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王晓英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王欲舍.所携人去后乃.至|武陵人捕鱼为.业处处志.之寻.向所志缺乏为.外人道也寻向所志.寻.病终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复出焉.又何间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惧有伏焉.2、通假字便要.还家3、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处处志.之4、文言句式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预设问题二:翻译: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预设问题三:理清渔人的行踪 ,复述故事 .四、精讲点拨古今异义鲜美..古义:..古义:交通..古义:妻子今义:今义:今义:绝.|.境.古义:无论..古义:..古义:开朗今义:今义:今义:五、当堂达标按要求完成以下问题 .〔20分〕1.解释加点的词 .〔16分〕(1)缘.溪行便扶.向路(2)豁然....欣然..怡然..俨然(3) 缤纷..〔4〕才.通人〔5〕属. (6)具.答之〔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8〕此中人语.云〔9〕既.出(10)便扶向.路 2021〕诣.太守说如此 2021〕欣然规.往2.以下句中加点字与 "皆叹惋〞中的 "皆〞字意义不同的是〔〕〔2分〕A、悉.如外人 B、咸.来问讯 C、众妙毕.备 D、相与.步于中庭 E、并.怡然自乐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2分〕第9课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便舍.船〔舍弃〕乃.大惊〔竟然〕乃.记之而去〔于是 ,就〕1、一词多义屋舍.俨然〔房屋〕乃.不知有汉〔竟然〕此乃.天意〔是〕 |王欲舍.所携人〔丢下 ,抛弃〕去后乃.至| 〔才〕武陵人捕鱼为.业 ( 作为 ) 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 寻找)缺乏为.外人道也 (对 ,向) 寻向所志.( 标记 ) 寻.病终(不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对 ,向) 不复出焉.(在这里) 又何间焉.( 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呢) 惧有伏焉.(在那里 )2、通假字便要.还家 ( 通 "邀〞 ,邀请 )3、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异)欲穷.其林( 形容词作动词 ,走动……尽头)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 ,做标记 ) 4、文言句式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判断句)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省略句)四、精讲点拨古今异义鲜美..古义:..古义:互相通达妻子..古义:鲜艳美丽交通妻子和儿女今义:食物新鲜 ,味道好今义:运输事业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古..古义:不要说开朗义:开阔明亮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条件复句的连词今义:乐观、畅快【当堂达标】参考答案2、D 3、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他们都感慨 ,惋惜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渔人是怎么样发现桃花源的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明确:缘溪行……豁然开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东晋时期 ,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 ,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 ,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 ,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 ,社会平等 ,和平安宁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阔人民的愿望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四、精讲点拨桃花源的美表现在哪里 ?明确: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生活幸福;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当堂达标】问题的答案1、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2、活动、穿戴、心情3、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 ,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5容许割让或丧失凭在 6、使桓公归还曹沫与鲁国三次作战中丧失的土地 .7、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 ,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 ,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其中 "夫、以、信、于、天下、与、之〞等词语落实不到位酌情扣分 .〕曹沫 ,是鲁国人 ,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 .庄公十分喜好勇士 ,曹沫是鲁国将军 ,与齐国作战 ,三战三败 .鲁庄公害怕了 ,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 ,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容许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 .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 ,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 ,桓公近旁的人没有人敢动手 ,问道: "你想干什么〞曹沫说: "齐国强鲁国弱 ,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 .现在齐国、鲁国是相邻的国|家 ,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容许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桓公说完话 ,曹沫就扔掉匕首| ,走下盟坛 ,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 ,脸色不变 ,言辞沉着如故 .桓公大怒 ,要背弃自己的誓约 ,管仲说: "〔你〕不能这样 .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 ,在诸侯中失去信义 ,失去各国的帮助 ,不如给他 .〞这样 ,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 ,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 ,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 ,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 ,为什么 ?【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自学互动自学活动〔一〕〔解决目标1〕1.注音、解释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棱〔〕自学活动〔二〕〔解决目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标号段序 .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几只猫 ?重点写哪一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只猫 ,即自家喂养的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重点写了第只猫 ,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找出有关起止段落 ,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 ,据此 ,文章可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 - 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局部〔-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局部〔-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自学活动〔三〕〔解决目标3〕研习课文第|一局部: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二局部 .小组合作 ,分别复述第|一、二只猫的故事 .4.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第|一、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三、测评训练对下面描写精彩的语句作出点评 .1、三妹常笑着骂道: "你这小猫呀 ,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2、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 ,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 ,它便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三局部2.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课文写第三只猫的内容 ,注意描写方法2.通过比拟 ,理解课文主题 .导学过程1.分析1 -14段写第|一、二只猫的内容 ,赏析细节描写的语句 .- -34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完成以下题目 .1〕芙蓉鸟事件 - -庭审现场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死鸟的真正凶|手是 .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作者的心情愧疚、自责、更难过 .请找出表达作者复杂情感的段落 .达标测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 ,对作品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请同学们对文中的猫或人说一句话 .对于文中的我想说 .学后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2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2 新人教版

