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鉴史问廉之六·律令之矩》观后感

合集下载

《鉴史问廉》的观后感

《鉴史问廉》的观后感

《鉴史问廉》的观后感《鉴史问廉》的观后感前史是最好的教师,经过前史能够看胜败,鉴得失,知兴衰。

近日来再次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重温我国前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更迭,从前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洁文明的力气。

现在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公司自始自终的宣导廉洁正能量,学习《鉴史问廉》,第2次观看较榜首次观之那么感触更深,更觉震慑。

从《兴衰之思》中考虑廉那么兴,贪那么衰的真理——廉洁和糜烂,是决议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从《清官之念》中感知彼苍文明,清官情结的力气,为官正派才干一心为公;从《清浊之辨》中辨识清浊对错,深信正义能够迟到,却从不会缺席;从《品德之择》中学习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清慎勤的为官之德的警句告诫;从《文明之力》中感触民众经过文明艺术表扬光亮与期望,鞭挞漆黑与迂腐;从《律令之矩》中观吏治清明对国家的影响,对准那么心存敬畏之心;从《准那么之重》中才智历朝历代的督查准那么,才智历朝历代在遏止糜烂和滥用权力上做的种种尽力和测验;从《千秋之评》中领会前史的分量,前史在年月的长河中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用,公平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对错功过。

几千年来,我国前史上呈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凉,法律公平,一向遭到人们的慕名。

他们的一起特征便是毋忝厥职,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

古往今来,清正廉明是官员的政治品德抱负,也是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别与价值等待。

由此可见,廉洁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源源不绝,为官者清凉与否是兴衰更迭的直接诱因。

在CC轿车作业十余载,从入职至今,深受公司廉洁文明的影响。

学习《鉴史问廉》以来,深有对文明的传承之感。

廉洁,是CC轿车的企业文明支柱。

《廉洁系统准那么》是CC轿车职工的行为准那么,自2022 年正式公布实施至今已整整七年时间。

该准那么严正明晰,在冲击糜烂保护职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起也为企业的健康和继续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廉洁文明是CC轿车文明的中心组成局部,文明建造是管理者的本职作业,纵使年代变迁,廉洁文明建造仍需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兢兢业业。

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解说词

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解说词律令之矩内容简介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见证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在惩治贪污腐败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制定过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出现过许多典型的人物和事例。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完善惩治贪污的法律条文,从秦汉到明清,法律对贪污腐败的惩处越来越严厉;而越来越严密系统的法律,也成为惩治贪腐的有力武器。

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研究和借鉴历史经验的珍贵财富。

《律令之矩》以历史朝代为序,从惩治贪污贿赂等相关的法律制度入手,形象、生动地梳理出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挖掘其中的经验教训。

解说词(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解说词:北宋以来,人们在每一座官署衙门都会看到这座叫“戒石坊”的牌坊,上面刻着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十六个大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16个字就是《戒石铭》,北宋灭后蜀以后,宋太宗赵光义鉴于后蜀政治腐朽、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下令将这16个字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以警醒各级官吏。

千百年来,矗立在衙门的戒石坊,提醒着每天从这里出入的各级官吏,贪赃枉法,是天理和国法都难以容忍的行为。

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见证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

第六集律令之矩解说词:在安阳殷墟出土的这些戴着木制手铐的陶俑直观地告诉人们,在3000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束缚犯罪者手脚的械具。

历史学家们认为,早在殷商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监狱和司法制度。

从此之后,不论是作奸犯科,还是贪赃枉法都会面临法律的惩处。

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贪官是谁呢?公元前531年,一桩突发事件震惊了晋国国都新绛。

晋国掌管刑狱和审判的最高官员、代理司寇羊舌鲋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杀死,杀死羊舌鲋的是晋国的贵族刑侯。

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位有身份的贵族做出了这样激烈的举动呢?事件缘于一件久拖未决的土地纠纷案。

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鉴史问廉观后感1近日,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详实的史料,让人警醒的故事,振聋发聩,震撼人心,使我深受教育,备受启发。

在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势下,央视播出《鉴史问廉》,无疑是对当前全国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有力配合,是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进行的总结和认知。

作为一名纪检干部,《鉴史问廉》使我更加增强了反腐倡廉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

《鉴史问廉》善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让我们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中,得到警示和启迪。

