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2024年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研究——以湖南地区为例》范文

《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研究——以湖南地区为例》篇一一、引言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它不仅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还能够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近年来,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现象日益显著,特别是在湖南地区,其文化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旨在研究湖南地区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分析其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二、湖南地区文化产业概述湖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包括湘绣、陶瓷、烟花等传统工艺品产业,以及电视湘军、动漫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湖南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湖南地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现状与特点湖南地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
湖南各地根据自身文化资源和产业特点,形成了多个文化产业集聚区,如长沙的影视动漫集聚区、岳阳的旅游文化集聚区等。
这些集聚区在空间上相互连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其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
在文化产业集聚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例如,动漫企业与衍生品生产企业、广告公司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最后,政策支持力度大。
湖南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为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湖南地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湖南地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文化资源的丰富性。
湖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集聚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是政策支持力度大。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市场需求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文化产业的集聚提供了市场需求。
四是技术创新与人才聚集。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人才聚集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作者: 于杰
作者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156-161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聚;产业生命周期;对策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还存在产业规模偏小、资源缺乏整合、经济效益不高及环境缺乏优化等问题。
但是,济南市的区位优势、文化资源、城市功能和人才优势又为济南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区域集聚程度较低,为低集聚度产业,尚未形成集聚优势。
针对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需要从政策层面加以规范,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
尽快形成集聚规模优势,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领作用。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总目录2020年第1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外汇管理政策的演变与发展马宇,张婷婷(3)……………………集体产权、资源禀赋与农村政治生态优化研究张毅,董江爱(14)………………………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基于省域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陈堂,陈光(21)………………………………技术创新对区域“产业-金融”耦合的异质性研究范文祥,李将军(32)………………………中国金融结构演进、信用中介链条与金融稳定朱凯(41)…………………………………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和金融化相关股价崩盘风险王贞洁,徐静(54)………………………政治关联、营商环境与企业创新投入———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罗天正,关皓(67)……………………………………要素市场扭曲与家庭创业———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数据的实证分析于明超,吴淑媛(78)…………………企业创新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耿晔强,常德鸿(89)……………………………云南地级市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基于“密度、距离、分割、依赖”的角度陆亚琴,李静(102)……………………2020年第2期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本红利———基于新经济生产方式的考量董翔宇,赵守国,王忠民(3)…………………………中央银行数字货币面临的挑战及风险防范研究王雨薇,国世平(12)………………………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均衡发展———基于2003—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陈智颖,钱崇秀,陈苗臻(19)………环境分权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基于央地关系的调节作用罗斌,凌鸿程(32)……………………………………人口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影响———基于空间溢出角度的研究周少甫,陈哲(49)……………………………………公司丑闻的强制披露是否影响内外部投资人“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金缦(60)…………市场竞争、并购商誉与投资效率张安军(74)…………………………………………………晋升压力、官员任期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基于中国70个城市的实证杨刚强,程恒祥,吴斯(89)…………………………外资占比、产业集聚和企业创新———基于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邢震,梁君(101)……………………………………2020年第3期论贸易优势理论的当代发展吴杨伟,李晓丹(3)………………………………………………科技创新供给侧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十大关系”曾繁华,吴阳芬(11)……………………要素市场扭曲的增长方式效应研究解晋(20)………………………………………………大数据能促进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吗吕明元,苗效东(31)………………………………保障性住房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双向涟漪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计量交互模型分析郑芳,王建生,位梦蕊(43)…………………………遗产继承是否显著促进了家庭财富的积累———来自中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的证据韦宏耀,杨政怡,钟涨宝(54)…………………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基于拔靴滚动因果方法尹晓娜,李静萍,苏志伟(67)………………………………多中心空间演化促进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吗陈秀英,刘胜(79)……………政府补贴、寻租与企业研发人力资本投入张志昌,任淮秀(92)……………………………管理者特征对组织惯例更新的影响———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宋哲,于克信(104)………………………………………2020年第4期发展中国家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基于跨越低收入均衡和中等收入均衡视角周文(3)…………………………………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基于碳排放对高质量发展作用的经验证据刘梦,胡汉辉(19)………………………FDI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一个基于区域外部性的扩展模型刘清杰,任德孝,刘倩(36)……………………劳动力价格扭曲与绿色经济效率损失张政,李雪松,王冲(51)…………………………财政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十分位点的分层省级数据分析宫锡强(64)……………………………………政治和经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周志方,李瑾瑾,曾辉祥(72)………………………金融去杠杆与企业风险承担———来自民营企业的证据覃飞,石小霞(89)…………………………………………靠“关系”还是靠“学历”?