21、桃花源记陶渊明(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分析】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使用说明】1、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独立完成自主学习。

2、新课交流合作、展示、总结本节知识,完成检测题。

【知识链接】线索,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1、一般叙事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①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

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③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

④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

⑤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⑥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

2、如何找到线索:①首先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不是借物喻人,借物抒情。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物的。

③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

④有时候用议论或抒情来显示线索。

⑤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

【自主学习】认真研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2、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又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哪些句子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3、★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合作探究】1、★★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含哪些内容?3、★本文叙述的故事“奇”在什么地方?【课堂小结】1、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适当加进自己的想象。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 导学案 (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 导学案 (含答案)

9《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3、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导学重点】1、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2、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导学难点】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一、引语: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出自这篇课文。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织故事情节的。

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二、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背景补充: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三、关于桃花源: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100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四、知识补充:1.“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

“桃花源”是记的对象。

2.太守:又称“郡守”,地方官职,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秦汉的行政区主要是郡。

郡的首长,秦称为郡守。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导学案(教师展示用)【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流程:【自主学习】(一)、自读课文1、要求: (1)、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准确朗读课文。

(2)、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二)、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及停顿。

(三)、朗读练习:要求: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全班齐读。

(五)、试背全文(六)、预习检测: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及郡下( jùn )刘子骥(jì)诣太守(yì)与外人间隔(jiàn gé)2、检查背诵【合作探究】:一、疏通文意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二、交流展示。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落英缤纷..()桑竹之属.()..()屋舍俨然阡陌..()便要.还家()..交通()鸡犬相闻来此绝境..()..()诣.太守()皆叹惋便扶向..路()()遂.迷()欣然规.往()后遂无问津.者()寻.病终()(二)一词多义:舍:屋舍.俨然(房屋)便舍.船(丢下)寻:寻.病终(随即、不久)寻.向所志(寻找)具:具.答之(详细)百废具.兴(全、都)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为:捕鱼为.业(当作)为.外人道也(对)属:桑竹之属.(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相似)乃: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然)作:往来种作.(劳作)设酒杀鸡作.食(作为)通:阡陌交通.(相通)才通.人(通过)其:欲穷其.林(代指桃林)遣人随其.往(代指渔人)之:忘路之.远近(的)渔人甚异之.(代指桃林)具答之.(代指村人)(三)古今异义:见课后练习四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及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无论古义:不必说,更不要说今义:表条件的连词(四)翻译句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2.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感知世外桃源的生活。

二、重点、难点1.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法指导文言文的学习,应注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语感。

还要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四、问题导引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叫“世外桃源”的神秘世界,这个世界有怎样的景致?其中的人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读了课文,相信大家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五、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填空。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第一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从此,“躬耕自资”,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初读课文,解决读音。

