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研究分析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引言少数民族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对其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传统的聚落形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对于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点1.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受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高原地区的藏族聚落中,人们倾向于选址在山脚下或山谷中,避风挡雪,利用地形地势构建房屋,形成独特的居住布局。
而在草原地区的蒙古族聚落中,则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聚落常常是以帐篷为单位,随着牧草的生长周期而转移。
2.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经常会建有寺庙、经堂等宗教建筑,形成寺庙、僧舍、居民房等相互交错的布局。
在水乡地区的水族聚落中,人们建有水上长廊、水上房屋等特有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水乡聚落形态。
3.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到其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
在满族聚落中,常常会出现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以“小四合大天地”的空间结构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父权制度。
而在哈尼族聚落中,村落建有螺旋状梯田、民居依山而建等特征,反映了其农耕文化和家族制度。
二、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传统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倾向于沿山脊布置房屋,形成较为坚固的石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风格,以适应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
在壮族聚落中,常见的便是具有特色的木结构建筑,以水泥石灰等材料勾缝,同时四周有明显的飞檐。
这些传统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也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2.传统民居结构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民居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回族宗教建筑艺术风格及纹样对比研究

回族宗教建筑艺术风格及纹样对比研究回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宗教建筑艺术和纹样。
回族宗教建筑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清真寺的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而纹样则体现在宗教用品、建筑装饰以及民间手工艺品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回族宗教建筑艺术风格及纹样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特点和差异。
回族的宗教建筑主要是指清真寺,清真寺是回族人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回族建筑艺术的重要载体。
在风格上,回族的宗教建筑具有浓厚的伊斯兰特色,表现出独特的穆斯林建筑风格。
1. 建筑风格回族的清真寺建筑风格一般采用了伊斯兰教的传统特点,主要包括圆拱门、穹顶、尖塔、穿斗式建筑等元素。
这些元素都体现了回族宗教建筑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与伊斯兰建筑的风格相吻合。
与此相比,回族清真寺的风格更加简洁、精致,而且装饰元素更多地体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
伊斯兰建筑在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上更加注重对称与几何图案,而回族的清真寺则更加注重装饰的纹样和色彩的运用。
2. 装饰艺术回族清真寺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外部和内部装饰上。
外部装饰主要包括对建筑立面的装饰、圆拱门的雕刻以及建筑墙体的涂饰等。
内部装饰则主要包括对穹顶、尖塔和穿斗式结构的精美装饰。
在装饰艺术上,回族清真寺更注重对纹样和色彩的运用,使得整个清真寺显得更加灵动和生动。
而伊斯兰建筑更偏向于利用大理石、石膏等材料进行雕刻和铸造,注重对称与比例的关系,显得更加稳重和庄严。
通过对回族宗教建筑艺术风格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回族的清真寺建筑具有浓厚的伊斯兰特色,但又在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上表现出与伊斯兰建筑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简洁与精致、装饰艺术的灵动与生动等方面。
二、回族宗教纹样对比研究回族的宗教纹样是回族人民在宗教活动中所使用的纹样图案,包括宗教用品、建筑装饰以及民间手工艺品中的纹样。
这些纹样多以几何图案和植物图案为主,体现了回族宗教纹样的独特魅力。
1. 几何图案回族的宗教纹样中几何图案的运用是十分普遍的,几何图案具有严谨的几何形态和明快的对比色彩,在宗教用品、建筑装饰以及民间手工艺品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2024年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范文

《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篇一一、引言湘西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的西部,这里丰富的地理、文化和历史背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木构民居建筑。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木构民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住所,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的综合体现。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生活的不断推进,如何使这些传统木构民居在现代社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特色湘西地区的传统木构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穿斗式结构为主,构造出独特而稳固的建筑形态。
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地形、气候等因素,注重空间布局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此外,湘西的木构民居在建筑风格和装饰上也各具特色,如屋顶的脊兽、悬空的廊桥等设计元素,都充分展示了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
三、现代适应性研究的必要性然而,传统的木构民居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传统民居的居住功能和使用需求发生了变化。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可能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此外,现代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发展也为传统木构民居的改造提供了新的可能。
