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研究

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研究
性 ( 表 1。 见 )
1 临床 资料 选 择 8 6例 经 临 床 心 电 图及 实验 室 检 查 确 诊 为 心 肌 梗 死 的 患 者 , 中男 5 其 5例 , 3 女 1 例 , 龄 4 ~8 年 5 O岁 , 均 6 . 士5 岁 。 除心房 颤动 、 平 15 1 排
房室 阻滞 、 安装永 久起 搏器 , 长期服 用抗 心律失 常药物
性 早 搏 ( 早前 2个 和室 早 后 2 室 O个 搏动 均 为 窦 性 心
2 心肌 梗 死 组 与对 照 组 TO、 TS值 结果 比较
两 组 TO( - 、 ( 比较 差异 有统 计学 意义 ( 4 )TS 一) P<O . 0 ) T ( - 、 O( ) 1 ; S 4 ) T 一 比较差 异 有 统计 学 意义 ( P<O . 0 ) TO(- 、 ( - 比较 差异有 统 计学 意义 ( 1; 4 )TS 4 ) P<O .
0 ) 见 表 2 1, 。
3 T 、 S TO 检 测 与病 死 率 的关 系 死 亡 7例 ,
段 窦 性 心 率 加 速 ; O一0表 示 窦性 心 率 震 荡 现 象 消 T 失。 TS值 中性 值为 2 5 / R 间期 。 >2 5 / . ms R TS . msRR 间期 表示 窦性 心 率存 在减 速 现象 ; S . msRR 间 T <2 5 / 期表 示 窦性 心率 不存 在减 速 现象 ; S = . msRR 间 T =2 5 / =
择 心肌梗 死并 室性早搏 的患者 8 6例 , 选择 有 室性早 搏 而无器质性 心 脏病 7 例 作 对照组 , 9 分剐检
测 窦性 心率 震 荡的初 始值 ( ) 窦性心 率震 荡后 的 斜 率 ( ) 以 T TO 和 TS ; O≥O 为 阳性 、 S T ≤2 5为 .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探讨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方法: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的98例患者和对照组的30例患者的心率震荡测值结果,然后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组的23例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存活组的75例患者的心率震荡测值结果进行对比。

分析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作用。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震荡初始较对照组患者有显著的提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震荡斜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的降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组患者的震荡初始较存活组患者有显著的提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组患者的震荡斜率与存活组患者相比,有显著的降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自主神经受到了明显的损坏,其损坏程度与心脏功能的受损程度相当。

窦性心律震荡能够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分析、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关键词:窦性心律震荡急性心肌梗死影响【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16-02急性心肌梗死是极容易导致心脏性猝死发生的疾病,临床上对于其预后的判断一致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重视与关注,近年有临床研究发现其预后与窦性心律震荡有一定的关联[1]。

我院就对窦性心律震荡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男55例,女43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为(67±13)岁,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组。

98例患者中,经过临床治疗,死亡23例,存活75例。

同时选取我院收治的有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为(63±9)岁,作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24小时监测,选出符合条件的室性期前收缩,计算出患者的震荡初始和震荡斜率两个指标[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律震荡现象的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律震荡现象的临床分析

[ 摘要 ]目的 : 探 讨 窦性 心律 震 荡对 冠心 病 急性 心肌 梗 死 高危 患 者心 血 管意外 事 件 的预 测价 值 。方 法 :
选取 6 7例 急性心 肌梗 死并发 室性 心律 失 常患者 , 行 动 态心 电检 测 以及 冠状 动 脉造 影检 查。 同 时入 组 3 0例 健 康 体检 并功能 性 室性 早搏 患者 作 为对 照。 结果 : ① 急性 心肌 梗死组 T O 值 为( 一0 . 3 7 ±2 . 5 3 ) , 高于正 常 组 ( 一1 . 0 5 ±0 . 7 5 ) ; T S值心肌 梗死 组 为( 2 . 0 6 ±2 . 1 4 ) , 低于正 常对 照组 ( 6 . 1 0±2 . 5 3 ) ; 组 问差异具 有统计 学意 义( P<0 . 0 5 ) 。② 冠状 动脉 病 变越重 的 患者 中窦性 心律 震 荡减 弱或 者 消 失 的比例 越 大 。结 论 : 窦性 心 律 震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D i s c u s s He a r t r a t e t u r b u l e n c e t o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p a t i e n t s wi t h a c u t e my o c a r d i a l
Ac u t e m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g r o u p T O i s ( 一0 . 3 7 ±2 . 5 3 ) ; T h e n o r ma l g r o u p i s( 一1 . 0 5 ±0 . 7 5 ) ; T S o f my o c a r —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g r o u p i s ( 2 . 0 6 - 4 - 2 . 1 4 ) ; No ma r l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i s ( 6 . 1 0±2 . 5 3 ) .A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 e n c e b e t w e e n g r o u p s ( P<0 . 0 5 ) . ②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l e s i o n s o f t h e h e a v i e r s i n u s r h y t h m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h o c k o r

