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13章复习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第13至16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物理第13至16章知识点归纳

第13章:光的传播和折射
1.光的传播特性:直线传播、光的速度、光的波动性、光的直线传播
定律。

2.光的折射现象:入射角、折射角、折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

3.折射率和光速的关系:折射率的定义、折射率和光速的关系、绝对
折射率和相对折射率。

4.光的全反射:全反射的条件、全反射的应用。

第14章:光的色散和光的波动性
1.光的色散现象:光的分光、凸透镜的光的分离、折射角和入射角的
关系。

2.光的波动性:光的波长、光的频率、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第15章:光学仪器与光的成像
1.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薄透镜成像公式。

2.成像规律:实物的成像和像的位置、实物与像的形状、实物与像的
大小。

3.光学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和应用。

第16章: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的源、声源的特性(振动的频率和幅度)。

2.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特点。

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速的定义、声速与介质的关系。

以上是九年级物理第13至16章的知识点归纳,主要涵盖了光的传播和折射、光的色散和光的波动性、光学仪器与光的成像、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需要了解光的传播特性、折射现象和全反射、光的色散现象和波动性、光学仪器的原理和成像规律,以及声音的传播介质和传播速度等。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光学和声学提供基础。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13 内能13.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1、物质的结构(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得分子、原子构成的。

通常以10-10m 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分子数量巨大,例如,体积为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2)分子间有间隙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1)探究:物体的扩散实验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实验注意: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硫酸铜溶液放在下面,密度小的空气和清水放在上面,目的是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对实验造成影响;(2)扩散现象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形成的,并不是在宏观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分子的运动是分子自身具有的特性,及外界的作用无关。

拓展:从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速度可知,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不剧烈,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在气体和固体之间。

(3)分子的热运动①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②温度越高,物质的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注意:任何温度下,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仅是运动速度不同而已。

不能错误的认为0℃以下的物质分子不会运动。

③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④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及分子的热运动的比较。

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类比法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关系方法技巧:分子间作用力不直观,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特点及弹簧拉伸或压缩时表现出的力的特点相似,两者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像这样的方法叫类比法。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现象①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有:很多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在荷叶上,两滴水靠近时可自动合并为一滴水;固体很难被拉断;两块底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结合在一起等。

《常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综合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常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综合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甲、乙两种材料不同的金属块,它们的质量相等,同时投入沸水中充分加热,先把甲金属块从沸水中取出投入一杯冷水中,热平衡后,水的温度升高了Δt,取出甲金属块(不计水的质量变化),再把乙金属块由沸水投入该杯水中,热平衡后又使水温升高了Δt,则两金属块的比热容关系是()A.c甲<c乙B.c甲=c乙C.c甲>c乙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A解析:A先后将甲乙两金属块投入到同一杯水中,水升高的温度相同,水吸收的热量相同,不计热量损失,甲乙两金属块放出的热量相同,由题知,甲金属块温度比乙多降低了Δt,根据Q cm t,质量相同的甲乙两金属块,放出相同的热量,降低的温度多的甲金属块,比Δ热容小,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得越快,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也越快B.液体凝固成固体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就停止了C.固体被压缩到分子之间无间隙才不能被压缩D.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D解析:DA.物体运动得越快,是宏观的物体运动,而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的分子运动,两者没有必然的关系,故A选项错误;B.液体凝固成固体后,分子仍然在进行无规则运动,故B选项错误;C.固体被压缩到分子之间有间隙,故C选项错误;D.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3.《舌尖上的中国》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

如图所示,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A.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B.炒: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含有的热量增加D.拌:香葱和豆腐加入少许调料搅拌即可入味,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解析:DA.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是热的良导体,故A错误;B.炒: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故B错误;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的内能增加,热量是过程量,不能用含有,故C错误;D.拌:香葱和豆腐加入少许调料搅拌即可入味,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全部要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全部要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全部要点
1. 物理光的性质要点
- 光是一种能量传递的电磁波,有波粒二象性。

- 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为光速,约为3×10^8 m/s。

- 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较慢,且能在介质边界上发生反射、折射、透射和散射现象。

2. 可见光的颜色与光的折射、反射和散射要点
-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方向的改变,根据斯涅尔定律计算折射角度。

-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遇到界面而发
生方向改变的现象,根据反射定律计算反射角度。

- 光的散射是指光线与物体表面碰撞后,传播方向改变的现象,导致光在空气中呈散乱状态。

- 光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折射和散射的光波长决定的,可见
光的波长范围为380 nm - 760 nm。

