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景区道路规范

合集下载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背景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

山区生态环境优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这也促进了山区旅游事业的发展。

为了保护山区环境和为游客提供更便利的旅游接待服务,很多地方开始修建山上步道。

目的和意义步道可以提供更便利、舒适的旅游环境,使游客更好地欣赏自然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同时,合理建设和管理步道还有助于保护山区生态环境。

步道设计方案步道宽度步道宽度应在1.2 - 1.5米之间,这样既能满足游客行走的需要,还能保证步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步道防护设施步道应设置适当的防护设施,防止游客掉落或者滑倒。

防护设施的材料应该是环保、耐用的。

在狭窄的山路上,应该安装防护栏杆来避免滑落。

步道材质步道所选用的材质应当经济环保、耐用性好、且易于维修。

根据地形条件和步道规模的不同,其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木质、石材、混凝土等。

如果是涉及到重要的景点,则可考虑采用花岗岩、大理石等材料,能够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

步道斜度步道的斜率最好在20°以内,如遇到特殊地形,可以适当调整,但不能超过30°。

步道排水山上雨水较多,步道要做好排水,以防步道出现积水、滑坡等情况。

步道的设计应该能够延迟和减少雨水对道路的破坏和损害,同时也能够做到减少径流的数量和速度以保护生态环境。

步道标识步道的标识系统应该清晰易懂,以便于游客沿着步道行走,在晴天和雨天都能够顺畅地通行。

标识应该包括路线指示牌、方向指示牌、距离提示牌和风景介绍牌等,确保游客不会迷路。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一、安全性和稳定性1. 步道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安全规范,确保步道结构稳定,防止因地质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坍塌、滑坡等危险情况。

2. 步道宽度应满足通行需求,保证行人与车辆的安全。

3. 步道坡度应合理,避免过于陡峭或平缓,以确保行人的安全和舒适。

4. 步道边缘应设置安全护栏或栏杆,防止行人和车辆掉落。

二、舒适性和美观性1. 步道设计应考虑行人的舒适度,如路面材质应防滑、耐磨,且不易积水。

2. 步道周围应保持清洁,无垃圾、杂物等影响行人通行的障碍物。

3. 步道两侧应种植适当的植被,美化环境,为行人提供舒适的行走体验。

4. 步道的设计风格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行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之美。

三、标识系统完善1. 步道沿线应设置明确的标识牌,指示步道的起点、终点、交叉口等关键位置。

2. 标识牌应清晰、易读,方便行人了解步道信息。

3. 在危险区域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

四、环保意识1. 步道设计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如采用生态友好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

2. 步道沿线应设置垃圾收集设施,引导行人将垃圾分类投放,保护环境卫生。

3. 鼓励步行代替驾驶,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五、文化特色1. 步道设计应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体现地域特色。

2. 在步道沿线可设置文化展示牌或文化墙,介绍当地的历史、民俗等文化内容。

3. 鼓励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装饰元素,展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登山步道设计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安全性和稳定性、舒适性和美观性、标识系统完善、环保意识以及文化特色等方面。

通过遵循这些标准,可以打造出既实用又具有人文关怀的登山步道,为人们提供更加美好、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

(完整word版)山地景区道路规范

(完整word版)山地景区道路规范

1、景区道路的总体设计这种设计是在山地景区全局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分为平曲线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前者包括确定道路的宽度、平曲线半径和曲线加宽等;后者包括道路的纵横坡度、弯道、标高等。

山地景区道路的线形设计要全面考虑造景需要,实现蜿蜒起伏、曲折有致,要尽量利用自然地形,确保路基稳定,减少工程量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1) 山地景区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又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

在采取一种方式为主时,也要采取另外方式作为补充。

2) 山地景区道路能按其功能需要,运用变断面的形式。

如转折处不同宽窄,坐凳、椅处外延边界,包括路旁的过路亭,及景区路和小广场相结合,宽狭不一,曲直相济,使园路多变,可一条路结合休闲、逗留和运动于一体。

3) 山区景区道路蜿蜒曲折。

为延长游览路线,提高游览趣味和绿地的利用效率,园路般设计为蜿蜒起伏状态,而在平坦区,一马平川,也需要人为创造条件配合山地景区的转折和起状。

4) 山地景区道路的交叉要:防止多路交叉,避免路况复杂,导向不明;尽可能接近正交,否则角度过小,不利车辆转弯,人行穿绿地,不利管理;要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有明显区别;应具有景色和特点,特别是在三岔路口,应形成对景为宜。

