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考试行测备考:掌握最简单的命题——直言命题

合集下载

行测解题技巧-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

行测解题技巧-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

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直言命题是必然性推理中比较简单的一块内容,但是由这个章节引出的矛盾关系基本贯穿了必然性推理的全部。

那么什么是矛盾关系呢?简单理解的话就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逻辑里面把同一素材的两个命题永远满足一真一假关系称为矛盾关系。

直言命题的六种分类可以写成三对矛盾关系,分别是:所有是的矛盾为有些非;所以非的矛盾是有些是;某个非的矛盾是某个是。

那么这些矛盾关系什么时候用呢?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优先考虑矛盾,第一种情况,根据题干论述为真(假),选假(真);第二种情况,题干论述只有一真(假)时,即真假话问题时优先考虑矛盾。

接下来我们就用一道例题来感受一下矛盾关系的考查形式。

【例1】六年级的某节语文课,甲乙丙丁四个同学中有一人没来上课,其他三个人都来上课了,老师在事后询问时,他们做了如下回答:甲:乙没有来乙:我不但来上课了,还回答了问题丙:我迟到了一会,但直到下课才走丁:如果丙来了,那就是我没有来如果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谎,那么下列成立的是:A.丁没有来上课B.乙没有来上课C.丙没有来上课D.甲没有来上课【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把四个人的话用逻辑命题的形式表述为:甲说:非乙,乙说:乙,丙说:丙(就是丙来上课的意思),丁说:丙→非丁。

四个人中只有一句假话,并且发现甲说的话和乙矛盾,那么根据矛盾关系性质可知甲乙必有一真一假,那么丙丁的话就都为真话,结合丙丁的话可知,丙来了丁没来,直接选择A选项。

那么如果这道题问说假话的是谁,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分析甲乙的话了,由题干信息可知只有一人没来,根据上述分析可直没来的是丁,所以甲说的话就为假话。

通过这道题呀,我们发现对于矛盾关系在真假话问题中的应用,解题可分三步走:1.找矛盾;2.绕开矛盾分析其他话;3.回到矛盾中分析(一般涉及到判断谁说的是真或假时)。

矛盾关系的应用重在把握必有一真一假的性质,希望在做题时能巧用矛盾攻克难题。

2015年安徽省政法干警考试:行测判断推理直言命题解题技巧

2015年安徽省政法干警考试:行测判断推理直言命题解题技巧

选择中公,成就梦想2015年安徽省政法干警考试:行测判断推理直言命题解题技巧推荐阅读:2015年安徽政法干警笔试辅导课程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为您提供,欢迎加入黄山政法干警群223139882在政法干警考试中,判断推理部分出现直言命题的概率是很高的。

直言命题考查的难度相对于其他逻辑判断题型较简单,考生们要记住重要的解题原则,掌握解题技巧,这样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候,就能够快速而精准。

对于直言命题的考查,无外乎以下几种类型:一、已知真求假问题解题思路:在原命题前加“并非”,得到一个新命题——在选项中找出新命题的等值命题或推出命题——选中此选项。

二、已知假求真问题解题思路:在原命题前加“并非”,得到一个新命题——在选项中找出新命题的等值命题——选中此选项。

【例1】有球迷喜欢所有参赛球队。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不可能为真?A.所有参赛球队都有球迷喜欢B.有球迷不喜欢所有参赛球队C.所有球迷都不喜欢某个参赛球队D.有球迷不喜欢某个参赛球队例1.【答案】C。

解析:题干“有球迷喜欢所有参赛球队”为真,其矛盾命题必然为假,即不可能为真。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找矛盾命题来进行解答。

特称肯定命题与全称否定是一对矛盾命题。

因此“有球迷喜欢所有参赛球队”的矛盾命题就为“所有球迷都不喜欢有些参赛球队”为假,可推得所有球迷不喜欢某个参赛球队也是为假,故选C。

三、直言命题推出关系直言命题间的推理:所有→有些,所有→某个,某个→有些【例2】小岛国联盟中的一些国家地处热带地区,这些热带地区的小岛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近年来,这些风景优美的小岛国日益被世人所关注,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游客境外游的首选。

在岛国旅游热潮的推动下,这些小岛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

据此,可以推出:A.小岛国联盟国家都地处热带地区B.热带地区的国家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C.有些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风景优美、物产丰富D.小岛国联盟国家的经济都在高速发展例2.【答案】C。

