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3.2 弹力 教案 含解析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弹力》说课稿

《弹力》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弹力》,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知识,也是是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本节课编在《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之后,是对第一节知识的进一步提升。
同时也是学习后一节《摩擦力》以及以后力的分解合成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弹力》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拉近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弹力的相关知识,但对弹力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刻。
处于高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中形象思维占的比例较大,抽象思维虽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对于物理问题的探究还不熟练,需要通过实验进一步提高。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依据新课标要求和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如下:【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3、知道怎样判断弹力的方向4.理解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微小放大法”2.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综合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三.说教学方法由于高一的学生不易接受相对抽象的弹力,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教师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观察、推理、讨论、归纳,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首先,提出普通人如何才能像运动员一样扣篮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设疑的方式引入新课。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2节 弹力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物理教案

第2节弹力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接触面之间发生弹性形变。
3.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绳的拉力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5.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因素决定,与所受外力大小无关。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形变。
2.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3.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4.弹性限度如果物体的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5.弹力产生的两个条件(1)物体间相互接触;(2)在接触面上发生弹性形变。
二、几种弹力1.常见弹力平时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和拉力等都是弹力。
2.弹力的方向(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
(2)绳的拉力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公式F=kx,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牛顿每米,符号:N/m。
x为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
1.自主思考——判一判(1)发生形变的物体才能有弹力,且一定有弹力。
(×)(2)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3)弹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
(√)(4)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大小有关,体积越大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也越大。
(×)(5)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弹力F有关。
(×)2.合作探究——议一议(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弹力作用吗?提示:不一定,物体如果只是接触而没发生弹性形变,则无弹力作用。
(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与桌面相互挤压,书对桌面产生的弹力F1竖直向下,常称做压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第三章第2节《弹力》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三章第2节《弹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接触力的种类;(2)知道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弹力的概念,初步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1)学会利用放大法观察物体受力发生的微小形变;(2)通过视频演示,随堂实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弹力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和意义,比如撑杆跳高、跳水等运动;(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关注物理学与社会、生活现象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弹力》部分。
2.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弹力是高中力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再次让学生体会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学习力学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弹性势能以及能量等做铺垫,在学习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有关弹力的知识,对弹性和塑性有一定的了解,并定义了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但没有明确给出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而且对弹力的概念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四、重点难点1.重点(1)理解弹力的概念;(2)弹力产生的条件;(3)弹力方向的判断;(2)掌握放大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
2.难点(1)对弹力概念的理解;(2)弹力有无的判断;(3)对弹力方向的判断;(4)用放大法判断微小形变。
五、教学资源视频:撑杆跳高、跳水等体育运动视频用具:扁玻璃瓶(自带橡皮泥封口)、细玻璃管六、教学过程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了力的有关知识和重力,今天我们来学在上课前,请大家一起来观看(播放撑杆跳高、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撑杆运动员和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能够借助撑杆和跳板跳得更远更认真观看视频,同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视频截图如下)通过视频,创设学习情境,激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 3.2 弹力(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布置作业
• 1、完成实验册后面的练习; • 2、思考:将一根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剪成两 半,问:剪断后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还为k 吗?若不是,求一求。
1、内容:
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 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公式: F = k x
其中:k——弹簧的劲度系数 单位:牛顿每米, 符号N/m x——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这个规律是由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做胡 克定律(Hooke law)
例与练:
1、关于胡克定律F=kx中的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是弹簧伸长后或压缩后的长度 B、x是弹簧原来的长度 C C、x是弹簧变化(伸长或压缩)的长度 D、x是弹簧原长加后来的长度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2节:弹力 第二课时
实验:(实验册P36-39)
探究弹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 一、提出问题:
• 二、猜想与假设: • 三、设计实验: • 1、实验方案: • 2、实验器材:
• 四、进行实验: • (不同方案,不同步骤)
• 五、分析与论证:
• 六、误差分析: • 七、评估与交流:
高中物理必修1:3.2.2几种常见的弹力

