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4精品课件: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合集下载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精选课件: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共37张PPT)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精选课件: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共37张PPT)
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志向专一,执着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 政治抱负,他到底希望建立 一种什么样的社会?他有哪 些思想主张呢?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主要内容: 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礼、仁
1、“礼”的思想
“不学礼,无以立” “克己复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对世界的影响
日本长崎孔子庙 韩国首尔孔庙
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
2004年11月21日,全球 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 首都首尔挂牌。
非洲首家孔子学院落户肯尼亚
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 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 敬意。 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 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 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 时期鲁国的城, 是我国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创 始人孔子的故乡。 三孔——孔 庙、孔府、孔林。
规律认识
历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
一定的文化思想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 治的反映
春秋战国是怎样的一个历史时期呢?
春秋战国
“大动荡”:政治发展经历了从统一走 向分裂,又从分裂兼并归于统一的过程 “大变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 隶社会逐步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建立 “大发展”:社会经济、社会思想文化 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2、思想家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儒家思想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主张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的建议
春秋战国形成 汉代成为正统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 宋明发展为理学 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 思想主张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 明清受到冲击 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2单元教学课件: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28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2单元教学课件: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28张PPT)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慷慨悲歌的人生历程
★阅读教材P20并概括归纳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 自学礼乐 周游列国 创办私学,收徒讲学 献身文教 《六经》 从政失 败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慷慨悲歌的人生历程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 积极意义。
“礼”的思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空(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奴隶主阶级走向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
崛起)
思想:百家争鸣局面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
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中都宰 司寇 曾任官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个人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仁、中庸 主要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儒士 教师 公务员 作家 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的思想 (1)含义: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2)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人教版选修四 第二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共57张PPT)

人教版选修四 第二单元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共57张PPT)

接连出现了两件对孔子不利的事情。一是由于夹谷 之会的失利,加之担心鲁国的强盛,齐景公接受大 夫黎祖的献计,派人给鲁国送来美女与骏马。鲁定 公与季孙氏欣然接受后,沉醉于女乐中,三月不理 朝政,不见孔子。二是鲁公郊祭,按惯例,仪式结 束后,要把祭肉分给大臣,每次都有孔子一份,但 这次却有意没有给孔子,使孔子感到愤懑。失意的 孔子于是决定辞去职务,离开鲁国,希望到其他诸 侯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强调义务,蔑视权利,以及安 贫乐道,因循保守的社会心理特征。
如果说“礼”是儒学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仁”就是 它的思想核心。主要涉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是内向 性的追求。
“人而不仁,如礼何?” “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学说是以“仁”释“礼”,“仁”、
“礼”合一,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 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 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 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 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 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 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 镳了。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 《书》《礼》《易》《乐》《春秋》等典 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仁”的表现: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对于统治阶级: “内圣外王”
——仁政、“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 视,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认识:
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将和谐 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
体的内在自觉,再由个体自觉推广至整个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共15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共15张ppt)


2、使学生感悟到美好的环境是靠我们 勤劳的 双手创 造出来 的,培 养学生 爱护环 境的意 识。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 娜和渔 夫的勤 劳、淳 朴和善 良,学 习他们 宁可自 己受苦 也要帮 助他人 的美德 。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 、心理 的描写 ,表现 人物品 质的写 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
No
受不亲,Imag礼e 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 也。”

12.西方园林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虽然 也模仿 自然、 崇尚画 意,却 有自己 理解, 这说明 民族间 的文化 交流与 借鉴往 往不是 全盘照 搬的。
69岁:有心从政不被用。继续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子孔鲤卒。
70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 71岁: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请求鲁国出兵讨伐,没
有得到支持。 72岁:卫国政变,子路被害。 73岁:四月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
2.

