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案例---艾滋病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社会行为》优秀教学案例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社会行为的概念、特点、作用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同时,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进行点评和解答,澄清疑点,强化重点。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注意使用生动的语言,结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社会行为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是什么?
2.举例说明社会行为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社会行为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我会在一旁观察,适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沟通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和兴趣,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相关问题,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我认知。在每个环节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同时,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不足,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社会行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技巧。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行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病毒》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1.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本章内容由原来的七年级上册内容改到八上,有利于学生分清细菌、真菌和病毒。
本课内容从而编排上看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教材选取了与当前人类生活关系更紧密的常见病毒种类,并介绍了这些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从而体现出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级学习生物学的基础,生活中对各种传染病耳闻目染,但因为细菌、病毒都是肉眼难以见到,所以会有很多人把它们弄混,甚至以为是同种生物。
我们在上课中要充分利用学生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尽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建构模型、生成认知。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运用资料及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通过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关爱艾滋病人,共享生命。
三.教学重点:1、病毒的生活结构与繁殖。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手段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学。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五章病毒一、病毒的发现:伊万诺夫斯基二、病毒的结构:1、没有细胞结构 2、蛋白质的外壳、内部的遗传物质三、病毒的生活:寄生在活细胞中四、病毒的种类:1、动物病毒 2、植物病毒 3、细菌病毒(噬菌体)五、病毒的繁殖:自我复制六、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也有利七.课后反思《第五章病毒》课例反思通过本节的讲解,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我发现上课的节奏太快了,没有充分利用好每个环节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好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知识点,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去理解本节课比较难的地方,同时,本节课的课堂习题难度设置较大,给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初中生物防艾教案

初中生物防艾教案
目的:通过本次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艾滋病,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艾滋病。
一、什么是艾滋病
1.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
2. 艾滋病会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机体无法抵抗疾病,最终导致死亡。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1. 性传播:未戴安全套进行性行为。
2. 注射毒品:共用注射器或器具。
3.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HIV病毒后,会将病毒传递给胎儿或宝宝。
4. 血液传播:通过血液直接接触感染HIV病毒。
三、如何预防艾滋病
1. 戴安全套:性行为时必须使用安全套,避免性传播。
2. 拒绝注射:绝对禁止注射毒品,不共用注射器。
3. 孕前体检:孕前进行艾滋病毒检测,确保健康生育。
4. 捐血注意事项:捐血前要注意血液检测,避免血液传播。
四、知识小测试
1. 艾滋病是由什么病毒引起的?
2. 艾滋病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3. 预防艾滋病的方式有哪些?
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艾滋病的预防,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远离艾滋病的危害。
感谢大家的认真听讲!愿大家健康快乐!。
防艾教育教案

防艾教育教案教案标题:防艾教育教案教育阶段:中学教学目标:1.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性健康意识和态度。
3. 提高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内容:1.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病毒类型、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2. 性健康教育: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等。
3. 对艾滋病患者的理解和尊重: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教学方法:1. 讲解结合案例:通过真实案例向学生介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对生活的影响。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性健康话题,引导他们思考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艾滋病患者或身边的支持者,体会他们的心情和需求。
教学过程:1.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入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性健康的看法和态度,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性行为。
4.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艾滋病患者的处境,培养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理性思考,是否能够尊重他人的观点。
2. 收集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性健康和艾滋病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
3. 教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教学反思:1. 总结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2.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关怀。
3. 继续关注学生对性健康和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持续进行相关教育和指导。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加强性教育的尝试与探索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加强性教育的尝试与探索作者:王克兰曹霞来源:《教育界·中旬》2014年第09期【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结合学校课堂、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性教育的一些尝试与探索,旨在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性知识。
【关键词】性教育性知识生物课堂青春期性教育旨在让学生获得健康异性交往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了解自我保护、预防冒险性行为和性疾病的相关知识。
帮助他们面对解决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性与生殖方面的困惑困难,为未来的健康生活做好准备。
初中生物学教学正是处于青春期教育的前沿阵地,初中生物课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教师在青春期性教育方面责无旁贷。
那么,怎样结合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呢?我做了如下尝试和探索:一、充分研读教材,挖掘渗透性教育的素材《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10个一级主题中,“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及“健康的生活”这两个主题最适合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的教育。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这节是进行性教育的最好章节和最好时机。
这节深入浅出地描述了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受精及胚胎的发育过程,揭示了人类生殖的本质。
对于这部分的教学,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讲。
首先展示自然界动植物与生殖有关的器官或行为的图像,如各种植物的花,或者各种动物的卵,自然导入。
通过介绍高等动植物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后代,自然过渡到人类也不能脱离性的自然规律。
性是生物的一种自然现象,性行为是动物本能,性本身并无神秘之处。
但人类具有社会性和文明性,在性冲动时不能随心所欲,促使学生坦然面对自己的性冲动。
观看视频《人的生殖过程》,让学生描述人的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了解生命的诞生过程。
形象直观的感官刺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同时还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
对于《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这节,笔者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有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卫生的相关资料,课上分组讨论学习青春期的发育特点,课后布置学生制作“我的成长历程”简报,学生以照片、短文、漫画等多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成长,结合自己身体的变化,使多数学生认同了青春期的重要性。
病毒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病毒【教学目标】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及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对多种病毒的了解来认识病毒的结构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到的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4.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5.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6.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2.认同病毒对人类有害也有利。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网络歌曲,提出问题:这首歌给同学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究竟是谁引发了这场灾难?学生情绪高涨,畅所欲言,引出禽流感病毒。
教师继续发问:除了禽流感病毒,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呢?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预习课本的情况,说出“非典、流感、肝炎、艾滋病、小儿麻痹症、狂犬病……”。
又问:那我们常说的计算机病毒算不算我们要学习的病毒啊?这样问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对病毒先有个大概了解:计算机病毒是人类编辑的计算机程序,而生物病毒则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微小的生命体。
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急于了解什么是病毒。
于是迫不及待的进行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知识抽象、枯燥,用一首网络歌曲导入,旨在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用多媒体屏幕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1.描述伊万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的实验过程,实验后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2.病毒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借助什么仪器来观察。
3.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病毒可分为哪三类。
4.病毒的结构与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5.病毒是怎样生活的?为什么说病毒是生物?6.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只有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学生才能有目的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
学习时间15分钟,学生采取先自学再小组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在此期间我在学生中间巡回,以便回答个别小组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生物2011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优秀教学案例

