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阅读训练二(最新部编人教版)(含答案)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深山含笑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
含笑不(以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佩折)服!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人,(竟竞)然在大山深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
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向)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
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是从她的胸中笑出来的。
从小路那边走过来两个拎着简单行李的年轻人。
他们是那个边远的、还没通车的村子里的老师、跟着他们,我们也进了村。
目睹孩子们围着老师的亲切嬉闹,我忽然感觉另有一株高大的深山含笑在我心中晃动起来……(1)选择文中括号里合适的字。
含笑不________(以已)(佩折)________服(竟竞)________然倒(像向)________是(2)庭院中的含笑与野生的含笑有什么不同?(3)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两个比喻句。
(4)注意划线词语,结合题目写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答案】(1)已;折;竟;像(2)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的含笑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
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3)深山含笑散发着弥天的清香气息,像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4)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课外阅读专项训练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

六上语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一)《看不见的爱》⑴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八九岁左右的男孩和一位妇女。
那孩子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地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⑵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
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打得这么差的孩子。
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胶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
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⑶我走上前去,对他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⑷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⑸他母亲对我笑了笑,“谢谢,不用!”她停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⑺我怔住了。
⑻半晌,我才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⑼“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⑽“呵……”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⑾“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
”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⑿我沉默了。
⒀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⒁他母亲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移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⒂他只知道大致方位啊!⒃夜风轻轻袭来,蟋蟀在草丛中吟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
那由皮条发出的“啪啪”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
对于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没有什么区别。
⒄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⒅我想,“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
”我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
便转向回走去。
⒆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请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出来。
2.文中有两处(2、14小节)写了母亲的“微笑”,一处(5小节)“笑了笑”,同样是笑,但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
两处“微笑”表达出母亲;一处“笑了笑”,表达出母亲。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期末课外阅读专练卷(二) 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期末课外阅读专练卷(二)姓名:_______________(一)欣赏是一种善良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
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
( )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 )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他,对他钟爱有加。
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长大的。
为了走出生命路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
屠格涅夫听闻后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
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很大的轰动,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
他说:‘这位青年人( )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 )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
他本来是因为生活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并无当作家的想法。
