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2章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光 电磁波与相对论 第3讲 光的有关现象和规

合集下载

2017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振动和波 光 相对论 第2讲 机械波

2017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振动和波 光 相对论 第2讲 机械波

A.这列波的振幅为 4 cm
B.这列波的周期为 1 s
C.此时 x=4 m 处质点沿 y 轴负方向运动
D.此时 x=4 m 处质点的加速度为零
E.从此时开始 5 s 后 x=4 m 处的质点沿 y 轴负方向运动
K12课件
19
λ
[解析] 由图象可知波的振幅为 2 cm,A 错误;由 T= v 可知 T=2 s,B 错误;由于波向右传播,x=4 m 处的质点向 上运动,加速度为零,C 错误,D 正确;t=52T 时,质点振动 方向相反,故 x=4 m 处的质点沿 y 轴负方向运动,E 正确。
一种介质,由于介质的情况不同,它的波长和波速可能改变,但
频率和周期都不会改变。
(3)振源经过一个周期 T 完成一次全振动,波恰好向前传播
一个波长的距离,所以有 v=λT =λf。
(4)质点振动 nT(波传播 nλ)时,波形不变。
(5)相隔波长整数倍的两质点,振动状态总相同,相隔半波长
奇数倍的两质点,振动状态总相反。
K12课件
29
[解析] 由题图乙看出,当 t=0.15 s 时,质点 Q 位于负方
向的最大位移处,加速度为正向最大值,A 正确;由题图乙看
出,简谐运动的周期为 T=0.20 s,t=0.10 s 时,质点 Q 的速度
方向沿 y 轴负方向,由题图甲可以看出,波的传播方向应该沿
x 轴负方向,因题图甲是 t=0.10 s 的波形,所以 t=0.15 s 时,
波速 v 与波长的关系为 v= T ② 在 t=5 s 的时间间隔内,波传播的路程为 vt。由题意有 vt
λ =PQ+ 4 ③ 式中,PQ 为 P、Q 间的距离。由①②③式和题给数据,得 PQ= 133 cm④

【高考领航】(新课标)2017年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第12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光电磁波与相对论教师用书

【高考领航】(新课标)2017年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 第12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光电磁波与相对论教师用书