解析:考查直言命题推理。

行测判断推理:直言命题解题思路

行测判断推理:直言命题解题思路

行测判断推理:直言命题解题思路任何考试都是有一定的考试技巧的,当然平常的积累还是占据绝大部分的,下面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判断推理:直言命题解题思路”,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的考试资讯!行测判断推理:直言命题解题思路在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当中,有一类题目是考查我们判断推理能力的,其分为四种题型,其中一种叫做逻辑判断,这四个字想必同学们并不陌生,但是组合在一起大家就有些疑惑,就想知道这类题型究竟考哪些内容呢,今天为大家打消疑虑,讲解逻辑判断当中最基础的入门知识—让我们一起揭开直言命题的神秘“面纱”:1、直言命题的含义命题这个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在初中数学中同学们都一定接触过,所谓命题指的是:表示判断的句子。

命题包括很多种,而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当中最基本的一种命题—直言命题。

所谓直言命题,即判断对象是否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仅含有一个判断的简单命题。

也就是说在一句话中只存在一个判断。

例如:我是一个女生;你是一个男生;隔壁的小明考上了北京大学;这只猫不是白色的等等,诸如此类我们可以发现一句话中仅仅含有对一个事物的判断。

2、直言命题的组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广大考生都清楚一个句子包含不同的组成部分,例如主语、谓语、宾语等等,其实在直言命题中也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也有其相应的名称,例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东北人”是该句话中主要谈论的话题,称之为主项;“活雷锋”是东北人具有的属性,称之为谓项;“都”是判断多少东北人具有活雷锋的属性,称之为“量项”;“是”将东北人是否具有活雷锋属性的一个连接词,称之为“联项”。

所以一个直言命题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量项、联项、主项和谓项。

3、直言命题的标准形式在直言命题中,主项和谓项是可以随着谈论的不同话题而改变的,而量项和联项相对于固定,以达到表述统一的目的,量项包括所有、有些、某个三个词语,这三个词语涵盖了表示数量的所有形式,所有表示的全部、整体、都、百分之百;有些这个词比较特殊,由于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词语,所以和我们汉语中稍有不同,改词表述的是“有、存在”的意思,即“有,但不知道具体数量”。

2017宁夏政法干警申论备考:三步搞定行测直言命题真假话问题

2017宁夏政法干警申论备考:三步搞定行测直言命题真假话问题

2017宁夏政法干警申论备考:三步搞定行测直言命题真假话问题通过最新宁夏公务员考试资讯可以了解到,16年宁夏政法干警考试于8月下旬开始报名。

同时,根据考情大纲,宁夏中公教育整理了宁夏政法干警备考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行测考试中逻辑判断分为必然性推理及可能性推理两大类型,其中直言命题是必然性推理中的基础及重点内容,而直言命题中的真假话问题又是重中之重。

而很多考生在做题的时候,看到真假话问题,便不知该如何下手。

今天,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就给大家重点介绍三步走法,帮助你快速解决真假话问题。

在开始之前呢,先给大家做一些基础知识的补充。

一、知识点补充:(一)直言命题六种分类直言命题是判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六种分类如下:所有重庆人爱吃火锅。

(所有是)所有重庆人不爱吃火锅。

(所有非)有些重庆人爱吃火锅。

(有些是)有些重庆人不爱吃火锅。

(有些非)韩梅梅爱吃火锅。

(某个是)韩梅梅不爱吃火锅。

(某个非)(二)直言命题的矛盾关系所有是--有些非所有非--有些是某个是--某个非若两个命题互为矛盾关系,则其中必有一真一假。

例如:所有女生都是温柔的--有些女生不是温柔的,这两个直言命题就是矛盾关系,其中必有一真一假。

二、真假话问题三步走含有矛盾关系的真假话问题是考试所考察的重点,即在题干给出若干个直言命题(存在一组以上矛盾关系),并给出这些命题中包含的真/假话的数量,然后据此进行推理。

针对这样的题型,我们最多需要三步走:“一找二绕三回”,具体如何使用,下面进行详解。

一找:梳理已知条件,寻找矛盾关系二绕:绕开矛盾关系,判断其他信息三回:根据确定信息,再次回到矛盾【例1】一件盗窃刑事案件中,警方抓获了甲、乙、丙、丁四个犯罪嫌疑人,对他们进行质问,他们是这样说的:甲:是乙作的案。

乙:是丁和我一起作的案。

丙:丁是案犯。

丁:不是我作的案。

四句话只有一句是谎言。

如果以上为真,则: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乙C.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乙和丁D.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乙【中公解析】一找:找到题干中丙和丁的话“是丁”“不是丁”即对应直言命题中“某个是”“某个非”的矛盾关系,则其中必有一真一假。

直言命题选言命题联言命题假言命题

直言命题选言命题联言命题假言命题

直言命题是指一个陈述句明确地断定某件事情是真或者是假。

这种命题通常以“是……”、“不是……”等词开头,如“今天天气晴朗”、“这个苹果是红色的”等等。

这些命题直接陈述了一个观点或者事实,而不需要进一步的推理或者论证。

“这只猫是黑色的”就是一个直言命题,因为它直接陈述了猫的颜色。

1. 直言命题的特点直言命题的特点是明确、直接、简洁。

它不含有任何推理或者论证,只是简单地陈述了一个事实或者观点。

这种命题通常用于描述客观事实或者陈述个人观点,不需要进一步的解释或者说明。

2. 直言命题的应用直言命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经常使用直言命题来陈述他们的实验结果或者观察结论,以便其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他们的发现。

