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含解悟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中的梦境与心理表达

古代文学中的梦境与心理表达

古代文学中的梦境与心理表达梦境是人类意识的一种奇妙表现形式,它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又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

在古代文学中,梦境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思想和心理状态。

通过梦境的描绘,作家们展示了人类的恐惧、欲望、希望和追求,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文学中梦境与心理表达的关系。

首先,梦境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多次做梦,这些梦境不仅反映了他对黛玉的爱慕之情,也揭示了他对虚幻世界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梦境中的情节和象征物都与贾宝玉的内心世界相呼应,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同样,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在梦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这些梦境不仅体现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也揭示了他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

通过描写梦境,作家们可以更加细腻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其次,梦境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欲望和恐惧。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梦境中出现了许多美丽的女子,这些女子代表了他对美的追求和欲望。

而在《水浒传》中,梦境则常常被用来揭示人物的恐惧和忧虑。

比如,宋江在梦中被围攻,这个梦境不仅反映了他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也暗示了他内心的不安和矛盾。

通过梦境的描绘,作家们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人物的欲望和恐惧,使作品更具戏剧性和张力。

此外,梦境在古代文学中还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希望和追求。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梦中经历了许多奇幻的场景,这些梦境不仅展示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也揭示了他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而在《西游记》中,悟空的梦境中常常出现了仙山美景和神仙仙女,这些梦境不仅反映了他对仙境的向往,也展示了他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

通过描写梦境,作家们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希望和追求,使作品更具激情和感染力。

总之,古代文学中的梦境与心理表达密不可分。

梦境不仅是作家们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手段,也是表达人物欲望、恐惧、希望和追求的重要途径。

山海经中的梦境与社会心理解读古代人的恐惧与欲望

山海经中的梦境与社会心理解读古代人的恐惧与欲望

山海经中的梦境与社会心理解读古代人的恐惧与欲望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遗产,它记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奇幻的自然景观。

其中,有关梦境的描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梦境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反映了个体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因此,通过对山海经中梦境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古代人的恐惧与欲望。

首先,山海经中的梦境揭示了古代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古代人在面对未知的事物时往往感到畏惧,同时他们也对超自然的力量充满好奇和敬畏。

山海经中的梦境充满奇幻、荒诞的场景,描述了人们在梦中遇到仙界、妖怪、神灵等各种神秘的存在。

这些异象可以看作是古代人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恐惧的表现。

例如,在《海内北经》中记载了人们经常梦见海里有无数的海兽,它们会来袭击人类。

这反映了古代人在探索未知领域时的恐惧心理。

其次,山海经中的梦境也反映了古代人的欲望和追求。

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人们对丰收和富裕有着强烈的渴望。

在山海经中,有许多与丰收相关的梦境。

例如,在《海内南经》中描绘了一个梦中出现的麦穗长到云端的场景,预示着丰收的到来。

这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力量的依赖。

同时,在《海外东经》中记载了人们梦见在山中发现了宝藏的故事,这暗示了古代人对财富和权力的渴望。

此外,山海经中的梦境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焦虑和压力。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如家庭压力、社会压力等。

这些压力常常通过梦境的形式显现出来。

例如,在《海内南经》中提到了梦到家中出现大火的场景,这可能反映了人们对于家庭安全的担忧。

在《山中经》中记载了梦到在山中走失的情景,这暗示了人们对社会地位和归属感的焦虑。

这些梦境描绘了古代人民的心理状态,展现了他们的恐惧和内心的脆弱。

总之,山海经中的梦境揭示了古代人的恐惧和欲望。

这些梦境不仅是个体内心世界的反映,更是社会心理的集合体。

通过对山海经中梦境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民对于未知世界、财富和安全的恐惧与渴望。

古代对梦的解释

古代对梦的解释

古代对梦的解释
古代对梦的解释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中。

在古代的观念中,梦被认为是人类心灵与神灵或者超自然力量交流的
通道。

根据《周易》和《尚书》,梦被视为上天的启示和神秘的预兆。

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常常将梦境视为隐藏着某种奥秘的信息,他们
相信通过解梦可以预测未来、揭示真理或者是解答人生难题。