垂髫(tiáo)豁然(huò)俨然(yǎn)怡然(y í)邑人(yì)骥(jì)阡陌(qiān mò)诣太守(y ì)3.朗读课文,借助注释,逐段逐句疏通文意。

完成以下3个小题。

例:(1)通假字解释。

①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通“俱”,全部,详细)(2)一词多义解释。

舍:①便舍船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寻: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不久,副词)其:①欲穷其林(这、那)②得其船(他,代渔人)乃:①乃大惊(就,于是)②乃不知有汉(竟,竟然)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3)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桃花源记导学案 (有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桃花源记导学案 (有答案)

9.桃花源记(导学)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熟读、顺译,深析进而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指导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来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写人、叙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可以采用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

3.作家作品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留下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传世美谈。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他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4.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甚至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2356789《桃花源记》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二、检查预习(一)1.Jìn yuán shě huò shè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huán suì ji ànYù wèi jùn yì jì(二)1.陶渊明、元亮、潜、五柳先生、东晋、不为五斗米折腰、靖节、靖节先生、田园、田园《饮酒》《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2.古代的一种文体四(一)重点实词10缘溪行:沿着,顺着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异之:惊异,诧异。

这里指“对……感到惊奇”欲穷其林:尽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才通人:仅仅,只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悉如外人:全、都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乃大惊:于是、就具答之:详细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咸来问讯:全、都妻子:妻子和儿女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遂与外人: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皆:全,都叹惋:感叹延:邀请语云:告诉不足:不值得,不必既出:已经处处志之:做记号及郡下:到诣太守:拜访说如此:像这样即遣人:派便扶:沿着、顺着向路:先前的遂迷:竟然欣然规往:打算,计划未果:没有实现寻病终:随即、不久后遂:于是,就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访”的意思津:渡口(二)一词多义1、为:捕鱼为业(当作);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其:复延至其家(自己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他);欲穷其林(那)3、并:并怡然自乐(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竟然)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6、志:寻向所志(标志);处处志之(做标记)7.同义词:悉并具咸皆(都)118 .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2021年整理)桃花源记导学案配答案

(2021年整理)桃花源记导学案配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配答案桃花源记导学案配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桃花源记导学案配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桃花源记导学案配答案的全部内容。