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让他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
于是,他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家。
他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
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
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
在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写的这句话,竟影响了这个青年的一生。
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
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
【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阅读训练二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阅读训练二(一)大雪山大雪山在四川省的西部。
那里没有人烟,没有花草树木,连条小路也没有。
一年四季,山上都盖着厚厚的雪。
夏天,别的地方热得摇蒲扇,大雪山上还是白雪纷飞,寒风刺骨。
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走了8个月了。
他们衣服穿破了,草鞋穿烂了,这样冷的雪山,怎么过得去呢?但是任何困难也挡不住英雄的红军。
为了北上抗日,为了打倒反动派,红军要跟凶恶的敌人作战,也要跟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战。
红军要征服大雪山,越过大雪山。
大队人马来到大雪山脚下,战士们把能穿的全都穿上了。
有毯子的就把毯子裹在身上,有油布的就把油布披在头上;有的战士找到些布片和枯草,绑在脚上,当做棉鞋;有的战士找到一张羊皮披在身上当做大衣。
上山以前,每个战士都喝一碗辣椒汤。
辣椒汤能刺激血液循环,使身体发热,可以抵御山上的寒风。
红军开始翻越大雪山了,一个接一个,一队接一队,出现在白茫茫的大雪山上。
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
乌云带来了冰雹,打在炊事员挑的洋铁桶上,“叮叮当当”地响。
冰雹刚过去,大雨又来了,冰凉的雨水淋湿了衣裳,还直往领子里灌,弄得战士们浑身是水。
英雄的战士踏着没膝的积雪,一步一步向山顶前进。
越近山顶,气候越冷,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
许多战士冻得嘴唇发白,牙齿“格格”地响。
他们年轻的扶着年老的,身强的扶着体弱的,男的拉着女的,小鬼们拉着马尾巴。
走啊!走啊!越过大雪山,就是胜利!红军的宣传队大部分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他们站在半山腰,敲着锣,打鼓,挥着红旗,鼓动大家前进。
几万红军跟着红旗,跟着毛主席,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前进。
他们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黄昏,前进,前进,终于翻过了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1.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没.(méi mò)膝.(xī qī)的积雪稀薄.(bó báo)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御:白茫茫:年轻力壮: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六年级上册语文试题-课内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课内阅读训练(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1: 《草原》节选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碧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翠色欲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这个特点?用“~~”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本文形容草原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必读书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共4套)

必读书阅读训练一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一、阅读任务:阅读《小兵张嘎》第一至第五章内容。
二、名著导读:1.填一填:(1)【整体感知】《小兵张嘎》的作者是__________。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名叫__________,是一个年纪只有__________的男孩。
(2)【提取信息】《小兵张嘎》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A.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B.解放战争时期白洋淀C.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D.解放战争时期沙家浜(3)【提取信息】在第三、第四章中,和嘎子相依为命的奶奶为掩护八路军侦察排长()而被鬼子杀害了。
A.老罗叔(罗金保)B.老钟叔(钟亮)C.纯刚大伯D.钱云清2.【整体感知】根据《小兵张嘎》前五章的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三、精彩片段:第五章(节选)①小嘎子决心要当八路军了。
可是,第二天他忽又起了个怪念头:想进城。
②这念头很是猛烈,竟像驾着坦克冲来的,连纯刚大伯都劝他不住。
他一口咬定说,要去找嫁在城里的老姑,好告诉她奶奶的丧信儿,顺便再要点钱花。
然而,他心里却是在想:必得去打听打听老钟叔的下落,就手儿探一探虚实吉凶。
若是机会凑巧,还兴许偷他鬼子一条枪呢。
那一来,可就不怕八路军嫌我小了。
③他吃过早饭,谢过纯刚大伯,又在奶奶的新坟上磕了俩头,便把“张嘴灯”别在腰里,背起个小草筐,拿起短把镰,青裤白褂,光着脚丫,径直沿着蜿蜒的六郎堤,朝城里走去。
④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儿。
堤两边全是海似的绿油油的庄稼:旱地上,大多是高粱、棒子,已有半人来高,茁壮得像一排排的勇士;淀边上,大多是稻子和苎麻,绿叶儿映着清水,蛤蟆和蜻蜓在上下逗闹。
往远看,那一湾湛清清的淀水,直向天边上伸展过去,钻到一堆白云下面去了。
近处的沟边堤沿,则全给苇子和红荆占满了,青草棵没有地方可挤,就一直铺排到堤顶上来。
“纺织娘”和蛐蛐儿你飞我跳,不断弹落草叶上的露珠儿。
太阳还未升高,空气是多么凉爽啊!然而,扫兴的却是夹堤的两行杨柳,那原本是葱茏茂密青翠成荫的,不想在“扫荡”中都给鬼子砍去了树梢,单剩下些光秃秃的树桄(ɡuànɡ)子,残废似的直愣愣站着,仿佛一幅风景画上,给人抹了几道子黑。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1.阅读训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1)“四周黑洞洞的”指的是________。
(2)“碰壁”指的是________。
(3)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
【答案】(1)旧社会的黑暗(2)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3)四周黑洞洞的,当然容易碰壁了。
