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1课美美与共教学案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3_11美美与共(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

3_11美美与共(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

3_11美美与共(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第一篇:3_11美美与共(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 美美与共费孝通教学目标:1.理解“美美与共”的具体内涵。

2.分析课文论述思路、论证方法。

3.理解作者的大同社会理想。

4.对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和内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美美与共”的具体含义;分析课文论述思路、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大同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同学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曾经有很多仁人志士提出“大同社会”的理想。

由于各种原因从来没有实现过,这种美好的理想难道就只是空中楼阁?如何实现它?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或许可能给予一种思路。

二、认识作者费孝通(1910.11.2-2005.4.24),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汉族,江苏吴江人。

费孝通4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1928年入东吴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

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

在出国前,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迷路,误踏虎阱,腰腿受伤,王同惠出外寻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

伤愈后,回家乡农村休养时,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

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

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

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美美与共》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实例分析,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习惯。

(2)增强文化自信,积极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美美与共》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背景、作者的观点及论证过程。

2. 课文中的实例分析,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比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美美与共》的主要内容及其论证过程。

2. 教学难点:如何从实例分析中,深刻领会作者的观点,并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美美与共》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初步把握作者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实例分析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意图。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2. 搜集有关文化差异的实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结束后,组织测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苏教版必修三《美美与共》评课稿

苏教版必修三《美美与共》评课稿

苏教版必修三《美美与共》评课稿一、引言《美美与共》是苏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农村小学教育为背景,呈现了一个小学生利用文学作品解决冲突、增进友谊的故事。

这篇课文富有教育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评课稿将从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美美与共》,学生能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情感,理解小说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

2.能力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讲述小说中的励志故事,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能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发展友善、合作和包容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美美与共》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小说中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和心理变化;2.理解小说中暗含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对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小说中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促进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3.分组阅读法:将学生分为小组,鼓励他们合作阅读小说,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小说中的人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情节,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活动1:导入(1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对小说的兴趣。

2.提问:你从上节课的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教训?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一下。

活动2:阅读与理解(20分钟)1.教师出示小说《美美与共》的书籍封面,让学生预测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学生分组阅读第一章的内容,共享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小说中的关键问题: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主题等。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美美与共》的主题和寓意。

分析并欣赏文中精美的语言和表达。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和口语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

引导学生认识到共享和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文中的正面向上的主题,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美美与共》是一篇描写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合作的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互助和共享精神。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和欣赏文中精美的语言和表达。

理解课文主题,并能够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课文中的细节,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挖掘课文的寓意和主题。

强调课文中的正能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写作和口语表达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考试或测试,评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寓意,能够分析和欣赏文中的语言表达。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和口语表达。

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正能量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展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材。

5.2 辅助材料: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相关的故事、文章等。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常见词语2.分析课文论述思路、论证方法。

3.理解作者的大同社会理想【教学要点】分析课文论述思路论证方法理解作者大同社会理想【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教学时数】:1【问题导学】( A)学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了解作者,解决字词,思考下列问题。

1、导入新课我们同学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曾经有很多仁人志士提出“大同社会”的理想。

由于各种原因从来没有实现过,这种美好的理想难道就只是空中楼阁?如何实现它?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或许可能给予一种思路。

(板书课题)美美与共谁能解释一下两个美”?课题是从哪里来的,几个“美”分别如何解释?2、认识作者费孝通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

(B) 3、词句积累。

谦逊欺凌妄自菲薄纷至沓来相得益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已而不责人【合作探究】(C)(一)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条件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人们很难接受不同文明共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如何对待本民族历史文化与外来文化?如何实现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世界上?( D)(二)梳理论证方法5、在论证“人们很难接受不同文明共存的原因”用了什么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是在论证哪一问题时采用的方法?(E)老师点拨:本文从运用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是议论文,又不完全符合我们通常说的议论文,而具有学术论文与演讲词的双重特点。

从学术角度来看,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而作为演讲词,语言深入浅出,饶有风趣。

如第3节中对强势文明输出时的态度表述“……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第6节中对我们先辈留下经验的引用。

【课堂总结】第一部分,实现“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理想的前提和艰巨性。

第二部分,实现“美美与共”境界的艰难和可能。

达到“美美与共”境界艰难的原因;正确对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实现“美美与共”设想的可能性。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明的对话 第11课 美美与共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明的对话 第11课 美美与共 苏教版必修3
这是费孝通先生对民族文化问题提出的意味深长的 16字箴言。四句话,实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意为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 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第二个层次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意为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 美。
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 衡。从整体上理解了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 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 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专题三 文明的对话
第11课 美美与共
课前经典背诵
登高揽胜 拓界展怀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令,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 郊图。头两句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营造出一种 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古道西风瘦 马”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 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 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王安石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杜甫 ——(唐)张九龄
自主高效预习
考点梳理 自测感悟
二、背景资料 1990 年 12 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 题进行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 字“箴言”。含义大概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 还要包容地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 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美美与共》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美美与共》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美美与共》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1.教材结构《美美与共》是苏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的一部分,包括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为“Living with others”,从生活中的日常话题出发,探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第二单元为“Success”,关注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第三单元为“Animal World”,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以及它们的生活状态;第四单元为“Global Warming”,从环保意识与责任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后一个单元是“Culture”,通过介绍不同的文化差异,让学生拓展视野。