尤其是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在背景音乐的映托下,片子里多次出现的清勤慎匾额总能震撼人的心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清勤慎三字,出自晋武帝司马炎训长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意思是说,当官的如果能做到清正廉洁、勤勉政务、谨慎处事,国家哪有不长治久安的呢?宋代以后,清、勤、慎三字即成为官场普遍流行的当官箴言,多置匾额悬于衙署,以警戒为官者。

在《鉴史问廉》中我们得知,包拯当政的开封府衙门外,甚至刻有清勤慎的墙雕铭文。

清勤慎虽是封建官吏的为官标准,但却如一股政治清风,亘古千年绵延至今,与我们一些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的庸懒散、懒官懒政、为官不为等浑浊之气形成鲜明对比。

清勤慎中的清指的是清正、清醒、清廉,它对应的是庸懒散中的庸:昏庸、平庸、庸腐;勤,指的是勤官勤政,有担当,它对应的是懒:懒官懒政,不作为;慎,指的是谨慎、用心、善始善终,它对应的是散:自由、散漫、得过且过。

清勤慎与庸懒散宛若官风的两极,为官者秉持任何一方,带来的施政成效确是天壤之别。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鉴史问廉》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电视纪录片,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也几乎每天都会关注它的播出。

通过这部影片,我对中国历史上那些曾经发生的严重腐败现象有了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电视画面中所刻画出的庞大场景布局,到每一位访谈嘉宾遭遇的悲惨遭遇,影片展现的这些年代记忆非常鲜活生动。

我每次观看都会被深深地震撼,感叹历史的惨痛,同时,也为曾经的红太阳时期感到庆幸,因为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价值和有意义的一段时期。

其次,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对于腐败问题的治理,必须在社会文化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不论是黄巾起义,还是小金库,不管是土改以后的减灾工程,还是文革时期的造反派,都已经深刻地证明了这个道理。

以江苏发生的学籍私卖案为例,这种腐败现象的产生,是受一些人以权谋私的趋利心理的驱动。

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每一个人都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那么我们的发展将会是脆弱而虚幻的。

此外,《鉴史问廉》还让我想到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度的完善,一个是思辨的必要性。

对于制度的完善,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腐败问题怪罪于某一特定的反腐斗争活动,而应该在政府的制度上建立起一个完整、透明、可信的体系。

对于思辨,我们必须保持一种辩证思维的态度,既不能一味地崇拜历史,也不能将历史视为批判的对象,而应该从中找出其有意义的成分,以便指导我们今后的生活。

在这部电视纪录片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迷惑性很强的事件。

例如,甄坊会案和文化大革命都是当年的政治、社会事件,与现如今打腐败无关。

但是,这些事件映射出来的政治文化和思维方式已然存在。

因此,我们应该在看待历史时要有廓清的思维方式,不陷入其中,以免对未来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借助历史经验,找到有效的解决处理的对策。

最后,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不仅是对影片的简单概括,同时也是对这个时代的回响。

纪律之矩观后感

纪律之矩观后感

纪律之矩观后感《鉴史问廉六律令之矩》观后感“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流行于人民群众中的口头禅,表明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法规的尊重和敬畏。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更是阐明了言行可以自由,但一定要有礼法的约束的道理。

昨夜,CCTV9播出的《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之矩》,体现了法律的尊严和神圣。

第一个被枭首示众的贪官:羊舌鲋。

羊舌鲋在解决刑侯、耔土地纠纷案时,贪恋雍子女儿的美色,不问是非曲直,就宣判雍子无罪,刑侯有罪。

刑侯一怒之下,拔剑杀了羊舌鲋和雍子。

后来,夫韩宣子判刑候杀人有罪,当处死,同时认为羊舌鲋因为贪婪被杀,死有辜,把他的尸体拉到繁华的大街上枭首示众,借以警示世人。

羊舌鲋身为执法大夫,不能以身护法、执法,反而以贪坏法,卖法纵贪,终于落了个死后弃尸于市的下场,他的名字从此被钉在贪官污吏的耻辱柱上,也首创了“贪墨”一词。

第一个畏罪自杀的官员:立。

王立是当时的'一个狱吏,曾被县令向上级举荐为廉洁,但在"公示期”内,有人举报王立收受囚犯家属贿赂一万六千钱,后经查明,此钱为王立妻子私下收受,立毫不知情。

但王立还是因惭愧和害怕而自杀。

王立的自杀,表明了他对法律的敬畏,体现了法律的威慑力。

第一个禁"吃喝风”的官员:易三才。

易三才为县令时,深恶官场迎来送往的不正之风,痛恨大吃大喝的官场做派,拟定三条禁令和一条关于过境官员乘马坐轿饭菜供应的具体规定,以及违犯这些禁约的处罚办法,刊刻于县衙旁的石碑上,以示警示。

