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高台民居掠影
喀什掠影

简介
• 喀什地区位于中国西陲,地理坐标东经73°20′- 79°57′,北纬35°20′-40°18′。东临塔克拉玛 干沙漠,南依喀喇昆仑山与西藏阿里地区,西靠 帕米尔高原,东北与阿克苏地区柯坪县、阿瓦提 县相连,西北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图 什市、乌恰县、阿克陶县相连,东南与和田地区 皮山县相连。地区辖1个县级市、10个县和1个自 治县,地区行署驻喀什市,喀什市是喀什地区政 治、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宗教中心,喀什是中 国最西边的城市。
香妃墓
从 这 个 门 进 香 妃 墓
艾提尕尔清真寺的肉孜节礼拜盛典
喀什火车站
喀什商业步行街(香榭大街,也是美食街),7月30日31日这里发生了两起 恐怖袭击案
喀什商业步行街
人民广场
手工制作铜器
手工制作铜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化路
东湖公园
高台民居 留下这一处保留过去的喀什
东湖公园夜景
非常有特色的桥
艾提尕尔广场
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高台故居景点介绍

喀什高台故居景点介绍
我和爸爸妈妈去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叫喀什高台故居。
那里有好多好多老房子,像一座座大大滴小山一样高高的。
我们走进一个大院子里,院子里有一座高高的楼房,楼上楼下都有很多屋子,墙壁是黄黄的,摸起来好粗糙。
地面上有很多小石头,走上去咯吱咯吱响,好像在和我玩捉迷藏。
我们还看到了好多好玩的东西,像大大的门,门上画着很多古老的图案,颜色鲜艳得很呢。
屋里还有一个大大的炕,好暖和,妈妈说以前这里的家人就住在这里,冬天就可以在炕上坐着吃饭,好舒服哦!
走累了,我和爸爸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云朵,突然,耳朵里听见了“呼呼”的风声,风吹过树梢,像是和我说悄悄话呢。
我真喜欢这个地方,感觉它好像能讲好多好多故事,哎呀,真是好有趣!
—— 1 —1 —。
喀什老城,庭院深深

特别策划撰文·摄影/沈桥2021年5月,中午的喀什古城街道,游客已经摩肩接踵,我们来到位于喀什老城的“古丽的家”。
传统的民族乐器在古丽家的小院里奏响,小院的主人沙拉麦提古丽·卡日将游客请进家里,伴着歌声为远道而来的游客献上了维吾尔舞蹈。
在年迈舞者司马义江·萨吾提的引领下,游客们随歌起舞,跳起传统的麦西来甫。
这个过去再普通不过的一户民居,拥有一幢蓝色墙面的维吾尔风格的二层小院,已经从家庭式旅游点升级为网红民宿。
在喀什的市中心,由人民路—色满路—亚瓦格路—吐曼路合围而成喀什市的“一环”。
一环之内,就是“喀什老城”。
喀什的老城,散布在方圆大约2.5平方千米的高地上。
老城改造之前,这片弹丸之地居住了20万的人口,成为喀什市一个人口稠密的老居民区。
走进老城,就走进了公元17世纪。
据有关史料记载,这里是汉代疏勒城遗址,还保留唐玄奘所记载的佉沙城留下来的古城墙,汉代时城墙是用夯土构筑的,唐代时又用土坯垒砌加固,结果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喀什古称疏勒,是古丝绸之路南北故道在此交汇的“玉石集中之地”,是跋涉辗转于丝绸之路任何方向的商旅、使节们集结休整的理想之地。
在地势上,“疏勒”西倚葱岭,东对瀚海。
西去的商队,沿途饱尝戈壁沙漠之苦到达此地后,前面将有巍峨险峻的葱岭等着他们去攀越;东往的贾客,刚从海拔四五千米的葱岭活着下来,在这里稍定惊魂之后才能鼓足勇气再次前行,喀什成为难以抵达却又让人流连忘返的通衢大邑。
喀什的老城是一个“深处”。
老城赋予喀什古老、神秘、遥远与陌生的意蕴和一种古朴。
走进老城,就走进了喀什悠久的历史画卷。
穿过解放路上具有浓郁维吾尔族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群,顺着艾提尕尔广场向东,沿着吾斯塘博依街、恰萨路、诺尔贝希路、喀日代尔瓦扎路,进入喀什老城,热闹拥挤的民族花帽巴扎等各类不同的巴扎(集市)鳞次栉比。
主街的店铺边,纷繁的小巷蜿蜒进古城的深处,将热闹的巴扎挡在清幽的居民区之外。
从一条小巷走进古城,你犹如走进了幽深的八卦迷宫,其间的小道如同虬曲的树干、古拙的梅枝,任其在土屋之间自然延伸,没有尽头。
(喀什)高台民居

