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新生儿破伤风的免疫预防(2020完整版)

合集下载

简述破伤风的预防措施

简述破伤风的预防措施

简述破伤风的预防措施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破伤风杆菌引起。

破伤风杆菌存在于土壤、粪便和腐烂的植物和动物组织中,也可以在人的皮肤上找到。

当破伤风杆菌进入人体时,会产生强烈的神经毒素,导致肌肉痉挛和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破伤风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预防措施:1.接种破伤风疫苗破伤风疫苗是预防破伤风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破伤风疫苗通常与百日咳疫苗和白喉疫苗一起接种,形成DPT三联疫苗。

接种疫苗可以提供长期的免疫力,减少患破伤风的风险。

2.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对于破伤风的控制和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破伤风暴发地区,及早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伤口可能有助于阻止破伤风杆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

3.保持伤口清洁与消毒由于破伤风杆菌主要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因此保持伤口的清洁和消毒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步骤。

使用温水和肥皂清洗伤口,然后涂抹抗菌药膏,并用消毒棉球清洁周围的皮肤,可以有效减少破伤风杆菌的感染风险。

4.注意伤口的处理除了保持伤口的清洁和消毒外,正确的伤口处理也非常重要。

不宜用脏手或不清洁的物品触摸伤口,避免在伤口上涂抹不适当的药物或物质。

如果伤口较大或出血严重,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处理和包扎。

5.提高环境卫生破伤风杆菌可以在土壤和粪便中存活,因此提高环境卫生是预防破伤风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正确处理废弃物和粪便,定期清洗工具和器械,可以降低破伤风杆菌的传播和感染机会。

6.教育公众和提供宣传材料教育公众和提供宣传材料有助于提高破伤风的预防意识。

通过宣传活动和宣传材料,向公众普及破伤风的知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以及伤口处理和环境卫生的方法,可以促进破伤风的预防和控制。

7.加强医疗机构的防控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破伤风的防控措施,如提供安全有效的疫苗接种服务,加强伤口处理和感染控制的培训,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设施和设备,以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受破伤风的感染。

8.注意疾病的早期症状破伤风具有独特的早期症状,如肌肉僵硬、咬肌强直和吞咽困难。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 年版)外伤后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类型。

为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做好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外伤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破伤风发病率及病死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参考《2017 年世界卫生组织破伤风立场文件》,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本指南。

一、破伤风免疫制剂破伤风主动免疫制剂为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etanus toxoid-containing vaccine,TTCV)。

TTCV包括吸附破伤风疫苗(Tetanus vaccine,adsorbed,TT)、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iphtheria and tetanus combined vaccine, adsorbed, DT)以及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iphtheria, tetanus and acellular 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 adsorbed, DTaP)等。

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包含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equine anti-tetanusF(ab')2, F(ab')2] 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uman tetanusimmunoglobulin,HTIG)。

其中F(ab')2是在原有使用马血清生产 TAT 工艺的基础上,经加用柱色谱法纯化工序降低 IgG 等大分子蛋白的含量、提高有效成分抗体片段F(ab')的相对含量,2使之安全性较TAT 得到较大提高。

在 HTIG 难以获得时,应当优,其次选择 TAT。

先选择F(ab')2二、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处置的基本流程外伤后进行伤口处置和合理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对预防破伤风感染至关重要。

外伤后伤口处置按照外科诊疗常规要求,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基本流程如下:(一)根据伤口的情况进行分类在接诊外伤患者时,应当获取患者完整病史,包括受伤的环境和受伤的过程,对伤口进行分类。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外伤后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类型。

为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做好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外伤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破伤风发病率及病死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参考《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破伤风立场文件》,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本指南。

一、破伤风免疫制剂破伤风主动免疫制剂为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TCV)。

TTCV包括吸附破伤风疫苗(TT)、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以及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TaP)等。

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包含破伤风抗毒素(TAT)、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TIG)。

其中F(ab')2 是在原有使用马血清生产TAT工艺的基础上,经加用柱色谱法纯化工序降低IgG等大分子蛋白的含量、提高有效成分抗体片段F(ab')2 的相对含量,使之安全性较TAT得到较大提高。

在HTIG难以获得时,应当优先选择F(ab')2,其次选择TAT。

二、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处置的基本流程外伤后进行伤口处置和合理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对预防破伤风感染至关重要。

外伤后伤口处置按照外科诊疗常规要求,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基本流程如下:(一)根据伤口的情况进行分类在接诊外伤患者时,应当获取患者完整病史,包括受伤的环境和受伤的过程,对伤口进行分类。

