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儿童绕口令:《小华和胖娃》
简短的儿童绕口令:《白伯伯和白婆婆》

⼩华和胖娃 ⼩华和胖娃,两⼈种花⼜种⽠,⼩华会种花不会种⽠,胖娃会种⽠不会种花,⼩华教胖娃种花,胖娃教⼩华种⽠。
捞虾 ⼩溪流⽔哗啦啦,⼩华⼿拿簸萁去⼩溪⾥捞河虾,⼀捞捞起⼀只⼤河虾和半簸萁烂泥沙。
虾⼉跳⽔响哗哗,⼩花簸萁⾥只剩泥沙没有虾。
⽼姥姥 ⽼姥姥恼姥姥姥姥⽼恼⽼姥姥,⿇妈妈问妈妈妈妈⽼问⿇妈妈。
⽩伯伯和⽩婆婆 ⽩须⽩伯伯,⽩发⽩婆婆。
鸡叫三更喔喔喔,⽩伯伯⽩婆婆⼀齐上北坡。
⽩伯伯搀着⽩婆婆,⽩婆婆扶着⽩伯伯,⽩伯伯⽩婆婆把萝⼘种⼦种在北⼭坡。
⽩鸽和⽩鹅 伯伯养了⼀群⼤⽩鹅,哥哥喂了三只⼩⽩鸽,伯伯教哥哥训鸽,哥哥帮伯伯放鹅。
⽩鹅⽩鸽长得好,乐坏了伯伯和哥哥。
落果坡 歌乐⼭上落果坡,落果坡下歌乐河。
河边两个⼩朋友,名叫罗乐和贺河。
贺河上午约罗乐,落果坡上去放⿅;罗乐下午约贺河,歌乐河边来牧鹅。
⿅上坡,鹅下河,罗乐、贺河歌对歌。
歌对歌,真快活,歌乐⼭上歌满坡。
磨麦⾯ 马妈妈磨麦⾯,磨了麦⾯蒸麦⾯馍。
马妈妈忙了磨麦⾯,⼜去忙蒸麦⾯馍。
锡匠和漆匠 东边来了个锡匠卖锡,西边来了个漆匠卖漆。
锡匠拿锡换漆匠的漆,漆匠拿漆换锡匠的锡。
锡匠换了六⽄六两漆,漆匠换了九⽄九两锡。
锡匠漆匠笑嘻嘻,锡匠漆匠都有了漆和锡。
胡苏夫和吴夫苏 胡庄有个胡苏夫,吴庄有个吴夫苏。
胡庄的胡苏夫爱读诗书,吴庄的吴夫苏爱读古书,胡苏夫的书屋摆满了诗书,吴夫苏的书屋放满了古书。
⼈物绕⼝令集锦⼀: ⼤嫂⼦下饺⼦ ⼤嫂⼦,下饺⼦, 不⽤勺⼦⽤舀⼦。
下了锅烂饺⼦, ⽓得嫂⼦摔舀⼦。
绕⼝令相关推荐。
简单练口才的绕口令初学儿童

【导语】绕⼝令是中国民间语⾔游戏,将声母、韵母或声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反复、重叠、绕⼝、拗⼝的句⼦,要求⼀⼝⽓急速念出。
下⾯是⽆忧考分享的简单练⼝才的绕⼝令初学⼉童。
欢迎阅读参考!【篇⼀】简单练⼝才的绕⼝令初学⼉童 1、采蘑菇 ⿊兔和⽩兔, 上⼭采蘑菇, ⼩猴和⼩⿅, ⼀齐来帮助, 猴和兔,兔和⿅, ⾼⾼兴兴采蘑菇。
2、⼩秋和⼩⽜ ⼩妞妞,叫⼩秋,梳着两个⼩抓鬏, ⼩胖胖,叫⼩⽜,穿着⼀个⼩兜兜。
⼩秋帮着⼩⽜记扣扣,⼩⽜帮⼩秋剥⾖⾖, ⼩秋、⼩⽜⼿拉⼿,⼀块⼉玩,⼀块⼉⾛。
3、南南有个篮 南南有个篮篮,篮篮装着盘盘, 盘盘放着碗碗,碗碗盛着饭饭。
南南翻了篮篮,篮篮扣了盘盘, 盘盘打了碗碗,碗碗撒了饭饭。
4、⼩华和胖娃 ⼩华和胖娃,两⼈种花⼜种⽠, ⼩华会种花不会种⽠, 胖娃会种⽠不会种花, ⼩华教胖娃种花,胖娃教⼩华种⽠。
5、⽩家伯伯 北贫坡上⽩空有个伯伯, 家⾥养着⼀百⼋⼗⼋只⽩鹅, 门⼝种着⼀百⼋⼗⼋棵⽩果, 树上住着⼀百⼋⼗⼋只⼋哥。
⼋哥在⽩果树上吃⽩果, ⽩鹅⽓得直叫:我饿!我饿! 6、上⼭下⼭ 上⼀⼭,下⼀⼭, 跑了三⾥三⽶三, 登了⼀座⼤⾼⼭, ⼭⾼海拔三百三。
上了⼭, ⼤声喊:我⽐⼭⾼三尺三。
7、⼤鱼⼩鱼 ⼤渠养⼤鱼, ⼩渠养⼩鱼, ⼤渠⼤鱼吃⼩鱼, ⼩渠⼩鱼怕⼤鱼。
有⼀天,下⼤⾬, ⼩渠流进⼤渠⽔, ⼩渠⾥有⼤鱼, ⼤渠⾥没⼩鱼。
8、⼩⽑与花猫 ⼩⽑抱着花猫, 花猫⽤⽖抓⼩⽑, ⼩⽑⽤⼿拍花猫, 花猫抓破了⼩⽑, ⼩⽑打疼了花猫, ⼩⽑哭,花猫叫, ⼩⽑松开了花猫, 花猫跑离了⼩⽑。
9、⼩花猫 ⼩花猫爱画画, 先画⼀朵腊梅花, ⼜画⼀个⼩喇叭, 带着腊梅花, 吹着⼩喇叭, 回家去见妈妈, 妈妈见了笑哈哈。
10、捉兔 ⼀位爷爷他姓顾,上街打醋⼜买布。
买了布,打了醋,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搁下醋,上前去追鹰和兔, 飞了鹰,跑了兔。
打翻醋,醋湿布。
【篇⼆】简单练⼝才的绕⼝令初学⼉童 1、蚕和蝉 这是蚕, 那是蝉, 蚕常在叶⾥藏。
2018-2019-绕口令胖娃娃-word范文模板 (2页)