各种具
体的梦境元素,如动物、自然景象、人物、物品等,被赋予特定的象
征意义。

根据这些象征意义,人们可以解读梦中的寓意。

在古代中国,梦也被认为是人体受到外界影响的一种反应。

比如,有人相信梦境中看到的某些动物可能是身体受到疾病侵袭的先兆。

此外,梦境还被视为心理思维、欲望和情感的投射。

梦境中出现的人物
和场景可以反映梦者内心的无意识欲望、焦虑或者恐惧等。

总之,在古代,梦被广泛视为具有深远含义的符号,它被用来指
导人们的行为、信仰和决策。

人们相信通过解梦可以获取神秘的智慧
和灵感,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指导和启示。

古代文学中的梦境描写

古代文学中的梦境描写

古代文学中的梦境描写梦境是人类思维和意识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它在古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梦境描写常常富有诗意和想象力,通过梦境的描绘,作家们展示了他们对人性、命运、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中的梦境描写,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意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梦境常常被用来传递重要的信息和启示。

在《红楼梦》中,梦境是一个重要的叙事手法。

作者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梦境,描绘了他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红楼世界的预示。

在梦中,贾宝玉看到自己被困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象征着他在红楼世界中的无奈和困境。

同时,梦境中出现的诸多象征性的场景和人物,如柳湘莲、黛玉,都预示了后来的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转折。

通过梦境的描写,作者巧妙地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纠结展现出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人物的命运。

古代文学中的梦境描写还常常用来表达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在《西游记》中,梦境被用来描绘主人公孙悟空的内心世界。

在悟空的梦中,他看到自己成为了天庭的大圣,受到众神的崇拜和尊敬。

这个梦境展示了悟空对权力和地位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

通过梦境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使读者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表达情感和思想,古代文学中的梦境描写还常常用来展示作品的艺术性和想象力。

在《红楼梦》中,梦境的描写常常以诗歌的形式出现,这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也使读者更加容易被吸引和沉浸在故事中。

例如,梦中的诗句“一场寒雨一场秋,一番红叶一番愁”既表达了主人公的情感,又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对自然的观察。

通过梦境的描写,作者将现实和想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古代文学中的梦境描写不仅仅是一种叙事手法,更是作品中的一种象征和隐喻。

在《红楼梦》中,梦境常常被用来象征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转折。

梦境中的场景和人物常常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如黑暗的房间象征困境,柳湘莲和黛玉象征红楼世界中的命运转折。

浅谈《小山词》中“梦”的意象

浅谈《小山词》中“梦”的意象

浅谈《小山词》中“梦”的意象中国古代诗词中,梦这一意象常常被运用,抒发出诗人对生命、人生的无限幻想。

而在明末清初文学名家童伊牛的《小山词》中,梦这一意象也被深入地体现,诠释出了不同的含义和象征,展现出诗人深刻的思考和哲学境界。

在《小山词》中,诗人将梦比喻成“塞外夜深”,表现出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强调了梦境的神秘感和异于常人的存在状态。

例如词中所云:“塞外夜深疏雁过,楼头月上自悲伤。

”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因为思念之情而痴痴地盼望雁儿的归来,却又在夜晚看到了月色,使得自己的内心感到哀伤。

这种内心纠结的情感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较难表达,却在梦境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同时,在《小山词》中,梦这一意象也被用来暗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以及对时间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例如词中所云:“金风月露夜深时,清霜满地懒回顾。

”诗人通过“金风月露”等宫廷气息色彩强烈的意象表现出时光的飞逝,而“清霜满地”则是对生命短暂性的暗示。

同时,诗人对于自己的沉思和思考,也不断地强调其寓意“懒回顾”,凸显出时光或命运所带来的无情压力。

在词中,梦还既象征着浪漫诗情,又是人生的无限憧憬,表现出诗人追寻自由和精神独立的渴望。

例如:“携酒两曲听楼上,一回天雨一回风。

”这个意象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体现了一种彻底地憧憬和向往,而且还传递了一种强烈的对于精神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在诗人的笔下,梦成了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象征着无限的自由,并在生命中不断寻找这种自由,表现出诗人对于理想未来的不懈追求。