———私营企业员工薪酬中的亲属关联效应和文凭效应研究赵秋成,马洪旭(101)………2020年第5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效能的空间差异及演化趋势的实证研究罗海平,艾主河,何志文(3)………………中国科技进步对居民福利影响的实证研究徐淑红(15)………………………………………中国财政支出对碳排放影响的双重效应分析赵哲,谭建立(24)…………………………内部人减持对高送转的影响———基于媒体关注视角康明惠,陈佳敏,苗苗(37)……………………………………普惠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基于云南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杨虹,张柯(52)……………………………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水平———一个基于我国农业领域中“关系”的实证研究刘胜春,阮萍(66)…………………服务主导逻辑下价值共创影响研究———平台能力的中介作用杨路明,张惠恒,许文东(76)…………………………………职场孤独感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机制研究———基于情感理论的研究视角何雨珊,陈鹏宇,陶向南,彭达枫(92)…………………精准视角下扶贫绩效模糊综合评价———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柳志,王善平(104)………………………………2020年第6期土地租税与土地财政演进———基于公共物品融资的经济逻辑张垒磊,闫晨(3)…………………………………地方政府“土地生税”研究:基于工业用地视角李学增,郭贯成,崔久富(17)………………跨省份人口城镇化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理论假说与实证检验陈海龙,陈小昆(29)……………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经验数据朱风慧,刘立峰(42)………………………………行政分权、财政分权与金融资源配置厉华威(54)……………………………………………党组织嵌入、审计监督与预算松弛———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代彬,谈星辰,刘怡(64)………………………企业价值观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杨玥,张强,江新会(80)……………………………研发投入的创新绩效综合评估研究———基于仪器设备视角冷松(92)……中国企业对东南亚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调节因素———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谭立力,刘小莞(104)……………………………………2020年第7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市场分割的影响研究王伟,孔繁利(3)………………城市群发展战略下中心城市金融溢出效应研究罗小伟(17)…………………………………交通信息高度联通下的西南地区旅游增长新特征及其验证黄书雷,方行明,全诗凡(28)……技术创新、金融约束与产业结构研究庄雷,王飞(40)…………………………………股权集中或股权制衡能否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绩效的束缚———基于房地产上市公司数据张力派,于文领,陈玲玲,郭晓华(5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健康———基于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双重视角的研究黄倩,李宽,熊德平(66)……………资本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杨晓亮,李冬,王维红(81)………………知识积累、开放式创新与高技术企业新产品绩效研究杨立生,陈倩(98)………………………2020年第8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直接影响与间接效应———来自OECD 成员国的经验证据张文爱(3)…………………………………………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对国家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兼议突破全球价值链治理困境的政策逻辑陈秀英(18)………………………………中国居民住房资产与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研究严艳,陈磊(26)………………………城市化和老龄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王健,赵凯(38)…………………………………………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黄晶(55)………………………………………云南省农村金融资源可得性的脱贫效应分析马骥,杨振宇,马金书(68)…………………企业家精神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需求结构转变视角陈欢,庄尚文,周密(80)………………………………如何识别R&D 税收激励效应?———从创新数量与质量视角说起姜安,黄惠丹,吴松彬(92)…………………………新时代矿产资源国有化模式的探讨王中庆,王继军(104)……………………………………2020年第9期产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285个城市的实证分析寇冬雪(3)………………………………………不动产供给数量结构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加速效应研究赵华平,侯碧瑶,张所地(18)………P2P 平台合规化转型对平台运营风险的异质性影响研究于博,董怡然(31)…………………基于国际视角的人口结构变迁与寿险消费:理论梳理与实证检验袁成,崔慧(49)…………业务结构多元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程道金,张东辉,成力为(6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吗———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调节效应廖婧琳,胡妍,项后军(73)………………………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政治周期吗?梅正午,孙玉栋(88)……………………………………收入不平等与公共服务质量———基于CGSS 数据的经验分析李振,吴柏钧,王丹阳(99)…………………………2020年第10期繁荣的诅咒:对金融部门扩张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再认识———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一个分析框架杨宇焰,张柏杨(3)…………………………制度距离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对“制度接近性”假说的再检验聂爱云,何小钢,朱国悦,李建体(20)…………产业扶贫降低了贫困脆弱性吗?———基于CLDS 的准实验研究王志涛,徐兵霞(32)……………………………………过度负债会加剧实体企业金融化吗廉永辉,褚冬晓(45)…………………………………卖空机制真的可以抑制公司违规吗———基于中国式融资融券的实证分析武晨,王可第(62)……………………………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周国富,柴宏蕊,方云龙(76)…………………………高管学术背景、市场化进程与企业创新投入何旭,马如飞(88)…………………………企业轻资产运营与全要素生产率盛明泉,冯天宇,谢睿(101)……………………………2020年第11期试析中国现阶段是否具备有效开征房产税的前提和条件周文豪(3)…………………………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贸易比较优势的视角龚梦琪,尤喆,刘海云,成金华(15)…………………教育水平、相对剥夺与流动人口健康成前,李月(26)…………………………………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与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15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缪小林,李闵(36)………………………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影响因素及实践路径———基于中国西南地区60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冯朝睿,李昊泽(46)……………中国操纵汇率了吗———基于汇率宏观基本面模型的实证分析王盼盼,石建勋(57)………………………科技贷款对技术创新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研究孙芹,宋夏云(70)…………………………守住底线还是拓展空间:来自企业风险管理的经验证据胡明霞(80)…………………………文化距离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尹忠明,秦蕾(90)………………………………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刘永松,王婉楠,于东平(100)……………2020年第12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研究刘佩,孙立娟(3)………………………………………基于劳动力就业视角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理论与实践郭兆晖,孙金山,郭路(19)…………基于QCA 