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_一节的互动教学设计_金会鑫
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名师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教学设计亳州三中金叶丽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基于课程标准的这种理念,我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课,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能力,这是过去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没有涉及的能力目标。
一、教材分析(一)内容与地位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细胞物质交换的功能,本章前两节也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
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提出猜想,然后通过学习去验证猜想,完善猜想,从而构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模型。
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图像、图表,能够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通过观看图像、师生交流,能够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通过资料分析、阅读文本,能够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通过师生交流、观看图像,能够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的流动性);(2)基本技能(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3)基本思想(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分析的理性思维);(4)基本活动经验(学习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三)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确定的依据:重点1、2均是由本节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决定的。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实例及区别;(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模型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三种方式;(2)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1)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原理和区别;(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问题导入:什么是物质跨膜运输?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2)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区别。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和实例;(2)教师利用模型演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5. 课堂小结:(2)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3. 观察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中的教学效果如何?2. 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三种方式的理解程度如何?3. 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4.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如何改进教学方法?5.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等方面。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消化道、呼吸道、血液循环等跨膜运输的生理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如何跨越细胞膜的。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穿过细胞膜,而有些物质却不能穿过?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基本概念和方式。
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3.案例分析(15分钟)以胆固醇跨越细胞膜为例,通过分析胆固醇在细胞膜中的转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具体过程和区别。
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细胞需要通过跨膜运输来获取所需物质。
4.实验设计(30分钟)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个实验环节。
a.主动转运实验设计:学生将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含有不同浓度的溶液,通过选择适当的实验条件、时间和浓度的变化,设计实验验证物质跨膜运输是需要能量的,并观察主动转运的动态过程。
b.被动转运实验设计:学生通过将不同大小颗粒溶质放入不同大小孔的膜中,观察溶质在膜中的穿透过程,设计实验验证溶质的跨膜运输是否受到被动力的驱动。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溶质可以通过膜穿透,有些溶质却不能通过。
5.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特点。
6.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给出一些生活中物质跨膜运输的例子,让学生思考细胞膜在生活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解释其他相关现象。
7.课堂小结(5分钟)复习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巩固。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技能目标:能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调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2.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3.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三、课时安排:1课时探究2.尝试根据自由扩散的特征总结影响自由扩散速率的因素,并绘制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物质运输速率的变化曲线,然后尝试描绘曲线变化的原因探究3.尝试总结协助扩散速率的因素,并用数学曲线图反映出来,同时尝试描绘曲线变化的原因二、主动运输1.定义: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的运输探究4.分析P71表4-1(1)根据丽藻细胞液与池水的多种离子浓度比,总结离子进入细胞的特点?(2)实验还发现如果参用蛋白酶或呼吸抑制剂处理丽藻细胞后,丽藻对池水中各种离子的吸收量明显下降,这说明什么问题?小结:运输方式自由扩散协助运输主动运输运输方向高→低高→低一般:低→高载体协助不需需要需要消耗能量不需不需需物质举例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水、甘油、乙醇等进出细胞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葡萄糖、氨基酸、离子等进出细胞图解典例:对法囊藻(一种海藻)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分析表明,细胞液的成分与海水的成分很不相同,如下图所示。
试回答:(1)K+和 Cl-在细胞内不断积累,而 Na+和 Ca2+等在细胞液中的启量却低于海水的含量,这表明______________ 。
(2)K+和 Cl-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这种吸收方式需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法囊藻细胞液中的各种离子浓度与海水中各种离子浓度不成比例,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非跨膜运输的方式1.胞吞: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 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异同。
2.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
3. 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内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自由扩散的特点和实例。
3. 协助扩散的特点和实例。
4. 主动运输的特点和实例。
5.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案设计: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跨膜运输?为什么物质需要跨膜运输?二、自由扩散(10分钟)1. 提问:自由扩散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自由扩散的原理和特点。
3. 举例说明自由扩散的实例,如氧气、二氧化碳的跨膜运输。
三、协助扩散(10分钟)1. 提问:协助扩散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协助扩散的原理和特点。
3. 举例说明协助扩散的实例,如红细胞的葡萄糖运输。
四、主动运输(10分钟)1. 提问:主动运输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主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
3. 举例说明主动运输的实例,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钾离子等。
五、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0分钟)1. 提问:如何运用所学的物质跨膜运输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3. 举例说明如何解释现象,如人体排出代谢废物、药物吸收等。
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
2. 强调物质跨膜运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23:4.3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指导思想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景中的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2.理论依据(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动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概念性内容相对较多,可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事实掌握归纳总结概念的能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搜集资料,学生要由被动接受灌输知识的角色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二、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一节内容选自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3节,主要包括2个部分内容,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其中被动运输又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其知识结构如下图1所示:在本节之前学生学习了前2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1节主要说明了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第二节阐明了膜的结构,解释了生物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得出了生物膜的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而本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继续探究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既是对前2节知识的小结,又是对生物膜的选择性和流动性两个特点的应用。
