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阅览室》教案第一课时
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6.3《阅览室》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6.3《阅览室》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阅览室的定义、作用、规则等基本内容。
2.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简单的分类和计数技能。
3.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笔、黑板、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阅览室),数学学具(分类图、计数器、果冻糖等)。
2.学生准备:学习笔、教材。
三、教学流程1. 导入(3分钟)1.教师出示集合中的物品图片并引导学生讨论。
例如:这些东西都有哪些共同点?它们有什么区别?2.引导学生发现集合中物品的共同点,并引出分类的概念。
2. 讲解(10分钟)1.根据教材,讲解阅览室的概念、作用、规则等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畅想在阅览室学习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于阅览室的兴趣。
2.通过教材中图片的介绍,引导学生体验计数的过程,明确计数的重要性。
3. 游戏活动(20分钟)1.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类和计数的方法。
2.教师将集合中的物品在黑板上进行分类,并命名不同的集合。
3.随后,教师将分类后的物品进行计数,引导学生在同一分类中计算物品的个数。
4.学生随后将分组,每组对集合中物品进行分类和计数,并在时间内比赛谁能分类最快,计数最准。
4. 总结(2分钟)1.通过本节课的游戏活动,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分类和计数的方法。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要合理使用阅览室,认真学习。
四、教学后记1.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在多次分组比赛中,加强了分类和计数的技能,兴趣大幅度提升。
2.教学不足:教学中,有个别学生表现出不够集中注意力的情况,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与精心设计活动,增加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阅览室》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阅览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一、复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出示:复习题,观看阅览室图片。
2.出示:“阅览室”的主题图。
请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提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并板书)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故事书还剩多少本?连环画还剩多少本?二、自主学习,探索算理。
1.解决“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2.探索算理。
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
(1)借助小棒。
10 -7 =3 ,20 + 3 = 23(结合摆小棒理解借走的1个十)(2)教师板书演示:把两位数减一位数需借位减法得算理用竖式的形式演示。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课件演示算理:小木棒演示一遍。
计数器演示一遍。
学生跟做,再次体会借位减法得算理。
2.学生自行解决“连环画还剩多少本?”并指名回答,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完成课件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吗?板书:阅览室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30-7=23(本)3 . 0- 72 3答:儿童画板还剩23本。
北师大版数学小一年级下册《阅览室》公开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下册3.《阅览室》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小朋友,喜欢看书吗?(喜欢)喜欢看什么书呢?(故事书、连环画……)真好,老师也很喜欢看书。
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我们学校的阅览室借书看,好不好?(好)二、探究新知出示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我们的阅览室漂亮吗?(漂亮)快看看有些什么书?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你真厉害。
相信还有更多聪明的小朋友也发现了。
那么.聪明的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问题预设:问题一: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问题二:故事书还剩多少本?三、自主探究1.摆一摆,算一算。
师:应该怎样解决第一个问题呢?(30-7=)用小棒或计数器摆一摆,算一算。
2.探究算法。
(1)自主探究,同桌交流。
(2)汇报算法。
师:小朋友讨论得真认真。
现在老师提供计数器、小捧……谁愿意来试一试?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分享。
方法1 摆小棒。
方法2 拨珠子。
方法3 列式计算。
10-7=3(本)20+3=23(本)方法4 列竖式。
师:小朋友们真棒,一个小小的问题,我们就能想出这么多种解决方法,表扬一下自己。
师:不过老师不明白十位上为什么有“.”?(表示借走了1)那十位上借走的1又表示多少?(10)借来的10怎么办?(放在个位一起)十位上为什么还剩下2?(个位上借走了1)。
3.比较,优化算法。
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阅览室》教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阅览室》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阅览室》第1课时二、教学背景分析:1.课程标准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首先需要学习在什么实际背景中应该用加法、减法、乘法或除法来解决问题,即四则运算的实际背景,也可以称之为四则运算的意义。
而在运算意义的教学中,应突出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四则运算意义的过程,强调对问题实际意义和运算意义的真正理解。
在减法计算中,“以减法做拿走、比较、移出或加法逆运算的模型”实际上就是指四则运算的实际背景。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运算能力,不仅包括学生能根据计算法则正确计算,而且要理解运算的道理。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依据,运算法则是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以算理为法则提供了依据,法则又使算理可操作化。
由此,教学中既要重视法则的教学,还要使学生理解法则背后的道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计算,而且应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进行“理法交融”的学习。
2.教材分析第六单元主要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其应用。
有研究表明,多位数四则运算的错误,大部分都出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上。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如果掌握好了,那么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就不会有很大困难了,并且对于后面的多位数乘除法学习也有很大的价值。
本课教材通过阅览室的场景,引入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学生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探究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和“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是探索算法,是教学的重点;“故事书还剩多少本?”是应用,是在前两个问题基础上的抽象和提升。
3.学生分析在本课时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且班级同学大部分都掌握较好。
原题目: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阅览室》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原题目: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阅览室》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阅览室的作用和规则-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惯和合作精神教学内容- 阅览室的作用和规则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阅览室的作用和意义。
2. 激发兴趣: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3. 讲解阅览室的规则:通过图片或幻灯片等形式,简要讲解阅览室的规则,如保持安静、爱护书籍、合理利用阅览室资源等。
4.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阅览室场景,让他们互相扮演阅读者、管理员等角色,体验阅览室环境,加深对规则的认识。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实际情境,讨论如何在阅览室中合作共处,形成一份小组规则。
6. 小结与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小结,并给予积极的评价,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和合作精神。
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阅览室相关内容-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阅览室规则- 角色扮演相关道具- 黑板、白板或纸张等写作工具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阅览室规则的理解程度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情况。
- 通过对学生的小结和再次强调规则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阅览室规则和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积极利用阅览室资源,培养独立阅读和探索的能力。
- 组织阅读分享活动,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和喜好。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保持呼应教学内容的活跃氛围。