窦性心律震荡HRT

窦性心律震荡HRT

5 HRT的临床应用
• 5.1 HRT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大量研究证实应用窦性心率震荡的检测指标对心肌梗死患者猝死的预测 价值十分敏感,阳性与阴性者之间,猝死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心肌梗死 后患者的多中心程序性研究(the multicenter post-infarction program study,MPIP)和欧洲心肌梗死后胺碘酮治疗的研究(Europea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odarone trail,EMIAT)进行了TO和TS指标 以及传统的猝死预测指标的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分析,观察和评价这些指标 对猝死相对危险度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TO和TS两项指标对急性心肌梗 死患者的死亡高危患者的检出有重要价值,TO和TS均异常时其阳性预测 精确度分别高于常规的其他预测指标,同时阴性预测精确度达到90%左右, 而且研究表明TO/TS指标在预测猝死高危患者方面不受心功能、β 受体阻 滞剂、室性期前收缩的多少等因素的影响,HRT可作为心肌梗死后病死率 的独立预测因子。
2.2 压力反射机制(室性期前收缩的间接作 用) • 室性期前收缩后动脉血压下降可引起颈动 脉窦、主动脉弓及其大动脉的外膜下压力 感受器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延髓,使迷 走神经中枢兴奋性受到抑制,交感神经中 枢兴奋性增强,进而使心脏交感神经兴奋 性增加,心脏迷走神经兴奋性下降,使窦 性心律暂时加速。随着动脉血压的升高, 这种反射作用消失,窦性心律则减速。
2 HRT的产生机制
• 2.1 室性期前收缩的直接作用
室性期前收缩可以引起两种一过性影响及作用:即动脉内血压的变化和室性期 前收缩的机械性牵张作用。室性期前收缩后动脉血压短暂的变化表现为动脉血 压的下降,而室性期前收缩代偿期后第一个窦性周期的动脉血压将上升,上述 动脉血压的变化影响窦房结动脉。窦房结动脉位于窦房结的中央,除为窦房结 供血外,对窦房结的自律性也有作用,窦房结动脉内的压力及变化可以牵拉窦 房结内的胶原纤维网,对窦房结自律性细胞的放电频率产生重要影响,室性期 前收缩后动脉血压的下降,可使窦房结动脉压力下降,可对其自律性产生直接 的正性频率作用,而随后的动脉压的升高,则引起相反的作用。室性期前收缩 除了经动脉压力的变化直接作用于窦房结外,其收缩时的机械牵张力对心房肌 及窦房结区域也可发生直接作用,提高其自律性。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的临床价值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的临床价值
[ 4 ] 乔慧芬 ,欧红霞 ,张宁. SSR Is治疗强迫症对照分析. 临床精神 医学杂志 , 2000, 10: 1511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的临床价值
·临床医学 ·
李惠荣 库小平
【摘要 】 评价 24 h动态心电图 、冠造等技术确诊心肌梗死 、预激综合征 (隐匿传导 )心肌缺血的临 床价值 。
例 4患者男性 ,以阵发性心悸闷痛 4 年复发一周入院 。 阵发性心悸闷痛 4年 ,每次持续约半小时左右 ,与活动无关 , 休息后可缓解 。2006年上述症状常加重 ,曾行冠造正常间断 服用倍他乐克 ,偶劳累情绪激动时阵发性心悸 。近一周患者 劳累休息欠佳 ,昨晚 2: 00入睡突感心悸明显伴胸闷 ,全身冷 汗心前区及后背部隐痛 。服用倍他乐克 12. 5 mg症状略缓 解 , ECG:窦性心律 STⅠAVL抬高 ,查体 : BP118 /75 mm Hg心 率 84次 /m in余阴 。初诊 :冠心病 2不稳定性心绞痛 。冠状动 脉呈右优势型前降支中段一心肌桥 ,余阴 。心肌酶正常 。
组别 舍曲林组 氯米帕明组
t值 P值
例数 30 30
治疗 2周 3165 ±1148 8198 ±1159
13144 < 0101
治疗 4周 7185 ±1135 9197 ±2132
4133 < 0101
治疗 8周 2138 ±1113 6192 ±1194
11108 < 0101
由表 1可见 ,两组在治疗各周 TE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 著性 (p均 < 0101) 。 3 讨论
作者单位 : 831100 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内科
过速 2心律失常 5 /10ECG1窦性心动过速 2STv226呈上斜型 改变 , 多次查心肌酶正常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中西医治疗论文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中西医治疗论文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中西医治疗[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方法 60例患者入院后尤其有合并症者即刻作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确诊后给予常规中西医治疗。

