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在牛肚子里旅行》优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再牛肚子里旅行

再牛肚子里旅行

三年级上册语文《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1 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识记生字新词。

•学生能够概括课文内容,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经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兴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

•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懂得在困难时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准确识记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理解其含义。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头与青头之间的友谊。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科普知识,如牛胃的特殊构造等。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资源•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朗读、生字新词解析、牛胃结构图等)•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三、第一课时教学结构设计1.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创设情境,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有趣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引入课题。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读课文,标注出不认识的生字新词。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新词,指导学生认读和识记。

•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巩固生字新词的记忆。

3.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经过。

4.课堂活动•分角色朗读: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语气。

•小组讨论: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重点讨论红头与青头之间的友谊以及科普知识。

•角色扮演: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进一步体验课文内容。

5.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讲述自己的旅行经历、分享与朋友的友情故事等。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阅读中认识1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发展:通过阅读,体会红头在旅行中的心情,了解青头对它的鼓励和援助,了解中胃的特殊,构造及动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青头对朋友的真挚情感,养成遇事冷静,相互帮助的习惯。

重难点:结合本文理解红头在牛肚子旅行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红头在牛胃里旅行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说说你到哪些地方旅行。

2、今天我们要讲的课文是一次特殊的旅行。

(板书课题,齐读)3、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度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认读课文,要求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2、认读生字。

3、开火车轮读课文,说说读文后知道了什么?4、小组交流,有哪些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

师板书:牛的胃的结构是怎样的?牛的胃如何消化食物的?三、交流研究成果1、牛的胃怎样的?引读课文:青头对牛的胃了解清楚,所以当红头以为自己要死时,青头安慰它说……2、牛的胃如何消化食物的?(1)学生交流。

(2)多媒体演示,老师向大家介绍。

四、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自由认读。

3、指名认读。

4、老师指导重点易错的字。

5、给生字扩词,学生练习写,老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在牛肚子里旅行旅、咱、偷、救、命、拼、扫、胃、管、乎、流、泪、算【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第2篇】《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青头为救红头所做出的努力,了解牛的吃食特点。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抓住文中描写青头的词句进行理解、体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青头临危不惧,解救红头所表现出来的朋友间真挚的情感。

2、激发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教学设计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教材分析】《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生动好玩的科普小品文。

文章通过描写小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的一次危急“旅行”,最终在朋友“青头”的教育帮助下幸运逃脱的危急经受,使学生懂得一个“牛有四个胃,有反刍现象”的科学道理。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好玩,通过活泼、童趣的语言,将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描写得生动形象,同时文章有机地渗透了科学学问,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学问讲得有声有色,通俗易懂。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可读性强,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承受直观教学手段进展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也可以承受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内涵,并且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青头和红头之间的友情,渗透“友爱、相互帮助”等德育思想。

本课介绍的有关牛胃的学问,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生疏的,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对牛胃形成直观、感性的生疏,再结合课文介绍,学生理解起来就简洁得多了。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咱、偷”等本课生字,正确书写“旅、咱”等生字。

把握相关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青头和红头朋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青头和红头朋友间的真挚情感。

【课前预备】师:多媒体课件生:查阅有关牛胃的资料和图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谜导入,提示课题1.课件出示谜语:身穿褐色衣,头顶长触角,草丛堆里把唱歌,小孩用它来斗仗。

(1)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动物吗?(2)【出示蟋蟀图片】今日我们要生疏两位蟋蟀朋友,一位叫“青头”,一位叫“红头”。

有一天,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跑到牛肚子里旅行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2.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课题:蟋蟀怎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呢?结果怎么样?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动画课文《在牛肚子里旅行》,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识记“咱”“答”“偷”等15个生字,学写“旅”“救”“算”等13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品读红头和青头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红头和青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读出相应的语气。