第12章机械振动机械波光电磁波与相对论一、简谐运动1.概念: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正弦函数的规律,即它的振动图象(x -t 图象)是一条正弦曲线. 2.简谐运动的表达式(1)动力学表达式:F =-kx ,其中“-”表示回复力与位移的方向相反.(2)运动学表达式:x =A sin(ωt +φ),其中A 代表振幅,ω=2πf 表示简谐运动的快慢,(ωt +φ)代表简谐运动的相位,φ叫做初相.3.回复力(1)定义:使物体返回到平衡位置的力. (2)方向:时刻指向平衡位置.(3)来源:振动物体所受的沿振动方向的合力. 4.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1.物理意义:表示振子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正弦(或余弦)曲线. 2.简谐运动的图象(1)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把开始运动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函数表达式为x =A sin_ωt ,图象如图甲所示.(2)从正的最大位移处开始计时,函数表达式为x =A cos_ωt ,图象如图乙所示. 三、单摆1.定义:在细线的一端拴一个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悬点上,如果线的伸缩和质量都不计,球的直径比线短得多,这样的装置叫做单摆.2.视为简谐运动的条件:θ<5°. 3.回复力:F =G 2=G sin θ=mg lx4.周期公式:T =2πl g. 5.单摆的等时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取决于摆长l 和重力加速度g ,与振幅和振子(小球)质量都没有关系. 四、受迫振动及共振 1.受迫振动(1)概念:物体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2)振动特征: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 2.共振(1)概念: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的现象. (2)共振的条件:驱动力的频率等于固有频率. (3)共振的特征:共振时振幅最大. (4)共振曲线(如图所示).f =f 0时,A =A m .f 与f 0差别越大,物体做受迫振动的振幅越小.[易错警示·微点拨]1.简谐运动的回复力是效果力,由一个力或多个力来提供,可类比向心力理解. 2.分析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都要以平衡位置为参考点.3.简谐运动的振幅是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与振子运动过程中的位置无关. 4.物体做受迫振动时,其振动的频率与固有频率无关,由驱动力频率决定. 5.简谐运动的图象不是振动质点的运动轨迹.考点一 简谐运动的五个特征1.动力学特征:F =-kx ,“-”表示回复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k 是比例系数,不一定是弹簧的劲度系数. 2.运动学特征:简谐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而方向相反,为变加速运动,远离平衡位置时,x 、F 、a 、E p 均增大,v 、E k 均减小,靠近平衡位置时则相反.3.运动的周期性特征:相隔T 或nT 的两个时刻振子处于同一位置且振动状态相同. 4.对称性特征: (1)相隔T 2或n +T2(n 为正整数)的两个时刻,振子位置关于平衡位置对称,位移、速度、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如图所示,振子经过关于平衡位置O 对称的两点P 、P ′(OP =OP ′)时,速度的大小、动能、势能相等,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相等.(3)振子由P 到O 所用时间等于由O 到P ′所用时间,即t PO =t OP ′. (4)振子往复过程中通过同一段路程(如OP 段)所用时间相等,即t OP =t PO .5.能量特征:振动的能量包括动能E k 和势能E p ,简谐运动过程中,系统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系统的机械能守恒.1.如图所示,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振子从a 到b 历时0.2 s ,振子经a 、b 两点时速度相同,若它从b 再回到a 的最短时间为0.4 s ,则该振子的振动频率为( )A .1 HzB .1.25 HzC .2 HzD .2.5 Hz解析:选B.由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可知,t O b =0.1 s ,从b 向右运动到最大位移的时间也为0.1 s ,故T4=0.2 s ,解得T =0.8 s ,频率f =1T=1.25 Hz ,选项B 正确.2.(2016·济宁模拟)(多选)一简谐振子沿x 轴振动,平衡位置在坐标原点.t =0时刻振子的位移x =-0.1 m ;t =43s 时刻x =0.1 m ;t =4 s 时刻x =0.1 m .该振子的振幅和周期可能为( ) A .0.1 m ,83 sB .0.1 m,8 sC .0.2 m ,83sD .0.2 m,8 s解析:选ACD.若振子的振幅为0.1 m ,43 s =⎝ ⎛⎭⎪⎫n +12T ,⎝ ⎛⎭⎪⎫4-43s =n 1T ,则周期最大值为83 s ,A 正确,B 错误;若振子的振幅为0.2 m ,由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可知,当振子由x =-0.1 m 处运动到负向最大位移处再反向运动到x =0.1 m 处,再经n 个周期时所用时间为43 s ,则⎝ ⎛⎭⎪⎫12+n T =43 s ,所以周期的最大值为83 s ,且t =4 s 时刻x =0.1 m ,C 正确;当振子由x =-0.1 m 经平衡位置运动到x =0.1 m 处,再经n 个周期时所用时间为43 s ,则⎝ ⎛⎭⎪⎫16+n T =43s ,所以此时周期的最大值为8 s ,且t =4 s 时,x =0.1 m ,D 正确.分析简谐运动的技巧(1)分析简谐运动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时,一定要以位移为桥梁,位移增大时,振动质点的回复力、加速度、势能均增大,速度、动能均减小;反之,则产生相反的变化.另外,各矢量均在其值为零时改变方向.(2)分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简谐运动的周期性和对称性.考点二简谐运动的公式和图象1.简谐运动的公式:(1)简谐运动中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叫振动方程,一般表示为x=A sin(ωt+φ).(2)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函数表达式为x=A sin ωt,从最大位移处开始计时,函数表达式为x=A cos ωt.2.对简谐运动图象的认识:(1)简谐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如图所示.(2)图象反映的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随时间的增加而延伸,图象不代表质点运动的轨迹.3.图象信息:(1)由图象可以得出质点做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2)可以确定某时刻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3)可以确定某时刻质点回复力、加速度的方向:因回复力总是指向平衡位置,故回复力和加速度在图象上总是指向t轴.(4)确定某时刻质点速度的方向:速度的方向可以通过下一时刻位移的变化来判定,下一时刻位移如增加,振动质点的速度方向就是远离t轴,下一时刻位移如减小,振动质点的速度方向就是指向t轴.(5)比较不同时刻回复力、加速度的大小.(6)比较不同时刻质点的动能、势能的大小.1.(2015·高考山东卷)(多选)如图,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连接一小物块,物块沿竖直方向做简谐运动.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物块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y=0.1sin(2.5πt)m.t=0时刻,一小球从距物块h高处自由落下;t=0.6 s 时,小球恰好与物块处于同一高度.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 m/s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h=1.7 mB .简谐运动的周期是0.8 sC .0.6 s 内物块运动的路程为0.2 mD .t =0.4 s 时,物块与小球运动方向相反解析:选AB.由物块简谐运动的表达式y =0.1 sin(2.5πt ) m 知,ω=2.5π rad/s ,T =2πω=2π2.5π s =0.8 s ,选项B 正确;t =0.6 s 时,y =-0.1 m ,对小球:h +|y |=12gt 2,解得h =1.7 m ,选项A 正确;物块0.6 s 内路程为0.3 m ,t =0.4 s 时,物块经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与小球运动方向相同.故选项C 、D 错误.2.(2016·湖北荆州江陵中学期中)如图所示为某弹簧振子在0~5 s 内的振动图象,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振动周期为5 s ,振幅为8 cmB .第2 s 末振子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为负向的最大值C .第3 s 末振子的速度为正向的最大值D .从第1 s 末到第2 s 末振子在做加速运动解析:选C.根据图象,周期T =4 s ,振幅A =8 cm ,A 错误.第2 s 末振子到达波谷位置,速度为零,加速度为正向的最大值,B 错误.第3 s 末振子经过平衡位置,速度达到最大值,且向正方向运动,C 正确.从第1 s 末到第2 s 末振子经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到达波谷位置,速度逐渐减小,做减速运动,D 错误.“图象—运动结合法”分析图象问题(1)解此类题时,首先要理解x -t 图象的意义,其次要把x -t 图象与质点的实际振动过程联系起来.(2)图象上的一个点表示振动中的一个状态(位置、振动方向等),图象上的一段曲线对应振动的一个过程,关键是判断好平衡位置、最大位移及振动方向.考点三 受迫振动和共振1.自由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的关系比较2.(1)共振曲线:如图所示,横坐标为驱动力频率f,纵坐标为振幅A.它直观地反映了驱动力频率对某固有频率为f0的振动系统受迫振动振幅的影响,由图可知,f与f0越接近,振幅A越大;当f=f0时,振幅A最大.(2)受迫振动中系统能量的转化:做受迫振动的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系统与外界时刻进行能量交换.1.(2016·陕西三模)在实验室可以做“声波碎杯”的实验,用手指轻弹一只玻璃酒杯,可以听到清脆的声音,测得这声音的频率为500 Hz.将这只酒杯放在一个大功率的声波发生器前,操作人员通过调整其发出的声波,就能使酒杯碎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操作人员必须把声波发生器输出的功率调到很大B.操作人员必须使声波发生器发出频率很高的超声波C.操作人员必须同时增大声波发生器发出声波的频率和功率D.操作人员必须将声波发生器发出的声波频率调到500 Hz,且适当增大其输出功率解析:选D.由题可知用手指轻弹一只酒杯,测得这声音的频率为500 Hz,就是酒杯的固有频率.当物体发生共振时,物体振动的振幅最大,甚至可能造成物体解体.将这只酒杯放在两只大功率的声波发生器之间,操作人员通过调整其发出的声波,将酒杯碎掉是利用的共振现象,而发生共振的条件是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而酒杯的固有频率为500 Hz,故操作人员要将声波发生器发出的声波频率调到500 Hz,使酒杯产生共振,从而能将酒杯碎掉,故D正确.2.(2016·东城区抽样测试)一个单摆在地面上做受迫振动,其共振曲线(振幅A与驱动力频率f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单摆的固有周期约为0.5 sB.此单摆的摆长约为1 mC .若摆长增大,单摆的固有频率增大D .若摆长增大,共振曲线的峰将向右移动解析:选B.由共振曲线知此单摆的固有频率为0.5 Hz ,固有周期为2 s ;再由T =2πlg,得此单摆的摆长约为1 m ;若摆长增大,则单摆的固有周期增大,固有频率减小,共振曲线的峰将向左移动,B 正确,A 、C 、D 错误.考点四 实验十三:探究单摆的运动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1.实验原理: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 =2πl g ,可得出g =4π2T2l ,测出单摆的摆长l 和振动周期T ,就可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2.实验器材:单摆、游标卡尺、毫米刻度尺、停表. 3.实验步骤(1)做单摆:取约1 m 长的细丝线穿过带中心孔的小钢球,并打一个比小孔大一些的结,然后把线的另一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让摆球自然下垂,如图所示.(2)测摆长:用毫米刻度尺量出摆线长L (精确到毫米),用游标卡尺测出小球直径D ,则单摆的摆长l =L +D2.(3)测周期:将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角度(小于10°),然后释放小球,记下单摆摆动30~50次的总时间,算出平均每摆动一次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4)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 (5)数据处理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计算法. 根据公式T =2πl g ,g =4π2l T 2.将测得的几次周期T 和摆长l 代入公式g =4π2lT2中算出重力加速度g 的值,再算出g 的平均值,即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值.方法二:图象法.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 =2πl g 可得l =g 4π2T 2,因此以摆长l 为纵轴,以T 2为横轴作出的l -T 2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图所示,求出图线的斜率k ,即可求出g 值.g =4π2k ,k =l T 2=Δl ΔT2.4.注意事项(1)悬线顶端不能晃动,需用夹子夹住,保证悬点固定. (2)单摆必须在同一平面内振动,且摆角小于10°.(3)选择在摆球摆到平衡位置处时开始计时,并数准全振动的次数.(4)小球自然下垂时,用毫米刻度尺量出悬线长L ,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然后算出摆球的半径r ,则摆长l =L +r .(5)选用一米左右的细线.1.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1)图甲中秒表示数为一单摆振动50次所需时间,则单摆的振动周期为________.(2)用最小刻度为1 mm 的刻度尺测摆长,测量情况如图乙所示.O 为悬挂点,从图中可知单摆的摆长为________. (3)若用l 表示摆长,T 表示周期,那么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 =________.(4)考虑到单摆振动时空气浮力的影响后,学生甲说:“因为空气浮力与摆球重力方向相反,它对球的作用相当于重力加速度变小,因此振动周期变大.”学生乙说:“浮力对摆球的影响好像用一个轻一些的摆球做实验,因此振动周期不变.”这两个学生中________.A .甲说得对B .乙说得对C .都说得不对解析:(1)t =2 min +12.5 s =132.5 s ,T =t50=2.65 s(2)摆长是从悬挂点到球心的距离,读数为990.0 mm +6.5 mm(估计读数)=996.5 mm. (3)由T =2πl g ,得g =4π2l T2. (4)球的质量大小并不影响重力加速度的大小,而空气的浮力的存在,能够造成“看上去”重力加速度减小,故甲的说法是正确的.答案:(1)2.65 s (2)996.5 mm (3)4π2lT2 (4)A2.(2015·高考北京卷)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1)(多选)组装单摆时,应在下列器材中选用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 .长度为1 m 左右的细线 B .长度为30 cm 左右的细线 C .直径为1.8 cm 的塑料球 D .直径为1.8 cm 的铁球(2)测出悬点O 到小球球心的距离(摆长)L 及单摆完成n 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 ,则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用L 、n 、t 表示).