2018-2019-绕口令胖娃娃-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绕口令胖娃娃绕口令胖娃娃一个胖娃娃,捉了三个大花活蛤蟆,三个胖娃娃,捉了一个大花活蛤蟆,捉了一个大花活蛤蟆的三个胖娃娃,真不如捉了三个大花活蛤蟆的一个胖娃娃。
绕口令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等。
是一种汉族传统的语言游戏,由于它是将若干双声、叠词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感强,妙趣横生。
绕口令是汉族民间语言游戏,将声母、韵母或声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反覆、重叠、绕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
关于绕口令[1] 的产生,可以追寻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
古籍中侥幸保存下来的《弹歌》“晰竹,续竹,飞土”,相传为黄帝时所作。
据考证,这是比较接近于原始形态的歌谣,其中,已经有了绕口令的基本成分——双声叠韵词。
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现以前,绕口令就已经萌动于汉族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之中了。
随着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祖先越来越注意汉字字音前后各部分的异同现象,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双声叠韵词。
这些双声叠韵的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缠绕混淆;处理好了,又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音韵美。
这使得一些人想到寻找规律,练习发音,训练口头表达。
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声韵相同的字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绕弯子,连续成句子,教儿童念、诵。
其中一些音韵响亮而又拗口、诙谐风趣的句子,不仅儿童喜欢,不少青年人也很喜欢。
这样,一个人唱出或几个人唱和,就在人民群众中耳口相传,流传开来。
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不断修改、加工、充实、完善,使它更近似于一首首幽默诙谐的歌谣,更加妙趣横生。
至于谁是绕口令的具体作者和修改者,人们根本没有留意。
因此,也就无所谓哪首绕口令是哪个人的作品了。
有趣的儿童绕口令:收 葵 花

有趣的儿童绕口令:收葵花1.收葵花葵花、蓖麻胖娃小筐手中拿,来到园中收葵花;小华小篮身上挎,一同进园收蓖麻。
胖娃种的葵花花盘大,小华种的蓖麻密麻麻。
小华去帮胖娃摘葵花,胖娃去帮小华收蓖麻。
小华和胖娃,收了葵花、蓖麻献国家。
2.荷花和蛤蟆一朵粉红大荷花,趴着一只活蛤蟆,八朵粉红大荷花,趴着八只活蛤蟆。
3.花和瓜瓜藤开花像喇叭,娃娃爱花不去掐。
瓜藤开花瓜花结花,没花就没瓜。
吃瓜要爱花,娃娃爱花也爱瓜。
4.看花和吃瓜妈妈爱栽花,爸爸爱种瓜;妈妈栽桃花,爸爸种西瓜;桃花红,红桃花,娃娃脸上笑哈哈;爸爸给我吃西瓜,娃娃心里乐开花。
5.护树北风吹摇路边树,小陆上前把树护。
一个木竿路旁竖,一根绳子拴捆住。
树有木竿做支柱,木竿支树树稳固。
6.出南门奔正南,有一个面铺面向南,面铺门口挂个蓝布棉门帘,摘了蓝布棉门帘,面铺还是面向南,挂上蓝布棉门帘,瞧了瞧,面铺还是面向南。
7.河里有只船,船上挂白帆,风吹帆张船向前,无风帆落停下船。
8.一颗星,孤零零,两颗星,放光明。