的地方政府债务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省为例何涌,陈梦颖(27)…………………………………………………中国金融周期的再测度———基于动态因子法的分析刘璐,王晋斌(39)………………………………………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及异质性研究姚婷,宋良荣(53)………………………市场化债转股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研究李志军,陈龙(64)……………………………智力资本信息披露促进了企业价值提升吗———基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视角袁蓓,夏昊(75)…………………………………股权激励水平内部差距与企业创新陈鹏程(89)………………………………………………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风险治理研究———基于“两微”舆论风险的视角李贞,李栋(105)………………………………。
产业聚集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产业聚集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摘要】本文运用200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本文指制造业集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造成中西部经济差距的影响。
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同时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巨大经济差距。
因此,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和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等措施有利于促成地区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聚,制造业,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国外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提出的产业区理论。
自马歇尔提出集聚概念以来,产业集聚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
但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未能有所突破,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一直缺少地理因素的影子,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 korugman、fujita和venables等人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才试图把企业内部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空间因素纳入到标准的贸易模型框架中构建新的研究方法来解释经济活动在区域上的配置以及在地理上的空间集聚现象。
虽然新经济地理学没有研究理论分析和政策制定所关注的产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但新经理地理学的动态模型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架起了二者之间的桥梁。
一、产业集聚度指标的选取国内外学者一般用城市规模、行业集中度、就业密度、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熵指数和空间集聚指数等来衡量产业集聚度。
ciccone和hall(1996)用就业密度来代表集聚程度,认为集聚通过运输成本、知识溢出的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三个途径来影响美国各州劳动生产率,发现就业密度每增加一倍,平均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6%,全要素生产率提高4%左右。
较之城市规模,经济活动的空间密度更能表达集聚的含义。
本文也用就业密度来衡量中国产业聚集状况和区域间的产业聚集水平差异。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研究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研究一、前言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是指在城市空间背景下,以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服务、文化旅游等为核心,以创造、传播、使用文化价值为导向的产业聚集体。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文化产业。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市场潜力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发展状况、影响因素、产业趋势和政策支持等角度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研究分析。
二、发展状况1.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文化和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到9.6万亿元,同比增长至少6%。
2019年,全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为4.1万亿元,同比增长7.6%,占全国文化产业总规模的42.7%。
预计到2025年,全国文化创意行业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
2. 产业分支丰富多样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重要分支之一。
该产业涵盖了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制品、文化艺术品、游戏娱乐、文化创意设计等多个分支。
其中,游戏娱乐、文化创意设计、艺术品、广播电视等产品或服务成为细分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3. 地域特色优势凸显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地域特色与文化资源的优势。
例如,以上海市为例,该市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针对“文化金融化”和“创意金融化”等发展方向,积极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形成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上海市信息化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等政策和实践文件,促进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影响因素1. 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到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一个优质的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可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和保障。
例如,环境优美的城市加强旅游观光和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广,有利于扩大市场和产业的影响力。
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的影响要素分析

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的影响要素分析高长春;张贺;曲洪建【摘要】在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影响要素梳理的基础上,基于问卷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的影响要素及其对集聚效应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设施条件、政务环境、企业互动、区域网络、创新系统、文化环境、消费需求对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的正向影响显著,其影响的重要性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创新系统、文化环境、政务环境、区域网络、消费需求、设施条件、企业互动.由此,提出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创新发展策略.【期刊名称】《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44)005【总页数】8页(P821-828)【关键词】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作者】高长春;张贺;曲洪建【作者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5从1997年英国提出创意产业概念以来,创意产业推动了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的发展,其也逐渐成为了中国的主导产业。