(3)下表是某同学记录的3组实验数据,并做了部分计算处理.请计算出第3(4)用多组实验数据做出T 2­L 图象,也可以求出重力加速度g .已知三位同学做出的T 2­L 图线的示意图如图2中的a 、b 、c 所示,其中a 和b 平行,b 和c 都过原点,图线b 对应的g 值最接近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则相对于图线b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 .出现图线a 的原因可能是误将悬点到小球下端的距离记为摆长LB .出现图线c 的原因可能是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C .图线c 对应的g 值小于图线b 对应的g 值(5)某同学在家里测重力加速度.他找到细线和铁锁,制成一个单摆,如图3所示,由于家里只有一根量程为0~30 cm 的刻度尺,于是他在细线上的A 点做了一个标记,使得悬点O 到A 点间的细线长度小于刻度尺量程.保持该标记以下的细线长度不变,通过改变O 、A 间细线长度以改变摆长.实验中,当O 、A 间细线的长度分别为l 1、l 2时,测得相应单摆的周期为T 1、T 2,由此可得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用l 1,l 2,T 1,T 2表示).解析:(1)组装单摆时,应选用1 m 左右的细线,摆球应选择体积小、密度大的球,选项A 、D 正确. (2)单摆的振动周期T =tn. 根据T =2πL g ,得g =4π2L T 2=4π2n 2L t 2. (3)T 3=t 350=2.01 s.根据T =2πL g ,得g =4π2L T2≈9.76 m/s 2. (4)根据T =2πL g ,得T 2=4π2gL ,即当L =0时,T 2=0.出现图线a 的原因是计算摆长时过短,误将悬点O 到小球上端的距离记为摆长,选项A 错误;对于图线c ,其斜率k 变小了,根据k =T 2L,可能是T 变小了或L 变大了.选项B 中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则周期T 变小,选项B 正确;由4π2g =k 得g =4π2k,则k 变小,重力加速度g 变大,选项C 错误.(5)设A 点到铁锁重心的距离为l 0.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 =2πL g ,得T 1=2π l 1+l 0g ,T 2=2π l 2+l 0g.联立以上两式,解得重力加速度g =4π2l 1-l 2T 21-T 22.答案:(1)AD (2)4π2n 2L t2(3)2.01 9.76 (4)B (5)4π2l 1-l 2T 21-T 22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几点注意(1)该实验为测量性实验,要从多方面减小误差:摆球要体积小且密度大;偏角小于5°;测量摆长时,要从悬点到球心;对秒表要正确读数等.(2)游标卡尺读数规律和读数公式.①读数公式:读数=主尺上的整毫米数+精确度×n (n 为游标尺上与主尺某一刻度对齐的格数) ②读数位数:各种游标卡尺的读数结果若以毫米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与其精确度相同. ③游标卡尺是根据刻度线对齐来读数的,所以不再往下一位估读.(3)减少各种失误:如游标尺上的精度分析错误;把边框线误认为零刻线;计算失误等.课堂小结——名师微点拨本节课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易错易混的地方 1.回复力的两点注意:(1)回复力属于效果力.(2)公式F =-kx 中的k 指的是回复力与位移的比例系数,不一定是弹簧的劲度系数. 2.路程与振幅的关系的两点提醒:(1)若从特殊位置(如平衡位置、最大位移处)开始计时,14周期内的路程等于振幅;(2)若从一般位置开始计时,14周期内的路程可能大于振幅,也可能小于振幅. 3.公式T =2πlg的两点提醒: (1)l 应理解为等效摆长,是指摆动圆弧的圆心到摆球重心的距离.(2)g 应理解为等效重力加速度,并不一定是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课时规范训练(单独成册)1.(2016·银川模拟)在飞机的发展史中有一个阶段,飞机上天后不久,飞机的机翼很快就抖动起来,而且越抖越厉害,后来人们经过了艰苦的探索,利用在飞机机翼前缘处装置一个配重杆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在飞机机翼前装置配重杆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大飞机的惯性B .使机体更加平衡C .使机翼更加牢固D .改变机翼的固有频率解析:选D.当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振幅较大,因此要减弱机翼的振动,必须改变机翼的固有频率,选D.2.发生下述哪一种情况时,单摆周期会增大( ) A .增大摆球质量 B .缩短摆长C .减小单摆振幅D .将单摆由山下移到山顶解析:选D.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 =2πlg可知,g 减小时周期会变大,正确选项为D. 3.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当它每次经过同一位置时,可能不同的物理量是(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D .回复力解析:选B.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当它每次经过同一位置时,位移相同,加速度相同,速度的大小相等,但方向不一定相同,所以可能不同的物理量是速度,选项B 正确.4.装有砂粒的试管竖直静立于水面,如图所示,将试管竖直提起少许,然后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在一定时间内试管在竖直方向近似做简谐运动.若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以下描述试管振动的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 )解析:选D.将试管竖直提起少许后释放,说明试管从正向最大位移处开始做简谐运动,从以上选项可得D 正确. 5.做简谐运动的单摆摆长不变,若摆球质量增加为原来的4倍,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减小为原来的12,则单摆振动的( )A .频率、振幅都不变B .频率、振幅都改变C .频率不变、振幅改变D .频率改变、振幅不变解析:选C.由单摆周期公式T =2πlg知周期只与l 、g 有关,与m 和v 无关,周期不变,其频率不变;在没改变质量前,设单摆最低点与最高点高度差为h ,最低点速度为v ,则mgh =12mv 2,质量改变后有4mgh ′=12×4m ·⎝ ⎛⎭⎪⎫v 22,可知h ′≠h ,振幅改变,C 正确.6.(多选)如右图所示,A 球振动后,通过水平细绳迫使B 、C 振动,振动达到稳定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C 振动周期相等B .C 的振幅比B 的振幅小 C .C 的振幅比B 的振幅大D .A 、B 、C 的振动周期相等解析:选ACD.A 振动后,水平细绳上驱动力的周期T A =2πl Ag,迫使B 、C 做受迫振动,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施加的驱动力的频率,所以T A =T B =T C ,A 、D 正确;而T C 固=2πl Cg=T A ,T B 固=2πl Bg>T A ,故C 共振,B 不共振,C 的振幅比B 的振幅大,B 错误、C 正确.7.(2016·长春质量监测)(多选)如图甲所示的弹簧振子(以O 点为平衡位置在B 、C 间振动),取水平向右的方向为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的正方向,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振动曲线,由曲线所给的信息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 =0时,振子处在B 位置 B .振子运动的周期为4 sC .t =4 s 时振子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为10 cmD .t =2.5 s 时振子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为5 cmE .如果振子的质量为0.5 kg ,弹簧的劲度系数20 N/cm ,则振子的最大加速度大小为400 m/s 2解析:选ABE.由图乙可知,振子做简谐振动的振幅为10 cm ,其周期T =4 s ,t =0和t =4 s 时,振子在负的最大位置,即图甲中的B 位置.由于振子做变速运动,故t =2.5 s 时,振子的位移应大于5 cm ,故选项A 、B 正确,C 、D 错误,由a =-kxm可知,振子的最大加速度为400 m/s 2,选项E 正确.8.在心电图仪、地震仪等仪器工作过程中,要进行振动记录,如图甲所示是一种常用的记录方法,在弹簧振子的小球上安装一支记录笔P ,在下面放一条白纸带.当小球振动时,匀速拉动纸带(纸带速度与振子振动方向垂直),P 就会在纸带上画出一条曲线.如图乙所示为某次记录的一条曲线,若匀速拉动纸带的速度为0.5 m/s ,则由图中数据可得该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为________ s ;若将小球的振幅减小为4 cm ,其他条件不变,则其振动周期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解析:该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T =λv =0.20.5 s =0.4 s .单摆的周期与振幅无关,若将小球的振幅减小为4 cm ,其振动周期不变.答案:0.4 不变9.(2016·南昌期末)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步骤如下:A .按装置图安装好实验装置B .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dC .用米尺测量悬线的长度lD .让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小角度摆动.当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并计数为0,此后小球每经过最低点一次,依次计数1,2,3,…当数到20时,停止计时,测得时间为tE .多次改变悬线长度,对应每个悬线长度都重复实验步骤C 、DF .计算出每个悬线长度对应的t 2G .以t 2为纵坐标、l 为横坐标,作出t 2-l 图线 结合上述实验,完成下列任务:(1)用游标为10分度(测量值可准确到0.1 mm)的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某次测量的示数如下图所示,读出小球直径d 的值为________cm.(2)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作出t 2-l 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线拟合得到方程t 2=404.0l +3.5.由此可以得到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m/s 2(取π2=9.86,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从理论上分析图线没有过坐标原点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 A .不应在小球经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应该在小球运动到最高点开始计时 B .开始计时后,不应记录小球经过最低点的次数,而应记录小球做全振动的次数 C .不应作t 2-l 图线,而应作t -l 图线 D .不应作t 2-l 图线,而应作t 2-⎝⎛⎭⎪⎫l +12d 图线 解析:(1)依据游标卡尺读数规则知,d =(15+0.1×2)mm=15.2 mm =1.52 cm(2)根据实验操作可知单摆周期T =t 10,由单摆周期公式得t10=2πl +d2g,所以t 2=400π2g l +200π2dg,参考拟合方程得400π2g =404.0,所以g =400π2404.0≈9.76 m/s 2(3)根据实验操作和实验原理可知D 正确. 答案:(1)1.52 (2)9.76 (3)D10.弹簧振子以O 点为平衡位置,在B 、C 两点间做简谐运动,在t =0时刻,振子从O 、B 间的P 点以速度v 向B 点运动;在t =0.20 s 时刻,振子速度第一次变为-v ;在t =0.50 s 时刻,振子速度第二次变为-v .(1)求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T ;(2)若B 、C 之间的距离为25 cm ,求振子在4.00 s 内通过的路程;(3)若B 、C 之间的距离为25 cm ,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写出弹簧振子位移表达式,并画出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解析:(1)画出弹簧振子简谐运动示意图如图所示. 由对称性可得T =⎝⎛⎭⎪⎫0.22+0.5-0.22×4 s=1 s(2)若B 、C 之间距离为25 cm , 则振幅A =12×25 cm=12.5 cm振子4.00 s 内通过的路程s =4×4×12.5 cm=200 cm(3)根据x =A sin ωt ,A =12.5 cm ,ω=2πT=2π rad/s得x =12.5sin 2πt (cm) 振动图象如图所示.答案:(1)1 s (2)200 cm (3)x =12.5sin 2πt (cm) 图象见解析图第2节 机械波一、机械波1.机械波的形成条件 (1)有发生机械振动的波源. (2)有传播介质,如空气、水等. 2.传播特点(1)传播振动形式、传递能量、传递信息. (2)质点不随波迁移. 3.机械波的分类机械波⎩⎪⎨⎪⎧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二、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1.波长λ: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用“λ”表示. 2.频率f :在波动中,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都是相同的,都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3.波速v 、波长λ和频率f 、周期T 的关系 公式:v =λT=λf .机械波的速度大小由介质决定,与机械波的频率无关. 三、机械波的图象1.图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介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用纵坐标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连接各位移矢量的末端,得出的曲线即为波的图象,简谐波的图象是正弦(或余弦)曲线.2.物理意义:某一时刻介质中各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四、波的衍射1.定义: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小于波长时,才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五、波的干涉1.波的叠加原理:几列波相遇时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2.波的干涉(1)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 (2)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3.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波同时还可以发生反射、折射. 六、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互相靠近或者互相远离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与波源频率不相等的现象. [易错警示·微点拨]1.在机械波的传播中,各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是随波迁移. 2.在机械波的传播过程中,各质点的振动的周期、振幅都与振源相同. 3.两列波发生干涉时,加强点的振幅最大,但质点某时刻的位移不一定大. 4.波的衍射没有条件,只具有现象明显、不明显的条件.5.多普勒效应中,波源的频率不发生变化,只是听起来的频率发生变化.考点一 波动图象与波速公式的应用1.波的图象反映了在某时刻介质中的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情况,图象的横轴表示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轴。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选考部分第12章振动波动光电磁波与相对论第1节机械振动教师专用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选考部分第12章振动波动光电磁波与相对论第1节机械振动教师专用