在逻辑推理中,直言命题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是构建更复杂推理的基础。

在法律文书和合同协议中,直言命题也被广泛运用,以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3. 直言命题的误区然而,直言命题并不总是客观和准确的。

有时候,人们在陈述事实或者观点时可能会出现错误或者主观偏见,导致直言命题的不准确性。

在处理直言命题时,我们需要保持谨慎和客观,通过事实和数据来证明或者反驳一个直言命题,而不是凭空地相信或者否定它。

命题联言是指由两个或更多个直言命题通过逻辑连接词(如“而且”、“或者”、“如果……那么”等)组合而成的复合命题。

“今天天气晴朗而且温度适宜”、“这个苹果是红色的或者是绿色的”等都是命题联言。

1. 命题联言的种类命题联言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有“且”、“或”、“如果……那么”等逻辑连接词。

这些连接词将多个直言命题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为复杂的命题,使得我们能够更灵活地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

2. 命题联言的逻辑含义命题联言的逻辑含义取决于所使用的逻辑连接词。

如果使用的是“且”,那么整个命题联言只有当所有直言命题都为真时才为真;如果使用的是“或”,那么只要有一个直言命题为真,整个命题联言就为真;如果使用的是“如果……那么”,那么只有当条件部分为真时,结论部分为假才会导致整个命题联言为假。

政法干警考试行测各题型高频考点和核心解题方法

政法干警考试行测各题型高频考点和核心解题方法

台山学习中心政法干警考试行测各题型高频考点和核心解题方法纵观政法干警考试行测试卷,题目整体比较简单,容易得分,但是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拉开与其他考生之间的差距,还需要我们认真复习,了解每种题型的高频考点和核心解题方法。

数字推理解题方法:先找特征数列:分数数列,小数数列,根式数列,组合数列。

再看变化幅度:变化幅度在1-2倍之间,考虑做差或者加和;相邻项有明显的倍数关系并且变化幅度在2-8倍之间,考虑倍数数列;变化幅度在8倍以上,考虑乘积或者多次方。

图形推理和数字推理类似解题方法:从图形的相似度来入手,若相似度高,则考虑位置关系(旋转、平移等)、组合叠加;若相似度不高,则考虑数量关系(点、线及面的数量)。

数学运算整体难度较小,要善于运用秒杀方法,出现分数、百分数,分组分堆时,考虑整除思想;出现量的比较变化、比例、分数时,考虑特值和比例思想。

资料分析的重点是增长和比重这两个概念,计算方法以首数法、特征数字法、有效数字法为主。

主要掌握简单一步除法计算,这是考试的重点。

逻辑判断:无论是必然性推理还是可能性推理都侧重考察逻辑思维严谨性。

必然性推理部分侧重利用严谨的推理规则、推理方法的运用,可能性推理部分与生活场景更相关,但又不可用生活思维解题,还是要回归严谨性解题。

事件排序类问题难易程度相比较其他考题更简单,主要考察知识点是事件发生的顺承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利用方法快速解题,可利用直接排序法、代入排除法、首位排序法进行排序、同时注意选项之间的微小差异。

选词填空重点测查语境:先分析语境,找逻辑呼应点,根据文段结构考虑所填空与上下文的关系:反对关系、联合关系以及解释关系。

如选项中有同时符合语境的词语则考虑词语辨析,辨析重点为:含义侧重、语意轻重、搭配对象。

语句表达考查内容为病句:解题方法:病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以及不合逻辑。

行测重难点梳理:直言命题到底怎么推出

行测重难点梳理:直言命题到底怎么推出

行测重难点梳理:直言命题到底怎么推出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王艺霏直言命题在考题当中很常用的两个关系是矛盾关系和推出关系。

在之前的系列里,我们大体了解了矛盾关系,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来和大家认识一下推出关系。

