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考情分析 毙考题

合集下载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卷二)1. 艾滋病的传染源包括( C )A.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B. 艾滋病病人C.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D. 性病患者E. 同性恋者2. 下列哪项不是HIV 主要传播途径( C )A. 异性不洁性行为B. 同性性行为C. 共餐共宿D. 静脉内吸毒E. 母婴传播3. 有关HIV 感染临床Ⅱ期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A. 没有任何临床症状B. 血中检测不出HIVC. 血中检不出gp120 及gp41D. 有传染性E. 血中检出p24 抗体4. 有关HIV 感染临床Ⅲ期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A. 表现为短期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B. 全身有两处或两处以上淋巴结的肿大C. 淋巴结肿大直径在1 cm 以上,质地柔韧,无压痛,无粘连D. 淋巴结活检为反应性增生E. 有传染性5. 高危人群出现下列情况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应考虑艾滋病的可能,下列哪项描述有误( D )A. 体重下降10%以上B. 慢性咳嗽或腹泻1 月以上C. 间歇或持续发热1 月以上D. 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E. 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6. 最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是( A )A.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B. 肺结核C. 念珠菌性食管炎D.卡波济肉瘤E. 口腔白斑7. HIV 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消毒( E )A. 高压湿热消毒法B. 75% 的酒精C. 0. 2% 的次氯酸钠D. 焚烧E. 紫外线8. HIV 感染的主要临床发展经过分为( C )A. 潜伏期,前驱期,艾滋病早期和艾滋病晚期B. 急性感染期,亚急性感染期,慢性感受染期和继发机会性感受染期C. 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综合征期、艾滋病期D. 无症状感期,症状明显期,症状好转期和恢复期E. 急性感染期,慢性感染期,艾滋病晚期和后遗症期10. 下述哪项不是HIV 感染的高危人群(E)A. 男性同性恋者B. 性乱交者C. 静脉药瘾者D. 血友病主多次输血者E. 医务工作者1.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变是( E )A. 全身小动脉坏死B. 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C. 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损伤D. 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E. 小血管( 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2.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C )。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传染病学病毒感染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传染病学病毒感染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传染病学病毒感染[单选题]1.HIV主要感染下列哪种细胞A.CD4+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C.单核细胞D.神经胶质细胞E.直肠黏膜上皮(江南博哥)细胞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HIV主要感染CD4+T细胞,也感染单核-吞噬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等,有嗜淋巴细胞性和嗜神经性。

掌握“艾滋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

[单选题]2.HIV对下列哪种消毒措施不敏感A.高压蒸气消毒法B.75%乙醇C.0.2%次氯酸钠D.焚烧E.紫外线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HIV对热敏感,对甲醛、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

56℃30分钟能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100℃20分钟能使HIV完全灭活;75%乙醇、0.2%次氯酸钠、2%戊二醛及0.1%漂白粉5~10分钟能使HIV灭活。

掌握“艾滋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

[单选题]3.关于HIV急性感染期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通常为HIV复制开始阶段B.可以出现发热、全身不适、淋巴结肿大等表现C.多数急性感染者有临床症状D.血中可以检测出p24E.CD4+T细胞降低不明显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HIV急性感染期少数急性感染者有临床症状。

掌握“艾滋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

[单选题]4.关于HIV无症状感染期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年或更长B.血中一般检测不出HIVC.抗-HIV阴性D.无传染性E.常出现口腔毛状白斑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无症状感染,可由原发感染或急性感染症状消失后延伸而来,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短可数月,长可达15年。

临床无明显症状,但血中可检出病毒及抗体,有传染性。

掌握“艾滋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知识点。

[单选题]5.艾滋病期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病原菌为A.白色念珠菌B.结核杆菌C.疱疹病毒D.隐孢子虫E.肺孢子菌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消化系统并发症:念珠菌(假丝酵母菌)食道炎,巨细胞病毒性食道炎、肠炎,沙门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及隐孢子虫性肠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考情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考情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考情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最重点是什么?1.病原体2.临床分期及各期主要表现3.糖皮质激素应用指征一、病原学SARS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有包膜的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染性随病程进展而逐渐增强,发病后2周左右传染性最强。

老年人及有基础病患者,较易感染且易成为超级传播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被污染的手触摸眼、口、鼻等。

3.易感人群人群普通易感。

收治患者的医护人员、护理员、共同居住者等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为高危人群。

4. 流行特征此次SARS流行于冬春季;主要发生于人口密度较大的都市;农村地区病例甚少;有明显的家庭、医院及居民楼聚集发病现象;以青壮年(20-49岁)为主,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1~14日,一般为2~l0天。