【解析】【分析】(1)、(2)理解文章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3)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故答案为:(1)旧社会的黑暗(2)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3)四周黑洞洞的,当然容易碰壁了。
【点评】(1)、(2)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3)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练习。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哒哒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
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1)为什么说是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2)承上启下。
由上文的写雨景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的雨停之后安静的环境。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对词语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词语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阅读训练(含答案)(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阅读训练第六单元一、基础阅读1.阅读理解。
雪(节选)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lián)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这回确一个大雪罗汉了。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
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杂草 ________地飞着 ________地闹着________的宝珠山茶________的单瓣梅花(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柔润——________ 绚烂——________ 消除——________ (3)作者是如何描述雪之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判断比喻句,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训练二
(一)大雪山
大雪山在四川省的西部。
那里没有人烟,没有花草
树木,连条小路也没有。
一年四季,山上都盖着厚厚的
雪。
夏天,别的地方热得摇蒲扇,大雪山上还是白雪纷
飞,寒风刺骨。
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走了8个月了。
他们衣服穿破了,草鞋穿烂了,这样冷的雪山,怎么过得去呢?但是任何困难也挡不住英雄的红军。
为了北上抗日,为了打倒反动派,红军要跟凶恶的敌人作战,也要跟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战。
红军要征服大雪山,越过大雪山。
大队人马来到大雪山脚下,战士们把能穿的全都穿上了。
有毯子的就把毯子裹在身上,有油布的就把油布披在头上;有的战士找到些布片和枯草,绑在脚上,当做棉鞋;有的战士找到一张羊皮披在身上当做大衣。
上山以前,每个战士都喝一碗辣椒汤。
辣椒汤能刺激血液循环,使身体发热,可以抵御山上的寒风。
红军开始翻越大雪山了,一个接一个,一队接一队,出现在白茫茫的大雪山上。
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
乌云带来了冰雹,打在炊事员挑的洋铁桶上,“叮叮当当”地响。
冰雹刚过去,大雨又来了,冰凉的雨水淋湿了衣裳,还直往领子里灌,弄得战士们浑身是水。
英雄的战士踏着没膝的积雪,一步一步向山顶前进。
越近山顶,气候越冷,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
许多战士冻得嘴唇
发白,牙齿“格格”地响。
他们年轻的扶着年老的,身强的扶着体弱的,男的拉着女的,小鬼们拉着马尾巴。
走啊!走啊!越过大雪山,就是胜利!
红军的宣传队大部分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他们站在半山腰,敲着锣,打鼓,挥着红旗,鼓动大家前进。
几万红军跟着红旗,跟着毛主席,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前进。
他们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黄昏,前进,前进,终于翻过了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1.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没.(méi mò)膝.(xī qī)的积雪稀薄.(bó báo)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御:
白茫茫:
年轻力壮: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困难——()稀薄——()恶劣——()
4.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红军要征服大雪山,越.过大雪山。
()(2)越.近山顶,气候越.冷,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
()5.画出一句含有破折号的句子,并写出句中破折号的作用。
6.回答问题。
①面对大雪山,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分别是怎么克服的?
②在翻越大雪山的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7.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
1933年,陈毅同志在赣南的一次战斗中负了重伤,右腿中了三弹,一块骨头给打碎了。
不久长征开始,中央决定陈毅同志留下来,领导苏区的游击战争,他二话没说,就带领队伍上山了。
山上的环境十分艰苦,吃没有粮,更不要说药品了。
陈
毅的腿发炎疼得厉害。
一天晚上,陈毅坐在山坡上,看到战
士们躺在地上睡着了。
他望着月亮,咬着牙,忍着痛,不知
道怎么想起了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
当年关云长右臂中了
毒箭,神医华佗拿刀子割开皮肉,刮他骨头上的箭毒,悉悉有声,而关云长却在饮酒食肉,谈笑弈棋,不哼一声痛。
陈毅想:古人都能这样做,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怎么能怕疼呢?想到这里,他把被脓水粘住的袜子拽下来,解开绷带,用自己的手指把肿起来的皮肤撕开,挤里面的脓水、子弹、皮和碎骨头。
挤着挤着,就昏厥过去了。
当陈毅苏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
己已躺在草棚子里,两个警卫员正焦急地守在他的身边,他微笑着,对两个警卫员说:“你俩能不能跟我去完成一个任务?”警卫员说:“能!什么时候执行?”“现在就执行,你们把我抬起来,找一根绳子给我。
”“这……这是什么任务?”“别问,你们照我的命令做就是了。
”“是!”警卫员按照陈毅的指挥,抬着他绕过了两个山头,在一个长满青竹的山坡上停下来。
陈毅说:“就在这儿!”“做什么?”“你们用这根绳子把我绑在这棵粗竹上,再把我这条腿绑在那棵细竹上。
一个抱着我的头,一个人用力在我腿上挤,把里面的脓水、子弹、皮和碎骨头渣子,统统给我挤出来。
你们俩的任务很光荣,是为我解除痛苦呀。
快执行吧!”“这……”两个警卫员愣住了,他们谁也不肯下这个手哇。
陈毅见他们不动,又是命令,又是恳求,非要他俩执行不可。
警卫员没办法,只好执行这个特殊的任务,一个抱着陈毅的上身,一个蹲下来挤。
一挤,陈毅就全身一震:挤呀,挤呀,抱着他的警卫员感到顺着自己胳膊往下淌水。
他一看,这哪是水呀,原来是陈毅的汗啊!
