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3第三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材梳理核)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名师课件(必修3)

3.复习方法 ①图解法复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网)、物质 循环和能量流动。 ②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 知识进行分析。
谢谢观看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三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考纲考频】
2016年最新考纲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 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知 识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Ⅰ) 内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容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2.复习线索 ①以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实体为主线,串联出结构及物质 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从而达到对稳定性机制 的全面理解。 ②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现这一原理为主线,分析各种 结构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中的功能。 ③复习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时,应从理解概 念入手,让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摄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 清具体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层面和所属的生物多样性的价 值。
近5年全国课标统计 5年4考
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考
5年1考 5年2考 5年0考 5年0考 5年0考
【备考指南】
1.考情分析 (1)考查内容 ①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② 物 质 循 环 的 实 例 —— 碳 循 环 图 解 与 能 量 流 动 的 过 程 图 解。 ③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热点) (2)考查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2015《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套单元归纳:必修1+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

单元归纳提升课(对应学生用书第92页)坐标曲线题的解题技巧[解题指导]1.试题特点。
生物坐标曲线题实际上是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生命现象,从而揭示出生物体结构、生理等方面的本质特性,运用数学语言表述生物学相关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考查学生对数学语言(曲线、直方图解)描述的生物学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以及结合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对坐标图信息的分析、推理能力。
2.解题技巧。
正确的解题思路,可分三步:(1)识图。
关键是三看:第一看: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即读轴)。
第二看: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
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
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逐渐增加或减小,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减少或增加,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
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要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或者结论,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语言(即看线)。
第三看:曲线中的特殊点(顶点、如终点、转折点、交叉点)表示了什么生物学意义(即抓点)。
(2)析图。
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通过联想与图像有关的概念、规律、原理等,并寻求图像中各个自变量与函数的关系,由此分析图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殊点?曲线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趋势?它们说明了什么?以此揭示问题的实质和规律。
(3)用图。
识图是基础,析图是关键,用图是目的,把生物学问题巧妙而合理地设置成图像题,使学生通过剖析图像,运用图中曲线特征、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最后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表达(表达能力)。
[解题模板]下图是某种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A ~C 段B .CD 段、GH 段的染色体与核DNA 的数目之比为1∶1C .图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I ~M 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D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现象与AH 、HI 所代表的生理过程有关【研析】[对应练习]1.下图甲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细胞在正常培养中,某时刻所测得的不同DNA含量的细胞在整个细胞群体中的分布情况。
2015《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2-第3单元-第3讲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判断】 (1)花粉离体培养技术也能培育获得抗锈高产小麦新品 种。(×)
【提示】 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
苗可获得抗锈高产小麦新品种。
(2)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基因。(×)
【提示】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
基因型,而不能形成新基因。
(3)杂交育种第一步杂交的目的是将两个亲本的优良性 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
【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的思维导图如下:
【解析】
欲获得高产、抗病类型,应利用①和②品
种进行杂交筛选,因为品种①中有高产基因,品种②中有抗 病基因, A项错误;染色体加倍后获得的多倍体植株结实率 降低,欲获得高产、早熟品种,可对品种③进行诱变育种, B项错误;诱变育种可以产生新基因,因此 a、b、 c都可以 通过诱变育种获得,C项正确;基因工程可定向改造生物的 遗传特性,可通过基因工程将抗旱基因导入品种③中获得 c, D项正确。 【答案】 CD
(多选 )(2013· 江苏高考)现有小麦种质资源包 括:①高产、感病;②低产、抗病;③高产、晚熟等品种。 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 培育 3类品种:a.高产、抗病; b.高产、早熟; c.高产、抗 旱。下述育种方法可行的是( )
A.利用①、③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 B.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 C. a、b和 c的培育均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 D.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中获得 c
(4)太空育种能按人的意愿定向产生所需优良性状。(×)
【提示】
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
不定向的,此育种方式不能定向获得新品种。
3.生物育种原理、方法、实例(连线) 原理 ①基因重组 ②基因突变 方法 a.杂交育种 b.单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 ③染色体变异 d.多倍体育种 实例 Ⅰ.高产青霉菌 Ⅱ.京花1号小麦 Ⅲ.抗虫棉 Ⅳ.三倍体无子西瓜
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3-第1单元-第3讲激素的调节及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如血糖调节、血压调节等
激素调节与药物研发的关系
激素调节:通过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和作用来调节生物体的生理功能
药物研发:通过研究激素调节的机制,开发出能够调节激素水平的药物
神经调节:通过神经冲动传递信息,快速、精确地调节生理功能
激素调节:通过激素分泌调节生理功能,缓慢、持久地发挥作用
协同作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互配合,共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
例子: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协同作用
激素调节与疾病的关系
PART FOUR
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
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
性腺功能减退:性激素分泌不足
激素治疗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激素替代疗法:用于治疗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激素抑制疗法:用于治疗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等
高考生物考试要求和复习要点
PART FIVE
考试大纲对这一讲的要求