第1节机械振动节次考纲命题规律第1节机械振动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公式和图象Ⅰ在新课标省区的高考中,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查是在选考题中出现.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考查:1.应用简谐运动的特点、公式、图象分析问题;2.机械波的传播,波长、频率(周期)和波速的关系;3.波动图象和振动图象相结合的问题为本章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4.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多普勒效应的认识,并能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5.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如光的色散、光导纤维临界角的分析计算是高考的热点;6.熟练掌握全反射的条件和临界角。

受迫振动和共振Ⅰ实验十一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第2节机械波机械波、横波和纵波、横波的图象Ⅰ波长、波速和频率(周期)的关系Ⅰ波的干涉和衍射Ⅰ多普勒效应Ⅰ第3节光的折射全反射光的色散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Ⅰ光的全反射、光导纤维Ⅰ实验十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第4节光的波动性激光的特性及应用Ⅰ电磁波相对论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Ⅰ电磁波谱、电磁波及其应用Ⅰ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与经典时空观的区别Ⅰ同时的相对性、长度的相对性、质能关系Ⅰ第1节机械振动知识点1 简谐运动1.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和图象(1)表达式:x=A sin(ωt+φ),其中A代表振幅,ω=2πf表示简谐运动的快慢,(ωt+φ)代表简谐运动的相位,φ叫做初相.(2)简谐运动的图象:图象横轴表示振动时间纵轴表示某时刻质点的位移物理意义表示振动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1)定义:使物体返回到平衡位置的力;表达式为F=-kx.(2)方向:时刻指向平衡位置.(3)来源:振动物体所受的沿振动方向的合力.(4)特点:与位移大小成正比,与位移方向相反.3.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位移由平衡位置指向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描述质点振动中某时刻的位置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描述振动的强弱和能量周期振动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时间描述振动的快慢,两者互为倒数:T=错误!频率振动物体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相位ωt+φ描述周期性运动在各个时刻所处的不同状态1.受迫振动(1)概念:振动系统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2)特点: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跟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2.共振(1)现象: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2)条件:驱动力的频率等于固有频率.(3)特征:共振时振幅最大.(4)共振曲线(如图12­1。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2章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电磁波与相对论5第五节电磁波相对论简介随堂检测巩固落实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2章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电磁波与相对论5第五节电磁波相对论简介随堂检测巩固落实

