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生物间的异同
比较不同种类的鱼的呼吸方式

比较不同种类的鱼的呼吸方式鱼类是水生动物,它们以水为生活环境。
而与陆上生物不同的是,鱼类需要通过鳃来进行呼吸。
尽管不同种类的鱼有着相似的呼吸方式,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比较不同种类的鱼的呼吸方式,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首先,大多数鱼类都利用鳃进行呼吸。
鳃位于鱼的侧面或下颚,它们是薄如纱的结构,通过鳃裂与外界联系。
鱼的呼吸过程中,水通过鳃鳔(branchiostegals)进入口腔,然后从鳃裂流出。
在水从鳃鳔流入口腔的过程中,鳃上的血管将水中溶解的氧气吸收,同时二氧化碳被排出。
这种呼吸方式称为鳃呼吸,是鱼类最常见的呼吸方式。
然而,并非所有鱼类都仅仅依靠鳃进行呼吸。
有些鱼类具有特殊的呼吸方式,例如肺呼吸和皮肤呼吸。
肺呼吸是指某些鱼类的鳃通过进化形成了类似于肺的结构,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
这种呼吸方式的鱼在水中也可以通过气泡来进行呼吸。
例如,鳢鱼和鲶鱼属于能够进行肺呼吸的鱼类,它们可以在水中吸取空气,以补充水中氧气的不足。
除了肺呼吸外,还有一些鱼类可以通过皮肤进行呼吸。
这是因为鱼类的皮肤表面有一层非常薄的黏膜,可以让氧气渗透进入鱼体。
这种呼吸方式常见于一些小型和低氧环境下的鱼类,例如射水鱼和海马等。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鱼类可以通过肠道进行呼吸。
这种呼吸方式在一些口齿类和粘齿类鱼中较为常见。
它们通过摄取水中的氧气和有机物质,通过肠道进行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这种呼吸方式的优点是能够适应较低氧浓度的环境,但相应的缺点是对水质要求较高,容易受到污染的影响。
总结而言,不同种类的鱼有不同的呼吸方式,包括鳃呼吸、肺呼吸、皮肤呼吸和肠道呼吸。
鳃呼吸是最常见和普遍的呼吸方式,其他方式则多见于少数特殊的鱼类。
这些不同的呼吸方式使得鱼类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气候条件。
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鱼类的呼吸方式也可能发生改变,进一步加剧了对其生存的威胁。
因此,保护鱼类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水体的质量,对于维持鱼类的生态平衡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之间的异同点

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是生物体内的两种代谢产物,它们在生物体内起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和作用。
初级代谢产物是生物体必需的,参与维持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例如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而次级代谢产物则是在维持生命活动以外的生理条件下产生的,它们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并不必需,但在抗病防御、交配吸引、授粉引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之间有一定的异同点,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来源和产生方式初级代谢产物主要是通过生物体内的基础代谢途径产生的,包括糖酵解、脂肪酸合成、蛋白质合成等。
而次级代谢产物则是在生物体内的特定生理条件下产生的,包括光照、温度、湿度、营养等因素的影响。
它们通常是由某些特定的细胞或组织合成的,例如植物体内的根、茎、叶等部位。
2.化学成分和结构初级代谢产物通常是生物体内的基本物质,其化学成分和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等。
而次级代谢产物则是生物体内的次生代谢产物,化学成分和结构比较复杂,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多酚类、激素等。
它们在生物体内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有些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
3.生理功能和作用初级代谢产物参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是生物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它们提供能量,维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参与新陈代谢等。
而次级代谢产物在生物体内并不必需,但在对抗外界环境胁迫、抵抗病原微生物、诱导交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4.调控和代谢途径初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和代谢受到生物体内基因调控和内环境的影响,其代谢途径相对固定。
而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和代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基因调控、外界环境、内环境等。
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和代谢途径相对灵活多变。
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在来源和产生方式、化学成分和结构、生理功能和作用、调控和代谢途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点。