具体分类如下:1. 清洁伤口:位于身体细菌定植较少的区域伤口;在伤后立即得到处理的简单伤口(如刀片割伤)。

2. 不洁伤口:位于身体细菌定植较多的区域(如腋窝、腹股沟及会阴等)的伤口;超过6小时未处理的简单伤口。

3. 污染伤口:被污物、有机泥土(如沼泽或丛林的土壤)、粪便或唾液(如动物或人咬伤)污染的伤口;已经感染的伤口;含有坏死组织的伤口(如发生坏疽、火器伤、冻伤、烧伤等)。

(二)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仔细询问影响患者免疫功能的既往病史、用药史,判断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给予患者适宜的预防方法,后文详述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推荐。

破伤风预防共识

破伤风预防共识

破伤风预防共识
引言概述:
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其致病菌存在于环境中,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破伤风的发生,各国卫生机构和专家们达成为了一致的共识。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破伤风预防的共识,并总结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正文内容:
1. 破伤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1.1 破伤风病原体存在于土壤、动物排泄物等环境中
1.2 破伤风病原体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2. 破伤风预防的共识
2.1 接种破伤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2.2 定期接种破伤风疫苗可维持免疫力
2.3 清洁伤口并进行适当处理可预防破伤风感染
2.4 保持环境清洁,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风险
2.5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破伤风预防意识
3. 破伤风疫苗的重要性
3.1 破伤风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破伤风感染
3.2 破伤风疫苗接种可以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
3.3 破伤风疫苗的副作用极少,安全性高
4. 伤口处理的重要性
4.1 及时清洁伤口可以减少破伤风感染的风险
4.2 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可以杀灭病原体
4.3 包扎伤口可以防止细菌的进一步感染
5. 公众教育的重要性
5.1 提高公众对破伤风的认识和了解
5.2 宣传破伤风的预防措施和重要性
5.3 鼓励公众积极参预破伤风疫苗接种活动
总结:
综上所述,破伤风预防的共识包括破伤风疫苗接种、伤口处理、环境清洁和公众教育。

通过定期接种破伤风疫苗,及时清洁伤口,保持环境清洁以及加强公众教育,可以有效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这些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破伤风的侵害。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要点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要点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要点外伤后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类型。

为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做好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外伤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破伤风发病率及病死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参考《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破伤风立场文件》,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本指南。

一、病原学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是破伤风的病原菌。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严格厌氧。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引起破伤风,尽管有报告表明破伤风的潜伏期从受伤后的1天到数月不等,但大多数病例都发生在感染后的3~21d,中位时间是7d。

其感染的重要条件是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如刺伤),且伴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产生两种外毒素,一种是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毒素,另一种为破伤风痉挛毒素,后者是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

破伤风患者采用伤口直接涂片镜检和病菌分离培养的检查阳性率很低,故一般不进行此项检查。

临床上主要是根据典型的症状和病史作出诊断。

二、流行病学(一)全球破伤风流行病学概况破伤风在免疫规划项目执行不规范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低收入国家的不发达地区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我国破伤风流行病学概况外伤后破伤风多散发于乡镇和农村地区,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因此报告发病率可能存在低估。

三、破伤风免疫制剂破伤风主动免疫制剂为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TCV)。

TTCV包括吸附破伤风疫苗(TT)、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以及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DTaP)等。

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包含破伤风抗毒素(TAT)、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TIG)。

四、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处置的基本流程外伤后进行伤口处置和合理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对预防破伤风感染至关重要。

破伤风免疫预防

破伤风免疫预防
说,预防破伤风切不可忽视伤口的处理。
破伤风杆菌多生长在泥土及铁锈中,所以在伤口 较深沾染泥土或被铁锈类铁器扎伤时均应注射破 伤风抗毒素。破伤风杆菌只有在缺氧的环境中才 能繁殖。如果伤口很浅,血运丰富不易感染。如 果只是蹭破表皮而已,伤口不深,只要做好适当 的清创,不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用些消毒药
发病机理
破伤风的致病菌是破伤风杆菌,它是一种革兰染 色阳性的厌氧性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 畜粪便中。破伤风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侵 入,在缺氧的伤口局部生长繁殖,产生两种外毒
素,一种是痉挛毒素,另一种是溶血毒素。
破伤风杆菌所产生的痉挛毒素是一种蛋白,对神 经有强亲和力,它在释出后,即沿肌肉的运动神 经末梢向中枢方向扩展,经神经干、前根到脊髓 前角灰质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毒素到达中枢神 经系统后,使灰质中突触小体膜不能释放抑制性 传递介质,使α运动神经系统失去正常的抑制性而 增强兴奋性,即使轻微的刺激,也能引起特征性
破伤风免疫预防共识
衡阳市中医医院南院急诊科
概述
概述
破伤风是一种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破伤风 杆菌(Clostridium tetani)侵入人体伤口、 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的一种急性特 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 正常的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 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
责任。
谢谢
1、字体安装与设置
如果您对PPT模板中的字体风格不满意,可进行批量替换,一次性更改各页面字体。 1. 在“开始”选项卡中,点击“替换”按钮右侧箭头,选择“替换字体”。(如下图

