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源温病学传变表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及文献版本源流_二_

石
虫虫
对 " 只姑仍旧贯 "未敢更易一字 ! 稍有疑义者 " 附以按 语 " 以 醒 眉 目 云 尔 ! 时 在 咸 丰 戊 午 -%#-# 年 . 中 秋 节后二日 ,! 赵氏虽将残搞重抄 " 但亦未能为之刊行 ! 迨至 %&.+ 年 " 浙江绍兴裘庆元 - 字吉生 " 生于 %#’+/
%&,# 年间 . 于杭州成立 ( 三三医社 ," 编纂出版 $ 三三
% "!%
先生名袁班 " 字体庵 " 明末江苏秦邮 - 今高邮 . 人 " 曾 为明崇祯年间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幕宾 ! 袁氏虽不以 医为业 " 但曾博究方书 " 并于临证中随笔记录 " 辑成 一书 " 名为 $ 证治心传 &! 此书曾由史可法作序 "$序 & 中说 ’( 幕宾袁子体庵 " 顾影无俦 " 居珠湖之浜 " 喜读 书 " 达通塞 " 其才如五石之瓠 " 不适于用 ! 然济人利物 之心 " 未尝去怀 ! 早年侍亲疾 " 博究方书 "深得异人秘 授 " 遂以天下之疲癃残疾为己任 ! ++ 袁子之 $ 心 传 &" 则折衷诸家 " 参以临证经验 " 有疑似难明者 " 发 挥奥蕴 " 随笔记录 "以待质正 ! 予嘉其阐古今所必由 之理 " 实天下所未见之书 " 俾后进者引而伸之 " 平时 得之于心 "临症应之于手 "裨益苍生 "非浅鲜也 ! 于戎 马倥偬之际 "抽闲阅勘 " 俟锋焰稍息 "亟付手民 " 以饷 世之习医者 ! 苟研求而有得焉 " 将免杀人之恶名 "而 为生人之仁术 " 岂不懿欤 1 时在崇祯岁次癸未仲秋 月 " 兵部使者溧阳史可法识 ,! 史氏之序 "对袁氏之书 并非虚赞 "而且他表示在战乱稍停之后 "要将此书刊 印发行! 令人遗憾的是" 史氏写序是在崇祯癸未 -!",+ 年 ." 而次年 "即甲申 -%",, 年 ." 明朝即被满清 所亡 " 而史可法也因扬州失守而殉国 !$ 证治心传 &一 书终未得刊行 " 以至淹没二百余年 ! 至清咸丰年间 " 此书稿传至袁班玄孙之手 " 其同乡赵观澜得见遗稿 " 遂重新抄录并加按语 ! 赵氏在按语中说 ’(澜因先生 为吾邑先达 " 兼与其玄孙同局襄修邑志 " 始获此书 ! 字迹冖蚀过半 " 用特重录以免淹没 ! 奈无别本可以校
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10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凌耀星内经讲稿》《印会河中医学基础理论讲稿》《程士德中医学基础讲稿》《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王洪图内经讲稿》《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刘景源温病学讲稿》《郝万山伤寒论讲稿》《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上篇总论第一章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
从《温病学》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临床课程,但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
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的年代较晚。
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它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对它的研究也非常深入。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刘景源)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转载)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营⾎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系统,它们对温病的辨证,各有各的指导意义。
⼀、卫⽓营⾎辩证卫⽓营⾎辨证是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提出来的,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叶天⼠说:“⼤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凡看法”,是讲规律性,也就是说,温病的辨证规律是卫分证之后才是⽓分证,营分证之后才是⾎分证。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卫与营,⽽在⽓与⾎。