在北上广等城市,创意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巨大潜力不容忽视。
随着创意产业的自发聚集或者外生力量集聚,逐渐形成创意产业集群,其不仅影响创意组织和个体,还推动所在城市区域的文化、社会生活、经济的发展。
诸如上海M50、北京798艺术区、广州红砖厂以及杭州loft49等影响力较大的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空间结构优化、城市风貌再塑造以及传统产业置换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研究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前,对创意产业理论和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针对创意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文件.doc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文件
浙商大经济(2009)第7号
关于表彰2009年首届“经济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决定
各系、室、班级:
为了提高我院学生科研能力,培育学生创新精神,鼓励我院广大学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等活动,切实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学院特于2009年举办首届“经济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本次竞赛受到教师和学生的热情参与,共有54项作品立项,经过两轮评审,最终产生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优胜奖10名;立项结题15名,现将结果公布: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胜奖:
通过立项结题审核:
二○○九年十二月八日
主题词:经济杯学术科技作品表彰决定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办公室2009年12月8日印发。
集聚效应对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

集聚效应对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前言城市的服务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实际发展中,不同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
本文将从集聚效应的角度出发,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集聚效应对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差异的影响。
集聚效应的概念及重要性集聚效应是指当某个领域或行业在某个区域内达到一定规模后,能够吸引该领域或行业其他合作伙伴的入驻,形成一定规模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
近年来,集聚效应在经济学界备受关注,被广泛视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服务业方面,集聚效应的作用尤为突出。
由于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包括非竞争性、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密集型等,所以服务业在城市内部容易形成集聚。
集聚效应可以使城市的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提高规模经济效应,也有助于推动服务业技术进步,形成技术外溢效应。
数据来源和方法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为2003年至2017年中国城市服务业企业数据,数据来自于中国国家统计局。
本文使用了服务业企业从业人数、从业人均产值和企业数量三个指标来衡量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同时,为了衡量集聚效应的影响,本文还引入了城市规模、城市发展阶段和人口因素等控制变量。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两种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并且采取 Bootstrap 检验方法对模型的稳健性进行了检验。
实证结果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集聚效应对城市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即集聚效应的增强有助于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
2.城市规模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与服务业从业人数、从业人均产值和企业数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
3.城市发展阶段和人口因素对服务业发展也有显著的影响。
分析和讨论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论:1.集聚效应是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某城市内服务业规模达到一定规模后,服务业企业之间互相依赖关系的形成将进一步加强,从而形成集群效应,进一步推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内容摘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阐释和验证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并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影响集聚的四大主要因素分别为需求因素、人力因素、政策因素和文化因素。
同时,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重庆五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面板数据
问题提出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与文化为基础,以知识产权的形成与应用为载体,以创造财富与增加就业机会为目标的产业集群。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启动快、扩张强,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产业关联性,已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和集群经济。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步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载体、新形式和新动力,研究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现象,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识。
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也表明,如果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则市场力量将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类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会相同,而是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地区集聚特征。
由于现实集聚中不同程度的存在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因素,所以某些产业集聚在特定地区成为普遍现象。
就目前文化创意产业而言,由于现实、政策、体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作用以及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也表现出了相应的地区性集聚的特征。
为了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问题,必须对该产业的集聚现象进行全面认识,并对该现象作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国内外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形成强大的生产力,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是培育生产力的新型业态。