5 第五节 电磁波 相对论简介1.(2017·高考江苏卷)接近光速飞行的飞船和地球上各有一只相同的铯原子钟,飞船和地球上的人观测这两只钟的快慢,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飞船上的人观测到飞船上的钟较快B .飞船上的人观测到飞船上的钟较慢C .地球上的人观测到地球上的钟较快D .地球上的人观测到地球上的钟较慢解析:选AC .相对论告诉我们,运动的钟会变慢,由于飞船上的人观测飞船上的钟是静止的,观测到地球上的钟是运动的,因此飞船上的人观测到飞船上的钟相对于地球上的钟快,A 项正确,B 项错误;同样,地球上的人观测到飞船上的钟是运动的,地球上的钟是静止的,因此地球上的人观测到地球上的钟比飞船上的钟快,C 项正确,D 项错误.2.(2018·南京高三模拟考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做受迫振动时的频率、振幅都与其固有频率无关B .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的质点一个周期内向前传播的距离是一个波长C .在接近光速离开地球的飞行器里的人认为,地球上人的新陈代谢变慢了D .频率越低的声波,越容易发生衍射现象解析:选CD .物体做受迫振动时的频率由驱动力的频率决定,与固有频率无关,但振幅与固有频率有关,驱动力的频率与固有频率相等时,振幅最大,选项A 错误;波在传播过程中,只传播振动这种形式,介质质点不会随波迁移,选项B 错误;根据t =t 01-⎝ ⎛⎭⎪⎫v c 2,地球上的人经过时间t 0,飞行器里的人感受到的时间t 变长,在接近光速离开地球的飞行器里的人认为地球上人的新陈代谢变慢了,选项C 正确;根据λ=v f,频率越低的声波波长越长,越容易发生衍射现象,选项D 正确.3.电磁波已广泛运用于很多领域.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A .电磁波不能产生衍射现象B .常用的遥控器通过发出紫外线脉冲信号来遥控电视机C .根据多普勒效应可以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D .光在真空中运动的速度在不同惯性系中测得的数值可能不同解析:选C .干涉、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所以电磁波能产生衍射现象,选项A 错误;常用的遥控器是通过发出红外线来遥控电视机的,选项B 错误;利用多普勒效应可以判断遥远天体相对于地球的速度,选项C 正确;根据光速不变原理,在不同的惯性系中,光速是相同的,选项D 错误.4.惯性系S 中有一边长为l 的正方形,从相对S 系沿x 方向接近光速匀速飞行的飞行器上测得该正方形的图象是( )解析:选C .由相对论长度公式l =l 01-⎝ ⎛⎭⎪⎫v c 2得,运动方向上的边长变短,垂直运动方向的边长不变,故正确选项为C .5.关于电磁波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 射线对生命物质有较强的作用,过量的X 射线辐射会引起生物体的病变B .γ射线是波长最短的电磁波,它比X 射线的频率还要高C .紫外线比紫光更容易发生干涉和衍射D .在电磁波谱中,最容易发生衍射现象的是γ射线解析:选AB .X 射线的频率比较大,对生命物质有较强的作用,过量的X 射线辐射会引起生物体的病变,选项A 正确;根据电磁波谱的排列顺序可知:γ射线是波长最短的电磁波,它比X 射线的频率还要高,选项B 正确;在电磁波谱中从无线电波到γ射线,波长逐渐减小,频率逐渐增大,而波长越长,越容易发生衍射现象,因此紫光比紫外线更容易发生衍射现象,无线电波最容易发生衍射现象,选项C 、D 错误.6.如图所示,在地面上M 点固定一光源,在离光源等距的A 、B 两点上固定有两个光接收器,今使光源发出一闪光,则在地面的参考系中观测________(选填“A 先”“B 先”或“A 、B 同时”)接收到光信号;在沿AB 方向高速运动的火车参考系中观测________(选填“A 先”“B 先”或“A 、B 同时”)接收到光信号.解析:在地面的参考系中观测,AM =BM ,光向A 、B 两点传播速度大小相等,故A 与B 同时接收到光信号.在沿AB 方向高速运动的火车参考系中观测,由于以火车为参考系时,火车与B 相互靠近,火车与A 相互远离,而光速相同,故光信号先传到B 点,后传到A 点.答案:A 、B 同时 B 先。