也就是说,叶天⼠的卫⽓营⾎辨证,实际上是⽓⾎辨证,把温病分为⽓病与⾎病两⼤部分。
因为这两⼤部分范围太宽了、太笼统了,所以在“⽓”前⾯⼜衍⽣出“卫”,在“⾎”前⾯⼜衍⽣出“营”,从⽽把温病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就使辨证过程更为精细、准确了。
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他强调的是⽓⾎辨证。
为什么这么说?他的⽴论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别的名词,不⽤别的辨证,⽽特意选择了卫⽓营⾎,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要讲叶天⼠为什么⽤⽓病与⾎病来辨证温病,⾸先应该复习⼀遍卫、⽓、营、⾎的⽣理概念。
1.卫⽓营⾎的⽣理概念卫、⽓、营、⾎的⽣理概念主要在⽓与⾎,⽓中包括卫,⾎中包括营。
(1)⽓要谈这个问题,⾸先要讲“⽓”。
中医学所讲的⽓,作为⼈体来讲,应该说⾸先想到是⼈体⼀⾝之⽓,这个⽓称为“真⽓”,也称“正⽓”,还有⼈称为“原⽓”、“元⽓”、“真元之⽓”从⼈体⼀⾝之⽓的⽣成来说,它有三个来源:⼀是来源于先天的⽓,是受之于⽗母,与⽣俱来的⽓。
就是说,在⼈没有降⽣之前,还没有见天⽇的胚胎时期已经存在了,所以称之为“先天之⽓”。
⼀个是来源于⾃然界的⽓,也就是呼吸的清⽓。
婴⼉⼀降⽣,⾸先就要呼吸,所吸进来的氧⽓来⾃于⾃然界,所以称之为“⾃然之⽓”。
⼀个是来源于饮⾷的⽓,⼩孩要吃奶,长⼤了以后要吃⾷物,因为⼈类维持⽣存的营养物质来⾃于饮⾷物,所以称之为“⽔⾕之⽓”。
⼈体的⼀⾝之⽓就由这三种成分所构成,这三种成分从来源上看是三个途径,但是它们在⼈体内是混在⼀起相互化⽣、密不可分的。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学习笔记(四)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学习笔记(四)1.汗出异常无汗卫分证发热,无汗,同时伴有恶寒,皮肤潮润营分证身热体温高无汗,并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舌红绛,脉细数,时有汗出湿热病汗出热减,继而复热。
汗量少而粘。
大汗实证气分里热实证肺胃热炽,蒸蒸汗出,伴见高热,面红气粗,喘急鼻煽,烦渴饮冷,脉洪大有力。
虚证气分虚证。
气脱亡阳,大汗后阳气不能固表摄津,大汗不止。
气脱阳衰,不能温化水液,冷汗淋漓。
伴见形神衰惫,喘喝欲脱,脉微细欲绝。
血分虚证。
津液将枯,汗出如油,伴见低热,齿枯舌痿,目眶塌陷,脉微细欲绝或散大无根。
战汗气分高热邪胜正不衰战后汗出,汗出肤冷,邪从汗解。
伴见昏昏欲睡,脉弱无力,但平静和缓。
正气衰败汗出亡阳战后汗出,汗出肤冷,肤冷之后仍然汗出不止。
同时见四肢逆冷,烦躁不安,脉微欲绝或躁疾。
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正气虚或津液亏,战后无汗,伴见精神萎靡,衰惫脉微弱。
湿热并重正气不衰邪气强,反复战汗战后汗出,汗出后体温上升,隔一、二日又出现战汗。
这说明,正气不能一战而鼓邪外出,所以一战不解,隔一、二日再战,而解。
2.口渴口渴欲饮卫分证津液损伤口渴欲饮,但饮不多。
气分证津液大伤大渴而欲冷饮口渴不欲饮湿热内蕴湿热裹结湿热裹结,热只煎熬湿,津液未伤,表现为口不渴。
湿阻气机,阳气不能敷布津液病人有口渴的表现,但渴而不欲饮。
温病夹痰痰湿阻滞气机导致津不上承,渴不欲饮热饮助阳化痰渴喜热饮,但饮水不多,多饮则吐。
热入营分热邪入营,蒸腾血中津液入口口不渴,伴见身热夜甚,舌光绛无苔,脉细数3.神志异常神昏谵语阳明腑实气分证燥屎浊热,由大肠上扰心神。
日晡潮热,腹满痛拒按,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舌红苔黄燥或焦燥,脉沉实。
气营两燔营热内扰心神,气分热痰蒙蔽心包,心神内闭不能外越。
身热灼手,四肢厥逆,痰壅气粗,神昏谵语或昏馈不语,舌僵,色鲜绛苔黄燥,脉细滑数。
营分证热邪是伏在血脉中,心主血脉,营分热导致心热,心热内扰心神,又加营阴不足心神失养。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刺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自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中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发展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满怀振兴中医事业的豪情登上讲坛,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重任。