三四五六很多星,照得满天亮晶晶。
9.大米饭喷喷香,我们大家都来尝。
吃得快吃得饱,不把饭粒掉桌上。
10.母鸡骂小鸡,你这笨东西。
教你咯咯咯,你偏叽叽叽。
11.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
小华没有来,给他留一个。
12.排排好,排排好,小狗小猫做早操。
花鹿姐姐喊口令,一二三四做得好。
13.这是蚕,那是蝉,蚕常在叶里藏,蝉常在林里唱。
14.出西门走七步,拾到鸡皮补皮裤。
是鸡皮补皮裤,不是鸡皮不必补皮裤。
15.我家有个肥净白净八斤鸡,飞到张家后院里。
张家院有个肥净白净八斤狗,咬了我的肥净白净八斤鸡。
我拿他的肥净白净八斤狗赔了我的肥净白净八斤鸡。
儿童绕口令

儿童绕口令1.捉兔一位爷爷她姓顾,上街打醋又买布。
买了布,打了醋,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搁下兔,上前去追鹰和兔,飞了鹰,跑了兔。
打翻醋,醋湿布。
2.四个头买菜天上有日头,地下有石头,嘴里有舌头,瓶口有塞头,天上是日头,不是石头。
地下是石头不是日头,嘴里是舌头不是塞头,瓶中是塞头不是舌头。
3.小花猫小花猫爱画画,先画一朵腊梅花,又画一个小喇叭,带着腊梅花,吹着小喇叭,回家去见妈妈,妈妈见了笑哈哈。
4.鸟和猫树上一只鸟,地上一只猫。
地上的猫想咬树上的鸟,树上的鸟想啄猫的毛。
5.猫鼻子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黑猫的白鼻子,碰破了白猫的黑鼻子,白猫的黑鼻子破了,剥了秕谷壳儿补鼻子;黑猫的白鼻子不破,不剥秕谷壳儿补鼻子。
6.狗与猴树上卧只猴,树下蹲条狗。
猴跳下来撞了狗,狗翻起来咬住猴,不知是猴咬狗,还是狗咬猴。
7.鹅过河哥哥弟弟坡前坐,坡上卧着一只鹅,坡下流着一条河,哥哥说:宽宽的河。
弟弟说:白白的鹅。
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8.小猪小猪找锄头,吭哧吭哧走。
小鸟唱枝头,小猪扭头瞅,锄头撞石头,石头砸猪头。
小猪怨锄头,锄头怨猪头。
9.画狮子有个好孩子,拿张画图纸,来到石院子,学画石狮子。
一天来画一次石狮子,十天来画十次石狮子。
次次画石狮子,天天画石狮子,死狮子画成了“活狮子”。
10羊和狼东边来了一只小山羊,西边来了一只大灰狼,一起走到小桥上,小山羊不让大灰狼,大灰狼不让小山羊,小山羊叫大灰狼让小山羊,大灰狼叫小山羊让大灰狼,羊不让,狼不让羊,扑通一起掉到河中央。
11.分果果多多和哥哥,坐下分果果。
哥哥让多多,多多让哥哥。
说要小果果,外婆乐呵呵。
12.南南有个篮南南有个篮篮,篮篮装着盘盘,盘盘放着碗碗,碗碗盛着饭饭。
南南翻了篮篮,篮篮扣了盘盘,盘盘打了碗碗,碗碗撒了饭饭。
13.张果老张果老,张果老,张果老的门前有棵白核枣,白的多,红的少,看的多,买的少,凭你说得快,一口气说不完一百个枣。
经典儿童绕口令大全

经典儿童绕口令大全篇一:儿童经典绕口令大全树上卧只猴,树下蹲条狗。
猴跳下来撞了狗,狗翻起来咬住猴,不知是猴咬狗,还是狗咬猴。
《河里有只船》河里有只船,船上挂白帆,风吹帆张船向前,无风帆落停下船。
《汤烫塔》老唐端蛋汤,踏凳登宝塔,只因凳太滑,汤洒汤烫塔。
《蚕和蝉》这是蚕,那是蝉,蚕常在叶里藏,蝉常在林里唱。
《捉兔》一位爷爷他姓顾,上街打醋又买布。
买了布,打了醋,回头看见鹰抓兔。
放下布,搁下醋,上前去追鹰和兔,飞了鹰,跑了兔。
打翻醋,醋湿布。
《小猪》小猪扛锄头,吭哧吭哧走。
小鸟唱枝头,小猪扭头瞅,锄头撞石头,石头砸猪头。
小猪怨锄头,白石白又滑,搬来白石搭白塔。
白石塔,白石塔,白石搭石塔,白塔白石搭。
搭好白石塔,白塔白又滑。
《花鸭与彩霞》水中映着彩霞,水面游着花鸭。
霞是五彩霞,鸭是麻花鸭。
麻花鸭游进五彩霞,五彩霞网住麻花鸭。
乐坏了鸭,拍碎了霞,分不清是鸭还是霞。
《四和十》四和十,十和四,十四和四十,四十和十四。
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谁说四十是“细席”,他的舌头没用力;谁说十四是“适时”,他的舌头没伸直。