1.症状起病急,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性高热,热程为1~2周。

可伴有畏寒、肌肉酸痛、关节酸痛、头痛、乏力,可有咽痛、咳嗽。

多为干咳。

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甚至呼吸窘迫。

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常不明显。

部分患者可闻少许湿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偶有局部叩浊音、呼吸音减低等少量胸腔积液体征。

3.临床分期(1)早期病初1~7天。

发热伴感染中毒症状,肺部体征多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少许湿啰音。

X线胸片肺部有阴影出现。

(2)进展期病程的8~l4天甚至更长。

发热及感染中毒症状持续存在,肺部病变进行性加重,表现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

X线胸片检查肺部阴影发展迅速,且常为多叶病变。

少数患者(10%~l5%)出现ARDS而危及生命。

(3)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

临床症状缓解,肺部病变开始吸收,四、辅助检查1.外周血象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若<0.9×109/L,对诊断意义较大);部分患者血小板减少。

2.T细胞亚群检测主要是CD 3 + 、CD 4 + 和CD 8 + 细胞降低,CD4/CD8比值一般无明最变化。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一、A1型题(本大题46小题.每题1.0分,共46.0分。

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传播途径不包括( )A 夏天蚊虫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其他人B 吸入被鼠类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尘土C 进食被鼠类带病毒排泄物污染的食物D 孕妇感染的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E 经过皮肤伤口感染【正确答案】:A【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夏天蚊虫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其他人不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传播途径。

第2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潜伏期为( )A 1~16天,通常在3~5天B 8~20天,通常在8~10天C 15~30天,通常在10~18天D 15~20天,通常在10~15天E 1~30天,通常在10~15天【正确答案】:A【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非典型肺炎的潜伏期为1~16天之间,通常在3~5天。

第3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传染源为( )A 隐性感染者B 患者C 潜伏期感染者D 慢性感染者E 康复的病人【正确答案】:B【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解析]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

第4题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肝炎( )A 甲型肝炎B 乙型肝炎C 丙型肝炎D 丁型肝炎E 自身免疫性肝炎【正确答案】:A【本题分数】:1.0分第5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为( )A 轮状病毒B 新型冠状病毒C 衣原体D 支原体E 嗜血细胞病毒【正确答案】:B【本题分数】:1.0分。

中医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中医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中医传染病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理论中,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A. 六淫B. 七情B. 饮食D. 劳逸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A. 隔离患者B. 增强正气C. 避免过度劳累D. 随意使用抗生素答案:D3. 在中医中,治疗传染病时常用的药物归类是?A. 清热解毒药B. 补气药C. 补血药D. 活血化瘀药答案:A4. 中医认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哪些?A. 空气传播B. 饮食传播C. 接触传播D. 所有以上答案:D5.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治疗传染病的原则?A. 辨证论治B. 早期治疗C. 个体化治疗D. 一律使用同一药方答案:D二、判断题1. 中医认为传染病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对/错)答案:对2. 中医治疗传染病时,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体质差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错)答案:对3. 中医理论中,传染病的发病与个体的情志因素无关。

(对/错)答案:错4. 中医在治疗传染病时,主张使用大量抗生素以快速杀菌。

(对/错)答案:错5. 中医对于传染病的治疗,强调的是整体调理和局部治疗相结合。

(对/错)答案:对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医对传染病的基本认识。

答:中医对传染病的基本认识包括认为传染病是由外邪侵袭人体所致,其发病与个体的正气强弱有关。

治疗传染病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体质差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同时注重预防,如隔离患者、增强正气等。

2. 中医在治疗传染病时,如何运用辨证论治原则?答:中医在治疗传染病时,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确定病因、病位和病性。

然后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清热解毒、补气养阴等。

同时,还需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案例分析题1. 患者,男性,35岁,因发热、咳嗽、乏力就诊。