因此,对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进行现代适应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现代适应性研究的方法与策略针对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现代适应性研究,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对传统木构民居的实地考察和测绘,了解其空间布局、结构特点和建筑材料等信息。
其次,结合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理论,对传统木构民居进行改造设计,以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和审美需求。
此外,我们还借鉴了现代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发展成果,如新型的建筑材料、节能环保技术等,以提高改造后的建筑性能和舒适度。
在策略上,我们首先需要对传统木构民居进行保护和传承。
在保护传统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设计。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的总和,它是少数民族群体生活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建筑风格的影响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建筑风格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
不同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建筑传统和风格,在其聚落中可以看到典型的民族建筑风格,如哈尼族的土楼、藏族的藏式建筑、蒙古族的蒙古包等。
这些传统建筑以其特有的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装饰图案,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少数民族聚落的标志性建筑。
二、集体意识的体现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中,展现了强烈的集体意识。
在少数民族中,集体活动和共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聚落中的房屋布局和规模往往以集体生活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藏族聚落中的房屋一般呈现集中式布局,多为多级院落式结构,以适应多个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
三、家族血缘关系的体现在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中,可以看到强烈的家族血缘关系的体现。
许多少数民族有着较为复杂的家族制度和血缘关系,因此聚落中的房屋布局常常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组织。
比如壮族的“六坊四巷”布局,便是由六个家族住宅组成一个坊,四个坊组成一个巷。
这种布局既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家族血缘关系,也方便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信仰是少数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对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聚落中的宗教建筑和宗教活动场所往往占据重要位置。
维吾尔族的聚落中,清真寺是其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成为维吾尔族宗教信仰与文化的重要象征。
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受到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民族文化通过建筑风格、集体意识、家族血缘关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赋予了少数民族聚落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这种特殊的空间形态既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浅析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设计特征及参考手法

浅析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设计特征及参考手法
广西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建筑民居。
这些民居具有独特的设计特征和参考手法。
1. 建筑形式多样: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包括有楼、木屋、板楼、地洞等多种形式。
地理环境和部落特点是影响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
2. 使用地域特色材料: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多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黏土、石块等。
这些材料既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又显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3. 考虑气候特点:广西气候炎热潮湿,建筑设计中考虑了通风、遮阳等因素。
例如,建筑通常开有门窗,利于空气流通,阳台和遮阳棚等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
4. 贴近地理环境: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有些民居建在山上,适应了山地的地理特点;有些建筑则依水而建,与河流湖泊相连。
5. 装饰文化特色: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的装饰往往展现了当地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如独特的图案、雕刻和彩绘。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了建筑,还传递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总的来说,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民居以其多样性、地域性和文化性而独具魅力。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以期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目标。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摘要:建筑是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民居——这是人类最早的建筑物,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生活的需要利用固体材料为自己建造的,能遮风避雨,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个小空间。
它使人“确立了人在自然界的一种空间秩序”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
因此它必然是各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技术,物质条件和艺术审美观察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字:历史、傣族竹楼、哈尼族蘑菇房、藏族碉房、地域分布、文化内涵一、傣族竹楼独特优美的造型,古朴自然的风格,多样的实用功能以及其所体现出的“人居合一”的思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竹楼是傣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载体。
