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技术-第五篇第十五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兼容模式]

合集下载

电磁辐射治理

电磁辐射治理

电磁辐射治理
电磁辐射治理是指对电磁辐射进行监测、评估和控制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电磁辐射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监测和评估:对电磁辐射源进行监测,测量辐射水平,评估辐射对人体和环境的可能影响,制定相关标准和指导规定。

2. 控制和减少辐射:对辐射源进行有效控制,采取防护措施,减少辐射水平。

3. 环境规划和布局: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过程中,合理规划电磁辐射源的位置和布局,减少辐射对人群的暴露。

4. 教育和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电磁辐射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公众正确使用电磁辐射设备。

5. 立法和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对电磁辐射治理的监管和管理。

6. 科学研究:加强对电磁辐射的科学研究,探索新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提升电磁辐射治理的水平。

在电磁辐射治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公众的意见和利益,合理平衡电磁辐射的利益与风险,保护人
体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同时,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执法能力,提高电磁辐射治理的效果和质量。

环境工程的污染治理技术

环境工程的污染治理技术

环境工程的污染治理技术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环境工程领域发展了各种污染治理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环境工程的污染治理技术,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治理。

一、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是指环境中存在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物质和颗粒的积累。

为了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环境工程领域提出了多种治理技术。

1. 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硫技术是用于减少煤烟中二氧化硫(SO2)排放的一种常见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石膏湿法脱硫和乳化燃料脱硫技术。

2. 大气除尘技术:大气除尘技术是用于去除烟尘颗粒的技术,其中常见的方法包括静电除尘、布袋除尘和湿式除尘等。

3. VOCs处理技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成分之一。

VOCs处理技术包括催化燃烧、吸附和生物处理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VOCs排放。

二、水污染治理技术水污染是指水体中存在的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物质的超标现象。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环境工程领域发展了多种水污染治理技术。

1. 生物降解技术:生物降解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生物分解和降解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降解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和湿地植物技术等。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利用膜作为过滤介质,将污染物和水分离的方法。

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包括超滤、反渗透和电渗析等。

3. 化学沉淀技术:化学沉淀技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使污染物形成沉淀物而从水中去除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沉淀技术包括氢氧化法、硫化法和草酸法等。

三、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的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净化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的物质。

为了恢复土壤环境,环境工程领域发展了多种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1. 土壤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将受污染的土壤恢复到可利用或无害水平的方法。

常见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土壤堆场法、土壤气相抽提法和生物修复法等。

2. 土壤固化技术:土壤固化技术是利用添加剂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减少污染物迁移和生物有效性的方法。