这当是历史上的第一份“反腐宣言”。

第一个劫狱被皇帝亲手处死的官员:朱祖亮。

朱祖亮的儿女亲家倚仗他的权势横行当地,被县令逮捕下狱。

朱祖亮及其儿子竟然把囚犯从监狱里劫出,遭到县令弹劾。

朱祖亮恶人先告状,致使皇帝错杀了县令,明白真相后的皇帝十分震怒,自动手,处死了朱祖亮和他的儿子。

皇帝朱元璋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祖亮,证明了"反腐无禁区”,在法律面前,没有”铁帽子王”。

鉴史问廉观后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观后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观后心得体会第一篇:鉴史问廉近几天,单位组织全体人员观看《鉴史问廉》,观后受益颇多。

《鉴史问廉》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

查看资料了解到,该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该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全片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

观看后,悟出研究我国反腐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鉴史问廉》中每个故事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该片更具现实意义。

让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

我们要常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

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第二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团省委机关干部集中观看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鉴史问廉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纪录片《鉴史问廉》,共八集,每集45分钟,依次为《兴衰之思》、《清官之风》、《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根据省纪委关于继续开展以“清风中原·廉洁双节”为主题2015年廉政集中教育系列活动通知精神要求,为深刻领悟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站在历史、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大视野下,思考廉政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到集集观看,人人谈廉、思廉、崇廉、倡廉、尚廉,努力营造廉洁干事浓厚氛围,1月16日下午和1月19日下午,团省委组织机关各部门及直属单位全体干部分两次集中观看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制作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央视鉴史问廉之六律令之矩观后感

央视鉴史问廉之六律令之矩观后感
这一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反腐立法制度的进展简史。
西汉的《二年律令》法典的制定,规定了“受赇以枉法,及行赇者,皆坐其臧(赃)为盗。罪重于盗者,以重者论之。”贪赃枉法者,与盗窃罪处以刑罚;贪腐达必然数量的,能够处以死刑。此令一出,显现了那时的官吏王立因其妻擅自受贿而羞愤自杀。一时刻廉吏丛生,政治清明,法律对惩处贪腐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每一个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爱,少也喜爱;少荤多平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宽心谣》对愁与喜、对为人处事、对俸禄多寡、对吃穿、对儿孙、对贫富、对忙闲等,无不作了朴实而深刻的阐释,直让人感慨佛家“得非难,舍不易”的妙言至理,更感慨大师的平常心是何等的博大。
西晋王朝的《晋律》规定了贪污与不孝、杀人等,均属“不赦之罪”。
《唐律疏议》提出的“六赃”的定罪分类一直到今天,对咱们的反腐立法仍有借鉴意义。《贞观政要》记载,整饰吏治,重办贪赃枉法,才使得唐朝显现了贞观之治的良好政治局面和社会进展。
现存于XX县衙的明代万历年间的《三院禁约》,是“刻在石头上的反腐宣言”,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详细的对公事招待的规定。
《鉴史问廉之六·律令之矩》观后感
前五集的《鉴史问廉》,让咱们熟悉了许多名垂青史的能臣廉吏,这次那么是让咱们见地了一些遗臭万年的贪官污吏。
以贪赃枉法、买法纵贪身后又被斩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法典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晋朝羊舌鲋。
贪财无厌的唐朝吏部尚书李义府,他与母、妻和儿子、女婿一起买官鬻狱。送礼者天天都挤满门庭。以为其祖父重修陵墓为借口,大肆敛财20万贯。王公以下,争相赠遗,其羽仪、导从、轜輶、器服等,穷奢极侈。会葬车马、祖奠、供帐,自灞桥至三原,七十里间,接踵不绝。由于罪恶昭彰,皇帝终于下诏免去李义府官职,流放嶲州,后死在狱中。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近日,我观看了《鉴史问廉》纪录片,深受感动,此时来分享我的观后感。

本片通过采访历史事件中的亲历者、重要人物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回顾了我国近现代以来数起重大事件,如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土地改革等,探索了历史背后的真相和反思。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的许多当事人毫不掩饰地讲述了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和经历,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和责任。