2017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2章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光 电磁波与相对论 第4讲 电磁波与相对论课

2017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2章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光 电磁波与相对论 第4讲 电磁波与相对论课
产生磁场,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恒定的磁场,非均匀变化的电 场产生变化的磁场。分析可知,D正确。
3.现代生活中,人们已更多地与电磁波联系在一起,并 且越来越依赖于电磁波,关于电磁场和电磁波,以下说法正确 的是 导学号 05801537 ( )
A.把带电体和永磁体放在一起,即可以在其周围空间中 产生电磁波
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传播速度是相同的(都等于光速)。
(2)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其速度是不同
的,频率越高,波速越小。
(3)三者关系 v=λf,f 是电磁波的频率,即为发射电磁波的
LC
振荡电路的频率
f=2π
1 ,改变 LC
L

C即可改变fFra bibliotek从而改变电磁波的波长 λ。
(1) 下 列 关 于 电 磁 波 的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导学号 05801539 ( )
走向高考 ·物理
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十二章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光 电磁波与相对论
第十二章 第4讲 电磁波与相对论
1 考纲解读
2 基础自主梳理
4 重点题型突破
3 跟踪自测巩固
5 课时作业
考纲解读
1.掌握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知道电磁波是横波。 2.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发射和接收,熟记电磁波 谱。 3.了解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和几个重要结论。
(2)电磁波同机械波一样能发生干涉、衍射、反射、折射等 现象。( )
(3)电磁波不可以脱离“波源”而独立存在。( ) (4)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都是观测结果,都是相对的,在不 同的参考系中观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
(5)使电磁波随各种信号而改变的技术叫作调制。( ) (6)接收电路产生电谐振的过程叫作调幅。 ( ) (7)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 ) 答案:(1)√ (2)√ (3)× 电磁波可以脱离“波源”而独立存在。 (4)√ (5)√ (6)× 接收电路产生电谐振的过程叫做调谐。 (7)√

2017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振动和波 光 相对论 第1讲 机械振动

2017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振动和波 光 相对论 第1讲 机械振动

K12课件
8
(5)周期、频率是表征物体做简谐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
(6)振幅等于振子运动轨迹的长度。(×) (7)单摆在任何情况下的运动都是简谐运动。(×) (8)物体做受迫振动时,其振动频率与固有频率无关。(√) (9)简谐运动的图象描述的是振动质点的轨迹。(×)
K12课件
9
核心考点·分类突破——析考点 讲透练足
K12课件
4
2.简谐运动的公式和图象 (1)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①动力学表达式:F= -kx ,其中“-”表示回复力与位 移的方向相反。 ②运动学表达式:x= Asin(ωt+φ) ,其中 A 代表振幅, ω =2πf 表示简谐运动的快慢,(ωt+φ)代表简谐运动的相位, φ 叫做 初相 。
K12课件
②无空气等的阻力
条件 ③在弹簧弹性限度内 ②最大摆角小于 10° 摆球 重力 沿与摆线垂直方
回复力 弹簧的 弹力 提供 向(即切向)的分力
平衡 位置
弹簧处于 原长 处
最低点
周期
与振幅无关
T=2π
L g
能量 弹性势能与动能的相 重力势能 与 动 能 的 相 互 转
转化 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化,机械能守恒
动力频率 f,纵坐标为振幅 A。它直观地反 映了驱动力频率对某固有频率为 f0 的振动 系统受迫振动振幅的影响,由图可知,f 与 f0 越接近,振幅 A 越大;当 f=f0 时,振幅 A 最大。
(2)受迫振动中系统能量的转化:做受迫振动的系统,其 机械能不守恒,系统与外界时刻进行能量交换。
K12课件
K12课件
17
2.利用简谐运动图象理解简谐运动的对称性
(1)相隔Δ t=n+12T(n=0,1,2,…)的两个时刻,弹簧振子的 位置关于平衡位置对称,位移等大反向,速度也等大反向。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2章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电磁波与相对论1第一节机械振动课后达标能力提升新人教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2章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电磁波与相对论1第一节机械振动课后达标能力提升新人教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2章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电磁波与相对论1第一节机械振动课后达标能力提升新人教版(建议用时:60分钟)一、选择题1.一个质点在平衡位置O点附近做机械振动.若从O点开始计时,经过3 s质点第一次经过M点(如图所示);再继续运动,又经过2 s它第二次经过M点;则该质点第三次经过M点还需要的时间是( )A.8 s B.4 sC.14 s D. s解析:选CD.设题图中a、b两点为质点振动过程的最大位移处,若在开始计时时刻,质点从O点向右运动,O→M过程历时3 s,M→b→M 运动过程历时2 s,显然,=4 s,T=16 s.质点第三次经过M点还需要的时间Δt3=T-2 s=(16-2) s=14 s,故选项C正确.若在开始计时时刻,质点从O点向左运动,O→a→O→M运动过程历时3 s,M→b→M运动过程历时2 s,显然,+=4 s,T= s.质点第三次经过M点还需要的时间Δt′3=T-2 s= s= s,故选项D正确.2.如图所示,曲轴上挂一个弹簧振子,转动摇把,曲轴可带动弹簧振子上下振动.开始时不转动摇把,让振子自由振动,测得其频率为2 Hz.现匀速转动摇把,转速为240 r/min.则( )A.当振子稳定振动时,它的振动周期是0.5 sB.当振子稳定振动时,它的振动频率是4 HzC.当转速增大时,弹簧振子的振幅增大D.当转速减小时,弹簧振子的振幅增大解析:选BD.摇把匀速转动的频率f=n= Hz=4 Hz,周期T==0.25 s,当振子稳定振动时,它的振动周期及频率均与驱动力的周期及频率相等,A错误,B正确.当转速减小时,其频率将更接近振子的固有频率2 Hz,弹簧振子的振幅将增大,C错误,D正确.3.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常将未知现象同已知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其共同点,进一步推测未知现象的特性和规律.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在研究异种电荷的吸引力问题时,曾将扭秤的振动周期与电荷间距离的关系类比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球到地心距离的关系.已知单摆摆长为l,引力常量为G,地球质量为M,摆球到地心的距离为r,则单摆振动周期T与距离r的关系式为( )A.T=2πr B.T=2πr lGMC.T=D.T=2πl rGM 解析:选B.考虑单摆的周期公式与万有引力定律.根据单摆周期公式T=2π和GM=gr2可得T=2π=2πr,故选项B正确.4.如图所示为同一地点的两单摆甲、乙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单摆的摆长相等B.甲摆的振幅比乙摆大C.甲摆的机械能比乙摆大D.甲摆的周期比乙摆大解析:选AB.可从题图上看出甲摆振幅大,B正确.由题图知两摆周期相等,则摆长相等,因两摆球质量关系不明确,无法比较它们。