环境工程学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与其他污染防治技术精选幻灯片

环境工程学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与其他污染防治技术精选幻灯片
9
噪声的危害
4.噪声影响语言交谈和通讯联络的干扰 当人们交谈距离为1米时,平均声级为65dB; 当环境噪声级高于语言声级10dB时,谈话声音会
被环境噪声完全掩盖; 当噪声级超过90dB时,即使大喊大叫也难以进行
正常交谈。
10
噪声的危害
5.特强噪声会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造成危害 当噪声级超过135dB时,电子仪器的连接部位会
30
31
(一)人耳的听觉特性与A声级
3.A声级 由等响曲线可以看出,人耳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与频率
有关,频率低,人耳的灵敏度差;频率高,人耳灵敏 度好。 如果有一台机器发出的噪声,含有从低到高频声,其噪 声一进人耳就失真了,或被滤去了一部分低频成分, 也可以说被人耳计权了。 由于人耳的听觉无法测定声音的频率成分和相应的强度, 只能利用测量仪器——声级计来测定,为了模拟人耳 的听觉特性,在声级计中安装了一个滤波器使它对频 率的判别与人耳相似,这个滤波器称为A计权网络,该 32
r=e时,级的单位为奈培(Np)。1Np=
17
主要声学量的级和基准
名称
定义
基准值
声压级(气体中) Lp=20lg(p/p0) P0=20μPa
声压级(液体中) Lp=20lg(p/p0) P0=1μPa
振动加速度级 La=20lg(a/a0) P0=1μm/s2
振动速度级 Lv=20lg(v/v0) v0=1nm/s
2.声强级:声强与能量成正比。总声强等 于各声强之和。
23
(三)噪声级的合成
3.声压级:能量与声压的平方成正比。总 声压的平方等于各声压排放之和。
24
(三)噪声级的合成
4.n个相同噪声级合成的总噪声级 L=10lg( 10 0.1L1+10 0.1L2+… +10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技术 PPT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技术 PPT
电磁辐射污染 及其防治技术
1
电磁辐射污染
目录 CONTENT
S
2
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3
电磁污染防治技术
01
电磁辐射污染
1、电磁辐射: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 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 2、电磁辐射污染:指天然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的干扰及有害 的电磁辐射。
3、来源:
天然电磁辐射
来源于自然界,由某些自然 现象所引起,例如雷电、云 层放电、太阳黑子活动、火 山爆发等等。这些自然现象 会对广大地区产生严重的电 磁干扰。。
突变和有丝分裂异常,而使某些组织出现病理性增生过程,正常细胞变为癌细 胞。
导致儿童智力残障: 由于电磁辐射对生殖和遗传的不良影响,可以导致胚胎的先天性缺陷。
03
电磁污染防治技术
电磁辐射的测量
1.电磁辐射的测量技术 ①电磁污染的调查 ②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为了迅速开展治理工作,切实保护环境,造福人类, 电磁污染的调查研究就是非常必要的。
3、滤波
滤波是抑制电磁干扰最有效手段之一
滤波即在电磁波的所有频谱中分离出一定频率 范围内的有用波段
线路滤波的作用是保证有用信号通过的同时阻 截无用信号通过
电磁辐射控制工程应用实例
一、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的屏蔽防护 二、电力机车辐射的抑制技术
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的屏蔽防护
1.振荡器柜; 2.窥视窗屏蔽网; 3.散热窗屏蔽网; 4.淬火变压器屏蔽罩; 5.淬火变压器; 6.馈线屏蔽罩; 7.馈线安装检修窗; 8.输出馈线; 9.感应器; 10.淬火工件; 11.淬火机床; 12.感应器屏蔽板; 13.接地线; 14.接地板。
人工电磁辐射
来源于人工制造的若干系统, 在正常工作时所产生的各种 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 例如电力系统、广播电视发 射系统、移动通信系统、交 通运输系统等。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手册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手册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手册第一章:引言环境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地球和人类健康,我们迫切需要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本手册旨在提供详细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和机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应对环境污染。

第二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2.1 袋式除尘技术:介绍袋式除尘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领域,以及如何安装和维护袋式除尘器,实现大气污染治理。

2.2 烟气脱硫技术:阐述湿法烟气脱硫和干法烟气脱硫两种常用技术的原理和适用情况,并提供操作指南和运维要点。

第三章:水污染治理技术3.1 生物法处理技术:介绍自然降解和微生物处理的原理,探讨生物滤池、生物膜等常见生物法处理设备的应用和效果。

3.2 化学法处理技术:探讨化学沉淀、絮凝、吸附等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重点介绍活性炭吸附、聚合物絮凝等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第四章:土壤污染治理技术4.1 修复技术概述:概述常见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包括热解吸附、化学还原、生物修复等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

4.2 土壤固化技术:详细介绍土壤固化剂的种类、性能以及施工方法,以及如何控制土壤固化效果并保护环境。

第五章:噪声污染治理技术5.1 隔声技术:介绍常见的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的选用原则,以及隔声墙、隔声窗等设施的设计和施工要点。

5.2 吸声技术:详述吸声材料的分类和性能指标,阐述如何选择和使用吸音材料以达到噪声污染治理的目的。

第六章:固体废弃物治理技术6.1 分类与回收技术:介绍固体废弃物分类和回收的意义,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废弃物的分类方法,以及回收工艺和设备的选择。

6.2 垃圾焚烧与填埋技术:探讨垃圾焚烧和填埋两种主要处理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强调对焚烧废气和填埋液的处理要求。

第七章: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7.1 循环经济模式:介绍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特点,探讨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包括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技术。

7.2 绿色技术创新:关注绿色技术创新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推动作用,包括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机遇。