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
《鹅过河》哥哥弟弟坡前坐,坡上卧着一只鹅,坡下流着一条河,哥哥说:宽宽的河,弟弟说:白白的鹅。
鹅要过河,河要渡鹅。
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咬牛奶,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
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
拿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我手。
《兜装豆》兜里装豆,豆装满兜,兜破漏豆。
倒出豆,补破兜,补好兜,又装豆,装满兜,不漏豆。
《虎、兔、鹿、猪、鼠》山上一只虎,草里一只兔,树下一只鹿,路上一头猪,洞中一只鼠,虎、兔、鹿、猪、鼠,大家别说错。
《扣纽扣》小牛扣扣使劲揪,小妞扣扣对准扣眼扣,小牛和小妞,谁学会了扣纽扣?《气球换皮球》小齐吹气球,小于玩皮球。
小齐要拿气球换小于的皮球,小于不拿皮球换小齐的气球。
《采蘑菇》黑兔和白兔,上山采蘑菇,小猴和小鹿,一齐来帮助,猴和兔,兔和鹿,绿青蛙,叫呱呱,蹦到地里看西瓜。
超级绕口的绕口令

超级绕口的绕口令绕口令是一种流传十分广泛的文字游戏,想和朋友一起玩绕口令?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绕口令,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趣味经典绕口令1.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
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扛着轿。
苍蝇踏死驴,蚂蚁踩塌桥。
葫芦沉了底,石头水上漂。
小鸡叼个饿老雕,老鼠拉个大狸猫。
你说好笑不好笑?2.老方扛着个黄幌子,老黄扛着个方幌子,老方要拿老黄的方幌子,老黄要拿老方的黄幌子,老黄老方不相让,方幌子碰破了黄幌子,黄幌子碰破了方幌子。
3.一楼住着管得宽,二楼住着潘不管。
潘不管乱倒垃圾一大片,还说弄脏楼道他不管。
管得宽要管潘不管,潘不管不让管得宽管,管得宽说我非要管管潘不管。
4.黑豆放在黑斗里,黑斗里边放黑豆,黑豆放黑斗,黑斗放黑豆,不知是黑豆放黑斗,还是黑斗放黑豆?5.粗树粗,秃树秃。
粗树说粗树树粗树不秃,秃树说秃树树秃树不粗。
粗树说粗树比秃树粗,秃树说秃树比粗树秃。
6.石榴树上结红桃, 杨柳树上结辣椒, 吹着鼓,打着号, 木头沉到底, 石头水上漂, 小鸡叼了秃老鹰, 老鼠抓住大花猫, 你说好笑不好笑。
7.红饭碗,黄饭碗,红饭碗盛满饭碗,黄饭碗盛半饭碗;黄饭碗添半饭碗,就像红饭碗一样满饭碗。
8.朱家有个金柱子,曲家有个金锯子。
曲家的主人,抱住了朱家的举人,金锯子锯断了金柱子。
9.七加一,再减一,加完减完等于几?七加一,再减一,加完减完还是七。
10.你也勤来我也勤,生产同心土变金。
工人农民亲兄弟,心心相印团结紧。
11.一班有个黄贺,二班有个王克,黄贺、王克二人搞创作,黄贺搞木刻,王克写诗歌。
黄贺帮助王克写诗歌,王克帮助黄贺搞木刻。
由于二人搞协作,黄贺完成了木刻,王克写好了诗歌。
12.小郭画了朵红花,小葛画了朵黄花,小郭想拿他的红花换小葛的黄花,小葛把他的黄花换了小郭的红花。
13.天上有个日头,地下有块石头,嘴里有个舌头,手上有五个手指头。
不管是天上的热日头,地下的硬石头,嘴里的软舌头,手上的手指头,还是热日头,硬石头,软舌头,手指头,反正都是练舌头。
绕口令胖娃娃

绕口令胖娃娃2017-04-16一个胖娃娃,捉了三个大花活蛤蟆,三个胖娃娃,捉了一个大花活蛤蟆,捉了一个大花活蛤蟆的三个胖娃娃,真不如捉了三个大花活蛤蟆的一个胖娃娃。