它反映着傣族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建筑艺术。
傣族人民中流传着有关竹楼建造的各种传说,还有叙事的歌谣《造房歌》、《抬木头歌》、《洗房柱歌》和《斗楼梯歌》等。
在远古时,傣族的先民们多为穴居或栖于树上,这适于游居采撷植物和渔猎。
随着对动植物的家养和农耕的开始,人们便有盖造住房的需求。
傣族传说中的一位智者帕雅桑木底对于住房的设计与建造就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
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
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
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
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 公尺左右。
铺设竹板,极富弹性。
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
布朗族民居建筑设计研究——以云南景迈山芒景村民居为例

邻西双版纳的勐海县,西边紧邻缅甸,是缅甸与我国西双版纳、普洱的交界。
这里的村民世代居住在景迈山上(见图1)。
芒景村内的翁哇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 布朗族民居布朗族是一个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悠久的古老少数民族,其称呼在不同地方有所不同,不同民族对其的称呼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布朗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内,少部分散居在云南的临沧、思茅和保山等地区,是云南省独有少数民族之一。
以茶叶种植为主要产业的布朗族村落为了耕种方便,建筑多建造于山间,依山就势而建,村寨道路蜿蜒曲折,环境清幽古朴,村民聚寨群居。
当地自然资源丰富,建筑均采用木、竹、茅草等自然材料。
据历史记录,帕哎冷带领族人建造了第一代布朗族民居,第一代民居做法是用两棵树的树枝顶起来的棚,屋顶用树叶遮蔽,这种房子被布朗族人称作“亚戈给”。
摘要 文章以云南芒景村为田野调查点对布朗族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调研与测绘,同时对布朗族民居的历史和发展进行了文献归纳。
然后通过类型学研究对民居的平面功能、外观形态、结构、材料和其他生活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总结。
研究布朗族传统民居不仅对传统民居的保护起到作用,同时也能在新民居建设中对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创新起到借鉴作用,让新民居在兼顾传统的同时也能提高使用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布朗族;干栏式建筑;布朗族民居;建筑技术中图分类号 TU241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4.01.14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Mangjing Village in Yunnan Province as a fieldwork to conduct field survey and mapping of traditional Bulang dwellings, and also summarizes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Bulang dwellings. Then, it summarizes the plane function, appearance, structure, materials and other living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of folk houses through typological research. Finally, the research on the Bulang traditional dwellings not only plays a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but also plays a reference role i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dwellings, so that new dwelling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users while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tradition.Key words Bulang ethnic group; stilt style architecture; Bulang folk hous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1 景迈山古茶园与芒景村在芒景村缅寺的木塔石碑上有傣文记载着布朗族的祖先是在傣历57年(公元695年)的时候开始在芒景种植茶叶的[1]。
少数民族建筑

少数民族建筑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体现在语言、服饰和节日等方面,还通过建筑艺术表达出来。
少数民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功能,展现了民族性格的独特魅力。
一、多元的建筑风格中国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藏族为例,他们的建筑通常以木材和泥土为主要材料,建筑结构坚固、温暖并适应高原气候。
蒙古族的草原包子形建筑,外形独特,符合草原的特点。
而彝族的寨子建筑则以土木结构为主,外观精美,内部布局合理。
二、功能与环境的适应性少数民族建筑的设计注重功能与环境的适应性。
例如,藏族建筑的平台结构可以抵御高原寒冷的气候,同时内外部的布局合理划分出了个人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
蒙古族的包子形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空间宽敞,适应了蒙古族牧民的生活方式和草原环境。
而侗族的“吊脚楼”则是为了适应山区多雨的环境,提高居住空间的利用率。
三、建筑与宗教信仰的结合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建筑作为文化载体,也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例如,回族的清真寺以其特有的穹顶和尖塔设计,体现了伊斯兰教的特色。
壮族的风雨桥则是宗族信仰和风俗习惯的结合,桥面上的雕刻细节更是对祖先崇拜的象征。
这种宗教信仰与建筑结合的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信仰需求,也使建筑文化更具独特性。
四、少数民族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
目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建筑的保护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确保其独特性得以保存。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少数民族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中,加强相关研究和人才培养,促进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功能,展现了多元的文化魅力。
无论是建筑风格、功能与环境适应性,还是宗教信仰的结合,都体现了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研究分析相同点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条件多种多样,少数民族众多,所以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类型多种多样。
高台民居和碉楼是我国少数民族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虽然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从这两种民居的形成过程、造型、结构、民族文化等方面,仍可以找到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