电磁辐射治理技术

电磁辐射治理技术
• 在工程应用上,除要求吸波材料在较宽频 带内对电磁波具有高的吸收率外,还要求 它具有质量轻、耐温、耐湿、抗腐蚀等性 能
• 多由塑料,橡胶,胶木,陶瓷等基材加入 铁粉,石墨,木材和水等物质研制而成。
隔离与滤波防护
(1)线路隔离:将射频电路与一般线路远距 离布线,并将射频电路屏蔽与接地即可防 治射频电路对一般线路的干扰与耦合。
电磁屏蔽的注意事项
• 屏蔽的完整性 。 • 屏蔽材料的屏蔽效能和应用场合 。 • 屏蔽体良好接地 。 • 特殊部位的特殊屏蔽措施 。 • 屏蔽效能检测
电磁辐射的吸收防护技术
• 吸收防护技术主要应用于微波防护方面。 它是在微波场源的周围或需要防护的环境 四周,敷设对微波辐射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的吸收材料或设置,使微波辐射场强大幅 度衰减下来,达到防护目的。
(2)线路滤波:为了减少或消除电源线可能 传播的电辐射能,可在电源线与设备交接 处加装电源滤波器,将高频信号滤除,保 证低频信号畅通。
远距离控制与自动作业
• 根据射频电场场强随距场源距离的增大而 迅速衰减的原理,实行远距离控制操作或 自动化作业,以减少对操作人员的辐射能 损害。
合理设计
• 合理设计,保证射频设备在匹配状态下操 作,匹配程度愈高,电磁泄露愈小。所以, 必须对设备及工作参数合理设计,使设备 在匹配条件下工作,并采用双层屏蔽,最 大限度减少电磁泄露。
大功率输电线,电气设备,高电压,大电流的电力线场,电气设备 电气铁道
无线电发射机,雷达等 广播电视与通讯设备的振荡与发射系统
高频加热设备,热合机, 工业用射频利用设备 微波干燥机
理疗机,治疗机
医学用射频利用设备
• • • •

• •
电磁污染的防治技术

治理放射性污染的技术和方法

治理放射性污染的技术和方法

治理放射性污染的技术和方法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治理放射性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治理放射性污染不仅关乎人民的身体健康,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治理放射性污染呢?本文将从技术和方法两方面展开讨论。

一、治理放射性污染的技术1.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通常是在很多无法直接处理的放射性污染地点以及放射性污染区域进行治理的有效方法。

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自然性质降解放射性物质,从而提高放射性物质的降解速度和降解度。

生物修复技术已经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应用,对于治理放射性污染有着积极的作用。

2.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分离和转化放射性物质,从而降低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和毒性。

目前常用的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化学还原和氧化法、离子交换和沉淀技术等。

然而,这些技术只能对某些具体污染物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在处理复杂的放射性污染问题上面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3.电化学技术电化学技术是通过电解的方法来处理放射性污染物,其原理是将污染物在电极电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分离出去。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处理效率高,可以有效去除放射性核素,尤其是在水处理方面比较优秀。

但是因为它需要大量耗电,所以在一些情况下使用不太实际。

二、治理放射性污染的方法1.系统监测只有对于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污染物的种类、释放时间、浓度等信息进行系统监测和分析,才能有效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因此,建立完善的放射性污染监测网络是治理放射性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2.深入宣传对于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进行深入的宣传和教育是治理放射性污染的必要途径。

只有广大群众对于放射性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有着充分的认知,并自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3.提高法律制约力度法律制约力度是治理放射性污染的重要保障。

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治理标准和处罚机制,加强监管制度,才能有效地保护公民、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利益。

4.加强国际合作治理放射性污染不仅是国内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工程中的污染物治理技术

环境工程中的污染物治理技术

环境工程中的污染物治理技术环境工程是一门涉及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学科,其中污染物治理技术是一项关键任务。

本文将探讨环境工程中常用的污染物治理技术,包括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土壤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一、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废气排放控制技术:通过控制工业排放源和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减少有害气体的释放。

常见的技术包括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等。

2. 大气扬尘控制技术:在施工、挖掘和开采过程中,采取覆盖、湿式喷雾等措施,降低扬尘对环境的影响。

3. 燃煤净化技术:燃煤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应采用洗选、气化、煤碳分离等技术,减少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二、水体污染物治理技术水体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危害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以下是水体污染物治理技术的主要方面:1. 生物处理技术:包括自然底泥净化、湿地修复和生物曝气等技术,利用自然界的微生物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

2. 化学处理技术:利用化学试剂对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微生物进行处理,如氧化、沉淀和气浮等。

3. 物理处理技术:通过沉淀、过滤和膜分离等技术,去除悬浮物、微生物和颗粒物。

三、土壤污染物治理技术土壤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和地下水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以下是土壤污染物治理技术的主要方面:1. 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技术,通过微生物、植物和化学试剂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

2. 土壤改良技术:通过添加改良剂、施肥和翻耕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生物活性,提高土壤的自净能力。

