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新文化运动知识。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将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和技巧。他们能够清晰地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界的影响,并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思考。
4.学习习惯: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课堂参与中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素质。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时间管理能力。
5.情感态度:学生将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对历史学科的热情和学习动力。他们能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培养社会责任感。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新文化运动相关的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应用能力。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如鲁迅纪念馆、北京大学等,亲身体验新文化运动的氛围和历史背景。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创意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创意活动,如编写新文化运动的小剧本、设计相关主题的手工艺品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结合案例分析和史料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 (共23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 (共23张PPT)

(3)仔细观察下列图表,填写出其中画横线的部分。
提示:代表人物:①康有为②孙中山③陈独秀 思想主张:①自强、求富②三民③民主和科学 事件名称:①百日维新(戊戌变法)②辛亥
【新文化引渡春风】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更加迫切追求真理、追
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 件,也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毛泽东
内容 民主与 提倡_______ 科学 _____ 提倡新文学
代 表 陈独秀 首先提出,是新文化运动的 由_______ 两大口号 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 胡适的《_____________ 文学革命论 》 的《___________
2.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意义: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
【解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 对愚昧。腐朽的封建专制和人民的愚昧是阻碍中国发 展的根源,所以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积极倡导的 核心内容。“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的提出和倡 导影响巨大,既有其进步意义,也有其局限性。
【图解历史】 时间: 地点: A B 年
人物:陈独秀 意义:标志着 1915 A:_____ C 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 C:___________ 上海 B:_____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政治混乱 的局面之中。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_________ (2)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 思想文化 领域的革 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_________ 新运动。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_ 青年杂志 》 2.兴起:_____ (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 年》一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共4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共46张PPT)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排球活动
1920年春,北大 招收了9名女生入 文科旁听,暑假 又正式招收女生 ,开中国国立大 学男女同校之先 河。
(3)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⒈进步性:
(1)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3)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赛先生——Science——科学
—自然科学、科学精神
西方的学和 科学精神。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 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敬告青年》
民19主12年制南度京+临民时政 府废 倡主止自思读由想经、拜平孔等提
《文学改良刍议》应该视作白话文向文 言文挑战的发难之作。在那个时代掀起了 巨浪狂风,成为白话文运动的第一炮。
(3) 建设新文学推到旧文学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新文学就是白话文; 旧文学就是文言文。
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标点符号很重要 大便当饭小便当菜
大便当饭,小便当菜。
大便当:饭,小便当:菜。
亲们:要正确 使用标点符号 哦!不然后果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回顾先进的中国人如何学习西方的: 首先是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睁开眼睛看世界,开始 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接着,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的生产技 术,但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进行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但也以失败告终。 接下来,资产阶级民主激进派上升到思想领域,想从思想文化 层面上进一步学习西方,进行了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共23张PPT)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共23张PPT)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时间:1915年 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
《青年杂志》和《新青年》
3.代表
陈独秀
李大钊 胡 适
鲁迅
4.重要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北京大学红楼 蔡元培(时任北大校长)(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5、主要内容
1914年,袁世凯率 领百官祭孔大典
1912年9月20日,袁世凯颁布《整饬 伦常令》,下令“尊崇伦常”,提倡 “礼教” 。 1914年9月28日 ,袁世凯头戴天平冠, 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 三跪九叩大礼。 12月23日,袁世凯再度换上离奇古怪 的衣冠,登天坛祭天,一切仪礼完全 模仿封建帝王。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5、主要内容
血馒头——《药》
5、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
自然科学和看待
客观事物的科学
西方的资产阶级
观点。
民主 民主政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 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5、主要内容
觉新的故事
觉新,高家的长子、长孙,年轻时与梅相爱,但却被
新文化运动“新”的声音
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评价和影响
现象一:
儒家传统思想
民主共和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民主共和
儒家传统思想
现象二: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化
学实验室里面做实验
2、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 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启发着人们追 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传播 和铺垫的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2.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如民主与科学、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等。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评价。

5. 案例分析:介绍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

6. 总结: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影响及历史地位。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探讨新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如何借鉴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创新发展。

七、教学评价: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观察学生在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视频等。

3. 网络资源:为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2. 第3-4课时: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知识点归纳: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知识点归纳: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新文化运动两大阵地:北京大学《新青年》是新 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4.新文化运动旗帜/两“先生“: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5.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前期: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代表作: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新文学的典范。(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②提倡民主科学;由陈独秀提出并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③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白话文逐渐普及。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6.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前几天行政院……邀我 去做行政院秘书……为这件 事我复电拒绝……请同学们 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 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 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 字。 (白话文)干不了,
谢谢。
文言: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2.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 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 运动号角。
陈独秀
《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第 二期改名为《新 青年》,1917年 《新青年》编辑 部迁往北京。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时间:1915年 地点:上海(后迁往北京)
标志:《青年杂志》(《新青年》)
陈独秀
3.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4.重要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蔡元培
北京大学红楼(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现 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旧道德: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 儒家传统道德。历代封建统治者以此 来束缚臣民的思想。
D、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
谢谢大家的聆听!
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陈独秀
P58
课后活动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 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族共和、民主 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结合本课内容,请你谈谈民主与科学口号的进步意义。
答:通过对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回顾,理解中 国人对于近代化的探索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的。再从民主与科学口号在新文化运 动中的作用及在当时条件下的先进性来理解和 把握。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的解读。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新文化运动吗?你们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人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青年》的创办”。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
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

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

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

教师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

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

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

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

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起积极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败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

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

这里教师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

(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

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

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②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三)教材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是“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过程中,应讲清两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资本主义文明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一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会主义。

教师应通过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文献材料,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李大钊先生对于十月革命的热情赞美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另一方面说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而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本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叙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客观评价,以真切理解“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空造出来的”。

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

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

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且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

请阅读下面胡适的两段文字,在小组里,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从两段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首先强调文体形式的革命:“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同时也注意到文学内容的革命:“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第二段文字材料即为明证。

只是胡适对于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态度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