1、通过自主阅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引导学 生抓住 课文的 重点词 语。
三跪九叩大礼,并在祝文中称
颂孔子:“仰惟先师,……圣
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
王之仪范。”
从孔庙出来,康熙又来到
孔林,谒孔子墓。
.
。片刻
后,康熙重新回到孔子墓前,
恭恭敬敬地行了一跪三叩礼。
No Image
“仁,亲也。从人,从二。”

历史选修四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ppt课件

历史选修四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ppt课件

这种两重性作用于孔子以 后的悠悠岁月,造成中华民族 崇奉公德,压抑私欲,强调义 务,蔑视权利,以及安贫乐道, 因循保守的社会心理特征。
⑶中庸之道 ①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 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②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历史选修四 第 1课儒家文化 创始人孔子
单元二 古代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孔子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 551年——公元前479年), 享年73岁。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 母。生活十分贫困。
“吾少而贫,故多能鄙事。”
2.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
组成部分
①对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
A.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自由民权思想家走上 追求民主之路的桥梁 B.儒家的“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和 发展的道德支柱 C.儒家的“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业 服务 D.儒家的“中庸”概念用来协调日本的现代政治 ……
国家)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 重视,是有进步意义的。)
⑵“仁”的思 想 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 ①含义: 美德) ②地位: 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③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宽以待
③对越南:儒学在秦汉时期即已传入越南 越南儒、释、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的色 彩比中国浓厚得多,越南人称之为“三教同 源” ④对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 《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 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高中历史选修《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
体育。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 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进行
有针对性的教育。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认 为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习 的知识要不断得到运用和巩固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认为仁是人与人之 间的基本关系和道德准 则,主张爱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义是行为的准 则,主张以义为先,以
礼为节。
04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总结词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应该平等地面向所有人 ,不论其出身、地位或贫富状况。
总结词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对教育的垄断,让更多 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详细描述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推动社会 进步。他主张“学而优则仕”,鼓励学生们通过学习进入 仕途,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详细描述
孔子周游列国,广收门徒,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阶层和地 区,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总结词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 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总结词
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做人的 根本。
详细描述
孔子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 考和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还提 倡“温故而知新”,鼓励学生复习旧知识,从中 获得新的理解和启示。
儒家文化创始人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对 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
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教育家
孔子不仅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开 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促
进了教育公平。
政治家
孔子在政治上也有所建树,曾担 任鲁国大司寇,提出“仁政”思

高中历史选修4精品课件1: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高中历史选修4精品课件1: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道德规范方面: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礼貌、 孝敬等道德规范都被现阶段中国人民继承下来。
教育方面:教育对象(普及教育);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学习方法(态度,复习,思考)
教学目标(成人,成君子)。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一再被“神化”,而在新文化 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又被“鬼 化”。你认为这是为什么?想一想孔子对中国和中国 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一再被“神化”,而在新文化 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又被“鬼 化”。你认为这是为什么?想一想孔子对中国和中国 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兼而有之?
积极: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 响巨大,如中国人良好的道德观念、重视 教育的思想等。
消极:如“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等。
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他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 一,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他被后人尊称 为至圣、万世师表,一已之力,铸就华夏子民的心理 模式.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政治)
生平介绍
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551-前479年
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曲阜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开创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
①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③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传统礼法秩序 受到冲击


2.主要思想: (礼、仁、中庸)
⑴“礼”的思想
①含义:“周礼”——等级名分制度
②目的: 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③方法:“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 克己复礼

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共24张PPT)

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共24张PPT)