3. 土壤保护技术:通过防止土壤侵蚀、植被恢复和农药合理使用等措施,减少土壤污染的源头,保护土壤的健康。

结论环境工程中的污染物治理技术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

对于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包括废气排放控制、生物处理和土壤修复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污染物治理将变得更加高效和可持续,帮助我们创造更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二、放射性废液的成分和性质
2、反应堆运行系统废水成分与性质 由于反应堆类型不同,运行过程产生的放射性废水 的成分与性质也有差异。这类废水中的放射性化学成 分主要来源于冷却剂自身含有的杂质与腐蚀产物受中 子活化的结果。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一节 电磁辐射的危害和测量
一、电磁辐射的作用机理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微波作用下主要病理表现为:引起严重神经衰弱 症状,最突出的是 造成植物神经机能紊乱。在高强 度与长时间作用下,对视觉器官造成严重损伤,同时 对生育机能也有显著不良影响。并且其作用具有积累 性。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E 120H 377 H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一节 电磁辐射的危害和测量
三、电磁污染的测量
2、 近区场电磁污染测量特点:近区场主要为感应 场。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无固定关系,因此需要由偶 极子天线与环形天线分别测量电场与磁场强度。 3、电磁污染的量度单位:由于射频电磁场的频段 不同,其测量采用的单位也有所不同。高频(100千周 -30兆周)与甚高频(30-300兆周)的电场强度用 V/m、mV/m、μV/m或分贝表示。磁场强度用A/m、 mA/m、μA/m表示。微波(特高频,>300兆周)是以 能量通量密度度量,其单位为W/cm2、mW/cm2或 μW/cm2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四、放射性废物的危害性
1. 能广泛分布于人体各器官的放射性核素比易于集 聚于单一器官的核素危害性小。 2. 半衰期愈长的放射性核素危害性愈大。 3. 滞留于人体内时间(生物半衰期)愈长的放射性核 素危害性愈大。 4. 能浓集放射性核素且对辐照敏感的器官,易于遭 受破坏。 5. 易浓集放射性核素且在人体内起重要作用的器官, 易于受辐照损伤。 6. 比电离能愈大的辐射核素,内照射的危害性愈大。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二、放射性废液的成分和性质
3、核燃料后处理厂放射性废水成分与性质 核燃料后处理是对辐射后燃料元件实施化学处理, 回收其中剩余与新生燃料的工艺过程,包括元件切割、 脱壳、燃料芯酸溶、燃料的萃取分离与加工等工序。 后处理过程是产生放射性废水量大、强度高的核工艺 系统,其中脱壳、酸溶与燃料萃取分离、净化工序中 分别产生不同的废水。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一节 电磁辐射的危害和测量
三、电磁污染的测量
电磁污染测量的特点: 电磁场有远区场与近区场之分。远区场是以场源为 中心,半径在一个波长之外的区域;近区场则是指一 个波长范围内的区域。 1、远区场电磁污染测量特点;远区场电磁传播方 式以辐射为主,也称为辐射场。由于已脱离了场源, 电磁辐射强度的衰减比近区场缓慢,其电场强度E与 磁场强度H有一固定的数学关系: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一节 电磁辐射的危害和测量
一、电磁辐射的作用机理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当射频电磁场达到足够的强度时,就会对生物体产 生作用,机体可吸收一定的辐射能量,发生生物学效应, 主要表现为热效应。当射频电磁场辐射强度在一定范围 内,可对人体有良好作用,而超过一定范围时,则可破 坏人体热平衡,有害健康。 射频电磁场的生物学活性与频率的关系为;微波> 超短波> 短波>中波>长波。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一节 电磁辐射的危害和测量
三、电磁污染的测量
4、测量方法与仪器: 对于主要辐射场源污染的测量是以设备为o点,作东、 西、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每一方位为45°角 (8个方位)的测量,每一方向上的测点选在10、20、30、 40m……。测量前根据污染源的工作频率求出大致波长 λ,按近区场与远区场范围分别测量场强,将测量之数 据(包括峰值与平均值)记录于设定的表格中,可以 做出辐射特性曲线与辐射图。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二、放射性废液的成分和性质
1、核燃料生产系统产生的放射性废液的成分与性质 由采矿、矿石粉碎、溶矿、铀提取、精制与加工 过程组成的核燃料生产系统中,放射性废液主要产生 于溶矿、铀提炼与精制过程。这类废水的主要特征是 含有高浓度溶解固体与悬浮固体,并含超铀元素,其 中危害最大的是镭—226、氡—222和铀本身。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一节 电磁辐射的危害和测量
二、电磁污染源的种类与传播途径