结果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降低了病死率。

讨论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道、消化道、心血管、脑部及周围血管症状者,应想到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并及时中西医治疗。

[关键词] 心肌梗死;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中西医治疗[中图分类号] r54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72-0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增多。

由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易误诊或漏诊,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为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就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60例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临床资料 60例老年病人中,男31例,女29例。

年龄65-75岁者45例,75-85岁者10例,85-93岁者5例,平均年龄(76.5±6.2岁)。

1.2 梗死部位下壁心肌梗死者26例,前壁心肌梗死者15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者7例,侧壁心肌梗死者4例,多部位心肌梗死者8例。

1.3 合并症或并发症高血压病者24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者11例,糖尿病者9例,慢性支气管炎并高血压病者6例。

并发心源性休克者12例,心力衰竭者18例,心律失常者32例。

1.4 临床症状典型心前区疼痛者18例;症状不典型42例,其中表现休克者12例,胸闷、呼吸困难者14例,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者6例,头晕者4例,牙痛者4例,突然意识不清者2例。

1.5 心电图表现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图形46例,阵发性房颤伴异常q波5例,完全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室性早搏并i-ii 房室传导阻滞4例。

1.6 心肌酶谱 60例患者,心肌酶谱均高于正常3倍以上。

2 治疗方法入院后常规给以吸氧;抗凝(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极化液的应用;高血压者贝那普利或缬沙坦口服;休克或心力衰竭者给多巴酚丁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者用阿托品、激素等;有糖尿病者胰岛素控制血糖;硝酸甘油注射液5-10mg加入5%葡萄糖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30ml 和阿魏酸钠300m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qd,14d为1疗程。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分析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分析
前 的 2个 窦性 心律 的 R—R之 和 , 者 之 差 除 以后 两
间歇一心搏出量提高一血压升高一心率减慢。大量 研究表明, 迟钝的压力反射是器质性心脏病者预后
不 良的独 立预测 指标 。P S对 窦房结 动脉压 力 的影 V 响和 收缩 时 的机 械 牵 张力 , 接 提 高心 房 肌及 窦房 直
预测指标 , 及时给予干预性治疗 , 对提高存活率有重 要意义。 目 前认 为, 室性期前收缩( V ) P S 后的窦性
心率震荡 ( R ) H T 是一种价值较高的预测方法。
l 资料 与方 法
11 对象 .
选 择 20 05年 1月 一20 08年 3月 6 O例
经心 电图 、 床 及 实 验 室 检 查 确 诊 为 A I 为 A 临 M 者
者。T O的中性值为 0 T 0表示 P S ,O< V 后初始阶段 窦性心率加速 , 反之表示 P S V 后初始 阶段窦性心率 减速 。T s是 定量 分 析 P S后 是 否 存在 窦 性 心 率减 V
结的 自 律性以及迷走神经的调节作用 , 也与 H T的 R 形 成有关 u 。 j
I 关键词 】 老年
急性心肌梗死
窦性心律震荡 【 文章编 号】 10- 4 (08 1- - 1- 08 7020 )7 6 4 1 2 0 00 0
【 中图分类号 】 R 4 . 5 22 2
【 文献标识码 】 A
老年 急性 心 肌 梗死 ( MI者 因表 现不 典 型 , A ) 全
1 的中性值为 25 sT 2 5 s ’ S .m ,S> .m 窦性心率存在减 速现象 , 反之不存在减速现象。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均用 4 . - S表示 ,