3、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以及牛吃东西会反刍的现象。

4、通过画图理清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

【教学重难点】1、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

2、抓住描写青头行动和语言的语句,感受青头的遇事冷静、机智、勇敢和见多识广。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1.揭题写字:同学们,童话王国是个神秘的世界,今天我们就和两只小蟋蟀一起走进童话世界经历一次惊险又神奇的旅行——在牛肚子里旅行。

2.板书课题:(10.在牛肚子里旅行)板书的同时指导书写“旅”字。

“旅”是左右结构,左面是个“方”字旁,“撇”“横”是“人”字的变形,表示旅行和“人”有关,“人”字的下面和“派”字的下面一样。

3.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预设: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在牛肚子里旅行?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感觉怎么样?【设计意图】谈话导入,直接引入新课,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学贵有疑”,开篇以疑导学,强调读书要思考,不仅调动了儿童阅读的兴趣,又指向了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弄清路线1.点名读课文。

(1)结合课文语境学习多音字“几”“答”,在朗读课文中为“贮藏”“骨碌”正音。

(2)边听边思考,试着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2.通过读书谁解决了课前提出的问题?(1)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只名字叫红头的蟋蟀进了牛肚子。

(2)为什么在牛肚子里旅行?玩捉迷藏时被一头牛吃草时吃进胃里。

(3)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感觉怎么样?感觉这次旅行不轻松,红头随时会死掉。

3.这是一篇科普童话,里面藏着一个“反刍”的科普知识。

张之路爷爷就把“反刍”这个复杂的科学知识藏在了红头的旅行路线中。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篇一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

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幸被吞进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告诉学生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清楚明了,使学生一学就懂。

本课内容充满童趣,教学中,首先主要抓住红头、青头两条线,帮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和课外补充材料,理清红头的旅行过程,从而了解牛胃的构成及其消化过程。

同时关注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词语体会红透旅行过程中的紧张、害怕、绝望。

体会青头的冷静、利用知识帮助朋友脱险。

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进行角色朗读指导。

表达训练永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文中有关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想象和表达的机会。

教学中对红头的旅行路线,我设计了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提示,学生在提示的基础上说清红头的旅行路线就较为容易了。

此表达训练也为后面,学生讲述牛胃的构成和消化过程奠定了基础。

最后的想想说话训练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更多的表达机会。

学生就是在读读、想想、说说的过程中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但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备课中的备学生做的还是不够,以至于教学中学生的反映跟不上节奏。

对于学生表达训练未达到训练效果,草草而过,有些地方又处理的太过繁琐,以至于后面的教学环节处理的过于简单。

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不但学习、探索、反思才能不断提高。

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生字以及词语,理解相关词语,区分“贮藏”、“蕴藏”;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通过读文章、查阅资料解决疑难。

《在牛肚子里旅行》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在牛肚子里旅行》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此外,课后我也收到了一些学生的反馈,他们对课堂上的讨论和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趣又能学到知识。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口语表达与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更加自信。
举例: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理解透彻。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难点,提高综合素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故事内容,使学生能够把握课文主题,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的冒险经历,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解读能力。
2.增强词汇积累与应用: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使学生能够运用新词汇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这是一个关于小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的冒险故事。它不仅有趣,还让我们了解到牛的消化系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故事中的具体情节。通过红头的旅行,我们知道了牛的口腔、胃、小肠和大肠的特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红头在每个消化阶段的经历和感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分析,帮助大家理解。
《在牛肚子里旅行》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在牛肚子里旅行》选自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过程;学习生字词,如“躲、肚、胃、齿、刚、胃”等;掌握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课文学习,体会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牛的消化系统,以及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第【1】篇〗《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答、胃、齿、悲”等15个字,会写“旅、咱、怜”等13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青头的话,让学生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教育学生要真心地帮助别人。