它们在生物体内起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和作用,对维持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基因组间比较分析的生物学意义

植物基因组间比较分析的生物学意义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组学研究已经成为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比较分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可以揭示不同物种间的遗传差异,探讨植物形态和生物学功能的进化历史,从而为植物遗传改良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植物基因组间比较分析的生物学意义。
一、揭示植物形态和功能的进化历史植物基因组间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植物的起源、进化和适应环境的规律。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基因组的异同,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进一步研究植物在地球上的演化历程以及适应环境的基因机制。
例如,植物盾蕊科和紫罗兰科都具有类似的花序结构,但它们的之间的形态和结构差异却很大。
研究人员通过比较两个物种的基因组,发现了一批基因编码不同的转录因子,解释了植物形态和结构变化的分子机制。
二、发掘植物遗传变异和多样性植物之间遗传变异和多样性相当丰富,其中存在着许多有助于植物适应环境的性状和功能。
植物基因组间比较分析可以揭示这些遗传变异和多样性,并发掘与之相关的基因。
例如,鸢尾属与外蒙古冷杉之间的比较分析,发现鸢尾属中某些基因的重组和重构比较活跃,而外蒙古冷杉的这一现象就比较少见。
这一发现不仅启示我们研究植物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的新思路,还有助于提高植物的遗传改良效率。
三、有助于揭示植物基因的生物学意义植物基因组间比较分析不仅可以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和多样性,还可以揭示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意义。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基因组数据分析,找到与特定功能和性状相关的基因、基因家族或者其他基因元素,从而为研究植物生理生化过程、生长发育、适应环境等方面提供科学基础。
例如,加拿大一个研究小组通过研究玉米基因组,分析出玉米中一个特定基因家族与植物的抗旱性能相关。
总结:植物基因组间比较分析是一项基因组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具有广泛的研究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间的基因组,可以揭示植物形态和功能的进化历史,发现和发掘遗传变异和多样性,揭示植物基因的生物学意义。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23
➢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1989(第一版) ➢ 1986年第一卷 :一般医学上或工业的重要的革兰
氏阴性菌 ➢ 1988年第二卷:除了放线菌之外的革兰氏阳性菌 ➢ 1989年第三卷:古细菌、蓝细菌和第一卷以外的
其余的G-菌 ➢ 1989年第四卷:放线菌
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
形态学特征、 生理学特征、 生态学特征
从不同层次(细胞的、分子的),用不同学科(化学、物理学、遗传 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技术方法来研究和比较不同微生 物的细胞、细胞组分或代谢产物,从中发现的反映微生物类群特征 的资料。
在现代微生物分类中,任何能稳定地反映微生物种类特征的资料, 都有分类学意义,都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
生物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但其基本特征仍未超脱原种范 围的一群个体。
种内某一个体可能由于突变而发生变异,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下,这种变异会在种内不断扩散,最后形成某些遗传性不同于原 种的一个群体。
变种仍能和原种进行基因交流。 变种和亚种没有本质差别,有时常混用。
指某一明显而稳定的特征与模式种不同的种,有时称 小种。
一、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界 (Kingdom) (Regnum) 门 (Phylum) (Phylum) 纲(Class) (Classis) 目(Order) (Ordo) 科(Family) (Familia)
属(Genus) (Genus) 种(Species) (Species)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
种和亚种指定模式菌株(type strain); 亚属和属指定模式种(type species); 属以上至目级分类单元指定模式属(type genus); 模式菌株应送交菌种保藏机构保藏,以便备查考和索取。
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异同研究

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异同研究细胞信号转导是指外界刺激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与细胞内信号通路相互作用,最终引发细胞内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进而影响细胞生理和行为的过程。