他们钻研学术,治学严谨;提携后学,.不遗余力,围绕中医药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所长,又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深入研究中’医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不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们学,养日深,影响日广,声誉日隆,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医教育能有今日之盛,他们居功甚伟,而能够得到各位著名专家的教诲,也成为莘莘学子的渴望,他们当年讲课的课堂笔记,也被后学者视为圭臬,受用无穷。
+随着中医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教育又上升到新台阶。
当今的中医院校中,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他们继承了老一辈中医学家的丰富经验,又具有现代的中医知识,成为当今中医教学的领军人物。
刘景源温病学传变表

温热病治疗法则及常用药物表
治疗法则常用药物
祛湿清热辛温宣透、芳香化
湿
藿香、白芷、苏叶、香薷、佩兰、青蒿
辛温开郁、苦寒燥
湿
半夏、苍术、蔻仁、草果、厚朴、大腹皮、陈皮、白
术
苦寒清燥黄连、黄芩、栀子
淡渗利湿茯苓、猪苓、泽泻、生薏苡仁、滑石、车前子、通草苦寒利湿竹叶、栀子、灯芯草
健脾益气、醒胃消导
茯苓、白术、生薏苡仁、山楂、神曲、麦芽
鸡内金、砂仁、白蔻仁、炒薏苡仁
理气行气、开通肺气厚朴、桔实、大腹批、陈皮、藿梗、苏梗、杏仁、桔梗
温病学证型简表
温热类温病
证型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
卫风热
犯卫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喉红
痛,苔薄脉浮数
辛凉解表,
宣肺泻热
银翘散,桑菊饮燥热发热,微恶风寒,干咳,咽干鼻辛凉甘润,桑杏汤
湿热类温病
温毒类温病
瘟疫类温病
三焦辩证表
卫气营血辩证
热炽津伤冷,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黄
营营热阴伤
扰神窜络
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
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
红绛
血动血耗血
瘀热内阻
身灼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衄
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身灼热,斑疹,急性多部
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
绛
注:气分症的病变范围广泛,以热盛阳明为多见。
温病分类表
温病学证型简表温热类温病
湿热类温病
温毒类温病
瘟疫类温病
三焦辩证表
卫气营血辩证
注:气分症的病变范围广泛,以热盛阳明为多见。
温病学(刘景源)

温病学(刘景源)一:诊断1:温病:发于冬春,外感热邪。
2:三个特点:发于冬春;初发热恶风咳渴头痛,脉浮数;中后期邪热壅肺肺胃阴伤。
3:三阶段治疗原则:初期:辛凉轻解;中期:清解或攻下;后期:甘寒生津滋养肺胃;逆传心包者:清营养阴豁痰开窍。
二:辨治:1:风热袭表:*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轻解疏风透热。
*方药:银翘散:连翘30克,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煎法:上药杵散以芦根18克煎20分钟以汤煮散香气浓时(5分钟)出服。
2:肺失宣降:*临床表现:但咳身热不甚微渴苔薄白脉浮。
*治法:辛凉轻解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杏仁6克,连翘4.5克,薄荷2.4克,桑叶7.5克,菊花3克,苦桔梗6克,甘草2.4克,芦根6克。
3:热邪壅肺:*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咳喘胸闷疼舌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甘石汤: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6克,石膏18克。