掌握激素调节的生理过程和生理意义
理解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机制
掌握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理解激素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历年高考中这一讲的考查重点和题型
考查方式:结合实际生活、实验案例、图表分析等
考查重点:激素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激素的作用和功能
2015《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套单元归纳:必修3+第三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单元归纳提升课模型图类试题的解题方法[题型概述]生物体的某一结构或某一生理过程均可用图形或图解的形式进行考查,这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该类试题可包含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信息,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生物的结构、生理和相互联系。
此类试题多是通过图形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或是以图形的方式展示生物原理、过程等,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高。
[解题模板]错误!―→错误!―→③深思考、定答案:把握了图示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后,一定要深入思考,要能运用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由此确定答案,同时注重规范答题,要准确、严密、完整。
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不但引起气候暖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
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
甲图乙图(1)珊瑚所受的破坏尤其严重。
珊瑚由珊瑚虫不断增殖堆积而成,因其体内生活着虫黄藻而呈现美丽颜色。
据甲图,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________。
即使背光面有充裕的空间,珊瑚也只向见光面扩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________,珊瑚礁如果消失必将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锐减等环境问题。
(2)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耐受海水酸化。
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________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还可以通过________的作用,维持酸碱平衡。
(3)假设海水pH值在千、万年尺度上缓慢变化,某种生物有望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这实质上是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__特点。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K+外流 •Na 内流
+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③
•特异性受体
•单向传递
•兴奋或抑制
•轴突—胞体型 •轴突—树突型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1新坐标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套单元归纳提升课:必修第3单元共1张

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新课标
[对应练习] 1.如图表示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 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培育品种⑥的最简捷途径是Ⅰ→Ⅴ B.通过Ⅱ→Ⅳ过程最不容易达到目的 C.通过Ⅲ→Ⅵ过程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 幼苗
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新课标
B.过程②③④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经④后,子代中 aaBB所占比例为5/6
C.过程⑤⑦使用了秋水仙素,它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 成,使染色体加倍
D.过程⑥采用了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得到的后代有 四种基因型
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新课标
【解析】 读图知由AaBb自交获得子代中aaBB占 1/3,而aaBb占2/3,两种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分别自交后,则 aaBB所占比例为1/3+1/6=1/2。
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新课标
【解析】 A组是杂交育种,B组是单倍体育种,C组 是诱变育种,A正确;诱变育种过程中用γ射线处理的萌发 的种子或幼苗,B正确;A组用F1获得F2的方法是自交,得 到的F2中矮秆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1/3,杂合子占2/3,C 正确;B组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为单倍体,不能直接用于生 产,D错误。
(7)玉米中tt基因型植株不能长出雌花而成为雄株,而D 控制的性状是人类所需要的某种优良性状。现有基因型为 TtDd的植株,为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这种优良性状的纯合 雄性植株,请你写出简要的设计方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秋水仙素使单倍体加倍成纯合的二倍体,选取ttDD 性状的植株。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XXX《课堂新坐标》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套课件:人教版

明考向·两级
【提示】 神经纤维上是局部电流传导,细胞间是化学
递质传递。 点·核心突破 (2)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的合成以及与受体结合均
发生在内环境中。(×)
【提示】 神经递质的合成发生于上一个神经元的细胞课时作业
能·技法培质养 中。
菜单
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新课标
(3)(2013·北京高考 T2-A)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分泌到胞 基·教材梳外理 (√)
菜单
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新课标
3.传导特点及方向
双向 传导。兴奋与膜内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 相同 ,
基·教材梳理
与膜外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 相反 。
明考向·两级
4.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点·核心突破 能·技法培养
膜电位表现 产生原因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K+ 外流 Na+内流
课时作业
菜单
基·教材梳理
点·核心突破
(×)
【提示】 此反射应属于非条件反射。
能·技法培养
课时作业
菜单
高三一轮总复习生物·新课标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基·教材梳理 下图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 上的传导过程
明考向·两级
点·核心突破 1.传导形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 电信号 的形式传导的。
2.传导过程
课时作业
能·技法培养 在兴奋部分( ② )(填数字)和未兴奋部分(①或③ )间由于 存在电位差而形成局部电流 。
点·核心突破
中的突触小体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 后膜是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形成了轴突—胞体型突触。
课时作业
【答案】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
3.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指动物。
(4)分解者: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
2.食物链和食物网(如图)(1)图示食物网中包括5条食物链。
(2)写出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3)图中猫头鹰同时占有第三、四、五营养级。
(4)图中哪些生物属于次级消费者猫头鹰、蛇、青蛙、食虫鸟。
(5)写出图示食物网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6)此营养结构的功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判断】(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只是指绿色植物。
(×)【提示】硝化细菌不属植物,也是生产者。
(2)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
(×)【提示】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属于生产者。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提示】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4)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只有一种种间关系。
(×)【提示】食物网中的两种生物可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等。
(5)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但不同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同。