2、替换模板
模板中的图片展示页面,您可以根据需要
方法一:更改图片
2.在图“替换”下拉列表中选择要更改字体。(如下图)

外伤(犬伤)后破伤风的预防

外伤(犬伤)后破伤风的预防
抗毒素易发生过敏反应。 目前最佳的被动免疫是肌内注射250-500U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保护期为28天。
主动免疫 长期保护
通常首次皮下注射破伤风 类毒素0.5ml,间隔4-8周后再注射0.5ml,第 二针后6-12月再注射0.5ml,此三次注射称为 基础注射。
以后间隔5-7年皮下注射类毒素0.5ml,作为强化注射。 接受全程主动免疫后,伤后仅需肌内注射0.5ml类毒素,即可在3-7日内
破伤风抗毒素(TAT)7天左右失效,破伤风 人免疫球蛋白(HTIG) 28天左右失效。
破伤风疫苗注射后抗体浓度变化趋势
破伤风疫苗全程免疫后可获得5-10年的长效保护。
1.破伤风免疫制剂
被动免疫 短时间保护
对伤前未接受主动免疫的伤员,尽早皮下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 1500-3000U。保护期为10天左右。
创伤后的所有人群应根据破伤风疫苗免疫史及伤口情况立即进行应急接种破伤 风疫苗或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以期获得有效的抗体免疫保护,减少破伤风发病
有开放性损伤的外伤病人:尤其是 ✓外伤 磨伤 划伤 擦伤; ✓开放性骨折; ✓动物咬伤(犬伤 猫咬伤 鼠咬伤 人咬伤); ✓烧烫伤 冻伤; ✓细小的伤口如:铁钉刺伤; ✓耳部感染 肛周脓肿 牙龈发炎 纹身 注射吸毒等; ✓堕胎 不洁分娩等;
采取主动预防,长效保护,保护患者的同时也保护医生,减少医疗 纠纷,规避医疗风险。
THANKS
感谢观看!
国 破伤风病例\



30例

中 10万例左右 国
外伤后使用 主动被动制剂 TT或 TT+TIG
习惯使用TAT
外伤后使TAT数量 TAT过敏人群数量
已淘汰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版)

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版)

附件 1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 年版)外伤后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类型。

为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做好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外伤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破伤风发病率及病死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参考《2017 年世界卫生组织破伤风立场文件》,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本指南。

一、破伤风免疫制剂破伤风主动免疫制剂为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etanus toxoid-containing vaccine, TTCV)。

TTCV 包括吸附破伤风疫苗(Tetanus vaccine, adsorbed, TT)、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iphtheria and tetanus combined vaccine, adsorbed, DT)以及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iphtheria, tetanus and acellular 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 adsorbed, DTaP)等。

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包含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 TAT)、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equine anti-tetanus F(ab')2, F(ab')2] 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uman tetanus immunoglobulin, HTIG)。

其中F(ab')2是在原有使用马血清生产TAT 工艺的基础上,经加用柱色谱法纯化工序降低IgG 等大分子蛋白的含量、提高有效成分抗体片段F(ab')2的相对含量,使之安全性较TAT 得到较大提高。

在HTIG 难以获得时,应当优先选择F(ab')2,其次选择TAT。

二、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处置的基本流程外伤后进行伤口处置和合理使用破伤风免疫制剂对预防破伤风感染至关重要。

外伤后伤口处置按照外科诊疗常规要求,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基本流程如下:(一)根据伤口的情况进行分类在接诊外伤患者时,应当获取患者完整病史,包括受伤的环境和受伤的过程,对伤口进行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免疫预防(2020完整版)
破伤风是疫苗可预防疾病中唯一的非传染性疾病[1],其致病菌为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及其芽胞广泛分布于土壤和多种动物的肠道内容物中[2],暴露常常难以避免。