4:肺胃炽热:*临床表现:壮热恶寒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脉浮洪或滑数有力。
*治法:辛寒清气泄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9克,粳米10克。
*白虎汤四忌:脉浮弦细不可与;脉沉不可与;不渴不可与;汗不出不可与。
5:肺胃炽热津气两伤。
*临床表现:壮热大汗出渴喜冷饮微喘鼻煽倦怠乏力背微恶寒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芤。
*治法:清气泄热不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前方加人参9克。
6:虚脱亡阳:*临床表现:身热骤降大汗不止喘息气微精神萎靡或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舌淡白脉微细欲绝或散大无根。
*治法:补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生脉散,参附汤。
生脉散:人参9克,麦冬6克,五味子3克。
参附汤:人参30克,附子15克(炮)。
(炖参汤附子煎合服)。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诊法篇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诊法篇《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诊法篇 1. 卫气营血四类证候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卫分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1发热证候咳,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微恶风寒。
气分实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冷饮, 1壮热恶热,证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渴喜冷饮, 3舌苔黄虚证体温就急剧下降,还伴见面色苍 1 持续高热白,大汗淋漓,脉微欲绝,再发大汗,展就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而 2 骤然体温亡阳的危重证急剧下降。
营分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或 1 身热夜证候斑点隐隐,口反不甚渴或竞不渴,舌红甚.2心烦谵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语,3舌红绛。
血分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昏狂谵妄,1出血证候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2舌质绛紫。
发斑,舌质绛紫,脉数。
2. 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辩证卫气同病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但热势高,口渴,心烦,舌红苔薄黄,脉数。
卫营同病身热夜甚,微恶风寒,心烦不寐,口反不甚渴,舌红绛,脉细数。
气营两燔气血两燔高热的同时,出现了身热夜甚,舌绛气分高热的同时突然就出现鼻衄、吐血或发斑3. 三焦证候辩证临床表现上卫外失司,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焦肺失宣降证热邪壅肺候痰热蒙蔽心包中胃热炽盛焦证肠腑候热结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身热,汗出,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燥,脉数。
身热灼手,四肢厥逆,痰塞气粗,神昏谵语。
或不语,舌謇,色鲜绛苔黄燥,脉细滑数。
壮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脉浮洪或滑数有力日晡潮热,手足溅然汗出,大便秘结,或下利清水气味恶臭,腹部胀满硬痈拒按,时有谵语,舌红苔黄燥,甚则焦燥,脉沉实有力。
湿热困脾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解,胸脘痞闷,恶心欲吐,身重肢倦,舌苔腻,脉濡。