1.有专门防寒保暖的设计且屋顶多为平顶。
由于喀什地区和川西高原地区降水比较少,所以高台民居和川西高原碉楼建筑的屋顶多为平顶。
高台民居和碉楼在建筑的时候都用较厚的墙体,在墙上所开的窗都比较小,来抵御严寒的冬季和高寒的高原气候,可以取得极好的保温效果,在夏季又可以减少太阳的直射,降低室内的气温,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2.建筑空间都向外拓展。
受高台民居和碉楼所处的地理环境的限制,民居在建设的时候不能向周围平铺来建设,所以就只能向上发展。
高台民居建有“过街楼”“半街楼”;碉楼在二层多有出挑楼,就像内地楼房的阳台。
这些建筑结构都可以扩展空间、增加居住和使用面积。
3.自身建筑结构都具有对战争的防御功能。
高台民居择高而建,外围墙体厚实、边缘明确且出口少,内部道路全都是丁字型或尽端式的,很少有十字路口,巷道狭窄深邃,用不同的地砖样式来表示不同的道路。
这样整体相对封闭的特征是保证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而碉楼
的军事防御性更强些,在其宽厚的墙体中开窗很少,门口高而小,并且在碉楼中筑有箭眼和望孔,易守难攻。
这是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通过完善自身的建筑结构来抵御猛兽和战争的侵害。
通过对两种居民建筑的比较,两者在对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适应,以及建筑结构上突出防御性以抵御猛兽和战争的侵害,表现出这两种民居建筑在形成过程和文化特征上的相同地方。
高台民居深处西北内陆地区,川西高原藏族碉楼在西南山区,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些差异决定了两个民居建筑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点
1.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
(1)气候不同:喀什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为11.7℃,极端最高气温达49.1℃,年均降水量仅为30~60mm,而蒸发量却高达500mm,这里8级及以上的大风天气,每年有120天。
川西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区,受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高原气流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
总体上讲:日照多、辐射强烈、气温较低、温差大,气候干燥多大风,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几乎常年无夏,冬季严寒而漫长,降水少,无绝对无霜期。
(2)地理位置不同:喀什是丝绸之路通往中亚北、中、南三路的交汇点,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补给站,扼丝绸之路西出帕米尔高原的咽喉,其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喀什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川西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四川盆地相交的山地峡谷连接地带,以“雪山草地”著称。
地处川藏咽喉,西控西藏,东托巴蜀,地势高耸,地形复杂。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两种居民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决定了他们所受的气候影响是不同的,进而对两个民族生活习惯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2.民族文化观念对建筑风格产生的影响不同。
西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十字路口,是世界上唯一四大文明交汇的地方,也是各种文明的边缘和末梢,各种辉煌文明的冲击波到了西域就势微了。
这种边缘性也反应在它的建筑文化上,新疆伊斯兰建筑在整个世界伊斯兰也处于边缘,再加上汉族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所以高台民居风格中最先融入的是陕甘地区和西亚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高台民居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伊斯兰文化的浸润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她们文化中关于建筑的设计形式和图案装饰又融入了维吾尔族鲜明的建筑艺术个性,从而形成了形式独特、风格迥异、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
宗教信仰对高台民居的建筑造型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住房大门一般禁朝西开,因为穆斯林的“圣地”在西方,但受高台民居的地势等影响宗教禁忌也不是太严格,是可以变通的。
喀什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的客观环境强化了人们对水的珍视,在有水资源可利用的地方,维吾尔族人喜欢近水而居。
而在高台民居这里发现了9眼泉水,对高台民居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维吾尔族人还在土崖上发现了丰富的、质地细腻、粘性强的泥土,作为维吾尔族人营造建筑
和制造陶器的原料,这无疑也是吸引人们的原因之一。
维吾尔族人具有很强的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这种民族性格对高台民居的聚居形式和封闭形态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此外,维吾尔族人的家族、亲族观念非常浓厚,以及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对高台民居的建筑规模、结构和布局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过街楼等建筑结构就是在这些习俗、观念的影响下逐渐产生的,它不会妨碍路人行走,也不会妨碍邻居,还拓展了新的居住空间。
在这些观念影响下,经过近千年的历史积淀,平屋顶、小土楼、过街楼等成为了高台民居鲜明的代表符号。
川西高原藏族居民多信奉喇嘛教,喇嘛教教义主张众生平等、救度一切众生,这样的宗教教义加上当地原始宗教教义中的一些神秘内容,影响了藏族民居建筑的造型风格和建筑结构。
表现在:碉楼的顶层多为佛教神龛,中间是人的活动中心,底层是牲畜的棚圈设计,正好与藏传佛教中有关天界、人世、地狱的观念相吻合,碉楼正是按天上居众神,中间是芸芸众生,底下是魔鬼的说法安排的,一座碉楼仿佛就是一个轮回的世界。
另外,白色在藏民族的建筑设计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把大面积的白色作为建筑的基色调,川西高原的藏族人民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前都要将墙壁粉刷成白色。
“白色在喇嘛教宗教观念中代表宇宙、天极,是日月星辰,天地山川的诸神的标识色。
佛教观念认为释迦牟尼‘住胎’之相为白象,《宗教论》中说:‘一切菩萨入母胎时做白象形’。
在藏族人民的心中,白色代表着佛祖的伟大旨意”。
因为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习惯,使高台民居和川西高原的碉楼
在内部的结构造型和外部的装饰都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不同的风格也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民居的风格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这个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展现。
民居能反映该民居所处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它也能反映地区和民族的某些社会特征。
也是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有了对自然美的崇尚和追求,使民居在与自然的磨合与融合下,形成了极具民族代表性的特色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