总之,《小山词》中的梦境意象,是诗人深思熟虑、从多个层面展示了梦这一意象的含义和象征的精华。

梦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意象,可以包含人生的万千气息;梦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意象,可以展现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和遗憾;梦是一个神秘的意象,可以表达情感的矛盾和纠结。

正因如此,《小山词》中的梦,让我们在浪漫和理想之间穿梭,更好地领悟到渐行渐远的人生路。

《红楼梦》中的梦境与意象解读

《红楼梦》中的梦境与意象解读

《红楼梦》中的梦境与意象解读介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关于贾府衰落的故事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梦境和意象来丰富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红楼梦》中的梦境与意象,并解读它们所蕴含的深意。

1. 梦境:幕后现实的折射梦境在《红楼梦》中被广泛使用,既作为故事情节的推动因素,也作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思。

作者通过将梦境与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迷茫和痛苦。

H1. 出尘世的追求•H2. 宝玉的梦境•H3. 白蛇梦–H4. 求仙之念–H4. 对现实的不满•H3. 草地梦–H4. 追求自由与快乐–H4. 美丽女子的幻想H1. 现实的残酷•H2. 林黛玉的梦境•H3. 夜魔梦–H4. 对贾府的不满–H4. 在困境中的挣扎•H3. 金针梦–H4. 对未来的担忧–H4. 被命运左右的无奈2. 意象:情感的抒发与隐喻意象是《红楼梦》中独特的修辞手法,通过隐晦而富有表现力的描写,更加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H1. 花与草:爱情与生命的象征•H2. 落花•H3. 宝黛之情的寄托•H3. 葬花–H4. 昭示生命的短暂–H4. 对现实的悲叹•H2. 草地•H3. 草地上的自由•H3. 纸上草地的幻境H1. 鸟与鱼:命运与追求的象征•H2. 鸟•H3. 金鸳鸯–H4. 婚姻的束缚与不满–H4. 对命运的抗争•H3. 凤凰–H4. 荣耀与堕落的象征–H4. 对女性命运的注解•H2. 鱼•H3. 草府鱼缸–H4. 宝玉与黛玉之情的对比–H4. 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争夺结论通过对《红楼梦》中梦境和意象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这两个元素,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梦境对现实的映射,呈现了人们对追求与困境的痛苦和迷茫;而意象则通过隐喻和象征,更加精准地传达了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红楼梦》中的梦境和意象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反思。

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含解悟

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含解悟

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含解悟摘要:梦在心理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意象中,梦意象也无处不在,有人说:“中国文学史确实也是一部梦文学史”。

意象往往传达着作者的言外之意,通过意象,我们可以更接近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本文选取意象中的梦意象,就其文化蕴含做简单的解悟。

关键词:古典文学梦意象文化蕴含“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出自白居易《梦微之》,“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

凤姐方觉是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面来。

”出自《红楼梦》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情节。

古典文学作品中这些“梦”的含义是否同于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呢?梦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好奇,它给人们传达信息的同时,人们也在通过对梦的描写传达着自己的信息。

一、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历史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梦慢慢的从个人行为转变成社会符号,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意象。

最早的梦意象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那时出现的甲骨卜辞里面记载了贵族关于气候变化的梦,并把这些和鬼魂信仰联系在一起。

《诗经》里面虽然关于梦的作品不多,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此后中国梦文学和梦意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的《左传》对梦的记载有丰富的词汇,语法结构也变得复杂,出现了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梦意象。

到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用蝴蝶梦通过寓言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梦意象开始具有更为纯粹的文学色彩;宋玉《神女赋》和《高唐赋》中的“神女梦”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有开创性的“美女”形象。

两汉时期,王延寿的《梦赋》被称为“中国最早专门写梦的名作”。

唐宋两朝梦意象进入空前繁荣时期,李白、苏轼、陆游等文学大家的诗词中都经常出现梦意象。

到明清时期,梦意象得到更大的发展,《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展示了更加丰富的梦意象。