动植物细胞之间信号转导的异同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生物发育和生理、复杂疾病的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
一、信号转导的介质植物细胞通过细胞壁与植物间质液相连,动物细胞则由细胞膜负责与外部环境信息接收和传递。
这样不同的信号传递介质,导致两种类型细胞信号转导的具体分子机制截然不同。
植物细胞外力引起的信号转导主要通过质膜中的感受器来传递,具体有拉力感受器、压力感受器等。
其中,草原病毒感染植物的研究表明,植物醇类生物合成反应中的白芥子苷酸具有开放离子通道和改变胞壁结构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抑制病毒的侵染。
而动物细胞则通过细胞膜或细胞内受体、蛋白质激酶等形式传递内部信息。
二、信号转导路径的差异植物细胞的信号通路一般为直线式或星星状,信息从受体开始通过信号传导链逐级递增,最后到达靶点。
例如植物中的乙烯(ET)通路从外源性乙烯分子作用于乙烯感受器开始,通过多个步骤,最终引发生长素合成途径、氧化损伤抗性和逆境响应等多种生理功能。
在这种信号通路中,有大量的激酶、信号转录因子等中间信号分子参与。
动物细胞的信号转导机制更为复杂和灵活,常表现为交叉引导和互相调节。
例如钙离子通路需要在受体和目标蛋白之间形成正向的、可逆的激活/抑制关系,以确保信息传递的高度可靠性。
三、信号转导的特异性不同的外界刺激物或信号通常是通过不同类型的受体来感受的。
在植物细胞中,感受器的互相作用和选择性强调了受体特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例如,拟南芥中的LRK1基因是一个高度特异的筛选基因,在拟南芥种的乙烯感受器家族中,LRK1和ERS1、ERS2分子直接相互作用,并在外应力情况下引起乙烯的合成。
在动物细胞中,不同的激素或分子在特定受体的激活作用下,根据信号丰富性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
四、动植物信号转导的共性当然,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生物还存在一些信号转导的相通之处。
微生物、动物、植物细胞培养的异同点

微生物、动物、植物细胞培养的异同点如下:不同点:首先在培养基上,微生物是固体、半固体培养基都有,成分主要是水、无机盐、生长因子、碳源、氮源等。
如果是病毒的话要用细菌进行培养;动物的话用天然培养基加生长因子比较好,一般是液体培养基,成分主要是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动物血清;而植物培养基用合成培养基就可以了,一般是固体培养基,成分主要是矿质元素、蔗糖、纤维素、植物激素、有机添加剂。
其次是各自培养的原理上的不同,微生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微生物细胞的增殖,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增殖,植物细胞培养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最后,微生物细胞培养主要是获得其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或得到细胞本身;植物细胞培养主要是获得新个体或细胞产品,应用与快速繁殖试管苗、细胞产品、人工种子、转基因植物的培育等。
动物细胞培养是获得大量新生细胞或细胞产品,应用是获得细胞的产物或细胞等。
另外,动物细胞分散用到的是胰蛋白酶,植物是纤维素酶等。
相同点:两者都需要培养基、都需要无菌操作,防止染菌、培养时候都需要适当的温度等条件。
综上所述见下表:微生物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大小(um) 1~10 10~100 10~100 悬浮生长可以,多数细胞需附着表面才能生长可以,但易结团无单个细胞营养要求简单非常复杂较复杂生长速率快,倍增时间为0.5~5小时慢,倍增时间为15~100小时慢,倍增时间为24~74小时代谢调节内部内部激素内部激素环境敏感不敏感非常敏感能忍受广泛范围细胞分化无有高剪切力敏感低非常高高传统变异,筛选技术广泛使用不常使用有时使用细胞或产物浓度较高低低由于他们所用的培养基不同,培养是所要求的条件不同所以在批量生产我们所需的目的产物时就要选择相应的生物反应器。
在选择生物反应器时要注意到生物反应器在生物反应过程的剪切力、传质问题如气-液质量传递和液-固质量传递。
生物反应器是利用生物催化剂为细胞培养(或发酵)或酶反应提供良好的反映环境的设备,通常称为发酵罐或酶反应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汇总

【新教科版知识梳理及精典考题】六年级科学下册生物的多样性2.1校园生物大搜索(教科版)基础知识梳理1.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
不同的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动、植物等。
2.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
4.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居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物的贡献:蒸馒头需要用到酵母菌;森林能够调节空气、为人类提供木材、保护水资源等。
5.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
6.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松树、苔藓、狗尾草、柳树、杜鹃花、杨树等。
7.生活中常见的动物麻雀、燕子、蚜虫、鼠妇、瓢虫、蚯蚓、蚂蚁、蜈蚣、苍蝇等。
8.调查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了解、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
9.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
通过实地考察、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10.调查的基本过程:明确调查任务、制订调查方案和进行实地调查。