病毒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既有益也有害。本节课将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如何利用病毒来防治疾病。同时,学生也将了解到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病毒侵害。
2.强调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利用病毒防治疾病的重要性。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和健康意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短文。
2.让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病毒性疾病防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病毒实例,分析其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共同完成病毒繁殖过程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各小组分享研究成果,进行互动交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病毒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病毒性疾病为例,引导学生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病毒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病毒繁殖的互动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设计病毒繁殖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的结构特点,如“病毒为什么没有细胞结构?”、“病毒是如何感染宿主细胞的?”等。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

③母婴传播。
(3)艾滋病的预防
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阻断传播途径,是预防
艾滋病的有效措施。
①防止与艾滋病患者发生性接触。
②禁止滥用注射药物,不共用针头、注射器及药物。
③加强对血制品的管理,应尽量减少输血,或采用血液成分和衍制
品,以代替全血和血浆。
④供血者应定期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抗体阳性者禁止供血、供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
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艾滋病
(1)艾滋病的全称为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根据其英文单词的
第一个字母简写为AIDs,简称为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引起的。HIV主要存在于患者和带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乳汁
和尿液中。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传播:是艾滋病流行的首要传播方式。
精或作器官、组织移植。
⑤不用可能被血液污染的公用物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⑥女性艾滋病病人应避免妊娠。
⑦对病人废弃的物品需要做消毒处理。
⑧医务人员和检查人员,应避免被病人用过的针头或机械刺伤;避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艾滋病------一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话题
尼勒克科蒙乡中学安丽
一、创设情景
1、什么是艾滋病?
2、我国艾滋病的流行与发病特点。
3、艾滋病的危害与预防。
4、艾滋病人----能给我一个拥抱吗?
二、小组交流汇报
生1:艾滋病的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艾滋病的病原体即HIV,存在于艾滋病人患者和携带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乳汁和尿液中,艾滋病人即HIV病毒检验呈阳性者。
生2:随着艾滋病流行的中心逐渐向亚洲转移,近两年来在我国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我们伊犁地区是艾滋病高发区。
1985年6月发现的第一位艾滋病人是美国青年---盖尔坦,他是一名同性恋患者。
自1998年6月底到200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实际感染人数超过120万人,我国艾滋病加速流行的趋势十分严峻。
生3:艾滋病是昂贵的疾病,艾滋病人直接医疗费用巨大,如果每个艾滋病患者的医疗费为一万元,那么我国最少将损失120亿元。
.更严重的是,艾滋病人常在29-49岁的年龄段死亡,社会将失去这些有劳动能力的成员。
其间接损失更大。
生4: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1、血液传播,尤其是吸毒者,共用未消毒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感染艾滋病的几率最
高。
在日常生活中,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等;
医疗注射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医疗检查和医疗器械要严格消毒;要尽量避免输血,必须输血时一定要在正规医院输入经过艾滋病毒检测合格的血液,避免直接接触他人血液;远离毒品。
我们一定要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珍爱自我。
2、性传播。
高危人群是性伙伴多且不固定者。
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可以有效地预防艾
滋病。
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洁身自好,拒绝不良诱惑,学会保护自己。
青少年不到网吧、歌舞厅、酒吧等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场所。
3、母婴传播。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会将艾滋病毒传染给她的婴儿。
师:我们将如何对待艾滋病人呢?
生5:科学研究证明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那么我们可以大胆的和艾滋病人拥抱,不用担心会感染艾滋病。
我们要关心、帮助艾滋病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不能歧视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病人渴望和正常人一样,不受到歧视,如果我们可以给他一个拥抱,会使艾滋病患者感到倍受关护,增加他活下去的勇气。
但在和艾滋病人接触时应注意避免碰破皮肤。
三、关注健康总结提升
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全世界通过这个特殊的日子。
共同行动起来,进一步向大众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为了远离艾滋病,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积极预防它,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珍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