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尤需治未病浅析
中医“治未病”思想浅析

于心 ,心属君火 ,为物所感则易动 ,心 动则相火亦动 ,动则精
自走 ,相火翕然而起 ,虽不交会,亦 暗流而疏泄 也。所 以圣贤 教人收心养心 ,不使邪火妄动 ,保持 阴平 阳秘 。 ③饮食有节 :朱丹 溪 在 《 格致余论 》中认为 :“ 人身之 贵 ,父 母遗体 。为 口伤身,滔滔 皆是 ” 。食物 的性 味有阴阳之
的关系 。人 的精 神情志活动可影 响机 体气机 的正常 升降 出入 。
“ 则气 上 ,喜 则气 缓 ,悲 则 气 消 ,恐 则 气 下 ,惊 则 气 乱 , 思 怒
则气 结” 思伤脾 ,喜伤心 ,恐伤 肾,怒伤肝,忧伤肺 ”故在 。“
寒 既浅,气血脏腑未伤 , 自然治之甚易 ;至于邪气 深入,则邪 气 与正气 相乱,欲攻邪则碍正 ,欲扶正则助邪,即使 邪渐 去, 而正气 已不支矣……所 以人之患病,在客馆道途得者 ,往往难
临床 的常识 ,早在 《 伤寒论 》就有很多诸如 “ 服桂枝汤 ,犬汀
出后 ,大 烦 渴 不 解 ,… … 白虎 加 人 参 汤 主 之 ”等 的条 文 :不 效 不 更 方 ,是 临 床 真 正 识 得 病 机 的表 现 ,需 要 的实 力 和 胆 识 ,如 《 寒 论 》 条 文 :“ 阳病 , 初 服 桂 枝 汤 ,反 烦 不 解 者 ,先 刺 伤 太 风 池 、 风 府 ,却 与 桂 枝 汤 则 愈 ” ,抓 住 了疾 病 之 病 机 , 静 待 药 效 的 的积 累 ,不 贪 一 日之 功 ,是 临床 的高 境 界 。综 上 ,古 医 家 驾 驭 中 医 的 “ ” 的 能 力 是 很 强 的 ,并 经 过 了认 真 思 考 。 效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关键词】治未病;疾病预防;中医中药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
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也就是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
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未病”及“治未病”的含义“未病”不是“胃病”,是未来的“未”,指的是未发生的疾病。
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新概念,因为它跟“胃”是谐音字,没有看到字,很容易就会认为“治未病”是“治胃病”。
“未病”,就人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中医“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它全面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以前中医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距今也有2500多年了。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26篇,13方,博大精深,具有“通贯三才,包罗万象”的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它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黄帝内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预防等各方面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是假托黄帝和他的臣子歧伯所著,前后由多位中医名家共同完成,所以中医也称为“歧黄之术”。
《黄帝内经》的方法论和认知论和古希腊的医学思想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到了今天,西医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本的传统中医逐渐萎缩,甚至西化。
“治未病”在卵巢早衰早期诊治与预防中的价值

