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2)《核舟记》描述的是一件______的工艺品,它以______为船,以______ 为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船头______的苏轼形象。
(3)《核舟记》中描述船尾两个舟子的动作、神态的句子是“左一______, 右一______,各执一______”。
答案:(1)明,《虞初新志》。(2)精致小巧,“桃核”,“芥子”,“峨 冠而多髯”。(3)“右一戌抚扇,左一戌托寐”,“揖”,“楫”。
三、学习过程
(1)通读全文,标注生词和不 理解的句子。
(2)了解作者魏学洢的生平事 迹和创作背景。
(3)尝试理解核舟的精细工艺 和传统文化内涵。
2、学习阶段: (1)课堂讲解:请老师讲解文章中的生词、难句,以及核舟的工艺特点。
(2)小组讨论:小组内成员互相讨论对《核舟记》的理解,分享各自的看法。 (3)全班交流:请各小组代表在全班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01 【教学重点】
目录
02 【教学难点】
03 【教学准备】
04 多媒体课件
05 【教学过程】
06 一、激情导入
目录
07 二、检查预习情况 (多媒体显示)
09 参考内容
08
三、探究学习课文内 容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 内容。
2、品味简洁而优美的语言,积 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这个美好的境界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作者不满当时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因此文中也暗示了这种社会在当时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时代局限性。但我 们还是可以从文章中领略到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极端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憧 憬与向往。
虽然桃源仙境是不存在的,但是作者追求理想境界、反对战乱、反对压迫、反 对富贵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眼前和平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记》导学案与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与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与答案学常识本文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时代)著名诗人。

初中还学过他的诗歌:《归园田居》、《饮酒》二、根据课文理解填空: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渔人甚异之2、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幸福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描写桃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村人都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9、表现村人不想离开桃源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的鲜美。

4、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人的配偶。

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关联词语。

6、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不满。

7、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非常像。

8、穷古义:尽,完今义:经济贫困。

9、间隔古义:间离断绝(往来)今义: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3)一词多义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名词,记号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便舍船:动词,丢弃屋舍俨然:名词,房屋(4)注释: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具言:详细地说出皆叹惋:感叹,惋惜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诣太守:到遂迷:终于欣然规往:计划寻病终:随即,不久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5)成语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便要.还家()
阡陌
..交通( )()黄发垂髫.()刘子骥.( )
与外人间.隔()及郡.下( ) 诣.太守( )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交通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不足古义: 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如此古义: 今义:
间隔古义: 今义:
俨然古义: 今义:
延古义: 今义:
津古义: 今义:
仿佛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为:①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②捕鱼为业( )
4、通假字:便要还家通, 。

5、成语:
二、设问导读
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
景?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一句古诗,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2、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3、村人“皆叹惋”为什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4、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5、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三、拓展延伸
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桃花源记导学案(带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带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自主学习任务:1作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有《陶渊明全集》。

名篇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

2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无人问津3知识网络古今异义字词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一词多义舍:舍弃房子乃:于是,就竟然具:都详细地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遂:终于于是,就寻:寻找随即,不久同义词具、悉、咸、皆:都缘、扶:沿着云、道:说乃、遂:于是补充词语:俨然: 整齐的样子属:类悉:全,都延:全,都重点虚词:之: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这件事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竟然重点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7)便扶向路就顺原路回去。

三.自主检测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 )著名诗人。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 导学案 (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 导学案 (含答案)

9《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3、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导学重点】1、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2、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导学难点】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一、引语: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出自这篇课文。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织故事情节的。

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二、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背景补充: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三、关于桃花源: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100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四、知识补充:1.“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

“桃花源”是记的对象。

2.太守:又称“郡守”,地方官职,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秦汉的行政区主要是郡。

郡的首长,秦称为郡守。

《桃花源记》导学案(有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有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3、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材料链接】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

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

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2、《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

《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

《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

《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

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

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3.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预习案于义熙元年(405一、初读课文, 豁然(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俨然()阡陌()垂髫()怡然(便要还家(问津()间隔(此中人语云)郡下()诣太守()刘子骥(二、再读课文,如:a.武陵人/捕鱼为业。