3. 光的成像要点
- 光的成像是指光经过透视系统(如凸透镜、凹透镜等)后在屏幕或观察者眼睛上形成的虚像或实像。

- 凸透镜能产生实像和虚像,其成像规律由物距、像距、焦距和放大率等因素决定。

- 凹透镜只能产生虚像,其成像规律与凸透镜相反。

- 光的成像应用广泛,如眼睛的成像、相机的成像等。

4. 光的色散和光的偏振要点
- 光的色散是指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不同波长(频率)的光通过介质后速度不同,导致折射角度不同的现象。

- 将通过棱镜的光束按波长划分成七种颜色的过程称为光的分光现象。

- 光的偏振是指光的振动方向只限于某一特定平面上的现象,可以通过偏振片或偏光镜进行筛选和调节。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的全部要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知识点本章主要介绍了九年级物理的第十三章知识点。

本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电流和电路、电阻与电阻率、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能的转化和利用。

一、电流和电路1. 电流的概念: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数量,用I表示,单位是安培(A)。

2. 电路的概念:电流在导体中的闭合路径称为电路,分为闭合电路和开路。

3. 电流方向的表示:电流的方向由正负电荷流动方向决定,电流方向由正极到负极。

二、电阻与电阻率1. 电阻的概念:物体对电流阻碍的程度称为电阻,用R表示,单位是欧姆(Ω)。

2. 电阻的影响因素:电阻受材料、长度、截面积的影响,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电阻的大小。

3. 电阻率的概念:单位长度、单位截面积的导体材料的电阻称为电阻率,用ρ表示。

三、欧姆定律1.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在一定温度下,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I=U/R。

2. 欧姆定律的应用:可以利用欧姆定律来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四、电功和电功率1. 电功的概念: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能量转化称为电功,用W表示,单位是焦耳(J)。

2. 电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电功的转化速率称为电功率,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W)。

3. 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公式:W=UIt,P=UI。

五、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 串联电路特点:电流在串联电路中保持不变,电压分担按电阻比例分配。

2. 并联电路特点:电压在并联电路中保持不变,电流分担按电导比例分配。

六、电能的转化和利用1. 电能的概念: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能量称为电能。

2. 电能的转化:可以通过电流产生的电磁感应、化学反应等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3. 电能的利用:电能广泛应用于生活、工业、交通等领域。

以上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流和电路的特性,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了解电能的转化和利用。

物理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满足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还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

(完整版)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完整版)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3章内能知识点全面总结

13 内能13.1分子热运动知识点1、物质的结构(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得分子、原子构成的。

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分子数量巨大,例如,体积为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2)分子间有间隙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1)探究:物体的扩散实验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固体扩散实验无色的空气与红棕色的二氧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五年后将他们切开,发现它们注意:将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硫酸铜溶液放在下面,密度小的空气和清水放在上面,目的是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对实验造成影响;(2)扩散现象①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②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形成的,并不是在宏观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分子的运动是分子自身具有的特性,与外界的作用无关。

拓展:从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速度可知,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剧烈,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最不剧烈,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在气体和固体之间。

(3)分子的热运动①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②温度越高,物质的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注意:任何温度下,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仅是运动速度不同而已。

不能错误的认为0℃以下的物质分子不会运动。

③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知识点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方法技巧:分子间作用力不直观,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特点与弹簧拉伸或压缩时表现出的力的特点相似,两者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像这样的方法叫类比法。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现象①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有:很多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在荷叶上,两滴水靠近时可自动合并为一滴水;固体很难被拉断;两块底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结合在一起等。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期末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期末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三章内能期末复习题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照片。

该病毒一般呈球形,直径在75~160nm之间,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病毒分子也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B.新型冠状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C.构成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D.戴口罩可防止感染,是因为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没有空隙2.“破镜不能重圆”是指打破的玻璃不能再重新变成一面完整的镜子,其原因是()A.断面处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B.断面处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等,互相抵消C.断面处分子间距离太大,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D.断面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3.新冠疫情尚未结束,防控决不能掉以轻心,每个人都要有自我防控意识。

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新型冠状病毒一般呈球形,直径在75~160nm之间,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病毒分子也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B.温度越高构成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C.新型冠状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D.健康人佩戴口罩可防止感染,是因为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没有空隙4.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扩散现象表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物体在0℃时,内能等于零C.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机械能,但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D.温度越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越多5.如图所示,在炎热的夏季,救治中暑病人的方法是将病人放在阴凉通风处,在头上敷冷的湿毛巾。