警卫员心疼啊,赶忙从身后抽出一条毛巾,想给陈毅同志擦脸上的汗。
哪想当擦到鼻子下的时候,这条毛巾就像被什么东西挂住了,怎么拽也拽不动。
怎么回事呢?原来陈毅把毛巾咬住了,几乎把这条毛巾都吞到嘴里了。
1.请写出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
被脓水粘.住的袜子()几.乎()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恳求:
②二话没说:
③刮骨疗毒:
3.按要求写句子。
①警卫员抬着他绕过了两个山头。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②抱着他的警卫员感到顺着自己胳膊往下淌水。
缩句:
③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怎么能怕疼呢?
改成陈述句:
4.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①别问,你们照.我的命令去做就是了。
()
②早晨,我醒来时争阳光已照.到了我的床上。
()
③陈毅同志在一次战斗中负.了伤。
()
④这局球赛暂时还分不出胜负.。
()
⑤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
5.问答题。
①陈毅交给两个警卫员什么任务?为什么交给他们这个任务?
②读了短文,你觉得陈毅(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具有什么特点?
6.请你为本文加个题目:
阅读训练二
(一)1.mò xī bó
2.抵挡,抵抗。
形容一望无边的白。
年纪轻,体力。
3.容易浓厚或稠密优良或良好
4.跨过(阻碍)。
表示程度随条件的发展而发展。
5.他们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黄昏,前进,前进,终于翻过了第
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破折号起注释说明的作用。
6.①困难:一年四季,大雪山上寒风刺骨;红军战士衣服穿破了,
草鞋穿烂了。
克服:战士们把能穿的全都穿上。
有毯子的就把毯
子裹在身上;有油布的就把油布披在头上;有的战士找来布片和
枯草绑在脚上当做棉鞋;有的战士找到一张羊皮披在身上当做大
衣。
上山前每个战士都喝辣椒汤抵御寒冷。
②风雪使战士们站不脚,冰雹、大雨弄得战士浑身是水。
空气稀
薄,战士们呼吸困难。
7.为了北上抗日,为了打倒反动派,红军战士要翻越终年积雪的大
雪山,几万红军互相帮助,克服重重困难,跟着毛主席终于翻越
夹金山。
(二)1.zhān jī
2.①恳切地请求。
②别的话、不同意见的话一句没说。
③说关云长右臂中了毒箭,华佗为他开刀刮去含头上的箭毒。
3.①警卫员把他抬着绕过了两个山头。
他被警卫员抬着绕过了两个山头。
②警卫员感到淌水。
③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能怕疼。
4.①D ②A ③C ④D ⑤B
5.①陈毅交给两个警卫员把他捆在粗竹上,再将受伤的右腿捆在细
竹上,一个抱头,另一个用力挤出伤腿中的脓水、子弹、皮和碎骨头渣子的任务。
因为他右腿中了三弹,一块骨头给打碎了,而当时在山上打游击,环境十分艰苦,没有药品,腿发炎了,他想自己治疗伤腿,所以交给他们这个任务。
②我觉得陈毅真是个忠于革命、坚强勇敢的真正的共产党员。
为
了领导游击战争,他不怕一切困难,不怕难以忍受的疼痛,有非常顽强的毅力。
6.“坚强的陈毅”或“特殊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