绕口令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等。
是一种汉族传统的语言游戏,由于它是将若干双声、叠词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感强,妙趣横生。
绕口令是汉族民间语言游戏,将声母、韵母或声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反覆、重叠、绕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
关于绕口令[1]的产生,可以追寻到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
古籍中侥幸保存下来的《弹歌》晰竹,续竹,飞土”,相传为黄帝时所作。
据考证,这是比较接近于原始形态的歌谣,其中,已经有了绕口令的基本成分——双声叠韵词。
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现以前,绕口令就已经萌动于汉族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之中了。
随着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祖先越来越注意汉字字音前后各部分的异同现象,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双声叠韵词。
这些双声叠韵的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缠绕混淆;处理好了,又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音韵美。
这使得一些人想到寻找规律,练习发音,训练口头表达。
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声韵相同的字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绕弯子,连续成句子,教儿童念、诵。
其中一些音韵响亮而又拗口、诙谐风趣的句子,不仅儿童喜欢,不少青年人也很喜欢。
这样,一个人唱出或几个人唱和,就在人民群众中耳口相传,流传开来。
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不断修改、加工、充实、完善,使它更近似于一首首幽默诙谐的歌谣,更加妙趣横生。
至于谁是绕口令的具体作者和修改者,人们根本没有留意。
因此,也就无所谓哪首绕口令是哪个人的作品了。
由于绕口令[1]的逐步完善,在人民群众中日渐流传,一些接近下层人民的文人也开始注意这一通俗的文艺形式。
稍后于屈原的楚国作家宋玉,就曾经把双声叠韵的词汇引进了诗歌创作的殿堂。
长篇政治抒情诗《九辩》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大量采用了声韵相通的词,使得语句音节错综变化,读来音韵谐美,情味悠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短的儿童绕口令:《小华和胖娃》
小华和胖娃
小华和胖娃,两人种花又种瓜,
小华会种花不会种瓜,
胖娃会种瓜不会种花,
小华教胖娃种花,
胖娃教小华种瓜。
比锤
炉东有个锤快锤,
炉西有个锤锤快,
两人炉前来比赛,
不知是锤快锤比锤锤快锤得快?
还是锤锤快比锤快锤锤得快?
换斑竹
斑竹林里头有干斑竹,
包谷林里头有干包谷。
潘家三虎走进包谷林,
掰了一担干包谷,
回家路过斑竹林,
换了三根干斑竹。
斗放豆
黑豆放在黑斗里,
黑斗里边放黑豆,黑豆放黑斗,
黑斗放黑豆,
不知黑豆放黑斗,还是黑斗放黑豆。
石榴树上结辣椒颠倒话,话颠倒,石榴树上结辣椒。
东西大路南北走,碰见兔子去咬狗。
拿住狗,打砖头,砖头咬住我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