体温38.5℃,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请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该患者的病情,并给出治疗建议。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题-传染病学总论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题-传染病学总论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题-传染病学总论1、关于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正确的是A.感染性疾病就是传染性疾病B.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C.感染性疾病不是传染性疾病D.感染性疾病既不是传染病又不是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E.感染性疾病是指传染病以外的感染性疾病2、感染的含义是A.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B.病原体侵入人体的一种方式C.病原体侵入人体的过程D.人对病原体缺乏抵抗力而发病E.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3、下列哪项和病原体的致病能力无关A.病原体的侵袭力B.病原体的毒力C.病原体的数量D.病原体的大小E.病原体的变异性4、下列哪项不属于传染源A.隐性感染者B.蚊子C.传染病患者D.病原携带者E.受感染的动物5、传染病潜伏期的最重要意义在于A.估计病情的预后B.是检疫工作观察、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C.有利于传染病的诊断D.预测疫情E.指导治疗6、下列不属于传染病基本特征的是A.有传染性B.病情发展有阶段性C.有流行病学特征D.有病原体E.有感染后免疫7、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限是根据该病的A.平均潜伏期B.最短潜伏期C.最长潜伏期D.恢复期E.前驱期8、传染病的治疗措施中,下列哪一项最关键A.病原学治疗B.对症治疗C.一般治疗D.康复治疗E.中医中药治疗9、保护易感人群采用的最重要措施是A.预防性使用抗生素B.使用高价免疫球蛋白C.使用转移因子等免疫激活剂D.接种疫苗、菌苗或类毒素等E.增加营养10、乙类传染病属于严格管理的传染病,要求A.发现后12h内上报B.在城镇发现后12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24hC.在城镇发现后6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hD.在城镇发现后3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6hE.无论城镇或农村,均于发现后24h内上报1 1、检疫工作中观察、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A.潜伏期B.前驱期C.症状明显期D.恢复期E.后遗症12、充分表现出该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A.潜伏期B.前驱期C.症状明显期D.恢复期E.后遗症13、疟疾的热型A.稽留热B.弛张热C.间歇热D.回归热E.马鞍热14、典型登革热可见A.稽留热B.弛张热C.间歇热D.回归热E.马鞍热15、典型伤寒可见A.稽留热B.弛张热C.间歇热D.回归热E.马鞍热16、下列各项,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是()A.非流行区人口迁入B.免疫人口死亡等C.新生儿增加D.新的传染病出现或传入E.接种疫苗17、下列各项,不属传染源的是()A.隐性感染者B.既往感染者C.患者D.病原携带者E.受染动物18、潜伏期是指()A.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排出体外B.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临床症状开始出现C.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典型症状出现D.自接触传染源至患者开始出现症状E.自接触传染源至典型症状出现19、复发是指()A.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B.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C.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D.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E.传染病痊愈以后再次发病20、再燃是指()A.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B.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C.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D.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E.传染病痊愈以后再次发病2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是()A.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B.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C.机体的保护性免疫D.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22、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是()A.有无感染后免疫B.有无发热C.有无病原体D.有无传染性E.有无皮疹2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局限在机体的某些部位,但机体免疫功能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一旦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可发病。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卷四)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卷四)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卷四)1、对传染病预防起关键性作用的是A、尽早隔离患者B、儿童计划免疫C、必要的空气消毒D、坚决捕杀有害动物E、改善营养、锻炼身体2、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主要用的抗病毒药物是A、干扰素B、阿糖腺苷C、无环鸟苷D、利巴韦林E、核苷类似物3、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的“金指标”是A、血常规检查B、大便常规检查C、分子杂交技术D、聚合酶链反应E、病原体分离培养4、下列不属流行病学资料的内容的是A、年龄B、职业C、流行季节D、体格检查E、免疫接种史5、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的近几年发病率的一般水平称为A、散发B、暴发C、流行D、流行性E、大流行6、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为A、潜伏期B、前驱期C、恢复期D、后遗症期E、症状明显期7、母婴传播不包括A、血液传播B、哺乳传播C、上行性传播D、经胎盘传播E、分娩引起的传播8、病原携带者不包括A、急性病原携带者B、慢性病原携带者C、健康病原携带者D、恢复期病原携带者E、潜伏期病原携带者9、病原微生物不包括A、病毒B、细菌C、蠕虫D、支原体E、衣原体10、感染根据病原体感染的次数、时间先后和种数,其分类不包括的是A、原发感染B、继发感染C、重复感染D、混合感染E、重叠感染1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此种表现属于A、病原体被清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考情分析: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考情分析: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考情分析: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最重点是什么?1.病原2.休克、出血、肾损害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五期经过及三种主要表现4.血、尿常规及特异性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一、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又称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

二、流行病学(一)宿主动物与传染源宿主动物: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主要是啮齿类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

传染源:鼠类(二) 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母婴传播5.虫媒传播:寄生于鼠身上的革螨或恙螨具有传播作用(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四)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人群分布三、临床表现潜伏期4~46日,一般为7~14日,以2周多见。

典型病人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5期经过。

(一)发热期(二)低血压休克期多数发热末或热退时出现,少数热退后发生。

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触不到,尿量减少,严重者神志恍惚、紫绀、DIC、脑水肿、呼吸窘迫综合症和急性肾衰。