(√)(6)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3.对点连线【提示】①-b-Ⅱ②-a-Ⅴ③-d-Ⅲ④-e-Ⅳ⑤-c-Ⅰ1.2.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区别和联系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类型与特例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B.自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异养生物一定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D.无机环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可有可无的成分【思路分析】正确解答此题应从以下2点突破:①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②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都是分解者。
【解析】分解者除了腐生细菌和真菌外,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异养生物也可以是分解者;生态系统中没有无机环境,生物是无法生存的。
【答案】 B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判断关键(1)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
(2)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3)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等转变成无机物,即营腐生生活,如蚯蚓。
考向1考查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关系1.(2014·菏泽市高三模拟)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解析】读图知甲、丁为双向关系,且乙、丙、甲均指向戊,由此推断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丁为CO2库,戊为分解者,群落还包含戊,A错误;乙1、丙1间也存在竞争,C错误;大量的氟利昂会导致臭氧层的破坏,D错误;分解者也可以是营腐生的蚯蚓、蜣螂等,B正确。
【答案】 B考向2与生态系统功能相结合的综合考查2.(原创题)某研究小组对某湖泊中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如下表所示。
图2为该湖泊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图2A.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B.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5/11C.图2中的甲对应图1中的小球藻,图2中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非生物成分(或大气中的CO2)D.这一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重金属离子(汞)和杀虫剂污染【解析】依据表格中各生物种群的个体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及图2的碳循环途径可判断C为生产者,B、E、D、A均为消费者,图2中的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非生物成分(或大气中的CO2)。
图1中的E和B均以C为食,二者形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的食物比例C∶E=1∶1时,设B中的能量为x,则需要C的能量为1/2x÷0.1+1/2x÷0.1÷0.1=55x;B的食物比例C∶E=2∶1时,设B中的能量为y,则需要C的能量为2/3y÷0.1+1/3y÷0.1÷0.1=40y;据题意C中的能量不变,则55x=40y,y/x=1.375。
从表格分析知,食物链(网)中的不同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富集了较多的重金属离子(汞)和杀虫剂,对此湖泊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答案】 B1.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2)在食物链中,当某种生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上一营养级数量减少,作为其天敌的下一营养级数量增多。
(3)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使它们的数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
这种制约可能来自于种间,也可能来自于种内。
(4)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经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5)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群。
2.食物网的分析(1)营养位置: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猫头鹰在食物网中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这就是说猫头鹰在该食物网中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2)种间关系: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蛇与猫头鹰,二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3)生物种类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数量。
(1)数食物链的规则:生产者→最高营养级,不中断、不漏掉。
(2)寄生、腐生生物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在食物链(网)中。
(3)数量波动变化应以就近原则,且以捕食关系进行判断。
(2013·广东高考)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思路分析】解答此题的思维流程如下:提取信息题干信息鲈鱼以中小型鱼类为食题图信息鱼a、鱼b处于第三营养级,浮游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浮游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建立新的食物网(链)作出判断【解析】首先分析出鲈鱼以鱼a、鱼b两种小型土著鱼为食,且鲈鱼与土著鱼属于不同种生物;再依据食物链的营养环节由后向前分析土著鱼、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总量变化。
鲈鱼以土著鱼为食,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由于能量每流经一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因此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项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B项错误;依据食物链的营养环节由后向前分析土著鱼、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总量变化: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总量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而浮游植物总量的变化则为先减少后增加,C、D两项错误。
【答案】 A食物网中种群数量变化连锁反应的分析方法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增多或减少时,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变动的影响: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直接以其为食物的第二营养级生物因食物缺乏而数量减少,又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第三、第四营养级生物依次减少。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①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③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被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①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增加;②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考向1与种群、群落等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考查3.在一个非常简单的生态系统中,首先迁入的是B种群,3年后迁入了C、D两种生物,5年后迁入了A种群,如图甲所示。
上述五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如图乙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图甲图乙(1)组成该生态系统群落的生物,除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有____________。
(2)该食物网中,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
(3)5年后,B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减小,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3年B种群数量骤减,较短时间内A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
(5)E种群同化的能量为6×1010kJ,B种群同化的能量为3×109kJ,A种群同化的能量最多为________kJ。
【解析】(1)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题目中的E为生产者,A、B、C、D为消费者,因此,还应有分解者。
(2)由图示可以看出,C 和D捕食E,同时C又捕食D;A和C捕食D,同时A又捕食C。
(3)B种群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增长。
一般情况下,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空间、资源、天敌等,但是在本生态系统中没有捕食B的个体,因此应从空间、资源的角度分析,即从种内斗争与种间竞争两个方面来分析。
(4)B种群数量骤减,会使得流向C、D种群的能量增加,进而引起A种群的数量增加。
(5)若使A种群获得的能量最多,应按最短的食物链、最高的传递效率进行计算。
E种群同化的能量为6×1010 kJ,则传到第二营养级B、C、D的最多能量和为1.2×1010 kJ,由于B种群同化的能量为3×109kJ,则C、D最多同化的能量为9×109kJ,流入A种群的能量最多为1.8×109 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