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心电图研究

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心电图研究

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心电图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分析心电图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共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全部患者均实施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测,然后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经过我院的细心和严谨的诊断发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例数占了绝大部分,总共为54例,占总例数的77.1%。

结论:动态心电图为诊断心肌梗死患者最为有效的诊断工具,能提高诊断患者的准确率,故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临床医学研究也呈现出快速的进步,人们对待疾病的各项治疗需求日趋增加[1]。

现针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共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共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31例,女性患者为39例;年龄分布区间为43~79岁,平均年龄为57.2±3.4岁。

经过我院的严格诊断和分析,全部患者均为心肌梗死,同时还合并有心律失常疾病。

都符合我国临床心脏病学规定的标准,同时也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规定的冠心病诊断指标。

通过医务人员的观察发现,70例患者的梗死部位为,13例患者属于前壁梗死,18例患者属于前间壁,7例患者属于高侧壁,14例属于下壁,9例属于下壁+右室,3例属于广泛性前壁,1例属于下+后壁+右室,5例属于下壁+后壁。

为方便研究,我院一致决定,将70例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测,然后分析总结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1.2诊断方法70例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都进行两种不同的诊断方式诊断,然后综合临床资料和数据进行计算统计。

为出现错误和误差,全部的心电图诊断和记录均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小组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 表 1 。
表 1 两 组 患 者 心 率震 荡 参 数 情 况 ( s R— 间 期 , ±s) m/ R
究表 明 , 于 冠 心 病 高 危 患 者 , R 对 H T有 着 比心 率 变 异 更高 的预测 价值 ¨ 。本 研 究 对 老 年 急性 心 肌梗 死 患 J
者进 行观察 , 旨在 了解 老 年 急性 心 肌 梗 死 患 心 率 震 荡
降, 对其 自 律性 产生 正性频 率作用 , 使得 R R问期 缩 短, 随后 的动 脉血 压上 升对 窦房 结起 负时效 应 , 自律性 下 降 , R间期 延 长 。而 V C本 身 对 心 房 肌 和 窦 房结 R P
区域 也存 在机 械牵 拉 作 用 , 响 窦 房 结 自律 性 。② 压 影
维普资讯
医刊 20 0 8年 2月第 3 5卷第 3期 Ce t l lisM eia J u n lFb 20 V 13 N . nr — an — dc l o ra —e.0 8, o.5, o3 aP —