(喀什)⾼台民居
到喀什,了解维吾尔族风情,除了⽼城,还有⼀处,⾮⾼台民居莫属了
⾼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城东北端⼀处建于⾼40多⽶、长800多⽶黄⼟⾼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喀什展⽰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景观
可惜现在城市改建,拆除了许多,只是没见到修建
维吾尔族世世代代⽣活在这⾥,他们世代聚居,房屋依崖⽽建,家族⼈⼝增多⼀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层楼,这样⼀代⼀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
这些房屋⼤多是⼟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
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巷,下图为⾼台民居南⾯⼊⼝
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巷
⾼台民居的房屋是⽤泥巴和杨⽊搭建⽽成的,⽊头去枝之后,没有刨削加⼯,直接⽤来架构和⽀撑屋顶、阁楼和阳台
整个街区看上去都是晃晃荡荡、松松垮垮的,但据说这⾥的房⼦都很牢固,许多房⼦甚⾄有数百年的历史
是不是有点私搭乱建的感觉?
这⼀处感觉有些凌乱
⼀处⼤的宅院
⾼台民居东临吐曼河,吐曼河河道长满芦苇
吐曼河上的为民桥,桥那边就是喀什新城了,著名的⼤巴扎
为民桥上
吐曼河
⾼台民居北侧的⽜⽺⼤巴扎。
喀什高台民居介绍

喀什高台民居介绍喀什噶尔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有一处维吾尔居民小巷;维吾尔名:阔孜其亚贝希巷。
意为高崖上的土陶;位于喀什老城内地势最高的这一条长达数百米的高崖,在历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己存在。
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
公元九世纪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时,就把王宫建在这个高崖的北面,高崖的南面与北面原来都是连在一起的,分南北两端。
住在高台民居的94岁高龄土陶艺人买买提阿西木讲述,高崖分成现在两个互不相连的南崖和北崖的来历。
据说在数百年前一次从帕米尔高原突如其来的大山洪把高崖地带冲出一个大缺口,从此南北割断,分成各自独立的两个高坡,现在高台民居就建在南坡上。
喀什高台民居高台民居现有居民603户,人口2450多人,全都是维吾尔族。
到高台民居参观、访问的游客对维吾尔的风俗习惯要尊重。
这里,简单介绍一些维吾尔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在进入高台民居,注意的一些事项:l、高台民居地势崎岖,人口密集,小巷很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巷内还有很多百年前的老宅住房,有的还是二、三层简易楼房,楼梯多半没有护栏,甚至还有一些危房,为安全起见,希望游客同志们在导游引导下游访,不要离开队伍私自进入居民或者在巷内迷失方向走失而找不到团队。
2、巷内的维吾尔族居民对来访客人热情好客,而且都很注重礼貌,见面时须热情问候,在小巷内遇到维吾尔居民可以说一声“亚克西吗”(维吾尔语问好),见面时要握手问候。
3、维吾尔民族忌讳养猪,不吃猪肉。
在家访交谈中切忌问为什么不吃猪肉等这类话题。
以免引起他们的反感。
还有一点,见面时不要问“吃饭没有”这会引起他们的误解。
4、与维吾尔族群众交谈,或者到家中做客吃饭最忌讳当着人的面擤鼻涕、吐痰,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人的不尊敬。
走进庭院,我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院落,有的大、有的小,地形高低不同,空间利用也多有不相同,无论是走进任何一所院落内,首先看到院内地上栽种维吾尔人民喜爱的桑树、无花果、石榴、杏树、葡萄、玫瑰、月季、夹竹桃等树和花卉。
喀什维吾尔民居