那么,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效应?哪些因素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这些因素又是如何作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为了进一步剖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现象,本文以城市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方法探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剖析需求、人才、政策和文化四大因素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分析
本部分从外部经济效应、协同发展效应和网络创新效应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并通过计算区位熵指数来验证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程度。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
结合传统的产业集聚效应理论,本文认为创意产业集聚效应主要包括外部经济效应、协同发展效应和网络创新效应。
1.外部经济效应。
外部经济效应促使企业集群节约企业与外部环境联系所发生的成本,使集群内的企业得到外部经济效应。
由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自身独特的性质,加大了知识外溢的力度和深度,因而创意产业集群产生的外部效应表现异常明显。
2.协同发展效应。
创意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任何一环都不止一个企业,因此就集群内部而言,同类企业互为竞争对手,不断地进行“零和博弈”,这就保证了自我突破的动力和整个集群发展的活力。
而对于外部市场而言,同类企业之间又是合作伙伴的关系。
通过人员流动与私人之间的交流等形式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及不同组织之间隐含经验类知识的准确传递与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协同创新速度。
此外,集群中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往往在同一时期以同一标准向市场推出同一产品,这就是协同效应的放大,能大大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3.网络创新效应。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效应也非常明显。
首先,对于创意产业的创意主体而言,集聚为其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沟通平台。
地理上的集聚为文化中的隐性知识传播提供了途径,为创意火花的碰撞、创意激情的迸发提供了场所。
这种集群内行为主体之间的网络大大提高了创意人员对新时尚、新文化的敏感程度,提供了比企业更为广阔的学习界面,使创新发生在多个层面和多个环节之上。
其次,对创意产业的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和延伸主体而言,通过创意产业集群这个网络构架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市场信息,并且对文化产品挑剔型客户的需求变化作出迅速的调整,以增强文化创意企业市场经营战略的反应能力。
(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北京和上海2003年到2007年的实证数据,来验证“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集聚效应”这一命题。
之所以选取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是因为这两个城市是内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并且这两个城市的统计数据较为完备。
选取区位熵指数LQ来表示地区产业集聚程度。
某产业i的LQ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i表示某区域产业的雇员数;表示某区域所有产业的雇员数;Ei表示整个国家产业i的雇员数;表示整个国家所有产业的雇员数。
LQi值越小,说明这个产业在研究区域中专门化程度即产业集聚程度越低;LQi值越大,说明这个产业在研究区域中专门化程度即产业集聚程度越高。
经计算,2003年至2007年北京、上海的LQ指数及产值如表1所示。
为考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程度对产业产值的影响,借助弧弹性的计算方法,可得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弹性为:
E=dY(X1+X2)+dX(Y1+Y2) (2)
通过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弹性E可以考察创意产业产值变动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程度变动的敏感程度,逐年的集聚弹性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每个集聚弹性数据都大于1,说明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程度变动1%,产值将同向变动多于1%,产值变动对于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动极其敏感即富有弹性,所以实证数据的验算结果支持相关命题。
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表明文化创意产业是适合集聚式发展的模式。
创意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前文的论述,本文证明了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集聚效应。
本部分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城市面板数据为基础,分析需求、人才、政策和文化这四个因素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产生的重要影响作用。
(一)研究模型与变量数据说明
以创意产业为基础,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重庆五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如下的计量分析模型,考察需求、人才、政策和文化因素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关系问题。
InLQi=α+β1×Inindustryi+β2×Incultruei+β3×Inhumani+β4×Intechi+β5×Indeman di+εi
其中,i是不同地区的标识;被解释变量InLQi表示各地区创意产业集聚的自然对数形式;Inindustryi表示所研究地区第三产业比重的自然对数形式,它是各地区经济结构和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加入它是为了控制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四个影响因素对产业集聚的影响;Incultruei表示一个地区的文化因素;Inhumani
表示一个地区的人才因素;Intechi表示一个地区的政策因素;Indemandi表示一个地区的需求因素;ε是随机误差项。
参考文献:
1.Allen J. Scott.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Essay on the Geography of Image Producing Industries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0
2.Caves, Creative Industry: Contract between Art and Commenc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DCMS. Creative Industry: Mapping Document 1998, 2001 , United Kingdom. Department of Culture, Media and Sports.1998, 2001
4.Hawkins, J.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2001
5.陈祝平,黄艳麟.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国际商务研究,2006(4)
6.蒋三庚,王晓红,张杰.创意经济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7.理查德•佛罗里达,方海萍译.创意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9.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出版社,2004
10.林拓.世界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4)
11.刘牧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2.刘乃全.产业集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3.孙福良,张栖英.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2008
14.肖雁飞.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机制和创意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15.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