“治未病”在卵巢早衰早期诊治与预防中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追求“健康”的核心是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理论以其非凡的超前意识,显示出独特魅力。
本文主要就卵巢早衰的现状,提出早期诊治、防病于未然的必要性,就体现中医“治未病”在卵巢早衰诊治与预防中的价值,提出个人之浅见。
1 卵巢早衰的概念中医虽无卵巢早衰的病名,但从其临床特点来看,与历代医籍所记载的“血枯”、“闭经”、“不孕”等较相似。
中医学认为:月经生理与“肾”、“天癸”、“冲任”密切相关。
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之根本,且精血同源,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认为,“肾气”对女性来说,主要指在大脑皮层控制下,下丘脑原垂体原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天癸”相当于下丘脑分泌的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类物质;“冲任”类似于女性性腺卵巢及其所产生的卵细胞和性激素的作用。
因此,卵巢早衰的病因病机,与“肾”、“天癸”、“冲任”的失调息息相关,其形成也是有序渐进,逐渐终成。
卵巢早衰的西医诊断标准:40岁以前出现至少4个月以上闭经,并有2次或以上血清FSH>40IU/L,E2<73.2pmol/L[1]。
中医诊断标准:40岁以前断经,月经稀少,渐至闭经或忽然停经,洪热汗出,潮热面红,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形体消瘦,阴道干涩,B超示子宫偏小或两侧卵巢偏小,未发现卵泡,或连续检测仪见极少数未能发育的小卵泡,血清雌激素水平低下,FSH水平明显升高,舌红或有裂纹,少苔,脉细数[2]。
由于该病一旦确诊极其难治,因此,卵巢早衰的预防和早期诊治显得尤为重要。
2 卵巢早衰的防治2.1已病防变,重视早期诊治多数卵巢早衰患者在确诊前,都有或长或短时期的月经频发或稀发,或量多,或量少淋漓难净或反复失眠,或抑郁焦虑,或下肢拘挛、手足麻木,或面部黄褐斑反复祛斑史,或周身乏力、神情淡漠等症状,这些往往是卵巢早衰早期由于雌激素减少引发的一系列前期表现。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1、“治未病”理论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内涵
(3)瘥后防复:在疾病康复后,继续调理身体,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
2、“治未病”理论的中医理论 基础
2、“治未病”理论的中医理论基础
“治未病”理论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 学说。这些学说为“治未病”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如根据阴阳五行 学说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进行针灸和按摩等。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 及其指导意义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内涵解析
引言
引言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 床经验闻名于世。其中,“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疾病 未发生或未恶化之前进行防治,以达到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次演 示将深入探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以期 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3、“治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
因此,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治未病”理论对于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推动 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内容
治未病理论指导骨质疏松健康教 育
治未病理论指导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据治未病 理论,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对于及早预防和治疗此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 将指导读者如何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3、“治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
结论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作为预防医学的代表,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防治, 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治未病”理论不仅对 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治 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也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治未病”理念及现实意义探讨

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调理,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未病先防:在身体尚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采取适当的调理措施,如 饮食调整、运动等,以增强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2、既病防变:当身体出现某种不适症状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疾病 进一步发展。
3、瘥后防复:在疾病康复后,继续采取调理措施,防止疾病复发。
一、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和含 义
中医“治未病”是指通过合理的饮食、作息、运动等方式,达到预防疾病、 保持健康的目的。治未病理论强调重视身体健康,及早发现疾病的先兆,采取措 施进行干预,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中医“治未病”的历史和起 源
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医家如华佗、张仲景等。 华佗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认为预防胜于治疗。张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治未病”的治疗原则,强调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4、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中药进行调理和治疗。
谢谢观看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治未病” 理念及现实意义探讨
目录
01 引言
03 现实意义探讨
02 中医治未病理念 04 参考内容
引言
在当今社会,健康成为了人们越来越的焦点。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 中医“治未病”理念逐渐引起了广泛。治未病旨在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强调养 生、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综合调理,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 持。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及原因
亚健康状态通常表现为身体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大、食欲不 振、便秘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影响生活质量。亚健康状态的原 因有很多,如工作压力大、生活习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此外, 环境污染、电磁辐射等因素也可能导致亚健康状态。
论“治未病”思想对防治子宫颈病变的指导意义