43 ・
老 年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患 者 窦 性 心 率 震 荡现 象 临床 研 究
尚伟 民 马敏 芳
( 南省 长 葛市人 民医院心 内科 , 葛 4 10 ) 河 长 650
【 摘要 】 目的 研 究在老年急性 心肌梗死( M ) A I 患者 中窦性心 率震 荡( R 的变化。方法 H T) 选择急性 心肌梗死 患者组
3 和 健 康 对 照 组 2 进 行 2 0例 0例 4h动 态心 电图 ( o e) 查 , H h r H h r检 将 o e 文件 在 H T i 0 0 R !Ve V .6—1 序 下 处 理 , w 程 取得 心率 震 荡 参数 : 荡起 始 ( O 及 震 荡斜 率 ( s 。 对 T T 震 T ) T) O、S与 H V进 行 对 比 分 析 。结 果 R A 组T MI s明 显 减 弱 , 对 照 组 比较 与 老 年 A I患者 T M s减 低 , 差 异 有统 计 学意 义 ( < .5 ; T 在 A I 和 对照 组 差 异 无 统计 学 意义 (P > .5 。结 论 P 00 ) 而 O M 组 00 )
期 小于其前 5个 窦性 R R问期平均 值 的 8% ; 室早 的 0 ② 代偿问期 应 超 过 其 前 的 5个 窦 性 R 问 期 平 均 值 的 R
10 ; 2 % ⑧室早前应 至少有 2个 连续 的窦 性搏 动 , 其后 至 少有 1 5个连 续 的 窦性 搏 动。室 早前 5个 及其 后 2 0个 窦性早搏 的要求是 : R间期应 > 0 S <20 ; R 30 m 、 0 0ms④
期 延长 , 心搏 量增 加 , 故而 室早 后 的第 一 个窦性 心律 的 动脉血 压上 升 , 后 的心输 出量也会 增加 , 脉血 压升 其 动
病 改变 ; 实验室检查血 肌酐 、 血糖 、 等无 异 常 ; oe 血脂 H lr t 检查前 1 内无影 响代谢 及心血 管系统 的用 药史 。 周 12 方 法 : . 人选 患者 于人 院后 6~1 4 d内行 2 1 4hHo .
物 治疗 、 合并严 重短期 进展性 疾病 。对照 组人选 标 准 无
如何 识别 心脏 病 中 的高危 患者一 直是 心血 管 医生
关 注 的热 点 。近 年来人 们认 识 到高危 的心脏病 患者存
在 自主神 经平 衡 的破 坏 , 是 建 立 了心率 变 异 性 这 一 于 检测 指标来 反 映窦 房结 对 内外源 性刺 激整体 的调节程 度 。而最 近提 出 的心率 震荡 有研 究表 明 比心率 变异性 在识 别心 脏病 高危 患者 方 面有更 高 的价值 。 H T的发 生 机制 尚未 十分 明确 , R 可能 与 以下 因素
t 记录并 分析 HR 。要求 每 例 资料 至少 有 2 e r T 0h的无 干扰 数据 , 每例 H h r 2 o e 的 4 h室性 早搏 数 ( 简称 室早 )
2~10个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 。V C的血 压 短 时 下 降 可 引 起 窦 房 结 动 脉 压 力 下 P
13 HR . T的分 析 : 室早 的人 选标 准 : 室 早 的 联律 问 ①
的变 化规律 。 1 资料与 方法
注 : AMI 比较 P < . 5 与 组 00
3 讨论
1 1 研 究对象 : 院 20 . 我 0 5年 1月至 2 0 0 6年 6月急性 心 肌梗死患者 3 0例 ( M 组 ) 健 康 体 检 者 2 A I 及 0例 ( 照 对 组 ) MI 。A 组人选 标 准为 : 符合 中华 医学会 急 性心 肌梗 死 诊断 、 年龄 I6 > 0岁 , 性 心 律 : 临时 及 永久 性 起 窦 无 搏 器植入 、 无房 室传 导 阻滞 、 长 期 应用 抗 心律 失 常 药 无
为: 无糖尿 病 、 高血 压 、 肾疾 病病 史 ; 心血 管 及代 谢 肝 无
性疾病症 状及体 征 , 电图 、 脏 彩超 无 提 示心 血 管疾 心 心
有关 : ①室 性 早 搏 ( P 的 直 接 作 用 : P V C) V C提 前 发 生 后 , 室收 缩 时室 内充 盈 量 下 降 , 搏 量 随之 减 少 , 心 心 动 脉血压 下 降 ; 同时 ,P V C后 代 偿 问 期 较 长 , 使 室充 盈
H T减弱, R R H T可能成为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自主神 经功能状态、 预测恶性 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独立的新指标。
【 关键词 】 心肌梗 死 ; 态心 电图; 动 心率震 荡
心率 震 荡 ( T) 指 一 次 性 早 搏 ( P ) 窦 性 HR 是 VC 后 心律 先加 速后 减速 的现 象 。近 年 来 , 越 来 越 多 的 研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