二、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类型殷商时期人们通过占卜来解释梦,认为梦是鬼神或者祖先给他们的凶兆,梦意象侧重于宗教,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对统治者或是创造者的敬仰,对鬼神害怕又妥协的心理。

《红楼梦》中的梦幻意象与人性探索

《红楼梦》中的梦幻意象与人性探索

《红楼梦》中的梦幻意象与人性探索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细腻的描写、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

这部小说不仅包含了丰富多元的故事情节,还充满了梦幻般的意象和深刻的人性探索。

梦幻意象沉醉风月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描绘诗词咏史、游园赏景等场景,营造出一种超乎现实的浪漫氛围。

这些场景描述中往往带有梦幻般的色彩,如描述黛玉遇到贾珍夫妇时穿越时空返回金陵等,使读者感受到虚实交错之间的美妙。

奇异幻境除了浪漫风景外,《红楼梦》中也出现了许多奇特而离奇的场景。

比如凤姐所作下线山脊朝不倒的“线上之景”,被认为是奇幻与梦境的结合。

这些梦幻意象通过小说中人们的叙述和描述,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虚幻的、超越现实的色彩。

人性探索爱欲与情感《红楼梦》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其中展现了人们复杂而真实的情感。

贾宝玉对黛玉深情款款,但同时也有对其他女性的情感纠缠;林黛玉则痴情于宝玉却无法成全。

小说中展现了人性中复杂而矛盾的一面,揭示了深沉而真实的爱欲心理。

社会与人际关系《红楼梦》也深刻地描绘了人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

贾府内外各种家族成员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且充满权谋斗争、算计勾心斗角等因素的群体关系。

这些描写展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并影响着每个个体与他人关系密切相关的多种力量。

生死与命运《红楼梦》中也对生死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小说描绘了众多人物的出生、成长和离世,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和悲欢离合。

这些描写呈现了一种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并通过对命运无常性的反思,使读者得以深入思考生命有限而珍贵的价值。

结论《红楼梦》中的梦幻意象与人性探索相互交织,构成了这部文学巨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通过描绘悬疑诡异、唯美浪漫等场景,小说展示了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化情境;同时也通过展示人性复杂而真实的一面,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爱欲、社会群体关系等问题进行探寻和反思的重要作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含解悟
作者:瞿家琴
来源:《中文信息》2015年第07期
摘要:梦在心理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意象中,梦意象也无处不在,有人说:“中国文学史确实也是一部梦文学史”。

意象往往传达着作者的言外之意,通过意象,我们可以更接近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本文选取意象中的梦意象,就其文化蕴含做简单的解悟。

关键词:古典文学梦意象文化蕴含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386-01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出自白居易《梦微之》,“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

凤姐方觉是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面来。

”出自《红楼梦》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情节。

古典文学作品中这些“梦”的含义是否同于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呢?梦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好奇,它给人们传达信息的同时,人们也在通过对梦的描写传达着自己的信息。

一、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历史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梦慢慢的从个人行为转变成社会符号,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意象。

最早的梦意象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那时出现的甲骨卜辞里面记载了贵族关于气候变化的梦,并把这些和鬼魂信仰联系在一起。

《诗经》里面虽然关于梦的作品不多,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此后中国梦文学和梦意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的《左传》对梦的记载有丰富的词汇,语法结构也变得复杂,出现了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梦意象。

到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用蝴蝶梦通过寓言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梦意象开始具有更为纯粹的文学色彩;宋玉《神女赋》和《高唐赋》中的“神女梦”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有开创性的“美女”形象。

两汉时期,王延寿的《梦赋》被称为“中国最早专门写梦的名作”。

唐宋两朝梦意象进入空前繁荣时期,李白、苏轼、陆游等文学大家的诗词中都经常出现梦意象。

到明清时期,梦意象得到更大的发展,《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展示了更加丰富的梦意象。