11.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常考题型★判断题1.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地球。
( √ )2.生态环境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
( √ )3.病毒对生物只有害处,没有益处。
( × )解析:利用灭活的病毒研制疫苗可以预防疾病。
4.在校园生物调查活动中,可以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藏起来的动物。
( √ )5.在校园生物调查活动中,可随意采摘植物和任意捕捉小动物。
( × )6.如果校园中的生物较少,可以到周围公园或田间开展调查活动。
( √ )7.现在环境好了,自然界里的小鸟太多了,我们捕捉几只没关系。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0、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
答:(1)单元顶极①代表人物:Whittaker;②主要观点: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无论演替初期条件如何,经演替最终都停止在一个最适应大气候的群落上,只要气候不变,人为或其他因素不干扰,此群落一致存在,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区域内其他生境给以充分的时间,最终都会演替到气候顶极。
(2)多元顶极①代表人物:Tanley;②主要观点:一个气候区内除有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顶极,定型顶极等多个顶极。
(3)顶极格局①代表人物:Whittaker;②主要观点:赞成多顶极论,但认为各种顶极不呈离散状态而呈连续变化,形成一个以气候顶极为中心的顶极群落连续变化格局。
(4)共性和区别①共性:A.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B.都承认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何时间相适应的。
②区别:A.单元论认为,只有气候顶极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其他因素也可以成为演替决定因素。
B.单元论认为,一个气候区最终只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
作业一: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答: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身高、体重 其他:眼睑、耳垂、指纹 、血型……
眼睑
单眼皮
双眼皮
肤色
白种人
黑种人
棕色种人 黄种人
指纹
讨论:
指纹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些应用,请你 用具体的例子说明。
• 指纹考勤机,指纹锁,指纹鼠标 • 警察常用指纹来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人体之间的差异(活动):
中指指纹比较
双手手指的嵌合比较
血型的差异
• 怎样能把全班同学的指距差异表现出来?
最小值是: 最大值是:
统计班级指距分布情况 (不含最高值)
14≤组值<15
分 组
14 / 15
15 / 16
16 / 17ຫໍສະໝຸດ 17 / 1818 / 19
19 / 20
20 / 21
21 / 22
22 / 23
23 / 24
学生 个数
15 学生数 (个) 14 在 P51 画 直 方 图 13 12
比较同种生物间的异同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完 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确实,没有两个生物的特征是 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双胞胎也有不 同的特征可以区别开来。
经过仔细观察,我们从上述图片可 以大致得到如下结论:
同种生物之间有 差异
调查、交流
• 班上同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有明确分界的差异
有耳垂
无耳垂
能卷舌
不能卷舌
可以用“有/没有,能/不能”等方式显示, ——称为不连续变
异
• 是否每种差异都有明确的分界?
还有一些差异没有明确的分界,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例如身 高、体重、脉搏、指距等。——称为连续变异
1.91m
1.96m
2.26m
可以用什么方法展示这些差异?
可以用直方图描述一些连续 变异的数据
地球上的人有四种基本血型:A、B、AB和O型。 你知道自己是哪一种吗?
思考
很久以前,病人需要血时,会给他们输健康人 的血,但很多输进血的病人,病情反而迅速恶化, 甚至莫名其妙地死去。这是为什么呢? 人的血型终身不变,而且能遗传。血型不适合的 血液相混会发生血红细胞凝集现象,输血前必须 对给血者的血液做血型测定,并在体外证明两者 相混不发生凝结时方可使用。 O型血是万能输血者,AB型血是万能受血者。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指距 (cm)
可 以 用 阴 影 或 斜 线 表 示
总结:画直方图步骤
1、测量 2、统计和整理测量的数据 (注意最小值和最大值) 3、把数据绘制成直方图
轻松一刻: 找爸爸
E A
F B
G C
H D
下面是一个班级的身高直方图
示例:
纵轴表示个数,从0开始从下往上计数, 横轴表示各组数据,计数不一定从0开始, 画出一个个矩形。
人数 (个)
8 6
4
0
135
140
145
150 155
160
165
从直方图看出:
身高(cm)
直方图相对更加直观一目了然
如何画直方图
活动P50 :测左手指距
(要求手指充分伸展后所测得的大拇 指与小指的间距,以厘米为单位) 分小组测量,将结果填写在p50的 表格中,结果精确到0.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