喀什维吾尔民居今日的喀什古城已旧貌换新颜,一座座小楼拔地而起,一排排新型民宅相继落成。
在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相互映衬下,民族特色更加浓郁,尽显气派。
当我穿行在吾唐布街时,一种强烈的欲望催我敲响了老朋友阿吾提·巴拉提院落的门环。
大门吱呀一声开了,迎接我的正是老朋友阿吾提。
几年不见,一家人格外热情,老人紧握我的手,拍着我的肩膀,连喊“开赛”(请进)。
我站在门口左右环顾,庭院内散发出阵阵清香,各种盆花竞相开放,千姿百态;庭院绿地,与建筑物的柱廊、木雕、挑檐、楼梯、石膏花相映成趣,交相辉映,组成极其诱人的空间构图;无花果树,枝叶繁茂,浓荫铺地,院子显得清净宜人,炎炎的夏日竟让我感到几许凉意。
想必在冬季,也能尽情享受阳光的沐浴吧!热情好客的阿吾提一家为我这个“莫呼莆”(照相的)忙碌着,当我还陶醉在此情此景中时,老人拉着我的手让我坐在边炕“苏帕”上。
现在的苏帕与前些年截然不同:方木为沿,红砖铺面,上覆毛毯、地毯,苏帕四周为柱廊,柱廊有四边形的,略加雕饰的线脚,配以足膝以上的束腰,柱顶雕花托梁,手法简洁明快。
布置舒适的苏帕给庭院增色不少。
我和主人盘腿坐在苏帕上,吃着甜美的瓜果,着实另有一番情趣。
放眼望去,小楼色彩鲜艳,色泽斑斓,绚丽多彩。
大红、大绿、橘黄、纯白的色彩似乎在与花草树木争相夺艳,让人眼花缭乱。
阿吾提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我,近几年人们富起来了,钱也多了,纷纷盖起了小楼。
我问老人:“你家总共不到十口人,这栋650平方米的小楼能住满吗?”老人笑嘻嘻地说,地下室是用来储存粮食、蔬菜和瓜果的,一楼为厨房和餐厅,二楼为客厅、卧室,三楼是儿子和媳妇的天地,各有用场,自成体系。
我不禁为其精心的建筑设计而惊叹。
老人又带领我参观他的客厅与卧室。
早已迎候在门口的女主人,连忙招呼我。
我照例脱掉鞋,踏进门口时,映入眼帘的犹如博物馆的陈列室,散发着伊斯兰味。
只见用石膏镂出弧形、曲线形花边不等的大小壁龛,壁龛里摆放着精美的工艺品、装饰品和一些名贵的茶具、细瓷碗、塑料花等,充溢着文化气息,表露出主人浓郁的生活情趣。
新疆喀什古巷民居掠影

新疆喀什古巷民居掠影
王建基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童秋时节,几位摄影老友相约走进了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喀什。
在老街、古巷深处,他们阅尽传统民居。
体味淳朴民风,用组组镜头、精彩画面真实地记录了这块神秘而广袤的疆土。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王建基
【作者单位】新疆伊宁市农四师工会退休干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古巷"新生"多元并存r——论桂林市建筑东西巷整治的古巷历史延续与发展 [J], 熊丽娜
2.天水古巷民居 [J],
3.古巷陶瓷情结--广东省朝安县古巷镇发展特色经济纪实 [J], 黄先
4.宁波近代城市民居的特征探析——以江北区戴祠巷和德记巷近代民居为例 [J], 戴磊;蔡丽
5.基质整合视角下的地方传统民居改造研究——以常州市古村巷传统民居改造为例[J], 杨天一; 刘峰; 赵和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民居及建筑纹饰介绍(37张)

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 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红柳木做的, 连接的材料是牛皮绳和牛筋,节点为铰接。
门框和门用松木制作。除此以外,整个毡房不用一枚 钉子,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因为是通体绑扎在一起的 圆形,所以它整体性强而且具备了极好的柔性结构的特点 。
毡房民居用最少的材料获得了最大的面积和空间;用 最轻的结构获得了最强的刚度用最佳的形体削弱了大风 的影响;利用畜牧业的原料,便于人力的拆装,适合牲畜驮 运,这就是毡帐建筑久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在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的哈萨克、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居民,主要居所就是毡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不少的屋顶上方有用土坯砌制的四壁设有通风孔的晾房,为挑选和晾晒葡萄干提供了宽阔的空间。 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内住房多达一、二十间楼上楼下,两侧厢房几代人同住 一户民居就是一部家族繁衍、生息、兴衰、后代延续的家族 历史。
阿以旺”是维吾尔语,意为“明亮的处所”,具有十 分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民居以“阿以旺”为中心,居所内用房围绕“阿以旺”布置, 到顶部提高“阿以旺”屋面,侧面加天窗围护而成。 这 种构造一方面提高了自然采光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热 压促进了自然通风,它是绿色民居的一种最简单、最 经济的自然空调技术。 从建筑的角度看,“阿以旺”完 全是室内部分,是民居内共有的起居室:但从功能分析, 它却是室外活动场地,是待客、聚会,歌舞活动的场所 。 “阿以旺”比其它户外活动场所,如外廊、天井,对风 沙及寒冷、酷暑更加适应,是一种根植于当地地理、 文化环境中的本土建筑。 新疆特有的气候特征,是维 吾尔族人创造出“阿以旺”民居的智慧源泉。
新疆民居建筑纹饰的特点
在古时候,由于地理方面的原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 内地通往西方的重要交通要到,同时那时候我国的丝绸之路 也同样是通过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它连接着西亚和欧洲的相 互往来 。 因为通商的往来,新疆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受到了西 方文化的影响,因而从新疆维吾尔族建筑装饰上则可以看到 西方装饰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地方,汇聚着各 国的灿烂文化,新疆维吾尔族现代装饰纹样在这个多民族文 化交融的地方不仅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他还受到中 原文化文化的影响,宗教以及波斯文化的影响,而新疆维吾 尔族的艺术家则在这个文化交替相容的地方,巧妙的吸取多 种元素的文化素养及国内各个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形成了 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族文化,从而使得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分分 类较多,如“条格式装饰”、“石膏浮雕装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