5) 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等。

现代山地景区道路,尤其大型公共绿地要按相关标准提供无障碍设施。

6) 安全设施。

山地景区道路受山区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线形受限较大,存在较多的极限指标线形或组合。

另外,由于山区山体较多,森林植被较好,乔灌茂密,因此,在较小半径的平曲线路段,容易造成视距不良。

针对线形、视距不良较多的特点,应该根据线形、视距条件,同时考虑交通量、车速、交通组成等因素,合理选择标志结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急转弯、连续转弯等警告标志,在极其困难路段恰当设置禁止超车、限速等禁令标志;同时视距不良的转弯起终点位置加设鸣喇叭等指示标志。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登山步道是连接自然山地景观、提供户外运动与休闲活动的重要设施,其合理设计对于保障游客的安全、提升游客的户外体验至关重要。

在制定登山步道设计标准时,需要考虑山地地形、环境保护、游客体验等多个因素,以确保登山步道的设计符合安全、舒适和环保的要求。

一、设计原则1. 安全性原则登山步道的设计应符合安全性原则,确保游客在使用步道时不会遭遇危险。

需要考虑地形特点、气候条件、植被覆盖等因素,合理规划路线和设置护栏、警示标识等设施,以保障游客的安全。

2. 环保性原则步道设计应符合环保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选择路线、施工材料、设施设置等方面应考虑减少对植被、土壤的影响,保护山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3. 体验性原则登山步道的设计应符合体验性原则,提供优质的户外体验。

需要考虑风景观赏点的设置、路线设计的曲折性和变化性等因素,以丰富游客的体验和感受。

二、设计要求1. 路线规划登山步道的路线规划需考虑地形、水源、植被等因素,选择机会适宜的路径。

需要保证步道的坡度适宜,避免过于陡峭的坡度,以确保游客的安全。

2. 设施设置在步道设计中,需要设置导览牌、路标、护栏等设施,以引导游客、增加步道的可识别性和安全性。

需要设置休息点、栈道、观景台等设施,提供休憩和观景的机会。

3. 材料选择在步道的建设材料选择上,需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和耐久性。

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并确保材料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步道的长期使用和维护。

4. 设施管理为了保障步道的长期使用和维护,需要合理设置管理制度和维护机制。

包括定期巡查、维护人员的配置、游客宣传教育等措施,确保步道设施的完好和游客的安全。

5. 安全警示在步道上需要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如危险提醒、禁止通行等警示标识,并确保标识系统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以提醒游客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三、设计实例分析以某山地风景区的登山步道设计为例,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游客需求,进行了步道的设计规划。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们对于自然和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周末或假期到山上进行散步、徒步或登山活动。

山上步道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了游客体验和安全,因此,对于山上步道的修建与维护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目标建设安全、美观、实用的山上步道,提升游客体验。

设计方案步道位置的选择选择去山顶最短且最平缓的路线来修建,根据路线的长短和地形起伏程度确定步道的设计方案,同时考虑到步道的安全性,将会在山路弯曲处设置护栏。

步道宽度步道宽度应不小于1.5米,保证两人甚至三人并肩走行的空间。

在翻山越岭的线路上,需要设置上下行礼让地的标志,以保障游客行走的安全。

步道材料的选择步道的材料可以选择木柴、石灰石板或凭栏式栈道。

其中,符合环保标准的木柴可有效减少对山区环境的损害,同时也是山区最常用的步道材料之一。

而石灰石板的厚重与质感能够为整个步道增添美感和质感,但需要考虑石材开采对山区环境的影响。

最后一种凭栏式栈道,在超过1000米的海拔上建立,一定得审慎考虑,并且需要预先进行详细的安全评估。

服务设施的设置在步道上,可以设置休息区、饮水站等服务设施,以方便游客使用。

在紧急情况下,还需要设置紧急拨号设备,为游客的安全保障提供更多的保护。

步道维护为了保持好的步道体验,步道需要定期清理绿植,刷洗步道材料,维护步道的安全性。

对于较长的登山路线,还需要设置摆渡车来帮助无法完成全程的游客。

结论在步道修建过程中,来自环保部、旅游局、区委办等各方面的相关管理部门都需要彼此商讨来达成共同的目标。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合理分配各项工作人员中的职责,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完成拆除剩余零件、吊装材料等方面的工作,避免在工作中对山区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步道效果并延续的更久。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