2.教材特点《美美与共》着眼于生活、着重于交际能力和科普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教材中涉及的语言现象和词汇内容涵盖学生所需的语言技能,注重发展11种综合语言技能,尤其是听说读写四项核心技能。

同时,通过“论述-实践-评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贯通知识、实践和评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基础知识: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学会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和方法。

(2)语言知识:学习和掌握一些生动有趣、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英语词汇和短语。

(3)文化知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习俗文化,深入了解全球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技能目标(1)听:学会通过听力理解各种不同语言形式和口音的英语声音。

(2)说:可以流畅、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受。

(3)读:能理解不同类型的英语文本,并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4)写:能准确、得体地用英语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鼓励学生互帮互助,有爱心、宽容、尊重、理解和友誼。

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和探究,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1课 美美与共教学案 苏教必修3苏教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1课 美美与共教学案 苏教必修3苏教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1课美美与共教学案苏教必修3苏教第11课美美与共(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费孝通(1910-XXXX),汉族,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

1980年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获《大英百科全书》奖。

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 《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

评价 世界级的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二)人物轶事1935年,费孝通通过清华大学毕业考试;次年,考取公费留学资格,前往英国留学。

1939年春,他写成了论文《中国农民的生活》,将其作为博士论文提交给伦敦大学专门的考试委员会。

那次,考官只有罗斯爵士一人,考试地点是费孝通的博士生导师马林诺斯基家里,考试过程就是喝酒。

为此,马林诺斯基特地准备了好几种酒。

辩论一开始,罗斯爵士首先举杯向马林诺斯基道喜,祝贺他的学生在学术上做出了奉献。

随后话题很随意,扯得很远,只是喝酒不断:到了最后,还是马林诺斯基想起该办的手续,于是请罗斯爵士在一张非常考究的学位审定书上签字,并再喝一杯酒,祝论文辩论圆满结束。

背景链接1990年12月,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中根千枝教授和乔健教授在东京召开“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为费孝通先生80华诞贺寿。

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这一主题进行演讲时,费老总结出了极具美感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XXXX 年8月,费老在“北京论坛〞上作了题为《“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的书面发言。

本文为其中的节选局部。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谦逊.(xùn) 2.糟粕.(pò) 3.截.然(jié) 4.和睦.(mù) 5.收敛.(liǎn) 6.相得益彰.(zhāng) 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模⎩⎪⎨⎪⎧ 模.式(mó)模.样(mú) (2)处⎩⎪⎨⎪⎧ 和睦相处.(chǔ)处.所(chù) (3)率⎩⎪⎨⎪⎧ 率.领(shuài )效率.(lǜ) (4)菲⎩⎪⎨⎪⎧ 妄自菲.薄(fěi )芳菲.(fēi )2.语境辨析法(5)教.(jiào)师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教.(jiāo)书匠〞,要努力做一个教.(jiào)育专家,用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来教.(jiào)化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美美与共(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费孝通(1910-2005),汉族,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

1980年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获《大英百科全书》奖。

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

评价世界级的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35年,费孝通通过清华大学毕业考试;次年,考取公费留学资格,前往英国留学。

1939年春,他写成了论文《中国农民的生活》,将其作为博士论文提交给伦敦大学专门的考试委员会。

那次,考官只有罗斯爵士一人,考试地点是费孝通的博士生导师马林诺斯基家里,考试过程就是喝酒。

为此,马林诺斯基特地准备了好几种酒。

答辩一开始,罗斯爵士首先举杯向马林诺斯基道喜,祝贺他的学生在学术上做出了贡献。

随后话题很随意,扯得很远,只是喝酒不断:到了最后,还是马林诺斯基想起该办的手续,于是请罗斯爵士在一张非常考究的学位审定书上签字,并再喝一杯酒,祝论文答辩圆满结束。

背景链接1990年12月,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中根千枝教授和乔健教授在东京召开“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为费孝通先生80华诞贺寿。

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这一主题进行演讲时,费老总结出了极具美感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004年8月,费老在“北京论坛”上作了题为《“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的书面发言。

本文为其中的节选部分。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谦逊.(xùn) 2.糟粕.(pò) 3.截.然(jié) 4.和睦.(mù) 5.收敛.(liǎn) 6.相得益彰.(zhāng) 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模⎩⎪⎨⎪⎧ 模.式(mó)模.样(mú) (2)处⎩⎪⎨⎪⎧ 和睦相处.(chǔ)处.所(chù) (3)率⎩⎪⎨⎪⎧ 率.领(shuài )效率.(lǜ) (4)菲⎩⎪⎨⎪⎧ 妄自菲.薄(fěi )芳菲.(fēi )2.语境辨析法(5)教.(jiào)师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教.(jiāo)书匠”,要努力做一个教.(jiào)育专家,用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来教.(jiào)化学生。