2、电磁污染的传播途径 电磁污染大体可由下述三种途径传播: (1)空间辐射:这种辐射传播又分为两种方式:一 种是以场源为核心,在半径为一个波长范围内,电磁 能向周围传播,是以电磁感应方式为主,将能量施加 于附近的仪器以及人体。另一种是在半径为一个波长 范围之外,电磁能进行传播,以空间放射方式将能量 施加于敏感元件。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三、放射性废气与固体废物的性质
1、放射性废气的产生与性质 放射性废气来源于核工业的两方面,第一是核动力 反应堆运行过程,核燃料辐照过程产生惰性气体同位素 氙—133、氪—85与挥发性的碘—131与碘—129,溢出 冷却剂之外形成放射性废气。第二是后处理工厂产生高 放射性废气。 2、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产生与性质 在核工业各环节与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中,都可能产生放 射性固体废物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二节 电磁辐射的危害和测量
一、电磁屏蔽技术
3、接地处理 (3) 为保证接地系统的良好作用,接线长度应避免 1/4波长的奇数倍。 (4) 接地方式有埋接地棒、铜板或网格等,无论哪 种方式,都应有足够厚度,以保证一定的机械强度与 耐腐蚀性。 二、吸收法控制微波污染 对于微波辐射污染控制可以采用对这种辐射能产生强 烈吸收作用的材料铺设于场源外围,以防止大范围的 污染。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五、放射性处理与处置技术特点
1.控制标准以放射性单位表示的去污率(因素)衡量。 2.处理与处置所需设备材质都是耐腐蚀、耐辐照的合金 材质。 3.绝大部分操作是在较严密的防护与屏蔽条件下进行, 屏蔽体可用铸铁板、钢筋混凝土,特别高水平的操作需 要重混凝土屏蔽。 4.操作中、高水平放射性废物时,设备或厂房应为密封 与负压条件。 5.废物处理过程产生的二次废物均需纳入后续的处理系 统进一步处理。
金属磁导率;
f 场源频率。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二节 电磁辐射的危害和测量
一、电磁屏蔽技术
2、屏蔽材料与结构 可见,电磁能的吸收衰减随屏蔽层厚度增大而增大。 但当厚度超过1毫米时,屏蔽效果不再有显著改善。 对于网状结构,网孔目数愈大,金属丝直径越粗, 越有利于屏蔽。一般双层效果远高于单层。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七、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1、可燃性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方法 一般情况,采用焚烧法最为理想,使之生成水蒸汽、 二氧化碳与灰分,将二次废物分别进一步处理。固化 与贮存是固体废物最终处置途径。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二节 电磁辐射的危害和测量
一、电磁屏蔽技术
2、屏蔽材料与结构 一般情况,电场屏蔽宜选用铜材,磁场屏蔽则宜选 用铁材。屏蔽体结构一般选用板结构或网结构两种。
Ra 1.314d fG ; 式中:Ra 金属板内对电磁能吸收衰减量(dB) d 金属板厚度(cm) G 金属相对导电系数;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二节 电磁辐射的危害和测量
五、个人防护
对于临时无屏蔽条件的操作人员直接暴露于微波辐 射近区场时,必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穿防护服, 戴防护头盔和防护眼镜。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一、放射性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1、放射性废物的来源 放射性废物来源于下述四个方面: (1)核燃料的生产过程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2)核反应堆运行过程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3)核燃料后处理过程产生的放射废物 (4)放射性同位素应用过程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二节 电磁辐射的危害和测量
一、电磁屏蔽技术
3、接地处理 接地处理是将屏蔽体用导线与大地连接,为屏蔽体 与大地间提供一个等电势分布。接地系统必须通守下 述各项要求:
(1) 由于射频电流的集肤效应,接地系统要有足够
的表面积,以宽为10厘米的铜带为佳。 (2) 为保证接地系统有较低的阻抗,接地线应尽量 短。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六、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
2、中水平放射性废水的处理 中水平放射性废液的主要处理手段是蒸发浓缩,使 废液体积进一步减小,达到形成高放射性废液的水平。 3、高放射性废水的处理 经冷却后的高放射性废液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固化技 术进一步处理,使之固定到高度稳定性的惰性固体物中, 以便实施最终安全处置。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四、放射性废物的危害性
放射性元素通过外照射与内照射两种途径危害人类 与生态机体。外照射是由废物中含有的γ辐射体与部分 β辐射体直接对人体照射产生的生物效果。内照射则 是废物中含有的α辐射体为主的核素,通过各种渠道 进入人体,按不向性质分别集聚于不同的器官,产生 破坏作用。这种照射作用因具有积累性,比外照射的 危害更加严重。各类放射性核素内照射的危害程度有 如下特点:
第十四章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