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练习(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作业

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蚜虫在植物上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B.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C.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D.种群密度增长的种群可能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答案】D【解析】蚜虫在植物上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是不影响死亡率,B错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C错误;决定种群密度的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所以种群密度增长的种群可能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正确。
2.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血糖浓度高低会作用于胰岛,影响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血糖浓度相对稳定,①正确。
汗腺分泌量不会影响运动强度,②错。
土壤动物存活率不会影响降雨量,③错。
害虫数量与天敌鸟类数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④正确。
故D正确。
【考点定位】反馈调节【名师点睛】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为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3.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虫、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虫和衰老蚜虫D.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一个种群只能是一种生物,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构成了群落,A错误;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含有多个物种,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虫、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虫和衰老蚜虫,属于一个种群,C正确;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有多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系统层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生物(人教版)总复习作业:必修3 第4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必修③第四章第一讲一、选择题1.(2013·哈尔滨检测)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A.个体、种群B.个体、个体C.种群、种群D.种群、个体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内容。
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可以看出应该是个体水平的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这是种群水平的特征。
答案:A2.(2013·宝鸡模拟)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答案:A3.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
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解析:根据题意,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可推知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
答案:C4.(2012·全国高考)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根据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可推测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天敌的迁入可能使种群中某一年龄的个体减少,影响其年龄结构;由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若雄性个体大量减少,会影响该种群的出生率,从而使种群密度降低。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4-1 种群的特征(同步练习)

第1节种群的特征A组基础对点练题组一种群和种群密度1.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的树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答案 D2.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B.某森林中每平方千米猞猁的数量C.一亩水稻的年产量D.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答案 B解析每平方米草地中的杂草不是一个种群,A项错误;某森林中每平方千米猞猁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B项正确;一亩水稻的年产量,不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C项错误;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指出生率,D项错误。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个体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所得到的种群密度值偏大B.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获的概率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有关C.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D.利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答案 A解析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个体身上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重捕时被标记的个体数目减小,因此计算所得到的种群密度值偏大,A项正确;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相等,与年龄和性别无关,B项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时,应以所有样方种群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C项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统计样方内部的个体以及相邻两边(含顶角)的个体,D项错误。
4.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 m2的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的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的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答案 C解析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采用样方法,即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目,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然后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拓展练习及答案

