,偷偷溜进御田里,摘下五谷(稻、稷、麦、豆、麻),含在口中,趁天未亮,溜至凡间,人类听说神羊给他们带来了五谷种子,都十分好奇。

神羊把种籽交给人类,又吩咐了种植五谷的方法,就悄悄地回到天宫去了。

人类播下五谷种籽,当年就长出了庄稼。

在收获时,人类见到五谷的穗,即似羊头,又像羊尾,收获的粮食又香又甜,收获的麻织成的衣裳又轻又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