本节的学习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后面课程细胞代谢相关知识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1.学生心理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从学生的思维水平上看,其认知水平已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方式从具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表达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对事物的探究有热情,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生物学①必修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生物学①必修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第一篇:生物学①必修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的意义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标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类比和对比地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2、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反映了细胞膜的功能,这是在细胞膜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同时培养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2、大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和胞吐[教学难点]主动运输[教学过程][情境创设]演示实验:向一杯清水中加入某种棕色液体,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学生:整杯清水颜色变成棕色教师:这是什么现象?学生:扩散教师:扩散是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现象。
通过扩散整杯清水中都有了棕色物质分子的存在。
我们怎样判断出这是什么物质呢?学生:可以闻气味,鉴定化学性质等。
(前面同学已经闻到气味,请一位后排同学验证)教师:我们可以闻出这是醋的味道。
说明醋分子除了在水中扩散,还进入了我们的肺泡,进入我们的嗅觉细胞。
那么这些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人体细胞的?会遇到什么障碍吗?学生:物质进出细胞需要通过细胞的边界—细胞膜。
[回顾旧知]复习: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与蛋白质可以(运动),故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教师:生物学基本的观点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问题就是:物质怎样进行跨膜运输来出入细胞?[师生互动]教师:细胞一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
在实际的探究中,显微镜的操作比较复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名师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教学设计亳州三中金叶丽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基于课程标准的这种理念,我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课,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能力,这是过去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没有涉及的能力目标。
一、教材分析(一)内容与地位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细胞物质交换的功能,本章前两节也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
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提出猜想,然后通过学习去验证猜想,完善猜想,从而构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模型。
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图像、图表,能够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通过观看图像、师生交流,能够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通过资料分析、阅读文本,能够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通过师生交流、观看图像,能够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的流动性);(2)基本技能(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3)基本思想(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分析的理性思维);(4)基本活动经验(学习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三)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确定的依据:重点1、2均是由本节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实践]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物质跨膜运输的
方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有序地呈现丰富的资料,引导学
生通过分析细胞膜的结构,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认同
生物学中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接受科学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物质跨膜运输 互动模式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
与细胞》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水分
子顺相对含量梯度进出细胞”“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
模型”以及“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的基础上对物质跨膜
运输的进一步探讨,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认知基础。
高中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
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结论的形成往往缺乏
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理论基础
互动模式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
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影响他们新的学习的重要因素。
而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由学生自己
来发现和体验,在构建自己的认识中最终作出科学的判断。
三、互动设计
1. 定向激趣。
教师边领学生复习边在黑板上画出细胞
膜结构示意图(图1)复习提问: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
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系统内部的稳定。
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什么?蛋白质在
磷脂双分子层上是如何分布的?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和功能
特性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设问引入新课:具有上述特性
的细胞膜是怎样控制物质进出的呢?
2.启发思维。
图片展示不同物质通过不含蛋白质的人
工脂双层膜的模拟实验结果(图2),引导学生观察探讨:
(1) 哪些物质能通过脂双层?哪些物质不能通过?(2) 启发
学生比较图片中的科学实验与事实,图中葡萄糖是不能通
过脂双层的,但细胞却需要不断补充葡萄糖以提供能量,
这该如何解释?
四、调整思维
1.自由扩散。
教师提问:(1)O
2、CO
2
、H
2
O、甘油、
乙醇等可以穿过人工脂双层,它们是从哪儿穿过去的?
(2)如果细胞膜一侧CO
2浓度高,另一侧CO
2
浓度低,CO
2
分子会如何运动?多媒体演示CO
2
分子跨膜扩散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描述自由扩散概念,总结自由扩散的条件,教师给出说明:分子运动的能量来自势能的转化。
另外补充:苯和甘油分子体积较大,不能穿过磷脂分子之间的缝隙,但也可以通过人工脂双层,这是由于二者都是脂溶性物质,能与磷脂分子相互溶解而跨膜。
2.协助扩散。
教师提示让学生对比图1、图2中的两种膜,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就能得出结论:葡萄糖的跨膜运输与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此时,教师把图1中磷脂双分子层比喻成栅栏,把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比喻成栅栏上为来往者开的通道,因体积较大不能从栅栏穿过的物质就从所开的通道穿过。
然后教师辅以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成对协助扩散的整体印象。
3.主动运输。
展示资料:(1)植物细胞液中的矿质元素,如Mg2+、Fe3+都要比土壤溶液高,但细胞为什么还是不断从土壤溶液中吸收这些无机盐;(2)人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高30倍,Na+的浓度却只有血浆的1/6,细胞却仍在吸收K+并排出Na+。
教师提问:(1)如果仅依靠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会出现细胞内离子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外这种情况吗?(2)细胞内离子的浓度要远高于细胞外,这依赖于离子逆浓度梯度的运输,即离子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你觉得这种转运需要什么条件?此时教师再给出新的资料:用人工膜进行实验时,在一般情况下,即使膜两侧具备浓度差,K+也不能通过人工的磷脂双分子层。
如果在这个脂双层加上少量的缬氨霉素(一种蛋白类抗生素),K+便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不能;若向细胞膜上注射氰化物(抑制ATP的形成),细胞对K+的吸收会减缓或停止。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资料总结这种运输的特点。
最后结合动画,突破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4.形成思维。
从上面的探讨分析中,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已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此时再加以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顺思维,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师在图1的基础上在黑板上继续画出物质运输方式的图解(图3),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师生共同总结出物质跨膜运输三种方式比较的表格(表1)。
表1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
物质进出细胞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物质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举例
5.应用思维。
简单描述囊性纤维病的机理,阐述病毒感染中药物难以杀灭病毒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在教学思路上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的教学方式,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处“设问”“铺路”,对问题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为学生搭设适当的桥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恍然大悟中消化难点,锻炼科学思维的缜密性。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的互动教学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金会鑫
◇
- 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