下列解释最合理的一项是()第1页共14页A.病人中暑是因为体内具有的内能比其他人大B.放在阴凉通风处即利用热传递的方法减少内能,降低体表温度C.敷上冷的湿毛巾是利用做功的方法降低人体内能D.上述两种做法都是为了减少人体含有的热量6.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冬天双手互相摩擦取暖B.太阳照射沙子,沙子变热C.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D.果汁里放入冰块,饮用时感觉很凉爽7.成都正以新发展理念创建公园城市,让市民可以出门见绿意,抬头望雪山。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全部重要知识点(带答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全部重要知识点(带答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全部重要知识点单选题1、如图所示,规格相同的甲、乙两容器中分别装有3kg和2kg的水,并用不同的加热器加热,不计热损失,得到如图丙所示的水温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容器中的水的内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增加的B.甲、乙两容器中的加热器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相同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乙两容器中的水升高的温度之比为2∶3D.将甲、乙两容器中的水从20℃加热至沸腾所需要的时间之比为2∶3答案:DA.容器中的水从加热器上吸收热量,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水的内能的,故A错误;B.由图丙可知,水的温度从20℃升高到40℃,乙的加热时间为3min,此时乙容器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为Q乙吸=cm2Δt=4.2×103J/(kg•℃)×2kg×(40℃-20℃)=1.68×105J则乙容器中的水每分钟吸收的热量为ΔQ乙吸=13×Q乙吸=13×1.68×105J=5.6×104J水的温度从20℃升高到40℃,甲的加热时间为2min,此时甲容器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为Q甲吸=cm1Δt=4.2×103J/(kg•℃)×3kg×(40℃-20℃)=2.52×105J则甲容器中的水每分钟吸收的热量为ΔQ甲吸=12×Q甲吸=12×2.52×105J=1.26×105J因不计热损失,则加热器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等于水每分钟吸收的热量,可知甲容器中的加热器每分钟放出的热量大于乙容器中的加热器每分钟放出的热量,故B错误;C.由B中可得,加热相同时间,加热器放出的热量之比为Q甲放∶Q乙放=ΔQ甲吸∶ΔQ乙吸=1.26×105J∶5.6×104J=9∶4因不计热损失,则相同时间内,两杯水吸收的热量之比为9∶4,由Δt=Q吸cm可得,甲、乙两容器中的水升高的温度之比为Δt甲Δt乙=Q甲放cm1Q乙放cm2=Q甲放m2Q乙放m1=94×2kg3kg=32故C错误;D.因甲、乙两容器中的水的初温相同,故将甲、乙两容器中的水从20℃加热至沸腾时,两容器中的水的温度变化量相同,由Q吸=cmΔt可得,将甲、乙两容器中的水从20℃加热至沸腾所需热量之比为Q甲吸Q乙吸=cm1Δtcm2Δt=m1m2=3kg2kg=32由t=Q吸ΔQ吸可得,所用时间之比为t甲t乙=Q甲吸ΔQ甲吸Q乙吸ΔQ乙吸=Q甲吸Q乙吸×ΔQ乙吸ΔQ甲吸=32×49=23故D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一.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如直尺,橡皮筋,弹簧.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4.测量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1)原理: 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2)构造;(3)使用方法:A使用前来回轻轻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看看是否复原及避免指针被秤壳卡住.B测量前必须调零.C认清最小刻度及量程.D测量时,拉力及弹簧的伸长方向与外壳平行,避免摩擦.二.重力: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5.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6.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等等.三.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2.分类: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6.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7.应用:⑴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⑵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四.杠杆:1.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 1 表示.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 2 表示.说明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 静摩擦 动摩擦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 1表示.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 2表示.3.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即⑴ 找支点O ;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 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 标力臂(大括号).4.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①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②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③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 1l 1=F 2l 2 也可写成:F 1 / F 2=l 2 / l 15.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6.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五.滑轮1.定滑轮: ①定义:轮转而轴固定不动的滑轮.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速度v F ) = 重物移动的距离S G (或速度v G )2.动滑轮:①定义:轮和轴一起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 12G,若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 2(G 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v F )=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 (或v G )3.滑轮组: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而成滑轮组.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 1n G ,若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 n (G 物+G 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v F )=n 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 (或v 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 物+G 动) / F 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4.其它简单机械:①包括:轮轴、斜面;②理想情况下的滑轮组:F =(1/n)G (其中n 是指在滑轮组中吊着动滑轮的那几段绳子,n 的算法是:拴在动滑轮框上的和最后从动滑轮引出来的拉绳);③斜面:FL=Gh图13-3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班级:_______姓名: _______座号: _______成绩: 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跟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B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 .在空中高速飞行的火箭不再受到重力作用D .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2.关于弹簧测量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月球上,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力的大小B. 弹簧测力计上的字母“N ”,表示它的型号C. 实验室所用弹簧测力计的每小格表示0.1kgD. 测量时,要让弹簧与外壳间没有摩擦3. 图13-1是物体A 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4. 如图13-2所示,正常使用时属于费力机械的是( )图13-25. 如图13-3所示,是甲、乙两组拔河比赛的场景,不计绳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比赛时,选体重大的运动员,能增大对地面的压力B .比赛时,运动员身体后倾、两腿弯曲,可以降低重心C .比赛时,拉力较大的一组最终获胜D .比赛时,受到地面摩擦力较大的一组最终获胜6.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A .拉杆旅行箱底部装有轮子B .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C .向自行车的转轴处加润滑油D .在气垫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7.月球对其表面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对地面物体引力的六分之一,设想我们乘宇宙飞船到达月球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地球上质量为6kg 的物体,在月球上只有1kgB .在地球上重为600N 的人,在月球上重为100NC .一个金属球在月球上的密度仅为它的地球上的六分之一D .一根轻弹簧,在地球表面将它拉长1cm 需要6N 的拉力,在月球上只需要1N 的拉力8.滑板运动已经成为年轻人最流行、最持久的时尚运动。