无菌技术、新法接生、疫苗接种等措施推广普及之后,新生儿破伤风已得到有效控制,很多国家已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消除标准(每个社区或相似的行政管理单位每1 000名活产婴儿中新生儿破伤风年发生数少于1例)。

但是,非新生儿破伤风仍是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3]。

根据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报告约13 500例破伤风,其中非新生儿病例占85%,这个数据很可能还低估了其发生水平[4]。

我国将新生儿破伤风列为法定传染病,监测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达到WHO新生儿破伤风消除目标[3]。

但我国仍缺乏非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监测和报告体系,发病情况尚不明了。

另一方面,国内临床对非新生儿破伤风认识水平和警惕性差,容易误诊漏诊[5],选择预防措施时囿于经验和传统,免疫制剂选择极不规范,亟待提高认识。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19年10月31日印发了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规范包含重要附件——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5],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

一、破伤风发生机制
当破伤风梭菌的芽胞侵入人体组织,在缺氧环境中发育为增殖体,产生破伤风溶血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后者属于神经毒素,是引起破伤风临床表现的主要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在伤口中产生并迅速与神经组织结合,引起典型的麻痹与强直性痉挛[2]。

非新生儿破伤风常与无感染表现的穿刺伤有关[2]。

引起非新生儿破伤风的各种损伤中,急性创伤尤其刺伤和撕裂伤占47%~82%[1]。

烧伤、开放性骨折、皮肤擦伤及表皮脱落也与破伤风发生有关。

历史上,破伤风往往是战争创伤导致的严重后果。

近些年,破伤风大规模集中暴发多出现在自然灾害(如印度尼西亚2004年海啸和2006年地震)所造成的大规模伤亡之后。

破伤风也见于多种非外伤的情况,包括慢性皮肤溃疡、脓肿、坏疽、口腔感染、昆虫和动物叮咬,以及癌症。

在南亚地区和非洲各国,中耳炎也是小儿破伤风的常见病因,可占儿童破伤风病例的一半。

注射毒品也是引起破伤风的高危因素,在破伤风病例中可占15%~89%。

在不洁分娩和流产比较普遍的地区,孕产妇破伤风可能是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占比可达5%。

传统的包皮环切术、打耳洞、文身、身体穿刺、宗教仪式中皮肤划痕等都与破伤风有关[2]。

但有些病例的感染入口并不清楚,当破伤风症状出现的时候,可能根本就查不到伤口[4]。

二、非新生儿破伤风临床表现及诊断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多数为3~21 d,可短至1 d内,偶有病例可长至半年以上[5]。

临床表现形式有3种类型:(1)全身型破伤风:全身型破伤风是最普遍和最严重的类型,病例之间临床病程差异很大,通常在开始1~4周表现强烈,随后逐渐减弱。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肌肉疼痛性痉挛,逐渐发展可出现张口困难、苦笑面容,以致牙关紧闭,进一步加重可表现为颈僵硬、角弓反张、板状腹等。

因呼吸肌收缩和(或)声门、咽肌收缩可分别导致周期性呼吸暂停和(或)上气道梗阻、吞咽困难[5]。

痉挛发作时患者神志清楚。

全身性破伤风病死率为25%~70%,在高龄老年人中病死率接近100%。

在重症监护情况下,病死率可降至10%~20%[1]。

(2)局部型破伤风:较为少见,可发展为全身型破伤风。

主要表现为伤口附近区域的单个肢体或身体某一部位发生强直性和痉挛性肌肉收缩。

(3)头部型破伤风:属于特殊的局部型破伤风,是破伤风的稀有表现形式。

通常与头面部创伤,特别是面部神经分布区与眼眶部位的创伤及慢性中耳炎有关[1]。

此类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和颅神经麻痹表现,常伴有牙关紧闭。

非新生儿破伤风诊断主要依据是典型的症状和病史,需至少有以下两项表现之一:(1)牙关紧闭或苦笑面容;(2)疼痛性肌肉痉挛。

诊断有疑问的病例可采用压舌板试验[5]。

外伤史等风险因素不是破伤风诊断的必要条件。

破伤风患者采用伤口直接涂片镜检和病菌分离培养的阳性率很低,故一般不进行病原学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细菌学检测(涂片、培养
及核酸检测)没有进一步确诊价值,仅起协助或支持诊断的作用[1,2,5]。

