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知识点辅导: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总论)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主要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在临床执业考试中占有比较高的分值,传染病学的知识是考生们很难掌握的,为了帮助考生们更方便背诵,小编整理了传染病学知识点,供考生们作为参考。

1.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2.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清除病原体:主动免疫,被动免疫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病原携带状态:次常见潜伏性感染3. 传染病学知识点: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IgM:首先出现,持续时间不长,近期感染的标志IgG:随后出现,持续较长时间IgA: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IgE: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4. 传染病学知识点:流行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2)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母婴、接触、虫媒传播(3)易感人群5. 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2)传染性(3)流行病学特征:①流行性散发:爆发:食物中毒、流行性感冒流行: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散发发病率的数倍大流行: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

非典、甲型H1N1大流行。

②季节性③地方性④外来性(4)传染后免疫6. 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分级管理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非典、炭疽中德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四种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乙脑、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脑、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H1N1等。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斑疹伤寒、手足口病等。

7.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别为2、6小时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别为6、12小时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均为24小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一讲 传染病学总论讲述

第一讲    传染病学总论讲述

病 原 体 的 致 病 力
毒力
virulence
-毒力=毒素+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侵袭
能力、溶组织能力)
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
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 合物,可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数量
quantity
-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
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在不同传染病中,能 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机 械 屏 障 作 用
外屏障:皮 肤粘膜及 其分泌物; 内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体 液 因 子
吞 噬 作 用
细 胞 免 疫
体 液 免 疫
存在于体液中的 补体,溶菌酶, 备 解素(properdin), 血管活性肽和各 种细胞因子(如 TNF)等都可起
清除病原体作用
吞噬细胞存在 于各种组织,其 中中性粒细胞 最为重要,这些 细胞内含大量 溶酶体,可杀灭 被吞噬的病原 体.
传染病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防治传染病任务十分严峻, 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第 —节 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三、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四、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与免疫(infection and immunity)
组织损伤的机 制(三种)
直接侵犯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重要的病理 生理变化 (急性期)
体温升高
代谢改变
内分泌改变
一、同的入侵门户,只有入侵门户 适当,病原体才能定居、繁殖及引起病变. 如伤寒杆菌必须经口感染,白喉杆菌一般经鼻 咽感染,破伤风杆菌经伤口感染。如果吃进大 量破伤风杆菌是不会感染破伤风的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汇报人:2023-12-2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病原学基础•传染病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目录•传染病治疗原则与方法•传染病预防策略与措施建议•传染病研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预测0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定义根据病原体种类和传播方式,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患者、带菌者、潜伏期患者等人群中,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病原体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易感人群的多少与传染病发病率的高低密切相关。

03020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

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控意义防控意义危害02传染病病原学基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特点细菌常见的传染病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病毒病毒是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它们通常比细菌小,且复制周期短,容易变异。

真菌真菌也是传染病的病原体,如念珠菌、隐球菌等。

它们通常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引起肺炎、脑膜炎等疾病。

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例如,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淋病奈瑟菌则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通过粘附、侵入、复制等过程,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方法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并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鉴定方法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等。

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重点

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重点

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重点传染病学是执业医师考试中很容易考到的,但是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学习传染病学是很困难的,为了帮助考生们解决这个难题,小编整理了关于执业医师传染病学的考试重点,希望对于考生们有所帮助。

1.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有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和潜伏感染。

在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中,所占比例最低,但最易识别的是显性感染。

2.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3.传染病的4种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源、流行病特征、感染后免疫。

4.传染病学知识点:乙型肝炎三抗原体系统的临床意义。

5.粪口途径传播见于甲型和戊型肝炎,体液传播是HBV、HDV、HCV的主要传播途径。

6.传染病学知识点:急性肝炎可分为三期;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7.流行性出血热的原体主要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8.流行性出血热:休克、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典型病例的五期经过,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

9.传染病学知识点:艾滋病病原体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感染CD+4 T淋巴细胞。

传播途径主要是体液传播,其中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下列六项临床表现应考虑艾滋病的可能:①体重下降10%以上;②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③发热1个月以上,④全身淋巴结肿大;⑤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疱疹;⑥口腔念珠菌感染。

10.乙型脑炎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

猪是主要传染源,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病原学早期诊断为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治疗要把好三关即高热、惊厥、呼吸衰竭。

11.传染病学知识点:伤寒发病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易引起肠出血、肠穿孔。

稽留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血白细胞低均是伤寒的特点。

血培养于病程1周时阳性率可达90%;尿培养及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最高,肥达反应第2周起滴度才增加。

伤寒治疗首选药物为喹诺酮类药物。

临床执业医师复习传染病学.doc

临床执业医师复习传染病学.doc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一天天逼近,紧张的备考气氛愈加浓厚,为了便于考生复习,海天医考传染病学总论的考点内容供考生参考: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般来说凡具有病原休且具有传播可能的疾病均口J称为传染病,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传染病是指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病种(此为狭义的传染病)。