重点难点重点:抓住描写青头行动和语言的句子,感受红头与青头真挚的友谊。

难点: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答、胃、齿、悲”等12个字,会写“旅、咱、怜、及、救、拼”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老师提问,同学们喜欢外出旅行吗?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旅行后有何感受?(估计学生们会回答出自己旅行过的地方,旅行后的感受是否喜欢旅行,最喜欢去哪里旅行。

)2.同学们去过的地方真多啊,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旅行。

学生齐读课题,并跟随老师书写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同桌相互交流。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一骨碌贮藏细嚼慢咽蟋蟀蹭来蹭去大吼一声知觉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这篇课文中,“贮藏、悲哀、一骨碌”,虽然不是会认字,但学生也很陌生,需要老师指导其读音。

还有一些长句子的朗读,比如“可怜的红头还没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吃到嘴里去了。

”学生不容易读通顺,这时可以多叫几个同学读,老师也可以范读。

(2)指名读文,指导读正确读通顺。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A.默读课文思考,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红头旅行的故事吗?B.完成填空练习,准确把握主要内容。

青头和红头是()。

有一天,红头不小心(),青头()。

在青头的帮助和鼓励下,红头()。

三、角色朗读,体会感悟1.分角色朗读课文,做两个动物小帽子,分发给读课文的两个学生。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语文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语文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语文教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默读课文,继续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相互尊重,善待他人。

教学重点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相互尊重,善待他人。

教学难点理解老师让同学们都戴帽子的真正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二、精读课文(过渡:上节课我们还遗留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让所有的同学都戴帽子?)请你默读课文,找一找。

找完的同学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第一自然段:1、请你按照课文的顺序汇报。

2、想一想那么可爱的小汪霞却得了重病,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几乎都没了,她得心情怎么样?请你画一画表现汪霞心情的句子如果你就是小汪霞,你会想些什么呢?带着这种不安的心情读一读。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过渡:还有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让所有同学都戴帽子呢?)1、思考:汪霞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请你把表现汪霞变化的句子画出来。

她来到教室门口,迟迟没敢进去,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1)为什么戴着一顶帽子就迟迟没敢进去?(2)此时汪霞会是什么心情呢?怕什么?(3)那你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2、正在此时,她发现了什么?当她把目光投向教室的时候,感到十分意外:每个同学都戴着帽子。

(1)意外是什么意思?(2)大家想象一下:他们的帽子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又有可能是什么样式的呢?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那么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同学们的帽子呢?3、同学们都戴着五花八门的帽子,跟他们那些帽子比起来,汪霞觉得怎么样?跟他们那些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自己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通,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她一下子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轻松地笑了,大步走进教室。

4、如果你就是汪霞,此刻你就站在教室门口,看到眼前的景象,还是迟迟没敢进去吗?还会担心害怕吗?会是什么样的心情?5、比较句子她来到教室门口——大步走进教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在牛肚子里旅行文本分析:这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将科学知识的讲解与童话叙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蟋蟀红头和好友青头捉迷藏时,红头不小心被牛吞进了肚子里。

危急关头,青头沉着地安慰它,给它出主意,帮助它从牛肚子里逃了出来。

科学童话是理与趣的结合,教学时也应做到有理有趣。

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对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而且,作者将一种动物生理学方面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通俗易懂,也激发了学生阅读科学童话、探索更多科学奥秘的兴趣,对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也很有帮助。

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借助文中的提示语和插图,还应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对话,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动脑想一想、动嘴读一读、动情品一品,走进文本,走近人物,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感受两只蟋蟀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目标: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骨”这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生字,会写“旅行、流泪”等19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重点:1.借助关键词句梳理并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了解牛反刍的科学知识。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描写青头的行动和语言的句子,感受青头为了朋友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

教学难点:1.懂得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向朋友求援的道理,感受友情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2.通过讲故事,边讲边演,感受童话中丰富的想象。

课时安排:2课时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骨”这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生字,会写“旅行、流泪”等19个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识记生字生词。