思想家孔子
“中庸” 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恰如其分 过犹不及 和而不同
中 庸
仁 哲学概念 礼
伦理概念
政治概念
思想家孔子
重义轻利
见利思义 罕言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多面孔子
至圣先师
改革家
文革中“孔老二”
儒家创始人
西方哲人、智者形象
孔子国民化 孔子国际化形象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人教版选修四 历史
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和理想的大同社会; 他,影响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甚至影响至亚洲、欧洲……
多面孔子
儒家创始人 至圣先师
改革家
文革中“孔老二”
西方哲人、智者形象
孔子国民化
孔子国际化形象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多面看
孔子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鲁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先世是宋国贵族,因避内乱而移居鲁国,此后 孔氏便在鲁国陬邑定居。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66岁 时娶了不到20颜徵在,就是孔子的母亲。夫妻俩希 望能有个儿子,便到附近的尼丘山祈祷,果然如愿, 因此他的父母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
孔子的一生
桓魋挑衅
卫国
匡城受困
鲁国
被嘲丧家犬
郑国
陈国
蔡国
绝粮七日
55岁离开鲁国
64岁重返卫国 68岁回到鲁国
楚国
孔子的一生
幼年时 30岁以前 30—51岁 51—55岁 55—68岁 68—73岁
生活清贫 自学礼乐 收徒授业 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 献身文教
历史现场
从考古材料确定最早的铁器当出现于春秋时代。如在长沙龙 洞坡墓、六合程桥东周墓、长沙识字岭314号墓、常德德山 12号墓出土有十多件铁制工具,数量少,器类简单,形制薄 小,说明当时铁器是作为珍品随葬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仁①②内地涵位::仁仁就是是孔_子爱__思人__想__的,_包_核_含_心_着__仁,爱是、处关理怀人、际体关谅系、的最_容__高忍__准__则等。一切美德。 (3)中庸① ②目 含的 义: :协 过调 犹不_礼__及和__,仁__恰的到关好系处。。
③原则:“_和__而__不__同___”。
1.背景 (1)社会转型: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_封__建__制___社会转变的时期。 (2)礼崩乐坏: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_人__际__关__系___紧张。
2.目的:孔子决心通过恢复__周__礼___,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内容
①恢复周礼: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_君__臣__有__别___,长幼有序。 ②人际关系:以“_礼___”来规范人际关系,作为_立__国__立__身___的基础。 (1)礼③恪守礼制: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 ④礼 社勿 会秩 动序 ”: 。主张“_克__己__复__礼___”,匡正社会秩序。
(1)对中国③教育方面: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在教育目标、 教__育__内__容___、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__朝__鲜___、日本等国,使这
(2)对世界国②家西实方以:儒明学清为以主后的,开孔科子取学士说。传到西方,《_论__语____》被译成拉丁文、 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论语·颜渊》
史料三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思考 (1)依据史料一归纳孔子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上述主张产生的经济背景。 (2)根据史料二,说明孔子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 (3)史料三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 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系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 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评论孔子的相关材料,组织
学生探讨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1.少年学礼: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_礼__乐__文__化__为己任。 2.讲学收徒:对“六经”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办___私__学__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 3.从政失败:在鲁国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5.献身文教: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 __春__秋___》。
“成人”、成“君子”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培养博学明礼的高素质人才 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探究
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唐子西文录》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 夜。” 史料二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曾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 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思考 (1)史料一体现出孔子怎样的地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 么重要意义?
4.地位:仁、礼、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1.教育对象 主张“有教无类”,开创__私__学___。
2.教育目标 使学生们“成人”,终成“君子”。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 ___兼__济__天__下___。
3.教育内容 (1)起初为使学生“成人”,主要教授《诗》《 _书___》《礼》《乐》。 (2)为使学生成为“君子”,还教学生“__政__事___”和治国的本领。
孔子的主张及评价
[史论总结]
政治思想
主张
评价
目的是改变春秋时期的混乱局面,匡正社会秩序, “克己复礼”
但社会变革是不可阻挡的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有利于缓 “仁者爱人”
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中庸思想
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强调和谐完美,有利于个人修 养和社会和谐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贵族垄 断文化的局面,有利于教育的推广
答案 (1)主张:孔子不反对求富,但是认为求富应该符合奴隶制的经济秩序和道德 规范。背景:奴隶制经济逐渐衰落,封建经济兴起。 (2)“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克己复 礼”,才能实现“仁”。 (3)“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创立了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 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4.教育方法 (1)注重_因__材__施__教__,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注重_言__传__身__教__ ,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之道。
5.整编古籍 孔子整理编撰了古代文化典籍“六经”,即《诗》《书》《礼》《易》《乐》 《 ___春__秋___ 》。
1.积极意义 ①政治上:“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_传__统__政__治__的理论基础。 ②文化上:“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答案 (1)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所开创的儒 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也成为 古代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并对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2)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 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 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要有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了 孔子思想在治国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 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学习目标
方法点拨
1.孔子的生平可以抓住“在鲁从政、周游列国、晚年
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等关键点加以展开,辅以运用 1.了解孔子的生平。
《史记》《论语》等文献资料来说明和佐证。 2.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
2.联系必修三“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有关内容,重点 政治主张。
分析孔子“礼”和“仁”等核心思想,引导学生联 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
2.局限性:维护等级制度,不平等。
探究
孔子的思想主张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子曰:“为仁(旧贵族)不富矣,为富(新地主和商人)不仁矣。” 史料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