(三)少尿期多继低血压休克期,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期直接进入此期。

与休克期重叠的少尿,应和肾前性少尿相区别。

一般以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

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

重者腹水、高血容量综合征、脑水肿。

此期由于DIC、血小板功能障碍或肝素类物质增加而出血现象加重。

(四)多尿期每日尿量增至2000ml即进入多尿期,多者可达4000~10000ml 以上。

多尿初期,氮质血症、高血压和高血容量仍可继续存在,甚至加重。

至尿量大量增加后,症状逐渐消失,血压逐渐回降。

此期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等)及继发感染、休克。

(五)恢复期一般需1~3个月,体力完全恢复,但有的病人肾功能恢复须更长时间。

四、诊断(一)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性症状,早期“三痛”“三红”,临床五期经过。

(二)流行病学史;居住或近期到过本病疫区,居住地有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考情分析:第七单元
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的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

根据菌体抗原结构及生化反应的不同,可将痢疾杆菌分为四群:A群(志贺菌群)、B群(福氏菌群)、C群(鲍氏菌群)和D群(宋内菌群)。

目前发达国家以D群为主,我国以B群为主,近年来D群有增多趋势。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三、临床表现
潜伏一般1~4日,短者可为数小时,常者可为7天。

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分为下列各型: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最常见,表现为急性起病,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腹痛、腹泻,开始为稀水样便,继之黏液脓血便,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十次,伴里急后重。

左下腹可有压痛,肠鸣音亢进。

病程1周左右,多数患者自然缓解或恢复,少数转为慢性。

2.非普通型(轻型)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

但成人偶尔也可发生。

特点:起病急骤,突起高热,病势凶险,很快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嗜睡、昏迷、抽搐。

常于数小时内迅速出现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

患者肠道症状常不明显或缺如,需经肛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取便检查方能确诊。

可分以下3型: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表现为循环衰竭。

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冰冷、发绀,脉细数、血压下降、少尿。

可伴有意识障碍、DIC、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2)脑型(呼吸衰竭型)
表现为脑水肿甚至脑疝。

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有瞳孔大小不等、
昏迷、惊厥及呼吸衰竭。

(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表现,病情最严重,病死率高。

(二)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为慢性菌痢。

1.急性发作型:由慢性菌痢史,常因进食生冷或受凉、劳累诱发。

2.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及脓血,可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亦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3.慢性隐匿型:一年内有急性菌痢史,无明显临床症状,便培养有痢疾杆菌,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病变。

四、诊断及确诊依据
(一)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多发,有进食不洁食物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期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

2.慢性迁延型病人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者。

3.重型有休克型、脑型及混合型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急性期白细胞总数轻、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可有贫血。

2.粪便检查
(1)常规检查:外观黏液脓血便。

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每高倍视野15个及以上)及红细胞。

(2)病原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五、治疗
(一)一般治疗:休息、饮食。

(二)病原治疗(抗菌治疗)
首选喹诺酮类,慢性迁延型菌痢则需做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三)支持及对症治疗:补液、解痉、退热药。

(四)中毒性菌痢的抢救治疗
1.抗菌治疗:药物选择与急行菌痢相同,但应采用静脉给药;
2.抗休克治疗:早期快速输液,扩充血容量;
3.解除血管痉挛,改善末梢循环;
4.防治脑病:物理降温以降低氧耗或减轻脑水肿。

高热及频繁惊厥者,短暂给予冬眠合剂;甘露醇及地塞米松的应用。

【习题】
1.痢疾杆菌的致病性主要取决于 D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能对抗肠粘膜局部免疫力,分泌性IgA
D.对肠粘膜上皮细胞具有侵袭力
E.有对抗肠粘膜正常菌群的能力
2.中毒型细菌痢疾的发病原理可能是 D
A.细菌侵入量多
B.细菌毒力强
C.细菌侵入数量多且毒力强
D.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呈强烈过敏反应
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的强烈过敏反应
3.细菌性痢疾的病变部位主要是 A
A.乙状结肠、直肠
B.空肠
C.回肠
D.十二指肠
E.以上都不是
4.菌痢流行间歇期间的重要传染源是 E
A.急性期病人
B.轻症病人
C.重症病人
D.急性恢复期病人
E.慢性病人和带菌者
5.女,33岁,昨晚吃街边烧烤后于今晨3时突然畏寒、高热、呕吐、腹痛、腹泻,腹泻共4次,开始为稀水样便,继之便中带有粘液和脓血。

在未做
实验室检查的情况下,该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B
A.急性轻型细菌性痢疾
B.急性普通型细菌性痢疾
C.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D.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
E.慢性迁延型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