-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阅览室的作用和规则。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阅览室》北师大版(2023秋)

(3)培养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举例:分组讨论如何将阅览室里的物品按照数量排序,并分享各自的方法和经验。
2.教学难点
(1)理解“多”和“少”的相对性:让学生认识到“多”和“少”是相对的概念,需要与其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经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激发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挑战、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比较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多”和“少”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比较小组内成员的铅笔数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们收集一些小物品,然后进行数量比较,演示“多”和“少”的基本原理。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操作环节,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他们通过亲自动手,不仅加深了对“多”和“少”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合作意识。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这说明我在指导实验操作时,还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演示。
在讲授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简练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我还需要进一步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举例:在小组讨论时,引导学生明确各自的任务,如记录、汇报等,并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阅览室-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阅览室-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材简介《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是一本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编写的数学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排序和比较、简单加减法、数的分解、三角形等等。
本教材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图片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基础数学知识,适合初学数学的一年级学生使用。
二、教学目标1.掌握数的数目、数位、数形的概念;2.能够排序和比较两个数,认识数轴;3.能够完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4.能够分解数字,认识各个数字之间的关系;5.能够认识各种三角形,并且知道它们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1.深入理解个位、十位和百位的概念;2.认识各个数字并能够写出一定范围内的数字;3.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熟练掌握排序和比较的方法。
2. 简单加减法1.认识加、减法符号,能够在图形或数字中利用加减法计算;2.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并且懂得相互转化;3.能够用图形分解数字,熟练完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3. 数的分解1.能够将数字分解成个位或十位加个位的形式;2.熟练掌握分解数字的方法,能够将数字的大小进行比较。
4. 三角形1.认识各种三角形以及它们的性质,包括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2.熟练掌握三角形的绘制和命名方法;3.能够应用三角形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通过图示、实验、口算、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2.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3.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基本数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课堂教具包括数学教学卡片、计算器、图形卡片等;2.书本资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书本上所学的基础数学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2.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3.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思考,及时给予他们相关的指导和培养。
七、教学评估1.学生口算、练习册测试以及听课笔记媒体文稿等;2.课堂义务练习和小组自查等等。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节【第一课时】阅览室(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1)北师大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节【第一课时】阅览室(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1)北师大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的第二节课程,阅览室(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1)。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运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而难点则是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阅览室的情景引入,让学生们了解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情况。
然后,我会通过PPT课件和例题,详细讲解并演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
接着,我会让学生们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我会对学生们进行作业布置,以便他们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阅览室(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1)1.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运算过程2. 实际情景引入:阅览室的书架上原来有35本书,今天卖掉了7本,还剩下多少本?3. 例题讲解与演示:457=384. 随堂练习:238=15,389=29,506=445.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题,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23减去7等于多少?2. 38减去9等于多少?3. 50减去6等于多少?答案:1. 237=162. 389=293. 506=4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方面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
但在实际应用方面,部分学生还需要加强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的设置实际情景,让学生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我也会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对于这些重点细节,我将会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实际情景引入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强调的重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阅览室》教案第一课
时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学校图书馆,看看在那里会遇到什么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1)学生看图说说,从图上都知道了什么?
(2)根据图中的统计表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2、探讨算法
(1)让学生尝试列算式:33-7=□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算出结果的,想一想怎样用语言表达你的算法、步骤;遇到困难的要找出难点,力争自己克服或看书寻求帮助。
)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学习的情况后,在黑板上写下两个算式33-7=36 33-7=26
问:同一个算式,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它们都对,或都错,还是一个对一个错?
师:今天的挑战是:两位数减一位数时,遇到个位数字不够减时该怎样算?
(3)小组讨论:辨别上述两种计算结果的正、误,对要说出算理,错要找出原因。
(4)小组汇报时,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对于33-7=26的多种算法针对33-7=36的错误,请用竖式算法计算这道题的同学说一说竖式算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3、练习试一试
教师小结后,学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算法进行当堂练习。
(1)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 □(本)
(2)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 □(本)
三、综合练习
1、拨一拨,算一算。
42-6= 50-3= 54-8=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
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2、用竖式计算。
48-9 53-6 70-7 32-3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3、森林医生。
(先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再进行改正。
)
4、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