山上步道修建方案背景介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户外休闲旅游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山区野外旅游资源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健康、环保的需求,建设山上步道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为了提供更良好的步道体验,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厘清一些问题,制定一系列修建方案。

修建目标•提供更良好的旅游体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不增加环境负担。

•充分考虑步道使用者的安全和舒适性。

设计方案1. 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方便游客使用,步道设施应当依据实际需求进行建设。

按照步道难度分级,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也不一样。

对于松软、泥泞、悬崖峭壁等地形复杂的步道,可以考虑采用如下设施:•铁索、扶手、护栏等防护设施。

•人行桥、吊桥、索道等横跨沟壑的通行设施。

•步道灯光、标识牌等辅助设施。

同时,步道的正确规划和适当的标识也能提高游客的安全度和探险乐趣。

2. 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高山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脆弱,一旦破坏很难复原。

施工过程应当严格控制,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地方应当及时进行修复。

采用如下施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选用环保的施工材料。

•统一运输、存放施工垃圾。

•精细化施工,减少破坏土地表面植被的次数和破坏面积。

3. 持续维护为确保步道能够长时间的运行,必须进行持续的维护和检修。

对于步道设施的损坏、变形等情况,必须及时进行维护和修复。

同时,对于特殊情况,如台风、地震等天灾应采取紧急措施,保障游客的安全。

经费来源步道的修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为了保障施工质量,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经费来源应该多种多样,以保障步道的稳健建设。

简单列举如下:•地方政府预算。

•旅游局拨款。

•捐赠、赞助等集资方式。

•游客使用步道的收费。

结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们决定放弃城市的繁忙生活,走进自然,走向山区,这也促进了山上步道愈加完善。

品质的步道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体验,也提高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

登山步道设计标准登山步道是指为登山活动者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登山路线的人工道路,通常位于山区或森林中,是保护自然资源、促进户外休闲活动、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障登山步道的设计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一系列的登山步道设计标准,以确保登山步道的规划、建设和维护工作能够达到统一的高水平要求。

一、登山步道的位置选择1. 根据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位置,避免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布设步道。

2. 根据区域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和地质景观,合理设置登山步道路线,使登山者能够欣赏到当地的自然风光。

3. 考虑安全因素,避免选择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作为登山步道的位置。

二、登山步道的设计原则1. 根据不同的群体需求和技术水平,设计多条不同难度的登山步道,以满足不同群体的登山需求。

2. 在考虑游客体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保护原始自然景观。

3. 确保登山步道的设计合理性,符合登山者的行走习惯和心理需求,同时考虑到地形地貌的特点,避免在设计中出现过于陡峭或者危险的路段。

三、登山步道的道路铺设1. 选择合适的耐磨、防滑、防滑的路面材料,确保登山步道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2. 根据登山步道的路线长度和坡度,采取适当的路面铺设技术,确保路面平整、稳定,同时对路基进行合理的加固和排水,避免出现路面塌陷或积水现象。

3. 在路面设置适当的标识、警示牌和导视标识,提示登山者注意安全、遵守规定,并提供路线导航。

四、登山步道的安全设施1. 在陡峭或者易滑的路段设置护栏、扶手等安全设施,避免登山者意外摔倒或者滑坡。

2. 在路线交叉处、岩石坍塌处等危险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和加固,确保登山步道的通行安全。

3. 确保登山步道的照明设施齐全,夜间登山者也能够安全通行。

五、登山步道的公共设施1. 在游客集中区域设置休息点、观景台、卫生间等公共设施,提供登山者的休息、饮水和卫生设施。

2. 在登山步道沿线设置垃圾桶和环保提示标识,引导登山者做好垃圾分类和环保意识。

山地旅游规划道路设计需求与标准研讨

山地旅游规划道路设计需求与标准研讨

山地旅游规划道路设计需求与标准研讨□上海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王文博胡碟王宇(上接1月18日第14版)旅游是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进行的旅行活动。

山地旅游以秀丽风景、生态资源、丛山密林、珍奇动植物为核心吸引物,辅助相应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因此,山地旅游项目道路需要满足山林防火要求,普通汽车通行等要求。