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2356789《桃花源记》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二、检查预习(一)1.Jìn yuán shě huò shè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huán suì ji ànYù wèi jùn yì jì(二)1.陶渊明、元亮、潜、五柳先生、东晋、不为五斗米折腰、靖节、靖节先生、田园、田园《饮酒》《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2.古代的一种文体四(一)重点实词10缘溪行:沿着,顺着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异之:惊异,诧异。

这里指“对……感到惊奇”欲穷其林:尽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才通人:仅仅,只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悉如外人:全、都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乃大惊:于是、就具答之:详细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咸来问讯:全、都妻子:妻子和儿女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遂与外人: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皆:全,都叹惋:感叹延:邀请语云:告诉不足:不值得,不必既出:已经处处志之:做记号及郡下:到诣太守:拜访说如此:像这样即遣人:派便扶:沿着、顺着向路:先前的遂迷:竟然欣然规往:打算,计划未果:没有实现寻病终:随即、不久后遂:于是,就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访”的意思津:渡口(二)一词多义1、为:捕鱼为业(当作);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其:复延至其家(自己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他);欲穷其林(那)3、并:并怡然自乐(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竟然)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6、志:寻向所志(标志);处处志之(做标记)7.同义词:悉并具咸皆(都)118 .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3课时8页,有答案).docx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3课时8页,有答案).docx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FI标:朗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能力目标: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桃花源记》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认真阅读课文,标出段序,划出准确节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文言词汇并疏通文意。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收获;完成【预习自测】中的问题。

3.完成所有练习需要的时间20分钟。

【预习自学】1.《桃花源记》作者是2.本文选自。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朝代)人诗人(人名),字,著有豁然()俨然()• •阡陌()• •怡然()垂辔(• •)郡下()诣太• •守()刘子骥()•4.利用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预习自测】1.《桃花源记》作者是(朝代)大诗人(人名),字,著有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以下句手的划出正确的节奏(1)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吋乱。

(3)------- 此人为具言所闻。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落英缤纷(2)才通人(3)屋舍俨然(4)阡陌交通• • • • • • •(5)皆叹惋(6)便扶向路(7)寻向所志(8)欣然规往• • • • • •5.翻译下列句子(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其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此屮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黄发垂辔,并怡然自乐。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Z。

【我的疑问和收获】我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课堂探究案(第一课时)环节设置导学步骤预习反馈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能力目标: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理解作者的社会理重申目标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பைடு நூலகம்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8、“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延至其家: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4、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寻:寻向所志
屋舍俨然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其:复前行,欲穷其林
寻向所志’得其船
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今义: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如此:古义:今义:
六、检测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三、文言文翻译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抓住关键字词。2、不译的字词。3、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
陶渊明:
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形式上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4、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五、拓展延伸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沿着2.落英缤纷:落花3.甚异之:诧异4.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5.俨然:整齐的样子6.阡陌交通:交错相通7.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8.具答之:详尽9.咸来问讯:都10.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11.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2.无论魏晋:更不必说13.延至其家:邀请14.处处志之:作标记15.寻向所志:标记
二、翻译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课题
21、桃花源记
课型
预习+展示
二、自主学习:
1、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把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夹岸()豁然()俨然()阡陌()垂髫()诣()间隔()语云()
3、解释加点字
缘溪行:落英缤纷甚异之: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具答之: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绝境:无论魏晋: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7、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⑤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⑦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2、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表达了作者。
四、合作探究
1、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学习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一、相关知识介绍:
1、简介作品及作者
《桃花源记》选自《》。作者,(朝代)诗人,是我国第一位。
2、通假字
便要还家:
3、翻译重点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七.课后反思:
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4、根据上下文猜解文意。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八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日期班别小组姓名
学习古汉语的方法:
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1、熟读、背诵课文,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2、用心领悟,见“言”而知“意”;3、注意不断积累词汇。
二、了解并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