2017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12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光 电磁波 相对论简介 第2讲 机械波课件

2017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12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光 电磁波 相对论简介 第2讲 机械波课件
.1 梳理主干
填准记牢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2. (多选)(2015· 高考海南卷)一列沿 x 轴正 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 t=0 时刻的波形 如图所示,质点 P 的 x 坐标为 3 m.已知 任意振动质点连续 2 次经过平衡位置的 时间间隔为 0.4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DE ) A.波速为 4 m/s B.波的频率为 1.25 Hz C.x 坐标为 15 m 的质点在 t=0.6 s 时恰 好位于波谷 D.x 坐标为 22 m 的质点在 t=0.2 s 时恰 好位于波峰 E.当质点 P 位于波峰时,x 坐标为 17 m 的质点恰好位于波谷
解析
NO.1 梳理主干
填准记牢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3.取一根柔软的弹性绳,将绳的右端固 定在竖直墙壁上,绳的左端自由,使绳处 于水平伸直状态. 从绳的端点开始用彩笔 每隔 0.50 m 标记一个点, 依次记为 A、 B、 C、D、„,如图所示.现用振动装置拉 着绳子的端点 A 沿竖直方向做简谐运动, 若 A 点起振方向向上,经 0.1 s 第一次到 达正向最大位移,此时 C 点恰好开始起 振,则
平衡位置
的位移.
考点一
1.波动图象的信息(如图所示)
NO.1 梳理主干
填准记牢
(1)直接读取振幅 A 和波长 λ,以及该时刻各质点的位移. (2)确定某时刻各质点加速度的方向,并能比较其大小. (3)结合波的传播方向可确定各质点的振动方向或由各质点的振动 方向确定波的传播方向.
NO.2 题组训练 提升能力
(3)画出当 J 点第一次向下达到最大位移 时的波的图象.
图见解析
考点一
反思提升
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的互判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有关现象和规律一、选择题(1~7题为单选题,8~12题为多选题)1.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 05801520( )A .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仅将入射光由紫光改为红光,则条纹间距一定变大B .以相同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若紫光能发生全反射,则红光也一定能发生全反射C .照相机镜头涂有增透膜,是利用光的衍射D .拍摄玻璃橱窗内的物品时,往往在镜头前加装一个偏振片以增加透射光的强度 答案:A解析: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根据条纹间距表达式Δx =L d λ,若仅将入射光由紫光改为红光,因为红光的波长大于紫光,则条纹间距一定变大,选项A 正确;因为紫光的折射率大于红光,根据sin C =1n,则紫光的临界角小于红光,故以相同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若紫光能发生全反射,则红光不一定能发生全反射,选项B 错误;照相机镜头涂有增透膜,是利用光的干涉,选项C 错误;拍摄玻璃橱窗内的物品时,往往在镜头前加一个偏振片使反射减弱,但不能增加透射光的强度,故D 错误。

2.(2014·大纲全国卷)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一钠灯发出的波长为589 nm 的光,在距双缝1.00 m 的屏上形成干涉图样。

图样上相邻两明纹中心间距为0.350 cm ,则双缝的间距为导学号 05801521( )A. 2.06×10-7 mB . 2.06×10-4 m C. 1.68×10-4 mD . 1.68×10-3 m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双缝干涉条纹宽度的计算公式,根据公式计算就可以。

条纹间距Δx =l d λ,d =l Δxλ=1.68×10-4m ,C 正确,注意1nm =10-9m 。

3.(2014·四川理综)如图所示,口径较大、充满水的薄壁圆柱形浅玻璃缸底有一发光小球,则导学号 05801522( )A .小球必须位于缸底中心才能从侧面看到小球B .小球所发的光能从水面任何区域射出C .小球所发的光从水中进入空气后频率变大D .小球所发的光从水中进入空气后传播速度变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光的折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传播时各物理量的变化。

只要不发生全反射,小球放在缸底什么位置都可以看到,选项A 错误;只有小于临界角的光才能从水面射出,选项B 错误;光的频率是由光源决定的,光从水中射入空气后频率不变,选项C 错误;由公式n =c v 知,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较大,选项D 正确。

4.如图所示,市场上有种灯具俗称“冷光灯”,用它照射物品时能使被照物品处产生的热效应大大降低,从而广泛地应用于博物馆、商店等处。

这种灯降低热效应的原因之一是在灯泡后面放置的反光镜玻璃表面上镀一层薄膜(例如氟化镁),这种膜能消除不镀膜时玻璃表面反射回来的热效应最显著的红外线。

以λ表示红外线的波长,则所镀薄膜的最小厚度应为导学号 05801523( )A.18λ B .14λ C.12λ D .λ 答案:B解析:红外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热效应,当光照射物体时,一般都伴随着大量的红外线。

在灯泡后面放置的反光镜玻璃表面上镀一层薄膜(相当于增透膜),当增透膜最小厚度等于红外线在其中传播的波长的14时,灯泡发出的红外线射到增透膜后,从增透膜的前后表面反射回来的两束红外线发生干涉,相互抵消,使反射的红外线强度减弱,达到冷光效果。

5.为了观察门外情况,有人在门上开一小圆孔,将一块圆柱形玻璃嵌入其中,圆柱体轴线与门面垂直。

从圆柱底面中心看出去,可以看到的门外入射光线与轴线间的最大夹角称做视场角。

已知该玻璃的折射率为n ,圆柱长为l ,底面半径为r ,则视场角是导学号 05801524( )A .arcsin nl r 2+l 2B .arcsin nr r 2+l 2C .arcsinr n r 2+l 2 D .arcsin l n r 2+l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一道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考查学生对折射定律的应用,同时考查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题中临界条件可作光路如图所示,入射角为θ,折射角为α,即题中的视场角为θ时,根据折射率n =sin θsin α,sin α=r r 2+l 2,得视场角为θ=arcsain nr r 2+l 2。