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 )A.一个生物群落B.一个物种、两个种群C.两个种群、两个物种D.八个种群、两个物种解析:8个池塘里有6个池塘养鲫鱼,2个池塘养地中海鳎鱼,各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分别为一个种群,各个池塘中的地中海鳎鱼为分别一个种群。
鲫鱼和地中海鳎鱼不属于同一个物种,8个池塘中的鱼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答案:D2.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解析:由图中数据可判断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组成类型。
甲国家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非常小,故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而乙国家幼年和成年个体数量相当,故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答案:B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C.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出生率下降解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降低害虫出生率,使种群密度明显减少。
即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答案:D4.在分析种群年龄组成特点时,可将种群分为幼年(甲)、成年(乙)、老年(丙)三个年龄层,比较这三个年龄层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该种群未来的成长情形。
下列哪一选项最可能是濒危物种的种群( )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丙D.甲<乙<丙答案:D5.在一鲑鱼养殖场进行了一次密度调查实验,下图是初始密度和最后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
最后密度的取样是在鱼塘中的鲑鱼产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4章第1节一、选择题1.以下有关种群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点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纪构造有关C.性别比率对种群密度有必定影响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目变化的独一要素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数目最基本的特点, A 正确;年纪构造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B 正确;性别比率也会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能决定种群数目的变化,D错误。
答案:D2.以下检查活动中,所得数据与实质数值对比,偏小的是()A.用标记重捕法检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零落B.检查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检核对象C.用样方法检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散布较稀少的地域取样D.用样方法检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统计正幸亏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分析:依据标记重捕法检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可知,实验所得数据比实质数值偏大,A 错误;检查遗传病的发病率选择患者家系而不是人群中,可使检查结果偏大,B 错误;刻意选择散布较稀少的地域取样,不切合“随机取样”的原则,统计到的蒲公英数目偏少,会使检查到的种群密度偏小,C 正确;把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所有计入,会致使统计数据偏大( 正确的方法是只统计相邻两边和其夹角上的个体) , D 错误。
答案:C3.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纪构成如表所示。
三个种群年纪构造的类型为()个体数年纪期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添型,乙是稳固型,丙是衰败型B.甲是稳固型,乙是增添型,丙是衰败型C.甲是增添型,乙是增添型,丙是衰败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固型分析:种群年纪构造依据各年纪期个体数目比率分为增添型、稳固型和衰败型,由表中数据可判断 A 项对。
答案:A4.以下有关检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纳样方法进行检查B.关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纳样方法检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记重捕法检查时,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情况、年纪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纳标记重捕法检查种群密度分析:活动范围小的跳蝻、蚜虫和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一般可用样方法进行检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纳标记重捕法检查,A、B、D 错误;运用标记重捕法检查时,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应相等,而不可以受标记情况、年纪和性其余影响,C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1节 种群的特征习题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测试题知识点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1.种群是指在一定地域内()A.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B.同种生物成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幼体的总和D.同种生物幼体和成体的总和2.在一个环境气候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A.形体较小的种群B.个体差异较少的种群C.形体较大的种群D.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3.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2户养的是山羊,这些羊是()A.一个种群B.一个群落C.两个种群D.八个种群4.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46只,将其全部标记后释放,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标记鼠12只,则该种群的数量约为()A.21B.46C.71D.965.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宜采用的做法是()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B.必须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C.对某种植物的调查,样方内各种植物均需统计D.对某种动物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6.下图为曾经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喷洒DDT进行农药防治和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业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一般认为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其种群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B.A点开始进行生物防治,E点开始进行农药防治C.图中必须进行害虫防治的时间为A、D、ED.生物防治可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或寄生关系7.下列因素中可导致松鼠种群内竞争加剧的是()A.环境温度升高B.捕食者数量增加C.种群内疾病流行D.种群繁殖率提高8.(经典回放)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示意图。
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 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A.a>bB.a<bC.a=bD.a≈b9.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B.一个公园里的草坪C.一座山上全部的树木D.一块菜地里的全部油菜10.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片稻田里的水稻的数量B.一片稻田里的害虫的数量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一个池塘内各种鱼的总数知识点2:种群特征计算题11.下列各项中,决定动物种群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A.出生率B.死亡率 C.出生率或死亡率 D.出生率和死亡率12.1996年,瑞典的总人数为8 844 499,当年从各地迁入瑞典的人数达到39 895,则瑞典的迁入率最接近()A.4.5% B.4.5‰C.9% D.9‰13.现有A、B、C、D四个种群,其年龄组成分别如图所示,其中最可能灭绝的种群是()A.B.C.D.14.下列各动物种群在性别比例上雌性明显多于雄性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黑猩猩B.一片草原上的野马C.一个奶牛场里的牛D.一个湖泊中的鸳鸯1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施放在田间,可成功诱杀棉铃虫的雄性个体,这一措施可使棉铃虫种群的密度()A.明显增大B.明显减小C.相对稳定D.先增后减16.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17.现有某小组调查一个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的灰苍鼠的危害情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练习(教师版)

必修 3 第 4 章第 1 节种群的特点(练)1. 以下有关种群特点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点B.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C.依据年纪构成能够展望种群数目变化的趋向D.性别比率不会影响种群密度【答案】 D【分析】此题考察种群特点的基本内容,性别比率会影响种群密度,所以答案D。
2.科研人员对某大海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有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下图,请据图判断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 B 点表示种群的增添量最大B. D 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从 O点到 D 点,种内斗争愈来愈强烈D. D 点时进行捕捞有益于该种群的连续生计【答案】 D【分析】种群密度为 B 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二者的差值最大,所以种群的增添量最大, A 正确;种群密度为 D 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目增添率为0,此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 B 正确;从O点到 D 点,种群数目渐渐增加,环境资源渐渐减少,所以种内斗争愈来愈强烈, C 正确;依据S 型曲线,进行捕捞时最好捕捞至时( B 点时),所以此时增添率最大, D错误。
应选D。
3.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点。
种群密度检查方法之一为样方法,以下对于样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检查鱼塘中鲫鱼种群密度能够选择样方法B.检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能够选择样方法C.需要在生长密集的地方选用样方D.压在样方边线上的个体应舍弃【答案】 B【分析】检查鱼塘中鲫鱼种群密度应当选择标记重捕法, A 错误;一般用样方法检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衰、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B 正确;检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在该植物散布较密集的地方选用样方,会致使检查结果与实质值对比偏大, C错误;对于界限限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 D 错误。
4. 以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出生死亡时A.该地的人口增添率保持不变B.该地的人口增添较快C.该地年纪构造为衰败型D.该地的老年人口比重较高【答案】 B【分析】此题考察的是人口的数目变化的有关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拓展练习及答案

