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学案3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21《桃花源记》(新人教版)

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21《桃花源记》(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文化的魅力21 桃花源记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

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

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

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的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识桃源一、新课导入提到“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李白;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杜甫;那么当提到隐士、菊和田园,我们又能想到谁呢?(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阡陌..交通(qiān mò)无人问津.(jīn)间.隔(jiàn)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此中人语.云(yù)(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①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②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③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④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⑤率妻子..(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

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1.了解作家陶渊明。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3. 疏通文意,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积累文言词汇,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两课时1.创设情境2.引导点拨法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初一下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

(课件显示《饮酒》诗)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提示:全诗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乐于田居、陶醉于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既反映了远离尘俗、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思想。

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很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

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既创设了情景,又复习了旧知识,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2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某某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进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初中教育】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学案新人教版

【初中教育】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学案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学案新人教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课题21《桃花源记》班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积累成语;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4.作者在描述美好的理想社会的同时,又有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同学们应认识到这一点。

学法概述1.查阅工具书,认识生字词,读准字音;2.反复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3.参照课本注释,翻译时扎住关键词,小组内讨论,遗留问题全班解决,杜绝抄袭参考书;4.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成语。

学段学习内容达成目标建议使用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巩固练习第一学段1.认识作者;2.谈谈你心中的“桃花源”记住作者及代表作1.查阅资料;2.组内交流5分钟练习册75页第1、2题陶渊明又名_________(朝代过他的诗《____下”。

第二学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1、全体同学能能顺利翻译,理解文章大意;2.1、2、3号能整理出关键字词。

参照课本注释,组内讨论,逐句翻译,疑难处询问教师20分钟练习册75页3、4翻译全文,将译文整理关键的文言字第三学段了解文章写作线索全体学生能清晰掌握写作线索,为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组长组织,组员抢答20分钟课后习题一用文中的原句回答渔人是怎样发现桃渔人看到什么景象哪些语句写出桃花历)?桃花源人为什么来桃花源人与世隔绝找出出自本文的几第三学段1、领会世外桃源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2、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情感,以及他思想的矛盾。

全体学生能理解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1、2号学生能体味作者在追求理想社会的同时又伴有强烈的思想矛盾。

组内讨论;查阅有关桃花源、陶渊明的资料,了解东晋社会背景和陶渊明喜归隐的性情。

10分钟无1、作者为什么详“处处志之”刘子骥听了也或迷路,或病2、课文中的桃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 桃花源记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某某某某)。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的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

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朗读课文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

晋/某某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1 桃花源记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1  桃花源记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1 桃花源记21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含义和古今异义现象。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学习重难点】1、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含义,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这种社会理想。

【学习流程】1、解释加点的词。

(1)缘溪行()(2)屋舍俨然()(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黄发垂髫()(5)延至其家()(6)此中人语云()(7)诣太守()(8)欣然规往()(9)未果()2、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

(1)阡陌交通古义:今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4)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今义:3、解释下列多义字:复前行,欲穷其林()处处志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向所志()便扶向路()寻病终()寻向所志()4、本文以为线索,描绘了一个、、的桃花源。

5、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后见到了怎样的景象?6、“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7、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这理想在当时社会能实现吗?8、深入探究: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穴中人语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21课《桃花源记》(人教版)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21课《桃花源记》(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1《桃花源记》导学案一、目标呈现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

有《陶渊明集》。

背景资料:《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

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南朝宋)易代之际。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二、预习热身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抄写两遍。

晋.太元中()缘.溪行()便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及郡.下,诣.太守()刘子骥.()2.翻译a.解释词语。

缘.溪行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才.通人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阡陌..交通便扶.向路便要.还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诣.太守欣然规.往寻.病终b.试译下列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2.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感知世外桃源的生活。

二、重点、难点1.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法指导文言文的学习,应注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语感。

还要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四、问题导引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叫“世外桃源”的神秘世界,这个世界有怎样的景致?其中的人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读了课文,相信大家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五、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填空。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第一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从此,“躬耕自资”,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初读课文,解决读音。

垂髫(tiáo)豁然(huò)俨然(yǎn)怡然(y í)邑人(yì)骥(jì)阡陌(qiān mò)诣太守(y ì)3.朗读课文,借助注释,逐段逐句疏通文意。

完成以下3个小题。

例:(1)通假字解释。

①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通“俱”,全部,详细)(2)一词多义解释。

舍:①便舍船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寻: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不久,副词)其:①欲穷其林(这、那)②得其船(他,代渔人)乃:①乃大惊(就,于是)②乃不知有汉(竟,竟然)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3)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
便要.还家()刘子骥.()诣.()
3、重点词语释义。

为业:缘:夹岸:杂:鲜美:
异:穷:舍:豁然:开朗:
平旷:属:怡然自乐:悉:
所从来:咸:问询:先世:
妻子:邑人:不复出焉:焉:
间隔:皆:叹惋:延:
语告:不足:既:志:诣:
如此:遣:欣然: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6.特殊句式
二、初读课文,发现桃花源
读课文,将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四、熟读课文,访问桃花源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再寻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自主练习】
(一)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
之:
②林尽水
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详:__________ 2既醉而退既:__________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
9.“传文”中的“,”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10.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11.翻译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当堂检测】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
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
参考答案
(自主练习)
1、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③怡然自乐
4、C
5、活动、穿戴、心情
6、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7、①知道,详细地知道②已经
8、D
9、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环境箫然不蔽风日 10、“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1、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要求理解(一字一句的意思)
(当堂检测)1、陶渊明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②详细③走尽④计划⑤到、谒见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无出路的境地②古:交错连通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③古: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