山地旅游规划的道路设计涉及到道路基准点选取、平曲线设计、竖曲线设计(纵断面设计)以及道路横断面设计等要素。

他们决定了项目开发的核心诉求,包括使用便捷、节约投资、集约土地、生态保护、景观环境等。

本文希望在山地旅游项目道路设计方面引起一些专业领域的探讨和共鸣。

道路中心线基准点的选择道路中心线基准点的选择,大概有以下六点:与主要出入口的衔接,现状道路的有效利用,对上位规划中基础设施规划的充分遵循,与建设用地选择的相互推敲,对于节约道路工程投资的综合考虑,沿途的景观环境要求等。

平曲线设计原则对山地建设项目道路设计的平曲线,原则上应尽可能采用较大的半径,以提高道路的使用质量。

城市规划标准中道路的圆曲线,应采用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的半径值,当受地形或其他条件限制时,亦采用不设超高最小车径。

然而在山地旅游项目中很难实现这一标准,且道路设计行车速度也会低于城市标准,所以应参考限制条件标准下限,局部路段设置超高、加宽或会车带等特殊技术处理。

在长直线(特别是下坡的)尽头,为了行车安全,不得采用小半径的平曲线。

因为在这种直线段上行车极易超速,如对平曲线的出现缺乏思想准备或判断错误,往往会发生事故。

在某些特殊地段,如大、中桥、一般应为直线,用较大的半径。

隧道内应避免设置平曲线。

必须设置时,其半径应大于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最小半径值。

通过计算得到的平曲线半径值一般应采取整数。

当半径值在125米以下时。

应取5米的整倍数;在225米-250米时,取10米的整倍数;在150米-l000米时,取50米的整倍数;在1000米以上,取100米的整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景区道路的总体设计
这种设计是在山地景区全局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分为平曲线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前者包括确定道路的宽度、平曲线半径和曲线加宽等;后者包括道路的纵横坡度、弯道、标高等。

山地景区道路的线形设计要全面考虑造景需要,实现蜿蜒起伏、曲折有致,要尽量利用自然地形,确保路基稳定,减少工程量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1) 山地景区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又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

在采取一种方式为主时,也要采取另外方式作为补充。

2) 山地景区道路能按其功能需要,运用变断面的形式。

如转折处不同宽窄,坐凳、椅处外延边界,包括路旁的过路亭,及景区路和小广场相结合,宽狭不一,曲直相济,使园路多变,可一条路结合休闲、逗留和运动于一体。

3) 山区景区道路蜿蜒曲折。

为延长游览路线,提高游览趣味和绿地的利用效率,园路般设计为蜿蜒起伏状态,而在平坦区,一马平川,也需要人为创造条件配合山地景区的转折和起状。

4) 山地景区道路的交叉要:防止多路交叉,避免路况复杂,导向不明;尽可能接近正交,否则角度过小,不利车辆转弯,人行穿绿地,不利管理;要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有明显区别;应具有景色和特点,特别是在三岔路口,应形成对景为宜。

5) 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等。

现代山地景区道路,尤其大型公共绿地要按相关标准提供无障碍设施。

6) 安全设施。

山地景区道路受山区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线形受限较大,存在较多的极限指标线形或组合。

另外,由于山区山体较多,森林植被较好,乔灌茂密,因此,在较小半径的平曲线路段,容易造成视距不良。

针对线形、视距不良较多的特点,应该根据线形、视距条件,同时考虑交通量、车速、交通组成等因素,合理选择标志结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急转弯、连续转弯等警告标志,在极其困难路段恰当设置禁止超车、限速等禁令标志;同时视距不良的转弯起终点位置加设鸣喇叭等指示标志。