二、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类型
殷商时期人们通过占卜来解释梦,认为梦是鬼神或者祖先给他们的凶兆,梦意象侧重于宗教,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对统治者或是创造者的敬仰,对鬼神害怕又妥协的心理。

《斯干》和《无羊》则传达了人们对于子嗣传承和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反映了普通人们的生活情况,开始参杂了人类的情感。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对同一次战争中双方主帅的梦进行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人力与神力孰强孰弱的思考以及政治对战争的影响。

《庄子》里的梦意象曲折多思,“蝴
蝶梦”以人蝶互化的梦境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维,“骷髅梦”、“神鬼梦”和“栎社梦”所蕴含的哲理,都是庄子想要表达的自己的哲学思想。

《高唐梦》和《神女赋》展示了一个美丽生动的梦意象,对女子美貌的描写,发展了梦意象的美学特征,将性爱引入其中,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之情。

唐宋时期文学作品多借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瀛洲衬托天姥山美景,继而进入梦游,把现实和理想联系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李商隐诗中的通过景与梦多传达出的是一种悲伤,比如《春雨》中“远路应悲春晥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明清时更多是通过梦意象表达对封建制度的控诉和反思,如《牡丹亭》里杜丽娘对自由爱情的追求,《红楼梦》更是通过各种梦意象无情的批判封建制度的各种弊端,像秦钟临死前所做的梦,以阴间审问展现了人间的丑恶。

三、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美学
从古至今,人们对梦一直很着迷,正像“如梦如幻”这个成语一样,梦的魅力在于它的美学意义。

浓缩性几乎是所有梦意象都具备的一个美学特征。

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梦里已经经历了很漫长的时间,从远古到现在,或者是跳跃了好几个场景,达到同一时间经历不同场景的效果。

比如“黄粱一梦”中,卢生在睡梦中体验了封建社会中士子一生的喜怒哀乐,当他醒了的时候,他入睡前蒸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熟。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体会到了人一生的酸甜苦辣,这就是时间上浓缩性的美学效应。

如今也有人会惊奇的发现自己和一个家人做了同样的梦,《左传》中有“晋侯公”和侍从同时梦到晋侯登天,结果两人的梦成真。

这种两人同梦的梦意象给人们一种神秘感,在加以梦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很符合人们希望梦是一种预示的追求。

《盗梦空间》将观众带入了层层相扣的梦中梦,而这种“梦中梦”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也有着它特殊的美感。

《狐梦》里面毕怡庵梦中与狐妖三娘相会时有进入分不清是梦是醒的状态,梦里又一梦,确实令人称奇。

作者正是通过这个梦塑造了鲜活的狐妖四姐妹,使作品有一种梦幻色彩。

梦是虚拟的,在梦里能够体会到现实中体会不到的感觉,看似离奇,其实梦中景象和现实中做梦者的生活有着微妙的联系,《莲花公主》一文中,作者在字里行间埋下伏笔,为最后揭晓莲花公主的身份做铺垫,读者容易被这些线索吸引,给人似真似幻的审美感受。

宋玉的“神女梦”也把读者带到虚实相生的景象中。

还有一种“连环梦”,就是做梦者做一个梦,中间清醒过来,但马上又睡过去接着上一个梦境做梦,这种梦通常会让做梦者的感觉更加真实,现实中很少有人做连环梦,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只要作者愿意,就可以勾勒一幅连环梦的画卷。

再看《莲花公主》,窦旭梦到一宫殿中的王者将要把女儿许配给他的时候却突然醒过来了,当他对自己醒来懊悔不已时,再次进入梦中,并做了驸马。

现实中一个人很难因为自己的主观因素而做完自己想要的梦,这正是文学作品与现实的不同,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合理的描绘叙写可以增加人们的审美感染力。

结语
梦意象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虽然古人认识的梦不同于当下人们对梦的看法,但是通过古人作品中的“梦”,我们可以多一些对古人思想的了解,更好的理解他们的生活、宗教以及政治、科学等的发展情况,并借鉴一些对我们有益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晓琴. 现代传播语境下的中国古典文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4)
[2]刘璐. 宋词梦意象探微[D].宁夏大学,201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