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 )A.一个生物群落B.一个物种、两个种群C.两个种群、两个物种D.八个种群、两个物种解析:8个池塘里有6个池塘养鲫鱼,2个池塘养地中海鳎鱼,各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分别为一个种群,各个池塘中的地中海鳎鱼为分别一个种群。
鲫鱼和地中海鳎鱼不属于同一个物种,8个池塘中的鱼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答案:D2.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解析:由图中数据可判断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组成类型。
甲国家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非常小,故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而乙国家幼年和成年个体数量相当,故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答案:B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C.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出生率下降解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降低害虫出生率,使种群密度明显减少。
即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答案:D4.在分析种群年龄组成特点时,可将种群分为幼年(甲)、成年(乙)、老年(丙)三个年龄层,比较这三个年龄层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该种群未来的成长情形。
下列哪一选项最可能是濒危物种的种群( )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丙D.甲<乙<丙答案:D5.在一鲑鱼养殖场进行了一次密度调查实验,下图是初始密度和最后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
最后密度的取样是在鱼塘中的鲑鱼产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练)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C.根据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性别比例不会影响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基本内容,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密度,所以答案D。
2.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答案】D【解析】种群密度为B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的增长量最大,A正确;种群密度为D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B正确;从O点到D点,种群数量逐渐增多,环境资源逐渐减少,因此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C正确;根据S型曲线,进行捕捞时最好捕捞至时(B点时),因此此时增长率最大,D错误。
故选D。
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之一为样方法,下列关于样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鱼塘中鲫鱼种群密度可以选择样方法B.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选择样方法C.需要在生长密集的地方选取样方D .压在样方边线上的个体应舍弃【答案】B【解析】调查鱼塘中鲫鱼种群密度应该选择标志重捕法,A 错误;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B 正确;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在该植物分布较密集的地方选取样方,会导致调查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偏大,C 错误;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D 错误。
4.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地的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B .该地的人口增长较快C .该地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 .该地的老年人口比重较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有关内容。
由图可知,该地人口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地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该地的人口增长较快。
B 正确。
故本题选B 。
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随机取样B .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 .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 .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答案】B【解析】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关键步骤之一是在调查区内随机取样,而不能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A 项正确,B 项错误;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适合长方形地块的取样,五点取样法适合于较为方正的地块进行取样,D 项正确;最后根据调查的数据取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C 项正确。
6.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年龄结构稳定型的人群保持零增长B .不是所有种群的年龄金字塔都有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三个年龄组时死亡生C.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D.若某动物种群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答案】A【解析】年龄结构为稳定性的人群需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才会保持零增长,故A错误;有的昆虫没有生殖后期,故B正确;若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雌雄比越接近1:1,出生率越高,故C正确;性成熟推迟,可以造成出生率降低,故D正确。
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C【解析】蔓生或丛生植物不宜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8.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捕获了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A.50只B.200只C.400只 D.100只【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已知第一次捕获了灰苍鼠50只,第二次同一地点捕获了灰苍鼠5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地区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50*52/13=200只,故B正确。
9.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图中①为死亡率、②为出生率、③为性别比例、④为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 A项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项正确;④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项正确;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D项错误。
10.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 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答案】D【解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内蒙古草原上有多种牛,全部的牛不止一个种群,①错误;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②正确;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为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③错误;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④正确;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⑤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⑥正确;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当迁入率等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⑦正确。
因此,D项正确,A、B、C项错误。
11.我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右表统计数据: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的成分为。
一个密闭的、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无需从外界获得物质就可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但是如果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断绝对它的,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循环主要以的形式进行,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
(3)采用样方法调查森林生态系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每平方米N1、N2、N3、N4、N5(株),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株/m2。
【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能量输入(供应)(2)有机物竞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3)随机取样(N1+N2+N3+N4+N5)÷5【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能量输入,否则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消亡.(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由于最初甲的数量很多,而到第八年后变得很少,逐渐被乙种群替代,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因素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3)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有题意可知该植物的种群密度为各个样方的平均值,即(N1+N2+N3+N4+N5)÷5株/m2。
12.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和,其中(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3)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株、18株、16株、16株、15株、13株、15株、11株、13株、13株,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保留整数)【答案】(1)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五点取样法(2)大(3)10m 约14株/m2【解析】(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其中五点取样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
(3)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应按长条形地块的长度除以样方的数量进行计算,即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100÷10=10m。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12+18+16+16+15+13+15+11+13+13)÷10=14.2株/m2≈14株/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