(二)写准字形1.⎩⎪⎨⎪⎧ jié(截)然chuō(戳)穿杀lù(戮)2.⎩⎪⎨⎪⎧ 双yíng (赢)léi (羸)弱y íng (嬴)政3.⎩⎪⎨⎪⎧ dǐ(抵)制dǐ(诋)毁dǐ(砥)砺shì(舐)犊情深4.⎩⎪⎨⎪⎧ 相得益zhāng (彰)层峦叠zhàng (嶂)zhàng (障)眼法乌烟zhàng (瘴)气5.⎩⎪⎨⎪⎧ 收liǎn (敛)入liàn (殓)节jiǎn (俭)眼jiǎn (睑)6.⎩⎪⎨⎪⎧ 糟pò(粕)漂bó(泊)bó(舶)来品bó(铂)金7.⎩⎪⎨⎪⎧ 欺líng (凌)丘líng (陵)líng (绫)罗绸缎líng (菱)角léng (棱)角分明8.⎩⎪⎨⎪⎧ 经lì(历)再接再lì(厉)lì(励)精图治呕心lì(沥)血砥lì(砺)(三)用准词语Ⅰ.明确词义 1.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绵不断地到来。

2.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妄自尊大:狂妄地自高自大。

4.截然相反:形容事物或事件毫无共同之处。

5.完美无缺: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6.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小的人。

7.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出各自的好处。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不想要的结果或不情愿被这样对待,就不要使得别人遭受不想要的结果和得不到想要的对待。

9.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

现多含贬义。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面对全班各种形形色色....的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王老师遵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班级事务,力求完美无缺....。

辨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美无缺”使用正确。

“形形色色”运用不当,一是与“各种”重复,二是该成语多用于贬义,形容“学生”不当。

Ⅱ.易混辨析轻率vs 草率课本原句 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

辨析 同为形容词。

形容做事的态度缺乏思考,粗心大意。

都是贬义词。

草率:着重指在过短的时间里草草地了事,不细致、粗枝大叶。

可以说“草率从事”。

轻率:着重指不慎重,随随便便。

常用来形容说话、行动以及对人的态度。

即境活用要学会尊老爱老,在老人面前态度不可轻率,老人安排的事更不能草率。

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1.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展开的?答:明确:本文是就如何对待人类不同文明展开的。

2.作者认为对待人类文明应持怎样的态度?达到怎样的境界?答:明确:对待人类文明应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从而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第二步| 精读课文·细揣摩[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的论述思路、论证方法。

2.理解作者的大同社会理想。

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答:明确: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2.要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境界需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应摒弃怎样的心理?答:明确:需要两个方面的改变: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需要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闭关排外的心理;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需要克服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的心理。

3.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和形形色色的“异文化”?答:明确: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心态来“欣赏”它。

任何一种文明,都有其精华和糟粕,所以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4.为什么要“美美与共”?答:明确:这是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文化心态,是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对人们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提出的精神要求。

5.本文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答:明确:(1)举例论证。

如举唐朝的时候,日本善于“美人之美”,达到了双赢的结果,很好地支持了作者“美美与共”的主张。

(2)引用论证。

如倒数第二段引用孔子的哲学思想,告诉人们应该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异文化。

(3)对比论证。

如第三段通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的对比,论述了达到“美美与共”这一境界的困难。

怎样运用对比论证[写法领悟]对比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但本文所用的对比论证更有特点。

本文所用的对比论证有不同文明的对比,有古今的对比,有中外的对比,有正面反面的对比。

这些多角度多侧面的对比,使文章说理更透彻明白。

[写法指导]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

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二是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

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

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三是要有相同的对比量。

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

这样不仅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眉目更为清楚。

四是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

比是基础,议是升华。

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针对练笔]请根据以上方法,围绕“勤能补拙”进行对比论证。

答:参考答案:(正面举例)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

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

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

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

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反面举例)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

凭其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

在众人的赞美声中,仲永便不思进取,疏于学习,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论证分析)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26岁就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而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不能做到勤学苦练,因此,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却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美1.从教材中积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孝通教授的发明,说的是多元文化和谐相处之道。

每个民族都会有一套自以为美的东西,对于别的民族来说,这些东西初看也许不美,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大家同住在地球村里,经过一番你来我往的平等交往和碰撞,就会发现别人的东西也很美。

常人都有追求美的冲动,创造美的激情,占有美的欲望,一番番碰撞之后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美与共了。

2.从现实中积累“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说的这句话曾走红网络。

从2003年起,杭州图书馆允许乞丐和拾荒者入内阅读,至今已经10年。

“进图书馆不要任何证件,借书也免费。

”管理人员说,“也许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看书,但他们在休息的时候,哪怕随手翻报纸,也比在外面没事干要好吧。

”记者了解到,在杭州图书馆对乞丐和拾荒者开放之初,有读者无法接受,他们找到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

“我们图书馆一向坚持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他们也是读者,我们无权拒绝他们看书。

10年来,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

”杭州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副主任何妨说,“现在,每天至少有8 000人入馆阅读,其中有不少是农民工,也有拾荒者、乞丐。

”3.从名言中积累(1)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