21《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自学导航】一、预习点兵。

1、走进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归去来兮辞》他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品写法。
本文以纪实手法写虚构故事,使故事颇具奇趣。一千六百年过去了,桃花源仍然似涓涓清泉携着陶渊明心灵的脉搏,缓缓流进心灵深处,无声却让人惊喟。美可以跨越千年,超越时空。在薪火相传的心灵呼吸中,她已淘炼成人人心中的桃花源。她美,在回眸的瞬间。以小组为单位,试着说说作者运用哪,看看有没有帮助我们背诵的好方法。
四、辩读——明社会现实意义
桃花源在现实中存在吗?有人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做斗争的表现;也有人认为是陶渊明消极避世的表现。你怎样认为?
师结:其实,陶渊明也并非天生的隐士,他从小便有“大济苍生”之志,满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美好幻想,寒窗苦读,遍访名士,三十而立的他几经周折才谋得一个彭泽令的小芝麻官,不仅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而且还要降志辱身,和官场里的那些人逢迎周旋。其间因为他不向权贵屈膝献媚,“不为五斗米折腰”,因此弃官归隐田园。与统治者和黑暗现实做最后的决裂。陶渊明可以逃避政治和现实,但他不可能逃避生活。所以只能将未尽的政治理想寄予诗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但文章也流露出消极避世的一面。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齐背《桃花源记》,谛听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流淌自心灵深处的田园绝唱。
(一)说故事。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说的最好?
1、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2、小组合作,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个“奇美”的故事。
3、小组合作,以“奇美”为话题,抓住一个点,说说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画卷。把小组的探究成果写下来。
之美,而开“”。元好问说陶文“,。”他的散文代表作
、。辞赋代表作、、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有一位老人,他栖身山野,躬耕田园,与星辰物语,与日月神会。大自然洗去了他满面风尘,洗出心灵的淡泊平和。在荷锄归来的田间小路上,在把酒话桑麻的融融笑声里,在那群素心淳朴的农夫野老中,人们忘记了他是一位诗人。“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委任运化、心与物冥中,田园风光成了他心中美的“至境”,于是生活在他胸中流泻成一首首最美的诗,一幅幅生动的画。这位老人就是田园诗人之宗、东晋辞赋家陶渊明。而当现实的困厄向他袭来,他心中的这幅至美的画面却愈加清晰起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走进这幅唯美的生活画卷。
3、三读,读全文——读得回旋跌宕、余韵悠长。通过读感悟桃花源似有若无、似真亦幻的朦胧美和无穷意蕴感。故事虽短,但落笔有悬念,起伏有波澜,情节有高潮,令人心驰神往。这次读,要求同学们读出波澜起伏的高潮美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蕴美。
4、问题探究: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字词,比比看,哪个小组找的最快最全?
(1)一字多义的字
(2)义同字不同的字
(3)通假字
(4)四字成语
⑸古今异义词
四、品读——悟田园“醇美”意境
(一)品语言。
合作探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和散淡心境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物我两融的境界使他的创作洗尽铅华,韵味醇厚,形成冲淡渺远的意境美,独“开千古平淡之宗”。“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元好问说陶文“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试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一至二句语言,品味赏析。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积累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并把这些字写在下面的方格内,要一笔一画的写啊!
2、试着将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
3、把不理解的字和词写下来。
4、搜集陶渊明生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陶渊明,字,号,人,是末期、
家,家。他把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同时,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
1、反复朗读,多角度感受桃花源的“奇美”的生活画卷。
2、品悟赏析,学习作者看似质朴,实则奇丽的表达。
3、如何用科学的社会发展史知识认识桃花源的现实意义,进而影响自己的人生观,勾画未来生活蓝图。
【学习方法指导】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信,即为忠实可信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达,即为通达,语句要通顺流畅;雅,文笔要优美、典雅。
五、内化反思,规划人生
你未来的生活蓝图是怎样的?谈谈你如何与时俱进,科学地塑造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度过现实美好人生。
学习反思与评价:
设计:化龙镇丰城初中 王晓英
《桃花源记》答案:预习:4、元亮 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 东晋 诗人 辞赋 散文 田园生活冲淡 开千古平淡之宗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感世不遇赋》《闲情赋》三、(一)2、渔人偶遇桃源以及再寻而不得的故事。(答案不求唯一)3、美:景美,具体语句:“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和“土地平旷,……阡陌交通”;人美,具体语句:“其中往来种作……怡然自乐”;人情美,具体语句:“便要还家……皆出酒食”。奇:桃林奇、山洞奇、桃源人奇、结局奇。4、(3)要、具。(4)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怡然自乐。(5)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用说;今义:不管(连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四、(一)示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短短二十五个字,就写了九幅美景,一幅素淡幽雅的田园美景历历如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质朴无华、简洁纯净、自然生动,均有以少胜多之妙(仅供参考,答案可在课堂师生共同充实完美)(二)写作手法:设悬、白描、烘托、对比。
奇:
美:
(二)读美点。
1、一读,读一二段——读得入情入境、历历如画。用你的诵读再现陶渊明胸中“至美”的田园画卷。梁启超评价陶渊明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读出恬淡景色里那份炽热的感情。
2、二读,读第三段——读得有情有境、声情并茂。通过你的演读重温千年桃源淳朴的风俗人情。即把文章读得立起来,运用想象和饱含情感的渲染,再现场景。试着读,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演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学会朗读并背诵课文。用立体鉴赏法品读桃花源“奇美”的画卷,获得审美愉悦。
3、感悟并学习陶渊明冲淡自然、韵味醇厚的表达。
4、科学辩证地认识“桃花源”的社会现实意义。以时代为经,以知识为维,编织自己理想的人生蓝图。
【学习重点、难点】
二、诵读——涵咏功夫兴味长
读课文。用你的声音传达陶体散文辞采精拔、抑扬爽朗的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请你摇头晃脑地来读,读出文言文语言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味。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出节奏。
③读好领起词。
④注重语调、句读的轻重缓急。
⑤要有感情。
三、译读——说田园“奇美”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