山原虫或嫦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又称为寄生虫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屮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农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吋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传染过程1•传染过程病原休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

构成传染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2•传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人体的防御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如胃酸、特异性被动免疫和特异性主动免疫)所清除。

%1隐性感染指病原休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休发生特并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其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此为最滋见的表现。

%1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可引起临床表现的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

%1病原携带状态其特点为不显示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从血在许多传染病中成为重耍的传染源。

%1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淸除时病原体便町长期潜伏起來,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如结核、单纯疱疹等。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与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及入侵门户等因索有关。

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包括: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及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学讲义

传染病学讲义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特点】【大纲要求】总论考什么?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感染病的发病机制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重点内容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及含义传染病流行过程中3个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概念】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有特异性免疫反应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排出病原体,有传染性,携带病原体超过3个月者为慢性携带者。

潜伏性感染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一旦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

不排出病原体,与病原携带不同。

如单纯疱疹(HSV)、带状疱疹(VZV)、疟疾、结核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最常见的是()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最不常见的表现是显性感染。

【A2型题】王某,女性,患慢乙肝10年,血HBsAg(+), HBeAg(+),抗HBc(+),其12岁女儿体检时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王某女儿属于()A.垂直感染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抗HBs(+),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应该隐性感染过。

【A2型题】男性,20岁,无任何不良反应,体检时,发现血清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A.重复感染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应为病原携带者。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感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只有入侵部位适合,病原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及引起病变。

传染病学知识点

传染病学知识点

传染病学知识点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预防和控制的学科。

了解传染病学知识点对我们认识以及应对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接触、空气、水或食物传播给宿主,引起感染并导致疾病的一类疾病。

根据传染源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人传人传染病、动物传人传染病和环境传染病。

1. 人传人传染病:人传人传染病是指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传染病,如流感、麻疹、肺结核等。

2. 动物传人传染病:动物传人传染病是指从动物体内传播给人类的传染病,如狂犬病、禽流感等。

3. 环境传染病:环境传染病是指通过接触、空气、水或食物等环境途径传播给人类的传染病,如霍乱、肺炎等。

二、免疫学基础知识免疫学是传染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防御机制和免疫应答。

以下是一些免疫学的基础知识点。

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

先天免疫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机械障碍、化学障碍和细胞障碍等。

获得性免疫是针对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机制。

2. 免疫应答过程:免疫应答包括抗原识别、抗原呈递、淋巴细胞激活和效应应答等过程。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免疫系统会针对其特定抗原进行识别,并通过淋巴细胞的激活产生对应的免疫应答,这些应答可以是抗体产生、细胞毒性反应等。

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至宿主的路径和方式。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1. 直接传播途径: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给宿主,如接吻、性接触等。

常见的疾病如性传播疾病、皮肤接触传染病等。

2. 空气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飘尘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给宿主,如流感、肺结核等。

3. 食物和水传播途径:食物和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给宿主,如霍乱、肠道传染病等。

临床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考点串讲:总论

临床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考点串讲:总论

临床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考点串讲:总论2017临床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考点串讲:总论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和规律,以及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从而促使病人恢复健康,进而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科学。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2017临床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考点串讲:总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法定传染病小结:甲类传染病1.鼠疫2.霍乱记忆:老鼠乱窜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病原体侵袭人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通过免疫学检查可发现对入侵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应称为A.健康携带者B.潜在性感染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不典型病例『正确答案』C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型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且由于病原体本身和(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临床表现而发病。

全有:有症状;有体征;有辅助检查;有病原;有免疫4.病原携带者其发生于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之后,分别称为健康或恢复期携带者。

由于携带者持续排出病原体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不引起人们注意,成为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重要传染源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

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因此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

潜伏—择机(免疫低时)发病;一般不传染别人病原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两个因素3.数量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

4.变异性病原体因遗传、外界因素如免疫力或药物而产生变异。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非特异性免疫-----无分别攻击特异性免疫------精确制导攻击1.非特异性免疫无分别攻击包括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和体液因子。

(1)天然屏障作用:外部屏障包括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内部屏障如血脑屏障及胎盘屏障等。

(2)吞噬作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3)体液因子:包括补体、溶菌酶及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知识点辅导:传染病学(传染病
学总论)
传染病学简介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一般来说凡具有病原体且具有传播可能的疾病均可称为传染病,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传染病是指法
定管理传染病的病种(此为狭义的传染病)。

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
病又称为寄生虫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
的。

传染过程
1.传染过程
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

构成传染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

2.传染过程的表现
①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人体的防御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如胃酸、特异性被动免疫和特异性主动免疫)所清除。

②隐性感染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
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此为最常见的表现。

③显性感染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可引起临床表现的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

④病原携带状态
其特点为不显示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从而在许多传染病中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⑤潜伏性感染
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
来,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如结核、单纯疱疹等。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与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及入侵门户等因素有关。

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包括: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及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
①病程发展的规律性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②颇具特色的临床表现
发热、皮疹、毒血症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