2.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旅行经历,引出课题。

导语:同学们,一到寒暑假,爸爸妈妈会不会带你们出去玩?你们都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学生自由表述。

)人们为了办一些事或是游览观光,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就叫“旅行”。

同学们去的地方可真多啊!北京、上海、厦门……,可有一个地方,同学们绝对没去过,那就是——牛肚子里。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过渡:如果大家还没有读过课文,单看这个题目,你们会产生哪些疑问呢?(谁在牛肚子里旅行?在牛肚子里怎么旅行?它都去了哪些地方?这次旅行好不好玩?它进了牛肚子还能出来吗?怎么出来?)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几遍。

(2)跟同桌合作,分自然段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发音、停顿。

(3)一边读一边思考课前质疑的问题,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把你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书上空白的地方。

2.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旅l ǚ行 咱z án 们 救ji ù命m ìn ɡ 拼p īn命 轻轻一扫s ǎo 四个胃w èi 管ɡu ǎn 消化 等d ěn ɡ待 刚ɡān ɡ才 流li ú泪l èi 就算su àn 偷t ōu 偷t ōu 地看 答d ā应y ìn ɡ 一骨ɡū碌牙齿ch ǐ 悲b ēi 哀 细嚼ji áo 慢咽y àn 吞t ūn 眼泪l èi 笑眯m ī眯m ī(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目:眯(眯眼) 眼(眼睛) 眨(眨巴) 睁(睁开) 瞄(瞄准)瞅(瞅瞅)(3)重点词语理解。

旅行:远行;去外地办事或游览。

贮藏:指储藏物品。

近义词:储藏。

细嚼慢咽:慢慢地吃东西。

引申为慢慢去体味。

例句:吃饭要细嚼慢咽,做学问也是一样。

反义词:囫囵吞枣(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旅]左边“方”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右下部分笔顺是撇、竖提、撇、捺。

[命]人字头的撇、捺要写得舒展。

中间短横不能漏写。

左下“口”要写得上宽下窄。

右下单耳旁的竖在竖中线上。

[管]竹字头要写得扁,左右两部分要紧凑。

中间的宝盖头要写得宽一些。

下边部分的笔顺是竖、横折、横、横折、横。

◆易错提示:[旅]右半部分是“”,不要写成“”。

3.指名读文,指导学生将字音读准确,将课文读通顺。

预设:“贮藏、蹭来蹭去、喷嚏”等词语,虽然不做会认、会写要求,由于学生很陌生,也需要指导其正确读音。

还有一些长句子的朗读,比如“可怜的红头还没有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卷到嘴里了”,学生不容易读通顺,可以多找几个学生读,必要时教师可以范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试着回答质疑课题时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合作互助,相互交流、解决自己的疑问,把仍然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

3.汇报展示,教师相机点拨。

(1)谁在牛肚子里旅行?(红头。

)(2)事情的起因是什么?为什么红头要到牛肚子里旅行?(捉迷藏时,红头意外被牛吃进了肚子里。

)(3)事情的经过怎样?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是怎样的?在文中画出它在牛身体里到过的每一个地方。

(嘴里——肚子——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

)青头在做什么?(帮助它,鼓励它。

)(4)事情的结果如何?(青头蹭牛鼻孔,红头被喷出来,脱离了危险。

)(5)你还提出了哪些问题?(主要检查学生的思考情况,教师把握重点,简单的可当堂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留到下堂课,研读课文时再进行处理)4.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每一层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青头和红头玩捉迷藏时,红头不小心被牛卷到了嘴里。

第二部分(第8~19自然段):写红头在青头的帮助下,“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20~21自然段):写红头脱离了危险,青头安慰它。

提示:也可以按照“遇险前(1~6)——遇险中(7~19)——脱险后(20~21)”的顺序划分。

5.出示填空,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填完后齐读。

填空:青头和红头是(好朋友)。

有一天,它俩在玩(捉迷藏),红头不小心(被牛卷进了嘴里)。

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从牛嘴进到了(牛肚子),从牛的(第一个胃)到了(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最后被牛(打喷嚏)喷了出来,脱离了(危险)。