直言命题的推出关系分为“是”、“非”两个链条:所有是某个是有些是;所有非某个非有些非。

我们一般所说的推出,其实都是在命题为真的情况下进行的。

也就是说当“所有是”为真时,我们能够推出“某个是”为真;当“某个是”为真时,我们能够推出“有些是”为真。

而当“所有是”为假时,就不能够确定地推出“某个是”的真假了。

所有我们把这个意思总结一下,就是“真能推真”。

但是“假”难道一点用处也没有吗?不是的。

举个例子:现在我们有五个苹果,已知其中一个苹果是酸的,那么“所有苹果都是甜的”这个命题是真是假?是假的。

“其中一个苹果是酸的”可以提炼为“某个非”,“某个非”为真,那么按照矛盾关系,“某个是”就为假。

而“所有苹果都是甜的”可以提炼为“所有是”。

对应题干的意思,就是当“某个是”为假时,能够得到“所有是”为假。

所以我们发现,“假”也是可以推出的,只不过要反过来。

也就是说“假能反推假”。

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如何用“真能推真,假能反推假”处理题目。

例:北京市某公司发现有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的人员未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不能确定真假?Ⅰ.北京市某公司所有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的人员都未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Ⅱ.北京市某公司所有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的人员都申报缴纳了个人所得税。

Ⅲ.北京市某公司有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的人员申报缴纳了个人所得税。

Ⅳ.北京市某公司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的小李申报缴纳了个人所得税。

A.Ⅰ、Ⅱ、Ⅲ和ⅣB.Ⅰ、Ⅲ、ⅣC.Ⅰ和ⅢD.Ⅰ和Ⅳ【中公解析】这道题我们首先可以把题干的语言翻译成常用的逻辑语言。

⇒⇒⇒⇒题干:有些非Ⅰ.所有非Ⅱ.所有是Ⅲ.有些是Ⅳ.某个是根据我们刚才介绍的“真能推真,假能反推假”。

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判断推理题之直言命题

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判断推理题之直言命题

一、直言命题概述
直言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1)所有的S都是P。

【例】所有中国人都是奋发图强的。

(2)有的S是P。

【例】有的废品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3)某个S是P。

【例】小明是个三好学生。

(4)所有的S都不是P。

【例】所有的美国人都不是中国人。

(5)有的S不是P。

【例】有的手机不是智能机。

(6)某个S不是P。

【例】他不是个好医生。

二、直言命题推理
所有的S都是Pà,某个S是Pà,有的S是P。

所有的S不是Pà,某个S不是Pà,有的S不是P。

三、例题精选
【例题】凡有关国家机密的案件都不是公开审理的案件。

据此,我们可以推出( )
A.不公开审理的案件都是有关国家机密的案件
B.公开审理的案件都不是有关国家机密的案件
C.有关国家机密的某些案件可以公开审理
D.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有些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
【解析】由所有S都不是P à所有P都不是S,所以所有国家机密都不是公开的à所有公开的都不是国家机密。

所以本题答案选择B。

2014山东省考笔试辅导:
/zg/2014sdkb/index.html?wt.mc_id=bk10520
凡标注来源“中公教育山东分校(/html/shandonggongwuyuan/山东公务员考试山东人事考试信息网)”的所有相关资料,转载请保留版权注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中的命题是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语句。一个命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对事物有所断定,例如“你好么?你多大了?”就不是一个命题;二是必须有真假之分,因为命题在对事物进行断定时必然有的符合客观实际,有的不符合客观实际,因此命题必定非真即假。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的语句才是命题。
一、直言命题的定义
直言命题,也称简单命题,是断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单句。
【答案】
均仍成立。
即使将学生或党员换成其他概念,显然上述结论也仍然成立。即这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如下图:
当一个命题为真时,另一个命题必为假,则称这两个命题矛盾1。一个命题前面加“并非”,即等值于这个命题的矛盾命题。
【小练习】
试写出以下命题的等值命题。
①并非所有人都是善良的。
②并非有些人不会死。
③并非所有人都可能上当受骗2。
【小练习】试将以下命题的可能情况用文氏图表示出来。
①所有学生都是党员。②所有学生都不是党员。③有些学生不是党员。
【答案】
二、真假关系
从之前的示例和小练习大家可以发现,学生和党员之间只可能有以下五种关系:
假设学生与党员之间是交叉关系,可知:
“所有学生都是党员”为假,“所有学生都不是党员”为假;
“有些学生是党员”为真,“有些学生不是党员”为真。
【示例】有些学生是党员。这个直言命题断定了有些“学生”具有“党员”这一性质。我们可以通过画文氏图将“学生”和“党员”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中公贴士】这里的“有些”既可能是“有一部分”(图1-3、1-4),也可能是“全部”(图1-1、1-2),相当于“至少有一个”。因此,由“有些学生是党员”不能推出“有些学生不是党员”。同理,“有些学生不是党员”也不能推出“有些学生是党员”。
此时这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符合如下四个结论:
①“所有学生都是党员”与“有些学生不是党员”一真一假;
②“所有学生都不是党员”与“有些学生是党员”一真一假;
③“有些学生是党员”与“有些学生不是党员”必有一真;
④“所有学生是党员”与“所有学生不是党员”必有一假。
【小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若学生与党员之间是上图其余四种关系,试判断上述四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答案】
①有些人是不善良的。
②所有人都会死。
③有些人不可能上当受骗=有些人必然不上当受骗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