近期无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注射史的患者,如果破伤风抗体检测阳性,有助于除外诊断[5]。

三、非新生儿破伤风的免疫预防
1.免疫规划及其对人群易感性的影响:
破伤风免疫接种的目的是(1)达到全球消除母婴破伤风的目标;(2)通过达到和维持6剂次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etanus toxoid containing vaccines,TTCV)高覆盖率确保所有人获得破伤风的终身保护。

为此,WHO推荐了不同年龄人群的TTCV免疫接种程序[6]。

TTCV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破伤风发病年龄等分布特征。

在疫苗接种率很高的发达国家,破伤风主要出现在老年人,其中多数为未接种过疫苗或接种剂次不足的老年人。

其他发病人群包括因为宗教等原因拒绝接种疫苗或注射毒品者。

血清学调查也显示,破伤风易感染人群为老年人、国外出生者以及反对疫苗者。

进入21世纪后,全球破伤风基本情况的变化,即新生儿和低龄儿童破伤风逐年减少,而大龄儿童和成年人的破生风负担持续加重[1]。

2.我国疫苗免疫规划推荐破伤风疫苗接种5剂次:
3、4、5月龄进行3剂次基础免疫,18~24月龄、4~6岁分别加强免疫2剂次。

我国研究数据也揭示出破伤风易感性和发病成人化的现象。

北京市昌平区不同年龄组破伤风抗体水平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下各组抗体阳性率均在90.00%以上,40岁以上组抗体阳性率仅50.00%左右[7]。

2015—2017年桂林市报告破伤风病例69例,除1例新生儿破伤风外,40岁以上为主要发病人群(94.20%),年龄分布19~92岁(中位数62岁)[8]。

结合国情,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2019年版)也列出了≥6岁儿童及成人TTCV免疫接种程序,并指出潜在外伤高危人群,如军人、警察、军校和警校等院校在校学生、建筑工人、野外工程作业人员(石油、电力、铁路等)及厨师等,如既往无破伤风免疫史建议尽早完成暴露前免疫[5]。

3.外伤后破伤风的免疫预防:
外伤后破伤风是非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类型。

由于TTCV的广泛使用导致人群对破伤风易感性分布明显改变,创伤后破伤风免疫制剂的使用已经发生变化,尤其大量减少了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包括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 TAT)、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uman tetanus immunoglobulin,HTIG)。

减少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就可以减少相应的不良反应,尤其TAT引起的过敏,甚至致死等不良反应。

根据指南[5],创伤后预防破伤风的处置中,需要正确使用TTCV 的情况远比需要TAT或HTIG的情况更常见,对预防破伤风也更为重要。

但目前我国临床上遵循指南的情况却极少,更多时候是依据经验和传统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现实中,医院包括儿童医院只供应被动免疫制剂,根本就没有破伤风类毒素主动免疫制剂供应的现象极其普遍。

我国TAT每年用量为4 000万~5 000万支,2016年TIG批签发数也达到了377万人份[9]。

这提示创伤后破伤风预防处置中,免疫制剂使用极不规范,亟需改变。

破伤风预防的医学处理措施包括清除异物、清创术去除坏死组织、切开引流和冲洗,以预防或消除厌氧环境及细菌污染。

选用免疫制剂之前,应了解患者TTCV免疫史,注意先前接种剂次以及最后一次接种至今的时间间隔,同时结合伤口的性质决定是否使用TTCV和被动免疫制剂[4,5],具体决策可参见相关指南[5]。

但要注意,询问的接种史常常并不准确[1],我国医疗记录中的疫苗接种史常不准确,又无法查及居民疫苗接种准确信息,更需准确评估疫苗接种情况。

国外曾有机构评价了快速免疫色谱法鉴定血清破伤风抗毒素水平高于100 U/L的性能,结果表明尽管通过检测可以减少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的数量,但性价比受到质疑。

考虑到在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医生对指南并不熟悉,且有忽视指南的趋势。

因此,在靠即时检测破伤风抗体来降低成本之前,需要大力度对医护人员进行教育,以提高整体预防措施的实施能力[1]。

我国国情有所不同,如果能快速评估伤者破伤风免疫水平,结合免疫接种史,可能为临床医生决策提供证据,从而有利于减少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没有证据表明抗生素预防破伤风的效果优于或等同于抗
毒素。

就破伤风预防本身而言,不建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而应该观察伤口感染情况,一旦发生感染,立即采取治疗措施[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