6.(2014·重庆理综)打磨某剖面如图所示的宝石时,必须将OP 、OQ 边与轴线的夹角θ切割在θ1<θ<θ2的范围内,才能使从MN 边垂直入射的光线,在OP边和OQ 边都发生全反射(仅考虑如图所示的光线第一次射到OP 边并反射到OQ 边后射向MN 边的情况),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导学号 05801525( )A .若θ>θ2,光线一定在OP 边发生全反射B .若θ>θ2,光线会从OQ 边射出C .若θ<θ1,光线会从OP 边射出D .若θ<θ1,光线会在OP 边发生全反射答案:D解析:考查光的全反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找出临界角。

θ>θ2时,光线射到OP 面的夹角将变小,可能小于临界角而不发生全反射,此时射到OQ 的光线夹角将变大,不会从OQ 边射出,选项A 、B 错误;θ<θ1时,光线射到OP 面的夹角将变大,会在OP 面发生全反射。

7.(2014·北京理综)以往,已知材料的折射率都为正值(n >0)。

现已有针对某些电磁波设计制作的人工材料,其折射率可以为负值(n <0),称为负折射率材料。

位于空气中的这类材料,入射角i 与折射角r 依然满足sin i sin r=n ,但是折射线与入射线位于法线的同一侧(此时折射角取负值)。

现空气中有一上下表面平行的负折射率材料,一束电磁波从其上表面射入,下表面射出。

若该材料对此电磁波的折射率n =-1,正确反映电磁波穿过该材料的传播路径的示意图是导学号 05801526(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折射定律问题,关键要明确负折射率材料的特点,根据题中所给负折射材料的性质,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一侧,由此可知,A 、D 选项正确,根据折射定律sin i sin r=n =-1。

所以同一侧的入射角等于折射角B 对,C 不正确。

本题命题情景新颖,具有创新性,但本质还是考查折射定律,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8.把一平行玻璃板压在另一个平行玻璃板上,一端用薄片垫起,构成空气劈尖,让单色光从上方射入,如图所示。

这时可以看到明暗相间的条纹。

下面关于条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导学号 05801527( )A.干涉条纹是光在空气尖劈膜的前后两表面反射形成的两列光波叠加的结果B.干涉条纹中的暗条纹是上述两列反射光的波谷与波谷叠加的结果C.将上玻璃板平行上移,条纹向着劈尖移动D.观察薄膜干涉条纹时,应在入射光的另一侧答案:AC解析:根据薄膜干涉的产生原理,上述现象是由空气膜前后表面反射的两列光叠加而成,当波峰与波峰、波谷与波谷相遇叠加时,振动加强,形成亮条纹,所以A项对,B项错。

因相干光是反射光,故观察薄膜干涉时,应在入射光的同一侧,故D项错误。

条纹的位置与空气膜的厚度是对应的,当上玻璃板平行上移时,同一厚度的空气膜向劈尖移动,故条纹向着劈尖移动,故C项正确。

9.夏天海面上,下层空气的温度比上层低,我们设想海面上的空气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远处的景物发出的光线由于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原来的方向,以致发生全反射。

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出现了蜃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导学号 05801528( )A.海面上,上层空气的折射率比下层空气的折射率要小B.海面上,上层空气的折射率比下层空气的折射率要大C.A是蜃景,B是景物D.B是蜃景,A是景物答案:AC解析:夏天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比上层低,密度比上层大,折射率也比上层大。

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

远处的山峰、船舶、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上层空气的入射角不断增大,以致发生全反射,光线反射到地面,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即蜃景。

A、C选项正确,B、D选项错误。

10.(2014·浙江理综)关于下列光学现象,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 05801529( ) A.水中蓝光的传播速度比红光快B.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可能发生全反射C.在岸边观察前方水中的一条鱼,鱼的实际深度比看到的要深D.分别用蓝光和红光在同一装置上做双缝干涉实验,用红光时得到的条纹间距更宽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了折射定律的应用、全反射、色光的速度及色光的干涉。

解题关键熟练掌握各部分内容。

红光对水的折射率比蓝光小,即n 红<n 蓝,v 红=c n 红>v 蓝=c n 蓝,A 错误;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才能发生全反射,B 错误;由于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要发生折射,使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要浅,C 正确;根据实验条纹间距Δx ∝λ,故D 正确。

若不能熟练作出水中光线射向空气的光路图,对C 选项可能作出错误判断。

11.(2015·唐山模拟)某学习小组在探究三棱镜对光的色散的实验中,用一束含有两种A 、B 不同颜色的光束以一定的角度从三棱镜的一边射入,并从另一面射出,如图所示。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导学号 05801530( )A .在同种介质中,A 光的波长比B 光的波长长B .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入同样的介质,A 光的折射角比B 光的小C .A 、B 两种光在水中的速度一样大D .A 、B 两种光从相同的介质入射到空气中,逐渐增大入射角,B 光先发生全反射 答案:AD解析:由图可知,B 光折射率较大,B 光的频率大。

在同种介质中,A 光的波长比B 光的波长长,选项A 正确;从空气中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入同样的介质,A 光的折射角比B 光的大,选项B 错误;A 、B 两种光在水中的速度,A 光较大,选项C 错误;由于B 光的折射率较大,B 光的全反射临界角较小,A 、B 两种光从相同的介质入射到空气中,逐渐增大入射角,B 光先发生全反射,选项D 正确。

12.(2014·天津理综)一束由两种频率不同的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三棱镜后,出射光分成a 、b 两束,如图所示,则a 、b 两束光导学号 05801531( )A .垂直穿过同一平板玻璃,a 光所用的时间比b 光长B .从同种介质射入真空发生全反射时,a 光临界角比b 光的小C .分别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b 光形成的相邻亮条纹间距小D .若照射同一金属装置都能发生光电效应,b 光照射时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 答案:AB解析:由a 、b 光的偏折情况可判断a 的折射率大于b 的折射率,即n a >n b ,在同一块平板玻璃中的传播速度,v a =c n a <v b =c n b ,因此垂直穿过同一块平板玻璃的时间t a =d v a >t b =d v b ,故A 正确;全反射临界角sin C =1n,n a >n b ,a 的全反射临界角比b 光的小,B 正确;n a >n b ,说明频率νa >νb ,在真空中的波长λb >λa ,因此b 光形成的相邻亮条纹间距大,C 错误;照射同一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电子最大初动能E k 0=h ν-W ,用a 光照射产生的最大初动能大于b 光的,D 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