下肝肾阴虚焦证候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咽干口燥,齿黑唇裂,神倦欲眠,耳聋,手指但觉蠕动,甚或瘼疚,心中儋儋大动,舌光绛瘘软,脉虚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风温袭表 肺
卫 热邪雍肺 大
中 焦 气 分
I
肺一
风温病传变规律表
卫外失司——银翘散 肺气宣降—桑菊饮 麻杏石甘汤
清宫汤送10艮“三宝” 逆传I
— 热雍心包一►内闭外脱—精气欲脱 (气营两
燔)
∖ I
生脉散 [[无形热盛
习
肺 白虎汤
津气两伤一津气欲脱 白虎加入参汤 生脉散
肠燥热结腑实 ----------- 胃承气汤 大、小承气汤V 肠热下利——根苓连汤
------------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宣白承气汤K 脏腑合治习
余热未尽.气津两伤——沙参妻冬汤
伏 化 温 一热郁少阴
发于营分 热入心包 痰热篆蔽心包 亡阳
参附汤
亡阳厥逆
参附汤
牛黄承气汤[[气营两燔D
K 两少阴合治习
春温病传变规律表
------ 黄苓汤加豆豉.元參、柴胡、山植.黄苓黄连汤
:it
I
-发于阳明白虎汤 气 莒 两 热灼营阴I — 猜莒汤 梔子豉汤
凉膈
加减玉女煎 血 两 燔, 化⅛I 汤S 漬瘟政毒饮一I :血
热动血 --------- 庠角地黄汤 Im 热动风 ------ 角钩藤汤」
血热蓄血 ------- 桃仁承气汤
甲侵也结
\阴液扌员伤——増液承气汤 〜气
阴两彳一加黄龙汤 '—小肠热盛一:⅛⅜;气汤 三承气汤一
淸宫汤送服“三圭” 真阳欲竭.壮火坦炽 黄進阿胶汤
邪
伏
阴
分
益胃汤 一气阴两伤 事阴耗扌员
亡阳脱液 K
安宫牛黄丸习 内刃外——安言牛黄丸合 执
"
署入F 胃
- 署气阴两伤
为[]凉复脉汤
二甲/■复脉汤.大定风珠一1 三甲” 生脉敞
署温病传变规律表
三才汤
Jr 分
≡tn
-BO —— -6Oλ>⅛- 王隔暑益气物-J
≡utra≡>≡j
入
营
分
'
血分
曙伤饰络曙瘵习一犀角地糊— E 两翻 合灘散
—血热动Itil —神朗『若署除
闭
Im 两翻瑕服安宫牛黄丸 →w ιι—连梅物
-署邪动风一羚角繃諒
后期 痰瘀阻络
器湿池明胃热夹太酬?湿_白觑苍栩\ 三石物/ ≡l≡f
—署入心营U 热艙阴
-------- 请营物 、》蔽心包一齣≡ 安宫牛軌 勵温 三申散
⅛D
碱
伏温传变规律表
署湿内附——上焦一卫气同病二□艮翘散加杏仁、菽仁、滑石、通草[(卫分风热U 黄连香薰饮[[卫
分风寒D
J
— 湿热郁阻少卩 ------------ 蒿苓清胆汤
中焦— ⅛
一湿热夹滞、郁阻胃肠——枳实导滞汤
外邪IK 风寒、风热』
署热内附阴分 -------- 卫营同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卫分风热D
、葱豉汤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
K 卫分风寒习 心营热盛、下移小
导赤清心汤
►痰瘀阻络、蒙蔽心包
地清络饮
温燥病传变规律表
燥严
→kt 温逼重于热湿遏卫气
表里同病 温热
邪
气
湿卿——达原散 -------- I 雷氏宣透膜原4 湿阻中
—雷氏芳香化浊0 湿矚一甘
麹毒丹 湿热病传变规律表
蕾香正气亂選艦痰_菖蒲-审合香丸 蕾朴夏苓矿
壕蔽心包郁金场 I
三仁物 L→至宝丹K 并
重n 4重于点讓——≡≡病H 温热苹重从阳化执
胃瞅脾S-白虎加苍术⅛—热重于湿 ---------- 焦湿热翊一王氏连松
/膀胱湿阻.上蒙心包一 下焦、 P 滞大际传导失司
茯苓翊送JS 苏合香
丸
一宣清导浊物
温热病 大便下血
—犀角地鞠
I
气琴A 独f 物 . 亡B —参附物 阳气虚衰、阴血亏I 土物 余邪垛尽薛氏五叶芦根场 旳报
A-
化
燥成温慰 清安
卫卩
气分 —桑杏汤 一煥热化火、上干清窍 -------- 翘荷汤 —气营两惓 ----------------
一煥热犯肺 -------- 清燥救肺汤
二腑实 ------------------- 一肺燥咳血、肠热下利 «3-阿胶黄苓汤
f f f
一肺燥肠闭 -------- 五仁橘皮汤
加诚玉女煎一 増彎气汤 真
阴耗损
抄
参麦电汤
温病学证型简表温热类温病
湿热类温病
三焦辩证表
卫气营血辩证
温病分类表
温热病治疗法则及常用药物表治疗法则常用药物
祛湿清热辛温宣透、芳香化湿藿香、白芷、苏叶、香薷、佩兰、青蒿
辛温开郁、苦寒燥湿半夏、苍术、蔻仁、草果、厚朴、大腹皮、陈皮、白术苦寒清燥黄连、黄芩、栀子
淡渗利湿茯苓、猪苓、泽泻、生薏苡仁、滑石、车前子、通草苦寒利湿竹叶、栀子、灯芯草
健脾益气、醒胃消导茯苓、白术、生薏苡仁、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砂仁、白蔻仁、炒薏苡仁
理气行气、开通肺气厚朴、桔实、大腹批、陈皮、藿梗、苏梗、杏仁、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