方法拓展:同学们真棒!只用这几句话就说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平时,我们在对别人说一件事情的时候,怎么把事情说清楚呢?也可以运用我们刚才的方法。

先说说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也就是起因;再讲讲事情的过程,特别有趣的地方还可以说得详细一点;最后说说事情怎么解决的,也就是结果。

这就是事情的发展顺序。

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经常会用到这种方法,仔细回忆回忆……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回顾故事的起因,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刚刚我们说到故事的起因,为什么红头要到牛肚子里旅行呢?我们换个句式说一说:因为——(红头和青头在一起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红头躲在草堆里,不小心被一头吃草的大黄牛卷进嘴里了),所以——(红头就开始了这场特别的旅行)。

对呀!对于红头来说,这次旅行纯属意外,它压根儿不愿意进到牛肚子里去,因为——(它会死去)。

这真是一次惊险的旅行!红头是怎样进行这次意外的旅行的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今天这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还学到了一种很有用的方法。

大家的表现真不错,2.引导学生自由交流,丰富积累。

(1)想一想:如果让你给课文重新拟一个标题,你会拟什么?(《红头历险记》《牛肚大冒险》……)(2)读一读:与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这个故事。

(3)说一说:从红头的旅行过程,你还发现牛吃东西时有什么特别的表现?课后可搜集一下相关资料。

(4)悟一悟:今天这堂课,你解决了哪些问题?从别人那里又学到了什么?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1.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或者为他们朗读一遍。

2.了解作者张之路,有兴趣的话读一读作者其他的作品。

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诸城。

著名作家、编剧。

主要作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魔表》《傻鸭子欧巴儿》《暗号》,中篇童话《还魂记》《我和我的影子》,短篇小说集《题王》《惩罚》《空箱子》《在楼梯拐角》《静静的石竹花》,中篇小说《螳螂》《有老鼠牌铅笔吗》,长篇小说《第三军团》《坎坷学校》等。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相应的语气。

2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3.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

1.引导学生想象朗读,体会红头遭遇的危险和内心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词句,从青头的语言、行动深入体会其个性特征,理解“友情”给人的帮助。

3.利用学生查阅的相关资料,随文解决“反刍”这一动物生理学知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旅行咱们可怜救命拼命轻扫肠胃管理刚才流泪偷偷答应卷到一骨碌牙齿贮藏细嚼慢咽吞到悲哀几乎笑眯眯算作蹭来蹭去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口头介绍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过程。

预设:回顾上节课画出的红头在牛身体里到过的每一个地方(嘴里——肚子——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嘴里),引导学生运用“先……再……接着……最后……”组织语言。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1~7自然段。

2.学生汇报交流阅读体会,教师点拨。

示例:(1)青头和红头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它们经常一块儿吃草,一块儿喝露水,一块儿玩。

(2)它们玩捉迷藏的情形写得真有意思,我认为就是因为红头生怕自己被发现而躲在草堆里,所以才没有注意大黄牛从背后走来吃草。

我从第6自然段读出来的。

3.重点品析第8~21自然段。

过渡:青头和红头正在兴致勃勃地玩捉迷藏呢,哎呀,不好了!一头大黄牛走到红头藏身的草堆旁吃草来了!红头没有发现,青头也没有发现,大黄牛“啊呜”一口,可怜的红头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卷进嘴里去了。

可怜的红头晕头转向,等它反应过来,就只看到大黄牛那白白的牙齿一开一合,马上就要咬到它啦!你能想象小红头此时的心情吗?(惊慌、害怕、恐惧……)好,那就请你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红头的话。

在牛嘴里。

(第8~11自然段)“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你在哪儿?”青头急忙问。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到地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