影片在揭示历史真相的同时,也关注到了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整片贯穿着对古代廉政先贤的赞美,通过对唐代著名百官清廉事迹、明朝万历皇帝的反腐斗争等案例的讲述,呼吁当代官员以古人为楷模,珍惜自己的职位和荣誉,遵守纪律,恪守操守。

作为观众,我深受打动的不仅是电影传达的历史信息,更是其中凸显出的一份责任感。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行走在廉政的前线,我们肩负着守护国家的重任;我们需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并对得来不易的美好社会保持警惕,不忘历史的教训,从自己做起,走得更加坚定和明确。

在电影中,有一句话“历史是生动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

”正是这份生动和现实使我更加坚定了廉政先锋的理念。

影片中还配合了高超的画面和音乐设计,让人沉浸式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庄严。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生动地展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并向现实发出警醒和呼吁。

作为一个见证者,我们不仅要珍惜当下的荣光,更要警惕历史的教训。

在电影的收尾,影片献上了一首《夜色温柔》,寓意着我们要像黑夜一样温柔,温暖人心,守护这片土地,成为值得敬重的后人。

真诚地建设廉政体系,成为一个廉洁正直的人,秉持做人的首要原则,才能在这个时代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在我的心里,这部纪录片是惟一的答案,对人类历史的记忆,对于未来廉政建设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当我们看到电影感到震撼和感动,那也是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的信仰。

通过《鉴史问廉》,我们要砥砺前行,做一个真正的合法公民,为爱和信念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鉴史问廉之六·律令之矩》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六·律令之矩》观后感
《律令之矩》以历史朝代为序,从惩治贪污贿赂等相关的法律制度入手,形象、生动地梳理出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挖掘其中的经验教训。

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见证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在惩治贪污腐败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制定过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出现过许多典型的人物和事例。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完善惩治贪污的法律条文,从秦汉到明清,法律对贪污腐败的惩处越来越严厉;而越来越严密系统的法律,也成为惩治贪腐的有力武器。

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研究和借鉴历史经验的珍贵财富。

《鉴史问廉之六·律令之矩》观后感
前五集的《鉴史问廉》,让我们认识了许多名垂青史的能臣廉吏,这次则是让我们见识了一些遗臭万年的贪官污吏。

以贪赃枉法、买法纵贪死后又被斩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法典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晋朝羊舌鲋。

贪财无厌的唐朝吏部尚书李义府,他与母、妻和儿子、女婿共同买官鬻狱。

送礼者每天都挤满门庭。

以为其祖父重修陵墓为借口,大肆敛财20万贯。

王公以下,争相赠遗,其羽仪、导从、轜輶、器服等,穷奢极侈。

会葬车马、祖奠、供帐,自灞桥至三原,七十里间,相继不绝。

由于罪恶
昭彰,皇帝终于下诏免去李义府官职,流放嶲州,后死在狱中。

明朝开国元勋朱亮祖,干扰执法、包庇亲友、诬告良臣,被朱元璋亲手施以鞭刑处死。

清朝第一贪官和珅,从政29年,敛财11亿白银,相当于清朝政府15年的财政收入!他建成了后成为恭亲王府的豪宅,过着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

最终也难免被一纸诏书白绫赐死,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其实人这一生,食不过三餐,睡不过一蹋。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92岁时写了一首《宽心谣》,读来发人深省: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宽心谣》对愁与喜、对为人处事、对俸禄多寡、对吃穿、对儿孙、对贫富、对忙闲等,无不作了朴实而深刻的阐释,直让人感慨佛家“得非难,舍不易”的妙言至理,更感慨大师的平常心是何等的博大。

这一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反腐立法制度的发展简史。

西汉的《二年律令》法典的制定,规定了“受赇以枉法,及行赇者,皆坐其臧(赃)为盗。

罪重于盗者,以重者论之。

”贪赃枉法者,与盗窃罪处以刑罚;贪腐达一定数量的,可以处以死刑。

此令一出,出现了当时的官吏王立因其妻私自受贿而羞愤自杀。

一时间廉吏丛生,政治清明,法律对惩治贪腐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西晋王朝的《晋律》规定了贪污与不孝、杀人等,均属“不赦之罪”。

《唐律疏议》提出的“六赃”的定罪分类一直到今天,对我们的反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