骨空论》 所谓 “任
脉为病, ……女子带下瘕聚 。 ” ③从整体而言 , 带下病 的发生主要由脾肾二脏机能失调 , 三焦气化不利 , 水液 不从正化而成湿, 成为下焦湿热的内在因素 , 湿热下 注, 湿毒蕴结。 湿为阴邪 , 其性粘滞胶结 , 久病成瘀, 湿 瘀互结, 瘀而生热化毒, 毒聚肉腐 , 损及带脉而成带下。 2. 3 宫颈病变的治疗 2. 3. 1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陕西中医 2008 年第 29 卷第 7 期 综上所述 , 脾肾健, 正气充沛, 则免疫功能良好。 反 之, 脾肾衰 , 正气不足 , 则免疫功能低下。 因此, 培补脾 肾, 固护正气, 则是保证免疫功能正常的前提。祖国医 学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孕育着许多医学免 疫学的知 识, 而新免疫学说又赋予祖国医学以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84 9
Hale Waihona Puke [ 1] 贺 鹏, 王焕生, 贺新 怀 . 浅 痰脾胃 为中心的 健康观 [J ] . 陕西中医, 2008, 29 (1) : 88270. (收稿 2008203 2 20; 修回 2008 2 04 2 09)
论 “治未病” 思想对防治子宫颈病变的指导意义
张晓春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 ( 530023 ) 摘 要 目的: 论述 “治未病” 思想对防治子宫颈病变的指导意义。方法: 归纳相关文献资料 , 结合 当代研究成果对命题进行探讨。 结论: 防治宫颈病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体现 “治未 病” 思想的一个研究领域。 中医妇科学要在 “治未病” 思想的指导下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入 研究 “宫颈病变” 。 主题词 子宫颈肿瘤 �中医药疗法 预防医学 治末病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 症多归之于 “带下病” 的范畴内论治, 近年编著的中医 妇科学专著中增添了急慢性宫颈炎的辨证施治, 有利 于临床防治子宫颈疾病。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 色、 质、 气味 发生异常 , 或伴全身、 局部症状者, 古人称 “下白物” 、 “流秽物” 、 “白沃” 、 “赤白沃” 、 “白沥” 、 “赤沥” 、 “赤 白 沥” 等。 2. 1 临床表 现: 主要症状: 带下量多, 色、 质、 气味 异常。 次要症状: 阴部瘙痒、 腰骶部酸痛坠胀、 小腹少腹 作痛 , 小便频数、 倦怠乏力等。 2. 2 病因病机: 根据国内有关专著及教科书的总 结, 带下病的病因病理可以归纳为: ①病因与 “湿” 邪关 系密切。 前人有 “诸带不离湿” 之说 , 《傅青主女科》 中亦 提出 “夫带下俱是湿症” 。 湿毒内浸和湿热互结流注下 焦, 伤及任带, 任脉损伤 , 带脉失约发为带下。 ②局部病 变的形成与子宫、 任、 带脉关系密切。从子宫而言主要 是其藏泻功能有所失司 , 由于湿邪或湿毒外侵, 或内生 湿邪伤及任带二脉, 或由于胞宫中内有干血化湿生热 伤及任带二脉使子宫藏泻失司; 如尤在泾 《金匮要略心 典》 称之为:“胞宫生湿, 湿复生热, 所积之血转为湿热 , 所腐而成白物” , 这也是形成带下病的一种机制。 对于 任带二脉与带下病的关系主要根据 《内经》 《难经》 的认 识及后世医家的认识而来, 如 《素问
中医“治未病”在妇女保健中的运用培训课件

儿童体质好坏直接影响到儿童生长发育
疾病多少 康复速度 智力发育,关系到
人类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健康成长。平时
家庭保健要重视儿童消化情况,包括口腔
气味,胃纳好坏,大便的通畅情况,是预
防儿童每次发病先兆期干预的关键点。
中医“治未病”在妇女保健中的运用
29
“护苗”体质辨识分型——足三里、迎香计划
要运用现代保健方法的干预,也要以脾胃为中 心,扶养好体内正气,观察和干预好儿童发病的 先兆,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异常,才能提高儿童体 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足三里、肾俞、涌泉计划 +气海(补法) +关元(补法) +血海(补法)
+三阴交(补法) +丰隆(泻法)
湿热质
清热祛湿
三仁汤加减
+阴陵泉(泻法)
气郁质
理气解郁
四逆散加减
+阳陵泉(泻法)
瘀血质 特禀质
活血化瘀 补益气血
血府逐瘀汤加减 八珍汤加减 中医“治未病”在妇女保健中的运用
+血海(泻法) +神门(补法24)
中医“治未病”在妇 女保健中的运用
常人中医女性生理特点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 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 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发长 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 七三阳脉衰于止,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 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 各期均要保持情绪稳定和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休 息、营养、起居、运动)
中医孕前体质,开展足三里、
肾俞、血海计划
➢月经是妇女生育能力的一种重要信号,所以观察其色、 量、期是关键; ➢白带是妇女生殖能力的阴血展示,也是精子爬行的天梯, 所以观察其的质、量是关键; ➢结合临床的证候表现,进行辨证分析。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精选5篇)

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精选5篇)浅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_浅析中医治未病篇1中医治未病的含义“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
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①摄生防病。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
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