另外,山区本身陡崖较多,对于此种特点,设计时不能单一地靠设置护栏来保证安全。

对于曲线侧、或废方较多路段,应尽可能放缓边坡,或通过填废方来实现路侧宽容。

这样既减少了护栏的数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使路侧更为美观、更为安全舒适。

2、山地景区道路平面设计
1) 道路的宽度。

单行车道要大于3.5m,双行车道要在6.0~6.5m之间,单人行道按0.8~1m,三人游步道可以2~2.5m。

2) 转弯半径,曲线加宽:考虑到景区存在消防需求,通常转弯半径要在1 5m以上,以利消防车通行。

同时,对单车道必须严格设置车道加宽,双车道在急弯处可采取单车道通行的方式而不加宽。

3) 山地景区道路:平曲线不可整齐划一,连续弯不应过多,道路交叉口不应距离在20m以,分岔角度不可太小。

3、山地景区道路竖向设计
1) 在保证路基稳定条件下,尽可能运用原有地形减少工程量,景区外道路要有良好衔接,以便于排水。

2) 应有3%~8%的纵坡,1.5%~2.0 的横坡。

3) 舒适的游览坡道值要小于7%,约1:15;短距离的步行坡道,坡度可陡点,容许在10%左右,即1:10;景区道路在山坡时,坡度应大于6%,应顺着等高线铺设盘山路,山地自行车道坡度小于8% ,汽车要小于12%;无障碍道路的坡度,应控制在1:15之。

路面需进行防滑细部设计,较长坡道需设横坡,以便雨水不致沿着纵坡流泻。

4) 人行坡度陡于10%时,应设计台阶。

台阶之踏面高度,应在8~15cm 之间,长的台阶可取10~12cm为宜;台阶之踏面宽度宜取28cm,台阶的级数应在8~l1级,不可超过均级,否则需进行分级,中间设休息平台,平台宽应大于1m。

实践证明,台阶的尺寸应以15cmX35cm、12cmX30cm为宜。

道路超高设置需考虑车速低的因素,不可超过2%。

4、山地景区道路结构设计
1) 面层是路面的顶层。

它直接承担人流、车辆的荷载和气候作用的影响。

所以必须坚固、平稳、耐磨,少尘土,方便清扫,应优选沥青混凝土路面。

2) 基层在路基上。

它承受由面层传下来的荷载,同时把荷载传给路基。

应具有相当强度,通常用水稳碎(砾)石、灰土及矿物废渣筑成。

3)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

它为道路提供了平整的基面,承受路面传下来的荷载,保证路面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若土基的稳定性不好,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路面的使用寿命。

考虑到景区道路行驶车辆主要为小车的特点,路基压实度以不小于90%为宜。

4) 景区道路材料要实用。

目前,新型材料种类较多,应优先选用接近自然、施工方便、可以修整的材料。

如青石板、条板、豆石子、卵石及各种装饰石料的下脚料,都适合作为山地景区道路材料。

5、山地道路景观设计
山地城市道路景观与平原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基本一致,而山地城市道路景观侧重于与山地原有形态地有机融合,侧重于对道路两侧山地地形地貌的保护和修复,侧重于道路景观环境设计与山势地形、路边地貌、临街构筑物和建筑环境特征的有机结合。

它是在山地城市总体景观统帅下的道路景观系统,它要求环境景观在各个方面都符合山地特征,成为山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5.1 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
山地景区道路景观设计首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尽量多利用当地的植物和树种,并尽力采用自然化的种植方式塑造道路景观系统。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日常养
护和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保持当地生物的生态特征,维护生态平衡。

如局部地区植物资源匮乏,则尽可能的采用双行或多行行道树的配置方式,或将乔木、灌木、花、草及藤本植物综合配置的种植模式,尽量增加物种的丰富性,在可能的条件下发展生态效果更佳的片林种植,从而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新植物群落。

其次要尊重山地的地形特征和生态特征,山地景区道路的景观系统一般的道路景观更注重对道路安全的保护效果和结合山地地形特点形成的步移景移的观景效果。

因此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其基本道路交通功能、对山体或坡地的保护功能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还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山地景区道路成为串联各景点的纽带,并成为观赏风景景观的最佳场所,从而充分展现山城魅力,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5.2 重当地的历史和人文环境
道路景观作为山地景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遵重景区本身的历史发展脉络,尊重当地人的人文情感要求。

因此在设计山地景区道路景观的时候,应该准确把握道路景观与周围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共生的关系。

当道路景观与一些具有人文和历史特点的建筑和景观发生联系时,应该以突出该人文历史景观为设计原则,此外路边环境小品的设计风格和特色、植物的构成和生长特点等等都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风格与特色。

在树种选择上,同样应该因地制宜、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当地的植物种类,这样不但可以突出地方特色,增加植物的成活率和降低日常维护成本,而且还能进一步体现当地文化涵,反映地方环境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