几种常见弹力
类型
方向的判定
举例
接 轻绳 触 方 式 轻杆
沿收缩的方向
拉伸时沿收缩的方向 压缩时沿伸长的方向
特别提示:杆的弹力的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轻绳、轻杆、轻弹簧模型
轻绳
轻杆
弹簧
形变特点
只能发生微小形变 ,不能弯曲
只能发生微小形变 发生明显形变,可伸
,各处弹力大小相 长,也可压缩,不能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3.2 弹力
课本第2节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3.2.2 几种常见的弹力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几种常见弹力
支持力和压力都属于弹力,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都垂直于物 体的接触面.拉力也是弹力,绳的拉力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 的方向.
F1
F
第三章 相互作用 2
练习 如图所示,一重为10 N的球固定在支杆AB的上端,用一段绳 子水平拉球,使杆发生弯曲。已知绳的拉力为7.5 N,则AB杆对球 的作用力( ) A.大小为7.5 N B.大小为10 N C.方向与水平方向成53°角斜向右下方 D.方向与水平方向成53°角斜向左上方
BC
例2 画出图中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例2 画出图中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
例3 在半球形光滑容器内,放置一细杆,如
图所示,细杆与容器的接触点分别为A、B 两点,则容器上A、B两点对细杆m的作用力
的方向分别为( ) A.均竖直向上 B.均指向球心 C.A点处的弹力指向球心O,B点处的弹力竖直向上 D.A点处的弹力指向球心O,B点处的弹力垂直于细杆向上
等,能弯曲
弯曲
方向特点
2020学年高中物理3.2弹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21-2022学年)

知识纲要导引(4)了解弹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点一弹性形变和弹力玩具汽车停在模型桥面上,如图所示,压力和支持力各是怎么产生的?提示:桥面受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汽车轮胎发生了弹性形变,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桥面有向下的作用力.汽车受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桥面发生了弹性形变,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汽车有向上的作用力.知识点三胡克定律1.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的关系: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2.胡克定律:(1)实验表明,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2)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符号用N/m表示.(3)比较而言,k越大,弹簧越“硬";k越小,弹簧越“软”.ﻬ核心一弹力有无的判断1.直接法: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判断(1)物体间相互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有弹力产生,适用于形变比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例如(图甲),挡板AB被拿走后,球会下降,而将挡板AC拿走后,球仍会静止,故球只受AB对它的支持力这一个弹力.球形物体虽与墙接触,假设它们之间有弹力作用,球形物体将不会处于静止状态,故球形物体只受重力和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两个力作用.例1。
一个球形物体O静止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并与竖直墙壁相接触,A、B两点是球与墙和地面的接触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三个力,重力、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墙壁对物体的弹力B.物体受两个力,重力、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C.物体受两个力,重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D.物体受三个力,重力、物体对地球的引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解析】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二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上虽然与墙壁接触,但不挤压,不受墙壁的弹力,选项B正确,A、C、D错误.【答案】 B误区警示判断弹力有无的误区(1)误认为只要接触就一定有弹力的作用,而忽略弹力产生的另一个条件-—发生弹性形变.(2)误认为形变不明显就无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而忽略了用假设法、运动状态判断法、作用效果法等判断方法.训练1[2019·山西柳林高一期末]在下图中a、b表面均光滑,天花板和地面均水平,则a、b ﻬ间一定有弹力的是()解析:A、C错:假设a、b间有弹力,则a、b会分开;B对:假设a、b间没有弹力,则悬线竖直;D错:假设斜面a撤去,b依然处于静止状态,故a、b间无弹力.答案:B核心二弹力方向的判定及大小的计算1.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由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决定,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弹力的方向“有面—垂直、有绳—沿绳、有杆不一定沿杆”.2.三种弹力的区别(1)绳的弹力(2)杆的弹力(3)弹簧的弹力:弹簧既可产生拉力,又可产生支持力,一般形变变化需要一段时间,弹力不能突变.ﻬ例2按下列要求画出图中所示物体所受的弹力的示意图.(1)图甲中斜面对物块的支持力;(2)图乙中用细绳悬挂靠在光滑竖直墙上的小球受到的弹力;(3)图丙中大半球面对小球的支持力;(4)图丁中光滑但质量分布不均的小球的球心在O点,重心在P点,静止在竖直墙和桌边之间,试画出小球所受弹力;(5)图戊中质量分布均匀的杆被细绳拉住而静止,画出杆所受的弹力.【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明确以下三点:①当点与面(或曲面)接触时,弹力方向与面之间的关系.②绳上弹力方向的特点.③接触面为球面时,弹力方向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的特点.各物体所受弹力如图所示:【答案】见解析弹力方向的判定方法(1)根据形变的方向判断.具体判断步骤:明确被分析的弹力→确定施力物体→分析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确定该弹力的方向.(2)根据不同类型弹力的方向特点判断.支持力和压力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绳的拉力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训练2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0。
高中物理讲解弹力教案