它由板面、滑板支架(滑板桥)和四个滑板轮等部分组成,板面上表面粗糙,如图13-4所示,则( )A .滑板表面粗糙是为了减小人与板之间的摩擦B .滑板表面粗糙是为了增大人与板之间的摩擦C .滑板轮表面光滑是减小板轮与地面间的摩擦D .滑板轮表面光滑是增大板轮与地面间的摩擦A B CD图13-1图13-69. 某同学在“研究动滑轮特点”的实验时,进行了正确操作,如图13-5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分析数据后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不符。

面对这一事实,下列做法中最不可取....的是( )A. 与同学分析可能原因 B. 实验失败,停止实验 C. 改进实验条件,重新实验 D. 查阅资料,了解结论的适用条件10.如图13-6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杠杆上每格均匀等距,每个钩码都相同。

下列四项操作中,会使杠杆左端下倾的是( )①在杠杆的两侧同时各减掉一个钩码;②在杠杆的两侧钩码下同时各加挂一个相同的钩码;③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外移动一个小格;④杠杆两侧的钩码同时各向内移动一个小格.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11. 熟透了的杏子离开树枝后,总是落向地面,这是由于杏子受 力作用的原因。

泥瓦工人通常用线拴着一小石子,来检验砌的墙是否竖直,这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是 原理制成的。

12.在衡阳农村一些地方,还保留一种“舂米对”的古代简单机械,其示意图如图12-7,使用这个装置时,人在A 端用力把它踩下后立即松脚,B 端就会下落,打在石臼内谷物上,从而把谷物打碎,用力将它踩下去的过程中,舂自身的重力是“ ”(填“动力”或“阻力”).这是一个 (填“省力”或“费力”)杠杆.13.图13-8是一种新型圆规。

它一脚的末端装有吸盘,使用时利用大气压的作用可将其固定在黑板上,另一脚末端的粉笔通过螺母固定,螺母上刻有细小花纹是为了增大_ _________,作图时,转动手柄便可在黑板上画出漂亮的圆,圆规在这一过程中相当于简单机械中的__ __。

14.如图13-10所示为一电工钳,其构造简单,携带方便,且功能较多,很实用。

它在结构和使用上应用了不少物理知识,请完成下列问题:(1)钳口前端有条形花纹,就是用到了来增大摩擦。

(2)电工钳手柄较长,属于 杠杆。

(选填“省力”、“费力”、“等臂”)(3)电工钳的手柄套上带有花纹的橡胶皮的用途是(说出2条):① ;② 。

15.如右图所示,物体重G =500N ,滑轮重10N ,当物体G 匀速上升时,则挂钩B 承受拉力为__________N ,挂钩A 承受_______N 的拉力,拉力F 为_________N ,若绳子自由端向上拉动0.5m ,则物体向上移动________m 。

三、作图与简答题(第17题4分,18题4分,19题6分,共14分)16.画出图13-11中重为2N 的紫砂茶壶受到的重力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