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0 落日的幻觉学案2 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20《落日的幻觉》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 落日的幻觉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20落日的幻觉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落日的幻觉学科 语文年级 八年级课题落日的幻觉第1课时总计节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要求知 识 回 顾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
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展示图片)——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学 习 目 标1、落日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
2、品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自 主 学 习自学指导(一)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2分钟。
幻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殷勤 坠落 堕落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
2分钟。
幻觉:没有外界刺激而产生的虚假的感觉。
殷红:带黑的红色。
绚丽:灿烂美丽。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很多,千姿百态。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绮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快速默读课文:先思考,6分钟后回答。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3、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学科 语文课题落日的幻觉第 1课时第 小组班级姓名授课时间 月 日第节得分1给加点字注音。
4坠.落 堕.落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绮.丽 绚.丽 殷.红 殷.勤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6幻觉:殷红:绚丽: 衰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题号12345678910正误课堂展示次数课堂表现自我评价优秀□良好□一般□有待提高□纠错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要求自主学习4.指出所运用的本文的说明方法。
绮.丽绚.丽殷.红殷.勤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桦甸六中教案主备人李淑梅备课组长李成香二次备课人李淑梅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课题《落日的幻觉》第1课时总计节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媒介出缺席情况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0《落日的幻觉》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0《落日的幻觉》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学会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培养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第一课时【课前探究】1、给下列加横线字词注音幻觉吟咏绮丽殷红日薄西山2、第①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预习交流】1、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2、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日落时的幻觉3、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互助提升】1、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2、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体验成功】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谈谈你的看法。
【快乐心得】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美感,文学性强,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请从文中摘录两个这样的句子。
【中考写真】一、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
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
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踏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痛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___。
A.毁灭彷徨莽原呐喊 B.莽原呐喊毁灭彷徨C.莽原彷徨毁灭呐喊 D.毁灭呐喊莽原彷徨提示:《呐喊》《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二、课外文段:超级智能住宅叶卡捷琳娜·奥迦涅香住宅终于建成了。
建造期间丈夫可操劳够了:一会这里有毛病,需要修改,一会儿那里有出了问题,需要设法解决……总之,没有片刻休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20《落日的幻觉》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落日的幻觉【导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落日幻觉的成因。
2.理解并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赏析课文生动优美的语句,体会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课时计划】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二、三、四。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说明文开头作用分析法】1.一般揭示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2.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
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引出下文。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太阳,大家都很熟悉。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对太阳进行了歌咏,请大家说说有关“日”的古诗文:①日出江花红胜火;②日暮乡关何处是;③落日故人情;④长河落日圆;⑤白日依山尽;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们往往把朝阳写得很美,而把落日写得很悲凉。
实际上,早晨旭日东升,朝霞绚烂;傍晚夕阳西下,晚霞绮丽,二者都是很美的,落日甚至比朝阳更有我们不了解的奇特之处。
奇特在哪里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奇特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落日的幻觉》。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绮.丽(qǐ) 殷.红(yān) 日薄.西山(bó) 气息奄.奄(yǎn)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0 落日的幻觉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0 落日的幻觉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日落时的幻觉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
2、学会透过表面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
3、学会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难点:1、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
2、如何生动描写事物。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一、导入:视觉小游戏:展示下面两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
学生思考:图一中黄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实际一样长)图二中位于中心的绿色球和蓝色球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就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每天都会出现的落日的景观。
图一图二二、走入课本,感悟课文:1、赏幻觉:展示关于落日的一组图片,让学生欣赏落日之美。
落日的景色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从颜色和形状等方面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落日的特点,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的一种幻觉呢?科学家黄天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把他的探究写在了这篇《落日的幻觉》中。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的步伐,一同走近落日,来看一看落日的幻觉吧?2、析幻觉:①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任务:1。
勾画生字词;2。
思考课文说明对象及体裁)A.疏通生字词。
B.把握说明对象,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所以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②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落日的五种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理,完成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产生幻觉的原因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的原理太阳好像变大了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3、悟幻觉: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本文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2-第20课 落日的幻觉

落日的幻觉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
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
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二、教学目标:1.掌握说明文知识,理解文中阐明的事理;2.学习文中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3.品读文中生动活泼、准确形象的语言。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说明文知识,理解文中阐明的事理;2.批注文中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难点:1.品读文中生动活泼、准确形象的语言。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五、教学准备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一案两单、课件六、教学过程K科学导入』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
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展示图片)一一落日是扁的!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K呈现目标』1、了解文中阐明的事理,即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2、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品读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培养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K释疑巩固』探究一:大声朗读一遍课文,然后争取5分钟独立完成以下题目(-)我积累的字词1、注音:绮丽()殷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2、查阅出处,理解含义: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一一出自晋李密(作者)《陈情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一出自唐李商隐(作者)《登乐游原》(-)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三)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完成课后题第158页第一题的图表)(四)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探究二:(自主一合作一交流一展示一质疑一点拨)请同学们先自主思考2分钟,然后合作交流解决下面四道题一、默读读课文4—— 7段,1、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划出例句,简要分析。
2019-2020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0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0 落日的幻觉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2.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1.掌握说明方法并能分析其表达作用。
2.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资料链接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科普记协会长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
绮.丽殷.红坠.落衰.减绚.丽殷.勤堕.落吟.咏2.解释词义。
日薄(bò)西山,气息奄奄(yǎn):语出晋李密《陈情表》。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薄,迫近、靠近。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
端,方面、项目。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3.填空。
①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其主要内容是介绍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②第1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其作用是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合作探究1.在文中圈点勾画重要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2.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现象到本质(原因) —————逻辑顺序)3.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并举例说明作用。
明确:① 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②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20落日的幻觉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2、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明确】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3、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绮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二)快速默读课文:先思考,6分钟后回答。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3、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学科
语文
课题
落日的幻觉
第1课时
第 小组
班级
姓名
授课时间
月 日第 节
得分
1给加点字注音。4
坠落堕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能把握文章说明的事理,较好。
测试结果反思:
多数学生完成较好。个别学生字词把握不准确的,反馈订正,课后识记。
学
生
评
价
小组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平均分
9
8.9
9.5
10
9.3
9
检测成绩优异
郭善美 徐 悦 李雨桐
课堂表现积极
徐川皓 楚光骏 王 贺
进步幅度较大
牛弈林 刘 鑫 张 航
落日的幻觉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落日的幻觉
第1
课时
总计
节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要求
知
识
回
顾பைடு நூலக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0 落日的幻觉学案2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学会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语言品析。
3.培养注重观察自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意识。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解释划线字词
幻.()觉吟咏
..()绮.()丽遐.()思蕴.()涵
绚.()丽殷.()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衰.()减
2.诗文积累:
A: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语出晋李密。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语出唐代诗人的《》原诗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含义是:
【课中学习】
A、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请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B、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绘落日赏奇观
1.面对美轮美奂的落日,课文从哪五个方面来描绘了落日的景象?
明原因析条理
2.造成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请在书中划找、标注)
C.重点研读品味语言
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仔细默读,找出最能体现本文语言特点的语句,细细的品味,欣赏。
赏析示例:
句子: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
赏析:用词优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D、学会总结升华提高:
学了本文,同学们获得哪些启示呢?
【课外扩读】
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
然后在几条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
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
它晶亮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立刻都被它照明了。
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刘白羽《日出》
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
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
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鲍晓晖《阿里山今昔》
(提示:这两段文字描写文字,在对事物进行描写时,既抓住了静态特点,又写出了日出时的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如本文对于日落的描写如出一辙,希望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细细品味、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