高中物理讲解弹力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弹簧和弹簧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弹力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弹簧常数的概念、弹力的计算方法、弹力的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理解弹簧系数的计算,把弹力的计算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滑轮、标尺、小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引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弹起来,而有些物体却没有这种特性?”让学生思考。
二、学习: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弹簧在不同拉伸状态下的长度,并记录下拉伸长度与外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拉伸长度与外力成正比的规律。
三、讲解:通过实验结果引出弹簧常数的概念,解释弹簧系数与弹簧特性的关系。
引导学生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
四、练习:给学生几道弹力计算的例题,让学生通过公式计算弹力的大小。
并引导学生分析每道题的情况,掌握如何应用弹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拓展:讨论弹簧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秤的原理、汽车减震器的作用等,引导学生思考。
六、总结: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弹簧力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加深对弹力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弹簧的弹簧常数,并计算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弹力的概念和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高中物理物理:3.2《弹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弹力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力是接触力,本质是电磁力。
2.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3.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4.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5.知道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二)过程与方法6.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细细体会弹力的产生。
7.通过观察桌面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体会物理研究中的放大思想。
8.在实验中学会数据的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10.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1.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定2.胡克定律教学难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过程设计思路:1、据上节内容复习形变概念;2、提问什么样的物体能发生形变及手压桌面、推墙是否有形变;3、演示实验:放大桌面微小形变;逻辑推理结合实验给出结论:任何物体均能发生形变;4、根据生活观察归纳总结出弹性形变与X性形变。
5、提问什么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演示手拉直弹簧引出弹性限度。
提问橡皮泥上放蚂蚁体会弹性限度;6、感觉体会三个实验,得出弹力概念,并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7、弹力产生的实验分析;8、通过让学生到黑板创作图,纠正物体同时受支持力与弹力的错误观点,总结日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从性质上讲均为弹力;9、弹力有无及弹力方向的判断;10、实验探究得出胡克定律并运动;11、提出疑问并总结弹力与四大基本作用力的有关系。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大家还记得什么是形变吗?生:如果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那么我们说物体发生了形变。
师:很好!大家都知道了形变的概念,那大家知道什么样的物体能发生形变吗?学生思考回答,大部分答案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发生明显形变的物体师:刚才大家举了好多例子,那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用手去压桌面或推墙面,桌面和墙面会发生形变吗?生:不知道,看不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学生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 F 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x 成正比,即 F=kx。 说明: 1。式中的 k 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 N/m。 2.式中的 x 是弹簧的形变量而不是弹簧的长度。 3.上式的适用条件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 四、巩固练习 1.怎样制作一个弹簧称。 主 生的应 2.要 准确弹 簧的劲度系数,说出至少需要的器材。 主要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 3.问题与练习第3题, 要考察学 用能力。 测量一个 簧称内弹
关键
学生活动
点拨
教师分析: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加外力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
加工
研究的问题。
润色
一、弹性形变 演示:用弹簧、橡皮筋、塑料直尺演示, (1)改变外力大小,观察形变量的大小。 (2)当外力撤去后 物体可以恢复原状。 问题:若拉弹簧的力过大,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结
作业 布置
问题与练习第4题。
教学 心得
1.发生形变的物体如果在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状,这样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叫做弹力。所以,产生弹力的条件是:相互接 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3.在物体的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演示 1.用激光器和平面镜演示桌面的微小形变。 2.用椭圆形的瓶子演示瓶子的微小形变。 小结: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要知道“放大”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几种弹力 1.桌面和放在桌子上的蓝球或足球。 分析蓝球或足球的形变情况,判断球对桌面的弹力方向。根据前面的实验知道,桌面因发生形变而 对球产生一个向上的弹力。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它们的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 2.绳子的拉力 当用外力拉绳子时,绳子将伸长,由于要恢复原状,因而对施加外力的物体产生一个力的作用,这 个力沿着绳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但弹力与形变量的定量关系通常比较复杂,而弹簧的 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关系则比较简单。 问题: 要想研究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定量关系, 需要哪些器材?怎样实验?怎样处理实验数 据从而得到规律? 学生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
教学案
科目: 高一物理 主备人: 备课日期:
课
题
弹பைடு நூலகம்
力
计划 1 课时
上课日期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教学目标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重难点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引入 问题: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产生哪些作用效果? 答: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问题:能不能列举一些外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